读书报告毛概经典文献书目 毛概读书报告(优质5篇)

读书报告毛概经典文献书目 毛概读书报告(优质5篇)

ID:3909796

时间:2023-09-29 20:14:31

上传者:HT书生 读书报告毛概经典文献书目 毛概读书报告(优质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书报告毛概经典文献书目篇一

去年寒假在家,央视一套播出了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毛泽东》,该剧由高希希执导,唐国强等知名演员主演,为的是纪念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0周年。起初对该戏并没有十分的关注,但在家里父母都坚持每晚必看,我也因此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本学期在第一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便是以此剧作的引子,在对历史的探索和对伟人的仰慕两种动力的驱使下,我将该剧的上半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观罢,我不敢说自己有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内心的震撼还是不小的。

该剧上半部共49集,由毛主席出生演绎至新中国的成立,此间无论是中国大地还是毛主席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大小事宜我也不能一一列举,但剧中的两件事让我在观后将近一个学期回想起来仍然被深深触动。其一是青年毛主席走出湖南韶山,外出求学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对一个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那时,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也难以逃脱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砍柴、牧牛、刷锅、洗碗的命运,他的父亲在务农的同时也会做些贩粮食的活儿多挣些钱补贴家用。在毛泽东强烈读书愿望的驱使下,他父亲最终同意他去读私塾。六年的私塾读罢,在他父亲指望着身为家中长子的毛泽东能挑起家中大梁之时,他在表哥的劝说下,又坚持外出求新学。在瞒过严父的看管偷偷溜出家门时,他留下一首小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来到东山书院,刚好赶上学校的毕业典礼,会上,校长公布了推荐至湘乡驻省中学的优秀学员人选。这极大地激励了毛泽东努力学习,一定要争取到这个唯一的去往外面世界念书的名额。但进入到学校之后,毛泽东才发现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有多么浅陋。仅仅读了6年私塾、会打一手好算盘的他,若不是仗着他表哥的推荐信,年逾十七、站着比老师都高的他可能连学都入不了。老师说没有任何新学基础的他只能读一年级,但一年级的班中都是些七八岁的娃娃,老师也是怕他在班中坐着丑的慌才出言劝他另做打算。但毛泽东坚定地说:“我不怕丑,不懂就学,没什么丑不丑的。”见他对知识如此的渴望而且能抛开面子虚心求教,老师便允了他的请求,将他安排进了一年级从基础学起。在教室最后一排坐着的毛泽东,没有任何顾虑,认真跟老师一字一句地读黑板上的内容。

在学校期间,他跟班上同学谈论世界伟人的一次谈话最为引人深思。他的同学问他仰慕哪位名人,毛泽东反问他的同学所钦佩者何人。对方认为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华盛顿、在欧洲攻城略地的彼得大帝都很伟大。但毛泽东却认为这些伟人之所以有过人之处并非是因为天生就高人一等,也并非上天就注定了他的丰功伟绩,相反,他们所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靠一件件身边小事累积起来的。他还说只要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把眼前能做的小事做好,虽未必能成伟人,但终究是能成一些事儿的。正是凭借着这般脚踏实地的发奋与努力,在1911年春,毛泽东进入东山书院仅仅五个月之后,这个一级一级跳着的一年级学生顺利毕业了,并且在毕业之时,光荣成为了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念书的佼佼者。

回头来想一想我们自身,羞愧的真的要无地自容了。现如今的生活条件、受教育条件,那样都比那个时代好上一百倍,但我们的所作所为真心对不起我们所享有的教学资源。就拿大学课堂来说,求知若渴基本就是个外星文字,在本该自由交流学术的地方,不少人精心计算着的却是手机电量和本月流量,还有一些是唯有下课铃才惊的醒的梦中人。每到学期末,这些人便挣扎着从通宵宿舍走进通宵教室,潜心研读两三个日夜便奔赴考场。老师经常跟我们开玩笑说他在考试前三个月教给我们的,我们最多只保存到了考试后三天。其实我们学生当中倒是有这样一种玩笑话——每年给学校的学费都白交了,因为所有课程基本都是自学的。

