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环境问题论文(精选5篇)

最新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环境问题论文(精选5篇)

ID:3917995

时间:2023-09-29 22:02:40

上传者:书香墨 最新全球环境问题论文 环境问题论文(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环境问题论文篇一

一、内部控制与内控环境

根据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其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五个要素。其中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它又包括以下七个要素:(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4)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5)组织结构;(6)职权与责任的分配;(7)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与1月1日实施的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相比,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从定义上看,新准则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者是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强调制定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上看,新准则采用了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美国企业咨询委员会)在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准则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中的五要素。

从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上看,新准则在保留了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事政策和实务四个要素的基础上,删除了其它要素,增加了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及对治理层的参与程度这三要素。

上述变化,体现了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即强调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强调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主要“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内部控制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制定并执行控制政策和程序的人的素质与观念,如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与经营理念、内部控制的意识等” ,强调在评价控制环境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时,应当了解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是否营造并保持了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以及是否建立了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和错误的恰当控制,并要求管理层就业务规程和道德价值观念与员工进行沟通。而上述所有影响因素全部都属于内控环境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在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中,内控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能否实施和实施的效果。

内部控制作为防范各种错误与舞弊的第一道防线,其设计是否合理与执行是否到位至关重要。新审计准则的这一变化,可谓抓住了内部控制的核心。

二、内控环境的现状及其成因

为了规范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财政部自起,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至今七年过去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不规范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点财政部从20至末以来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中可以得到证实。

为什么企业如此漠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内控环境,在于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和认识。如果治理层和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就不可能热衷于内部控制的设计,也不可能重视内部是否得到一贯而有效地执行。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事实上内部控制同法律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它要求所有人,包括它的制定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并对所有违反者进行相应的处罚。而一旦这一法则遭到破坏,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治理层和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二是治理层和管理层(特别是管理层)不能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果,后者是因。

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管理层都属于国家干部,由政府任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国有企业逐步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但其治理层和管理层仍然是由政府任命,许多上市公司都是集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位于一身,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普遍现象使得股东大会、审计委员会并不能切实履行治理层的职责,而国有股也没有真正的产权代表,正如美国学者哈罗德。德姆塞茨在《企业经济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主张以资源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制度,但全民所有制结构的分散性令人失望的是公民毫无权力,资产的管理就成为国家官僚的任务和特权。”企业由“大老板”(一把手)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十分普遍,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基本上形同虚设,小股东对公司治理更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表面上看这是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十分成熟的一个表现,而其根源却在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大于法。所谓的.制度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在信息传递不畅通的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十分严重,只有制度的制定者才拥有有关制度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解释信息。这些解释可以根据利益大小、远近亲疏而异。在信息传递相对畅通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管理的透明、公开与民主,并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制度的信息。对制度的不合法解释变得越来越困难。为维护治理层与管理层的既得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制度粗放化、模糊化。因为制度一旦细化,并为所有员工和公众所熟知,就会对权力产生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治理层和管理层等权力拥有者不法利益的获得。

另一方面,治理层和管理层可能因为粗心大意、精力分散或者出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选择而无视控制甚至逾越控制等,那么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已有的制度会成为一纸空文。以虚假会计信息为例,coso发布的《虚假财务报告:1987~美国上市公司的分析》显示,产生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与内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涉及了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在72%的会计报表舞弊中,涉嫌参与者为公司总裁”。中国上市公司的舞弊案件也无一不涉及公司的管理层。而舞弊的动力,无非是利益二字。

三、如何治理内控环境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应当从内控环境着手,才能起到治本的效果。这次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无疑是抓住了解决内部控制薄弱问题的根源。新审计准则在内控环境中提出了“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这一要素,并将其作为第一位的组成要素,体现了国家在治理内部控制薄弱这一问题上的高瞻远瞩性。毫无疑问,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都取决于人的素质与观念,从强化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入手,才是从源头上治理内控环境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我国财政部门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20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快创建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必须明确的是,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应当注重一个“细”字。其中,“更清晰地限制和细化说明一把手的权限,实在是当务之急” .不仅如此,还应当清晰地说明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权限,以促使其各司其职,避免因制度的不完善使之逃避责任。