谁都知道这种突击式学习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因为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功夫下到才能水到渠成。不少人抱怨教育体制和考核方式的时候有多少人从自己出发反思一二?又有几人能理解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在那般艰苦与动乱之中,我们的先辈们尚且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读书,怎么现如今教育条件上去了,读书本事却下来了呢?或许又有人会说大学的课程对将来工作没什么帮助、跟社会脱轨等等,但是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我们又拿什么去建设祖国,又如何成为祖国的栋梁呢?况且通过读书学习,我么能明白道理,提高自身修养,对个人发展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倘若当初毛主席也是个顽皮孩子,那么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因为不读书就不会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么又何来中国化一说呢?倘若当初周没有立志“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那么他又如何能在一张张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呢?……如此实例不胜枚举,但这一例例伟人事迹都在告诉我们——与其为自己找一百个退步的借口,不如给自己找一个前进的理由。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关于毛主席和蒋介石在一些小事当中的对比。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毛岸英,没能在主席身边呆几天,就拖着旅途劳累的身躯去往最艰苦的农村基层参加劳动,纵然主席对儿子疼爱有加,但他不宠着他,穿的是主席穿过的旧衣服,虽然他有英气逼人的军官服;吃的是战士吃的大灶,虽然他是正儿八经的连级干部;住的是跟别人搭伙的窑洞……尤其是在毛岸英提出和刘思齐的婚事后,毛主席因刘思齐年龄未到违反了当时的婚姻法而坚决反对,不论毛岸英怎么说,毛主席就抱定了原则问题不容商量的态度,最后都闹到要断绝父子关系了,毛主席丝毫不松口,而且任何人的劝说都不奏效,“爱之深,责之切”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他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在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更严一分,只有这样,共产党才能领导群众完成同反动势力的斗争。反观蒋介石,倒有几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风范”。可是,他所领导的国民党与他自身的宿命与他的如此风范不无联系。

1948年的某一天,其子蒋经国在蒋介石的办公室向其展示了重量远远超过一升米的五百万法币却买不到一升米的事实,并希望能获准采取一些措施,割肉补疮,为时不晚。当时正挣扎在战局上的蒋介石无瑕顾及其他,但其子所述状况确实不容小觑,因此命他全权督办此事。随着币制改革、冻结物价、打击投机等一系列措施的施行,物价确实得以暂时稳定下来,百姓也能买的到米、买得起米,但随着清查的深入,涉及的势力集团越来越庞大,最终查到当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孔家大公子时,说好了让蒋经国放手去干的蒋介石不得不出面干预了,于是,为了孔令侃一己之私,辛辛苦苦取得的经济改革成效顷刻间化为泡沫,次日,物价又如点了火后的火箭一般飞涨起来。不过,蒋介石的国民党势力最终也没能在四大家族的“鼎力支持”下抵挡多久。

由此看来,一个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政党是不会得到中国老百姓支持的。只有以身作则的共产党才是值得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代表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这是发生在两党领袖身上的小事,但正是从这细枝末节中,我们才得以窥见两党的本质差别。共产党人永远都是从细节入手,一心一意做着身边的点滴小事,得道者多助;国民党人看似独掌大局,实际握住的不过是一副空壳,失道者寡助。

现在,我们的党经过建国后60余年的发展,在历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物质财富极大发展的今天,党内渐渐也出现了一些难以把持自己的同志,他们藐视法律法规,不顾党章党纪,对于这一类人,我党绝不会像国民党包庇当初四大家族那般纵容他们,近期一些重要官员的落马也正是向世人表明历史的错误我党不会犯,大处着眼的同时,肯定不会忘了小处着手,对违法违纪之人绝不姑息。

当初,黄炎培在延安曾向毛主席发问,政权的建立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毛主席自信的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的方法——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人人都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才能避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现如今,我们又一次重申群众路线,不正是再次重申民主么?真的希望这一举措不仅仅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能深入基层,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忧人民群众之所忧。虽然这工作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惟有做好这些细节工作,才能实现宏观上的调控。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准则。祖国建设、民族复兴事大,打牢基础、学好本领事小,但惟有在学校里踏踏实实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兢兢业业探求相关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我们才有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资格,只有完成了手头边的小事,我们才有可能去涉足我们目光所及的远方。