其次,要加强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市场经济作为信用经济,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当是讲诚信、守道德的。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从治理层和管理层入手。因为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当局的作风”,“在防范舞弊方面,管理当局的作风是控制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管理当局的不当行为成为他人无视控制程序的合理借口” .“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治理层和管理层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诚实和道德才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使遵守制度的意识深入人心;治理层和管理层率先垂范,引导人们“循规蹈矩”。显然,治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必须从制度建设、道德建设等多方面综合着手,才能彻底改善内控环境。

许延明

全球环境问题论文篇二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生产手段的日新月异,导致很多的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进而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如: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排放污染物、土地沙漠化、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以牺牲环境谋取发展的方式是不科学的,只有与自然环境保持一个良性的合作态势,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进而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环境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环境与经济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最终能够做到协调发展,将会计学中理论应用于对环境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当中去,进而了解环境污染和防治的成本和所需要耗费的费用。进而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相关产业的财务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了解确认的过程中,环境会计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相关情况进行研究,及时了解问题,寻找对策,最终形成环境会计报告。

二、环境会计报告中的问题

(一)环境会计报告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我国也充分的把握时机迅速的发展经济,但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峻。西方经济发展走过弯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高速发展,回过头来又耗费巨资治理环境,因此,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就是为了吸取教训。但是,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还是未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针对环境污染恶化的速度这些规定仍热不能解燃眉之急,这些纲领性文件仍然缺乏针对j哇,在操作性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现有的法律条文的实施性不强,对具体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环境会计信息而言,它没有要求所有企业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等,这都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会计报告缺乏监督

无论是从人类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都成为了我们必须而对和解决的问题,它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它不在是某个企业、部门的事情,他已经是全人类需要共同关注的事情,需要每一位公众的参与。但是我们现在而对的现状是公众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很淡薄。这种意识的淡薄就导致企业之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进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到公众的生活、工作等方而。

三、加强环境会计报告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制度建设

环境会计报告的编制、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等,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因此必须得到政府的管理与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障到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良哇发展。可以从两个方而入手,一是要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和审计制度,健全的制度可以避免纸漏,只有充分完善与环境保护费用支出配套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才能为环境会计的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强化政府的监督和管理等职能,可以充分的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报告的环境,通过出台新的规章制度对其完善,将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用法律这个强有力的武器对其进行保护,用奖励和惩罚相间的方式加强环境会计报告制度的制度建设。充分的利用法律这个外围的有力保障,发挥环境会计的价值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环境会计和审计制度,将企业的发展通过量化的方式将其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挂钩,真正的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建设

由于环境会计是一个交叉学科,既涉及到了会计领域又涉及到了经济、环境、社会领域等领域,因此操作起来的难度会很大,只有充分利用各个行业的资源,积极配合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才能逐步推进其发展。环境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蹦而就,因此可以采用先披露比较重要的环境信息,在一步一步的增加披露内容,方便更多的人参与和进行监督,同时也要给企业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增添信心。 只有转变传统的将环境会计信息附注与财务报表这一模式,建立单一的环境会计报告,才能真正提高会计的质量,将环境资产等情况进一步细化,才能提供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真正帮助到企业的发展,进而为环境保护进言献策,因此加强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建设刻不容缓,它需要环境会计委员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四、结束语

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如果想处于不败之地,就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我们主张开发,但前提是合理开发,只有真正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屹立不倒。一个好的环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因此,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众都需要参与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全球环境问题论文篇三

草原的环境自然优美,是一个令人心向神往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草原退化和生态环境失衡的情况,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对草原的过渡破坏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将这种情况进行调节和改善,那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报复,最终只能自食其果。因此现阶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加强对其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针对草原畜牧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对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生态环境的论文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1]。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2]。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3]。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全球环境问题论文篇四