读书报告毛概经典文献书目篇二

【关键字】米兰昆德拉生命媚俗负担

——题记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情节----至少在我看来----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里没有太大魅力,很俗套的故事,但他似乎也并不想以情节取胜,尽管在一些事件上的构架很精巧,却似乎根本就不想达到情节上的高潮,他只是悄悄的让那个叫做托马斯的男人默默的死去,尽管这种悄然静默几乎震惊了世界,让读者自己达到了自我想象的高潮。我更喜欢看米兰昆德拉的讨论,他总是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讨论里,把正反两方都发挥到极致的高度,然而语言的尖锐并不能到达情节的彼岸,他把不认识路的人从迷途中带出来,人们以为他会把自己带到终点,但事实是他仅仅把读者带到终点前的岔路口,之前之后的路途都明晰了,就在这个时候,米兰昆德拉,他,竟然悄然静默地走了,如同托马斯一样。

属于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就在永不停息地向终点奔走,人生没有存盘,也没有读档,如同时间一样,无法回头,今日之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可以因此不必认真对待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么今日之错明日将无法更改,所以我们的每一步必须要小心翼翼。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由此带来的是模糊,让我们茫然不知人生为何物,这种无措加重了我们的痛苦,并且无法摆脱。轻痛苦重痛苦还是茫然痛苦?至少我们的茫然让轻变重,让重更重,于是我们安慰自己说:没有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沉重的人生更难以承受。虽然米兰昆德拉的题目如此,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并非如此。

对和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轻和重何尝不是如此?米兰昆德拉把一切看得很透,所以他不可能把读者引入高潮,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是一个媚俗者,他自己,他的小说也是没有太多意义的,更多的是能让世界多产生点能卖的文字。而他,正是用了他独特的生命视角、冷峻且蕴涵智慧的思虑,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通过"他们"对世界的描写、"自我"的反讽和"媚俗"的质疑,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他让我们倾听了上帝的笑声,诠释了生命中不曾泯灭的真理。

杨早曾说过:米兰昆德拉诠释了生命的四重奏。在英雄的史诗时代,人们开拓空间、征服自然,显示出任何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巨大力量。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最适合用交响乐式的作品来表达。而一旦对外界的探索和征服达到一定程度,人类的眼光开始投向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人性的自身批判时,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就未免显得有些大而无当,再难与这个时代的节拍相契合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荷马、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

然而米兰昆德拉出现了,昆德拉他穿透变幻莫测的政治云障,直刺人类深层本质的劣根性。在从共时性的阐述过渡到历时性的诠释中,昆德拉对生命本质进行形而上的批判,从而接触到人类内宇宙的最核心部分,完成他对内宇宙的理性探求历程。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然而外周最沉重的负担时时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可是,不要忘记,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也便越真切地存在。等有一天,当负担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慢慢飘起,直至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成了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或许,生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活得更难——无压则寸步难行!

读书报告毛概经典文献书目篇三

《恰同学少年》是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至今仍与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而我对于这本书,却有另一种认识。

一.首先我想说说我认识的毛泽东

(一).从小意识

从小我们被教育的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学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学的是《长征》之类带有明显政治色彩教育意义的文章,这种类似于日本侵略中国推行的奴化教育,在我逐渐长大,通过对周边事物的自我认识与判断而逐渐坍塌,甚至是毁灭性的,让我对于共产党,对于之前对历史的一切认知,对于认识的可亲可敬挥斥方遒的毛泽东的态度,都产生了抵触。说得俗气一点,就是一个小愤青。

如果说转变,可能还是从《恰同学少年》开始。纵然我清楚的知道,这仍然是一部以宣扬某些党派正面形象为主的书籍,但是,我还是被其蕴含的积极的精神所感动。那个拙朴的年代,那种拙朴的精神,虽然现在看来看似相当可笑,但却是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朝气,以及质朴的精神。当他们一起自发背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時候,当他们在橘子洲头对天呐喊的時候,当他们又做了一件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時候,我感到和他们同样的意气风发和充实。

不管之后的毛泽东如何的犯下了错误,而我也不想讨论之后的是非功过,但是,我认为,毛之所以能在日后带领共产党在内战时候打几个胜仗和日后写出《沁园春雪》,必定与其少年时期的自身修养有莫大关系。虽然不知道毛少年时候如何,但我主观的希望应该和书里一样。毕竟从毛主席的身上,我确实学到很多。

(二).学习方法

像学习方法,毛泽东很有自己的一套。闹中求静,静中求学。他知道自己性子躁是个坏毛病,于是他在最吵闹的地方学,以求得改进。他看书喜欢圈点批注,只要是他看过的书,边边角角,上下空白之处,都有他的手迹。他认为,看书不做笔记就想没看过一样。他精通国文、历史、地理、哲学等社会学科,但对于数学、理化、美术、音乐这些课程兴趣不大。这是他的一个特点。而当时,他遇上了开明的老师,老师们对他因材施教。我想,这一点,他是很幸运的。

他也提出,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应该强健体魄。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重视体育锻炼,自创毛氏六段体操。踢足球,只要是他守的门,就没有失过分。当然,这都跟他的理想和抱负关系很大的。他以中国为己任。他说:“我们学生不挺身而出,谁挺身而出?”他喜欢《少年中国说》,认为中国之命运在我少年。这种勇于将社会责任最为己任的风格,更是与现代社会的主流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是让我这个已经20岁了少年,仍在象牙塔里安心学习偶尔关心关心窗外事的人自惭形秽。

此外,在我仅仅知道的几个毛主席的名言中,有这么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对于毛主席来说,与天地人,或者说是与命运的斗争当中,他是快乐的。而这种快乐是基于其远大的抱负。所以他不惧怕狂风暴雨坚持锻炼来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他珍惜着一分一秒专心读书立志博览群书,所以他大胆游学坚持到底。

(三).我学习毛主席

这一系列的作为,将毛泽东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展现出来。而我也学到:你想要做,就可以做到。书中的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这些人,也都是农村出身,抱着救国图存的理想在当时的中国奋勇前行。他们能做到的原因,就是他们心中的志向比我们大罢了。

我希望我现实中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就是这样吧。纵然我知道这种红色电视剧里的形象都有美化伟人的臭毛病,纵然我知道他之后的各种作为,在我心中,他的少年时候就如电视剧里所描述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把社会责任作为己任。这个形象不仅仅在书中,更是在我心里,也算是这些年来,我不断前行,或者说是在前行中不断思考自省的一个目标所在。

二.关于学习之道

除了关于毛主席的讨论之外,我还想额外的说说通过《恰同学少年》,我对于学习的再认识。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个是在电视剧里,是因为高中时候语文老师为了让我们放松而在课上播放的。当时正值高三复习的紧张时期,偶尔能有点休闲活动,大家总是乐意关注的.我就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开始看这部电视剧的。而自从看了第一集,我就完全沉浸进去了。现在回想当时的自己,完全被电视剧里的精神感动了。对于那时的自己——一个内心焦灼、无所依托精神层面的高中生来说,这部电视剧,完全就是一个高三复习时用来励志的精神食粮。而长远来说,对于我自己,还产生了治学方面的改变。

抓紧分秒读书学习,在看过的书报上做一堆的记号,秉烛夜读,凉水澡后的晨诵,不懂就问,自主发动读书团体,建立读书会,召集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读书讨论学习„„他们立志,他们修身,他们的眼神中透出锐气,透出坚定,透出果敢,这才是青年人应该有的素质。

我也不想说现代教育如何的弊端。我只是现代教育的受众,周围的学生也是,但有的人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过着一种类似于这种令人诟病不已的教育体制一样的令人不齿的浪费生活的生活,对于这种一边批判一边堕落的人,我最是鄙视的。而这种教育对于我的意义,是在于逃离。我不想做这种教育的单向受众,而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它,我的方法是逃离。这种逃离,在精神上,是把我精神层面的大脑中那种教育体制带给我的消极影响有意识的剥离,而在肉体,也是行动方面,我是把那种严谨治学的人作为榜样,学习他们,同时,我的另一个想法是逃离这种体制,我想去国外看看。我希望在一个学术自由的环境,享受《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时代毛泽东等人享受的学习氛围,那种一种精神的放纵,更更是一种精神的放松。