贸易和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它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而gatt/wto框架内有关环境政策的讨论也走过了从休眠期、活跃期到成熟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1—1991年)为休眠期。1971年11月,在关贸总协定各缔约方参加的理事大会上,各方一致同意设立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小组(emit)”。这个小组的成员向所有的gatt缔约方开放。第二阶段(1991—1994年)为活跃期。1991年,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的成员国向gatt秘书长提议尽快召开emit小组会议,就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进行磋商,以迎接次年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该提议得到了各缔约方的积极回应。第三阶段(1994—)为成熟期。1994年4月,在马尔喀什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与所有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定一起签署的还有《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尔喀什协定》。这个协定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多边贸易组织,而且也迎来了贸易与环境问题讨论的新阶段。世贸组织成立后,尽管仍然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wto各成员终于在20达成了一致,决定就贸易与环境问题展开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贸易与环境问题也就正式成为“多哈回合”谈判(亦称“发展回合”)的一个新议题。

然而,从贸易与环境问题在gatt框架内开始讨论起,就伴随着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境主义者之间的激烈交锋。在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境主义者对峙的背后,众多的经济学家也对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围绕上述交锋的内容和wto的实践,理论冲突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贸易自由化与环境状况:自由贸易是否会导致环境恶化

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是有利的,以自由贸易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贸易有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证生产活动能够按照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自由贸易不仅有助于克服一个国家此前面临的资源对经济增长潜力的限制,而且还有助于增加有利于环保的洁净产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另外,贸易自由化还有利于消除那些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如补贴和税收等,而这些措施都被证明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自由贸易会对环境保护带来消极的影响,以环境主义者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会导致大气污染,增加对非再生资源的使用,过多地消耗那些可再生资源。另外,在当前各国环境标准不同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会赋予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以竞争优势。其结果,就会在这些国家中出现“污染庇护所”和各国竞相降低环境标准的竞赛,从而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种观点也是目前主流的经济观点,更倾向于认为自由贸易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它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却比较片面。事实上,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有赖于三种效应,即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此消彼长,最终的结果如何是很难精确预测的。它们认为:(1)即使说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最终并不必然会导致环境恶化,但这并不能保证说它不会使环境恶化。(2)经济的增长最终固然会对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它更适用于地区的环境问题。(3)如果政策适当,贸易带来的收益应该足以抵消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贸易是可以对环境起到积极作用的。但仅仅依靠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有恰当的环境政策和良好的政治氛围,即政府的诚信和有效的治理。

(二)贸易政策与环境保护:贸易政策是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近十几年来,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不断出现。从最为著名的美墨“金枪鱼”争端、美国对泰国虾的贸易禁运到近期的欧盟牛肉争端,引发了自由贸易主义者和环境主义者的一场热战,其核心问题是:贸易政策是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贸易政策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以自由贸易主义者为代表。他们援引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贸易本身并不会损害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市场和政府失灵,即外部性的存在。因此,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应该是直接解决贸易的外部性问题,而不是运用贸易手段来改变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贸易政策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他们认为,贸易政策不仅可以用来限制那些危害环境的产品的贸易,而且可以用来防范环境保护过程中搭便车的现象。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主义者,他们认为贸易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采用贸易手段限制自由贸易的发展正好符合了“治病要治根”的原则;另一类则承认跨越边界的外部性是环境恶化的根源,但与传统经济学派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传统经济理论给出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药方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相比之下,采取贸易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做法,但至少是最可行和最有效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贸易政策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贸易政策,例如进出口限制措施;另一类是其他类型的贸易措施,例如包装条款和标志要求等。对于前者来说,它不仅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而且是有害的;对于后者来说,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手段。

(三)多边环境协定(meas)中有关贸易的规则与wto规则:孰先孰后?