三.总结

纵然写得这么多,感觉还是写不出我心中所表达的感觉。我是一个用语言表述不出心中想法的人,所以也只能写成这样了。有个朋友称呼我为少年,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称呼了。这个称呼让我想起了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我总觉得被称呼为少年的时候,我就是他们,一个恰少年时期激进、自由、果敢的少年。

读书报告毛概经典文献书目篇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 毛概 )课是一门政治素养较高,理论政策性较强,内容知识面较宽的一门大学生思政必修课。本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概读书报告范文 ,仅供参考。

【摘 要】米兰〃昆德拉在本书中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俊且蕴涵某种智慧的思虑,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泯灭的真理。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

【关键字】米兰昆德拉 生命 媚俗 负担

——题记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情节----至少在我看来----在《不能承受生命之轻》里没有太大魅力,很俗套的故事,但他似乎也并不想以情节取胜,尽管在一些事件上的构架很精巧,却似乎根本就不想达到情节上的高潮,他只是悄悄的让那个叫做托马斯的男人默默的死去,尽管这种悄然静默几乎震惊了世界,让读者自己达到了自我想象的高潮。我更喜欢看米兰昆德拉的讨论,他总是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到讨论里,把正反两方都发挥到极致的高度,然而语言的尖锐并不能到达情节的彼岸,他把不认识路的人从迷途中带出来,人们以为他会把自己带到终点,但事实是他仅仅把读者带到终点前的岔路口,之前之后的路途都明晰了,就在这个时候,米兰昆德拉,他,竟然悄然静默地走了,如同托马斯一样。

属于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就在永不停息地向终点奔走,人生没有存盘,也没有读档,如同时间一样,无法回头,今日之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可以因此不必认真对待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么今日之错明日将无法更改,所以我们的每一步必须要小心翼翼。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由此带来的是模糊,让我们茫然不知人生为何物,这种无措加重了我们的痛苦,并且无法摆脱。轻痛苦重痛苦还是茫然痛苦?至少我们的茫然让轻变重,让重更重,于是我们安慰自己说:没有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沉重的人生更难以承受。虽然米兰昆德拉的题目如此,但我认为他的本意并非如此。

对和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轻和重何尝不是如此?米兰昆德拉把一切看得很透,所以他不可能把读者引入高潮,因为他知道,自己也是一个媚俗者,他自己,他的小说也是没有太多意义的,更多的是能让世界多产生点能卖的文字。而他,正是用了他独特的生命视角、冷峻且蕴涵智慧的思虑,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通过"他们"对世界的描写、"自我"的反讽和"媚俗"的质疑,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他让我们倾听了上帝的笑声,诠释了生命中不曾泯灭的真理。

杨早曾说过:米兰昆德拉诠释了生命的四重奏。在英雄的史诗时代,人们开拓空间、征服自然,显示出任何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巨大力量。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最适合用交响乐式的作品来表达。而一旦对外界的探索和征服达到一定程度,人类的眼光开始投向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人性的自身批判时,规模宏大的交响乐就未免显得有些大而无当,再难与这个时代的节拍相契合了。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荷马、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

然而米兰昆德拉出现了,昆德拉他穿透变幻莫测的政治云障,直刺人类深层本质的劣根性。在从共时性的阐述过渡到历时性的诠释中,昆德拉对生命本质进行形而上的批判,从而接触到人类内宇宙的最核心部分,完成他对内宇宙的理性探求历程。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然而外周最沉重的负担时时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可是,不要忘记,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也便越真切地存在。等有一天,当负担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慢慢飘起,直至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成了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或许,生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活得更难——无压则寸步难行!

去年寒假在家,央视一套播出了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毛泽东》,该剧由高希希执导,唐国强等知名演员主演,为的是纪念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0周年。起初对该戏并没有十分的关注,但在家里父母都坚持每晚必看,我也因此断断续续看了一些。本学期在第一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老师便是以此剧作的引子,在对历史的探索和对伟人的仰慕两种动力的驱使下,我将该剧的上半部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观罢,我不敢说自己有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内心的震撼还是不小的。

该剧上半部共49集,由毛主席出生演绎至新中国的成立,此间无论是中国大地还是毛主席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大小事宜我也不能一一列举,但剧中的两件事让我在观后将近一个学期回想起来仍然被深深触动。 其一是青年毛主席走出湖南韶山,外出求学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对一个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那时,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也难以逃脱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砍柴、牧牛、刷锅、洗碗的命运,他的父亲在务农的同时也会做些贩粮食的活儿多挣些钱补贴家用。在毛泽东强烈读书愿望的驱使下,他父亲最终同意他去读私塾。六年的私塾读罢,在他父亲指望着身为家中长子的毛泽东能挑起家中大梁之时,他在表哥的劝说下,又坚持外出求新学。在瞒过严父的看管偷偷溜出家门时,他留下一首小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来到东山书院,刚好赶上学校的毕业典礼,会上,校长公布了推荐至湘乡驻省中学的优秀学员人选。这极大地激励了毛泽东努力学习,一定要争取到这个唯一的去往外面世界念书的名额。但进入到学校之后,毛泽东才发现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有多么浅陋。仅仅读了6年私塾、会打一手好算盘的他,若不是仗着他表哥的推荐信,年逾十七、站着比老师都高的他可能连学都入不了。老师说没有任何新学基础的他只能读一年级,但一年级的班中都是些七八岁的娃娃,老师也是怕他在班中坐着丑的慌才出言劝他另做打算。但毛泽东坚定地说:“我不怕丑,不懂就学,没什么丑不丑的。”见他对知识如此的渴望而且能抛开面子虚心求教,老师便允了他的请求,将他安排进了一年级从基础学起。在教室最后一排坐着的毛泽东,没有任何顾虑,认真跟老师一字一句地读黑板上的内容。

在学校期间,他跟班上同学谈论世界伟人的一次谈话最为引人深思。他的同学问他仰慕哪位名人,毛泽东反问他的同学所钦佩者何人。对方认为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华盛顿、在欧洲攻城略地的彼得大帝都很伟大。但毛泽东却认为这些伟人之所以有过人之处并非是因为天生就高人一等,也并非上天就注定了他的丰功伟绩,相反,他们所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靠一件件身边小事累积起来的。他还说只要脚踏实地,从眼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先把眼前能做的小事做好,虽未必能成伟人,但终究是能成一些事儿的。正是凭借着这般脚踏实地的发奋与努力,在1920xx年春,毛泽东进入东山书院仅仅五个月之后,这个一级一级跳着的一年级学生顺利毕业了,并且在毕业之时,光荣成为了进入湘乡驻省中学念书的佼佼者。

回头来想一想我们自身,羞愧的真的要无地自容了。现如今的生活条件、受教育条件,那样都比那个时代好上一百倍,但我们的所作所为真心对不起我们所享有的教学资源。就拿大学课堂来说,求知若渴基本就是个外星文字,在本该自由交流学术的地方,不少人精心计算着的却是手机电量和本月流量,还有一些是唯有下课铃才惊的醒的梦中人。每到学期末,这些人便挣扎着从通宵宿舍走进通宵教室,潜心研读两三个日夜便奔赴考场。老师经常跟我们开玩笑说他在考试前三个月教给我们的,我们最多只保存到了考试后三天。其实我们学生当中倒是有这样一种玩笑话——每年给学校的学费都白交了,因为所有课程基本都是自学的。

谁都知道这种突击式学习是学不到真正的知识的,因为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功夫下到才能水到渠成。不少人抱怨教育体制和考核方式的时候有多少人从自己出发反思一二?又有几人能理解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在那般艰苦与动乱之中,我们的先辈们尚且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读书,怎么现如今教育条件上去了,读书本事却下来了呢?或许又有人会说大学的课程对将来工作没什么帮助、跟社会脱轨等等,但是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我们又拿什么去建设祖国,又如何成为祖国的栋梁呢?况且通过读书学习,我么能明白道理,提高自身修养,对个人发展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倘若当初毛主席也是个顽皮孩子,那么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因为不读书就不会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么又何来中国化一说呢?倘若当初周没有立志“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那么他又如何能在一张张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呢?……如此实例不胜枚举,但这一例例伟人事迹都在告诉我们——与其为自己找一百个退步的借口,不如给自己找一个前进的理由。