目前全球约有200个多边环境协定,其中涉及贸易条款的协定有20个。这些贸易条款或者允许与某些国家的贸易但却禁止与其他国家相似产品的贸易,或者允许在进口产品与本国相似产品之间实行歧视性待遇。前者违背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后者则违背了国民待遇条款,都与wto的非歧视性原则背道而驰,从而构成了meas贸易政策与世贸规则之间冲突的根源。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这样的争端提交wto解决,但潜在冲突的可能性是明显存在的。

第一种观点认为,wto没有必要修改现有的规则。如果双方都是meas的缔约方,那么即使它们采取了与wto规则不一致的贸易政策,根据国际公法中的“特殊法优先”的原则,这种做法也不会引起两种规则之间的法律冲突。如果争端双方只有一方是meas的缔约方,但同时都是wto的成员,gatt1994的第xx条的例外条款也已经为meas的贸易规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只要meas的贸易规则符合上述规定,就可以被认为是与wto规则相一致的,而根本不必对wto的规则做进一步的修改。

第二种观点认为,wto应该修改贸易规则以容纳meas的贸易政策。对于meas来说,运用贸易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防范内部缔约方的搭便车现象,即内部缔约方不履行协定的义务;第二,防范外部的搭便车现象,鼓励和敦促其他国家加入协定;第三,减少所谓的“排放漏出”现象,即缔约方污染排放的减少同时伴随着非缔约方排放量的增加;第四,可以直接限制有关物种和物质的贸易。鉴于贸易政策在meas中的重要性,wto应该尽可能地协调双方的冲突。其中,最长远的做法就是修改wto的贸易规则。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wto不应该接受meas的贸易政策。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wto通过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有效的分配。而根据“帕累托最优”的原则,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经济本身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分配,只有在被证明出现了市场失灵、信息不完善或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才应该干预市场。meas作为政府之间的协议,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鉴于目前meas的贸易政策都仍然属于传统的贸易手段,因此,wto绝对不能容忍这种既破坏了自由贸易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做法。而如果meas采用了非传统的贸易手段,它也应该向wto证明其做法的必要性以及其做法本身不会导致新的效率问题,因为干预市场的一方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

多哈宣言中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规定以及相关立场

在多哈会议上,各国部长们就多哈宣言的制定进行了艰苦的磋商,最终决定把环境问题作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一个新议题列入工作议程。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具体情况各异,因而各国的立场也不尽相同。鉴于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wto这个国际舞台上,又一场激烈的斗争拉开了序幕。

(一)解读多哈宣言中的环境议程

在多哈宣言中,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议程安排包括了三个部分:谈判议题(第31条)、讨论议题(第32条)和一般事项(第33条),并且规定了谈判的截止期限是1月1日。这些条款的规定为wt0今后环境政策的制定勾画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1.新的谈判议题

(1)多边环境协定(meas)。谈判将致力于解决在既是wto的成员,同时也是meas缔约方的情况下,wto现有的规则应该如何适用的问题。同时,谈判不应歧视那些非meas缔约方的成员的权利。(2)信息交流和观察员地位。各国部长一致同意就wt0各相关委员会与meas秘书处之间定期的信息交流程序和授予其他国际组织观察员地位的标准问题进行谈判。(3)环境货物和服务的贸易壁垒。各国部长还同意就削减或消除环境货物与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行谈判。(4)渔业补贴。各国部长同意明确和改进适用于渔业补贴的wto规则。

2.讨论议题

部长会议还授权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在工作讨论中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有可能会成为潜在的谈判议题,仍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影响。对出口商来说,有时候遵守环境规定可能会加重厂商的成本负担。谈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消环境规定,而是在贸易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2)“三赢”格局。消除或削减贸易限制和扭曲,同时有利于贸易、环境和发展。(3)知识产权。宣言要求cte对这些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产权规定进行讨论。(4)环境标志。宣言要求cte就环境标志对贸易的影响以及现有的贸易规则是否妨碍了环境标志政策的实施进行讨论。

(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有关议题上的立场

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下面,将分别就几个主要的议题介绍一下双方的立场。

议题一:多边环境协定中贸易措施与wto规则的关系

这个议题最早是由欧盟在1994年提出的。欧盟的设想是希望多边环境协定中的贸易措施能够得到wto“事先的承认”,即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后签署的多边环境协定,其贸易规则都将自动被wto规则认可。近来,欧盟又提出一项新的建议,要求改变meas在第20条款下的举证责任以及实行“预先警告原则”。按照该条款的规定,举证的责任应该属于要求免除wto规则义务的一方,即meas应该负责证明其措施满足了该条款的两个限制条件。而欧盟则在建议中要求当涉及meas的争端时,举证的责任应该由wto来承担。除了瑞典以外,欧盟的这两个建议遭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wto成员的反对。

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欧盟的建议旨在使其单方面的贸易限制措施合法化,从而为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寻找合法的幌子。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wto现有的第20条款已经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足够的空间,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完全有能力解决有关meas的争端,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对wto的规则尤其是第20条款做出修正,这也是cte的官方立场。发展中国家最反感的是meas对非成员实施歧视性贸易限制措施的规定。它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需要金融和技术支持以及技术转移这样的积极措施,而不是单方面的限制和制裁。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很多环境协定中的确包含了一揽子的技术和金融支持措施,但是如果发达国家不能保证放弃单方面贸易限制措施的使用,那也是发展中国家绝对不能容忍的。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此次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相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多边环境协定美国都没有参加或批准,另一方面或许正如美国的官方理由所说,美国的确认为没有必要修改wto规则。

议题二:环境货物与服务的贸易壁垒

美国是这项议题的主要推动者。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这项议题上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以自由贸易为借口,进一步推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资源领域开放其市场,为发达国家的企业进入这一“尚待开发”的领域扫清障碍。以水资源为例,目前,虽然水资源还没有被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列为一项环境服务,但是,gats已经将数百种的水资源服务置于其他类别的服务之中,协定对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进行了限制。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还在极力推动gats将水资源列为一项环境服务,要求所有的wto成员消除在水资源方面对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积极敦促发展中国家实行水资源的私有化,从而为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传送和污水处理等领域打开大门。

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实际上在滥用wto规则和自由贸易的原则以剥夺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的合法和正当权力。在这项新的议题下,发展中国家把水资源这样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公共服务和人权进行保护的国内规则都将会被认为是“非关税贸易壁垒”而被禁止,任何试图阻止环境资源私有化的措施也将不得不取消。与此同时,对于环境资源的出口管制也将会被认为是违法的。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于把这项议题放在“贸易和环境问题”中讨论也提出了质疑。再者,环境货物和服务应该如何界定也是不明确的。发展中国家担心,发达国家会借机把“过程和生产方法”(ppm)作为产品分类的原则引入谈判中来,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其市场制定更多的限制。

议题三:环境标志(eco—labels)

这个议题虽然不是一项正式的谈判议题,但却是贸易与环境问题中最有争议的议题之一。cte认为,良好的环境标志体系有助于在消费者中间培养环保意识,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但它却可能会对国际贸易带来影响。随着政府、产业部门和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地使用环境标志,它对贸易的影响也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则在于环境标志的制定是否应该以“工艺和生产方法”(即ppm,processandproductionmethod)为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产品的生产方法对环境不利的话,即使这种方法对产品的性能没有丝毫的影响,这种产品也将会被看做是不利于环境的产品。

目前,在wto的有关协定(即tbt协定)中,仅仅包含了会对产品性能产生影响的生产方法的规定,尚没有对ppm的明确规定。发达国家的目的就是以环境保护为旗号,使ppm在wto的规则中合法化。果真如此,美国在今后类似美墨“金枪鱼—海豚”案中的做法将会是合理合法的。发展中国家认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因而环境标准对不同国家来说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把本国的环境标准和生产方法强加到发展中国家的头上,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毫无疑问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另外,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推行的环境标志的做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遵守其环境标志的规定,另一方面又拒绝发展中国家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转基因产品注明环境标志的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是有根据的。