另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关于毛主席和蒋介石在一些小事当中的对比。 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没能在主席身边呆几天,就拖着旅途劳累的身躯去往最艰苦的农村基层参加劳动,纵然主席对儿子疼爱有加,但他不宠着他,穿的是主席穿过的旧衣服,虽然他有英气逼人的军官服;吃的是战士吃的大灶,虽然他是正儿八经的连级干部;住的是跟别人搭伙的窑洞……尤其是在提出和刘思齐的婚事后,毛主席因刘思齐年龄未到违反了当时的婚姻法而坚决反对,不论怎么说,毛主席就抱定了原则问题不容商量的态度,最后都闹到要断绝父子关系了,毛主席丝毫不松口,而且任何人的劝说都不奏效,“爱之深,责之切”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作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他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在每一个细节都要求更严一分,只有这样,共产党才能领导群众完成同反动势力的斗争。反观蒋介石,倒有几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风范”。可是,他所领导的国民党与他自身的宿命与他的如此风范不无联系。

1948年的某一天,其子蒋经国在蒋介石的办公室向其展示了重量远远超过一升米的五百万法币却买不到一升米的事实,并希望能获准采取一些措施,割肉补疮,为时不晚。当时正挣扎在战局上的蒋介石无瑕顾及其他,但其子所述状况确实不容小觑,因此命他全权督办此事。随着币制改革、冻结物价、打击投机等一系列措施的施行,物价确实得以暂时稳定下来,百姓也能买的到米、买得起米,但随着清查的深入,涉及的势力集团越来越庞大,最终查到当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孔家大公子时,说好了让蒋经国放手去干的蒋介石不得不出面干预了,于是,为了孔令侃一己之私,辛辛苦苦取得的经济改革成效顷刻间化为泡沫,次日,物价又如点了火后的火箭一般飞涨起来。不过,蒋介石的国民党势力最终也没能在四大家族的“鼎力支持”下抵挡多久。

由此看来,一个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政党是不会得到中国老百姓支持的。只有以身作则的共产党才是值得相信和依靠的,只有代表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这是发生在两党领袖身上的小事,但正是从这细枝末节中,我们才得以窥见两党的本质差别。共产党人永远都是从细节入手,一心一意做着身边的点滴小事,得道者多助;国民党人看似独掌大局,实际握住的不过是一副空壳,失道者寡助。

现在,我们的党经过建国后60余年的发展,在历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物质财富极大发展的今天,党内渐渐也出现了一些难以把持自己的同志,他们藐视法律法规,不顾党章党纪,对于这一类人,我党绝不会像国民党包庇当初四大家族那般纵容他们,近期一些重要官员的落马也正是向世人表明历史的错误我党不会犯,大处着眼的同时,肯定不会忘了小处着手,对违法违纪之人绝不姑息。

当初,黄炎培在延安曾向毛主席发问,政权的建立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毛主席自信的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的方法——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人人都担起建设国家的责任,才能避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现如今,我们又一次重申群众路线,不正是再次重申民主么?真的希望这一举措不仅仅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的能深入基层,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忧人民群众之所忧。虽然这工作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惟有做好这些细节工作,才能实现宏观上的调控。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也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准则。祖国建设、民族复兴事大,打牢基础、学好本领事小,但惟有在学校里踏踏实实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兢兢业业探求相关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我们才有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资格,只有完成了手头边的小事,我们才有可能去涉足我们目光所及的远方。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作者: 赵晓光,刘杰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这句话。这两句朴实无华的话,表露了一代领袖——邓小平同志伟大而崇高的心灵,这是他波澜壮阔一生的力量源泉。邓小平领导着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中国从此繁荣富强,人民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

当然,伟大的领袖必经一番磨练,方得今日之成就。邓小平一生经历过三起三落,那时西方媒体常称他为“打不到的小个子”,除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坚韧的毅力,《邓小平的三期三落》这本书更加详细的阐述着邓老先生的平凡与伟大,阐述了他低调、坦诚、乐观、务实、吃苦耐劳的为人,以及如何度过这三起三落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深一步的感受了这位伟人的风采,明白了邓老先生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苦的用意,明白了这位领袖的决策、思想以及人生经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更进一步的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这本书分为了四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名称都直接阐明了邓老先生的人生态度:1、我的一生问心无愧,让历史评价去吧 2、我是一个军人,我正真的职业是打仗 3、我是三落三起4、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分夸张。这些都是邓老自己说过的话。平淡出奇的一生,经历了三大落起却依旧有着清晰思想,绘制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取得巨大成就却依旧的平淡谦虚务实,这是邓老这一领袖给我们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示范,留给我们的是思考。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分别为: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和其他一些领导人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 “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可是那是的邓小平依旧保持着清晰的革命者的思路,始终坚守着寻求正确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诬陷为刘少奇之后第二号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而被下放劳动改造。可是此时的邓小平已经年纪大了,还得承受着劳动,并坚持着度过了这一时期。这让我想起了邓老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正是这次落起,邓老先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深刻反思。这些经历使他失去了,也使他得到了许多。

虽然一次次的被打倒,可是这些痛苦的经历却使邓老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在他经历的这些逆境中,都可以看出他从不消沉,总是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邓老先生的刚强无畏、求真务实、革新求变和赤胆忠诚。特别是最后一张节的“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分夸张”,邓老选择了一切都简化,简单的退休,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火化,却一直存活在了每个中国人心中。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已没有机会像这位伟人一样经历那么多,也没使命继续什么艰难的革命。和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有着其他的重要事要做:学习邓老的务实,坚韧的精神,时时刻刻铭记着自己的使命,想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一如既往的做下去,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发展,让邓老先生的事业能继续壮大。

读书报告毛概经典文献书目篇五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作者:赵晓光,刘杰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这句话。这两句朴实无华的话,表露了一代领袖——邓小平同志伟大而崇高的心灵,这是他波澜壮阔一生的力量源泉。邓小平领导着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中国从此繁荣富强,人民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

当然,伟大的领袖必经一番磨练,方得今日之成就。邓小平一生经历过三起三落,那时西方媒体常称他为“打不到的小个子”,除了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坚韧的毅力,《邓小平的三期三落》这本书更加详细的阐述着邓老先生的平凡与伟大,阐述了他低调、坦诚、乐观、务实、吃苦耐劳的为人,以及如何度过这三起三落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深一步的感受了这位伟人的风采,明白了邓老先生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苦的用意,明白了这位领袖的决策、思想以及人生经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更进一步的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这本书分为了四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名称都直接阐明了邓老先生的人生态度:1、我的一生问心无愧,让历史评价去吧2、我是一个军人,我正真的职业是打仗3、我是三落三起4、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分夸张。这些都是邓老自己说过的话。平淡出奇的一生,经历了三大落起却依旧有着清晰思想,绘制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取得巨大成就却依旧的平淡谦虚务实,这是邓老这一领袖给我们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的示范,留给我们的是思考。

邓小平的三起三落分别为:第一次“落起”是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和其他一些领导人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可是那是的邓小平依旧保持着清晰的革命者的思路,始终坚守着寻求正确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期间,被诬陷为刘少奇之后第二号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而被下放劳动改造。可是此时的邓小平已经年纪大了,还得承受着劳动,并坚持着度过了这一时期。这让我想起了邓老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的时候。其实即使在那个处境,也总相信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前几年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能度过那个时期,我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_”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正是这次落起,邓老先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深刻反思。这些经历使他失去了,也使他得到了许多。

虽然一次次的被打倒,可是这些痛苦的经历却使邓老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在他经历的这些逆境中,都可以看出他从不消沉,总是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邓老先生的刚强无畏、求真务实、革新求变和赤胆忠诚。特别是最后一张节的“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分夸张”,邓老选择了一切都简化,简单的退休,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火化,却一直存活在了每个中国人心中。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已没有机会像这位伟人一样经历那么多,也没使命继续什么艰难的革命。和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有着其他的重要事要做:学习邓老的务实,坚韧的精神,时时刻刻铭记着自己的使命,想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一如既往的做下去,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发展,让邓老先生的事业能继续壮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