多哈会议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多哈会议的结束宣告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贸易与环境挂钩已经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最终接受了多哈宣言的安排,但是对wto环境政策的制定仍然充满了敌意。积极参与还是消极防御?发展中国家何去何从将会最终左右着国际贸易格局的走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多哈会议之后将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但是如果政策得当,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发现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形势

多哈会议之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目前,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已经不是贸易政策与环境是否挂钩的问题,而是二者应该怎样挂钩和在何种程度上挂钩的问题。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之中弥漫着两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对贸易与环境问题挂钩的敌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它们或许正面临着把“贸易与环境议程”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贸易议程”的机遇。在第一种心态的左右下,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退回到消极的防御战略,尽全力抵制环境政策的谈判,阻挠协定的达成;在第二种心态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将会采纳一种积极进取的战略,努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界定环境政策的谈判,最大限度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目标。

这两种力量的对比最终将会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消极防御占了上风,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必将会陷入停滞和僵局;如果积极进取成为左右发展中国家的主导力量,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将更有可能面临着一个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当然,斗争可能也会更加艰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积极参与新一轮的谈判或许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多哈会议之后,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谈判中将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在多哈议程中,新增加的议题例如环境、投资、竞争、政府采购等,都是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的,是更多符合发达国家利益的,而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执行议题”、纺织品问题等都没有得到重视。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议题如金融和技术、差别待遇等,也都是空架子,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另外,在程序性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主宰了议题的制定和结果,不仅没有贯彻世贸组织“互惠”的原则,而且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缺乏民主的谈判方式过去是,将来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

第二,发达国家所推行的环境保护主义的确存在着兴风作浪的空间。一方面,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往往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因此打着环保的旗号,置自由贸易于不顾,用高水平的环境标准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限制在贸易边界之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打着贸易自由化的大旗,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本国的环境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一旦世贸组织就这些议题达成协议,发达国家的两面派做法就会进一步合法化。

第三,多哈宣言中谈判授权范围的不确定性也为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增加了难度。例如,在第一项谈判议题中,应该如何来界定有关的多边环境协定?什么样的多边环境协定符合多哈宣言中“有关meas是指包含贸易义务的协定”这一规定,其本身就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谈判过程是否应该有多边环境协定的参与?“现有”的贸易规则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授权范围的模糊不清无疑为发达国家左右谈判进程、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四,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谈判能力将会面临着更艰巨的考验。在乌拉圭回合原有的议题之外,多哈回合的谈判又增加了环境等5个新的议题。随着谈判内容的不断增加,谈判的强度、复杂性和技术性也日趋上升。另外,新一轮的谈判也对国内的研究分析能力和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谈判资源雪上加霜,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握住发展的机遇

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哈宣言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第一,多哈宣言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宣言不仅再次重申了《马尔喀什协定》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且确信“坚持和维护一个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实行环境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三个目标之间可以而且应该是可以共同实现的”。多哈会议还将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命名为“发展回合”,以此表示了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等问题方面的决心。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多哈宣言中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原则,例如透明度原则和一致通过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第二,贸易与环境问题是一个新的议题,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结果如何都还是一个未知数。由于这个议题对于多边贸易谈判来说也是一个新鲜事物,各成员对环境政策的制定会给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世贸组织各成员并不像在其他议题上那样有非常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如前文所述,这固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有了更大的可塑性。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就意味着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第三,环境议程的制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讨论议题中,也包含了发展中国家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即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发展中国家对第一个问题的关注是源于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担忧;对第二个问题的关注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专利持有者根据trips的规定,凭借其垄断地位,往往对持有专利的使用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发展中国家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实现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运用这个机会,在这两个议题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从而尽可能的增加自身的谈判砝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鉴于时间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消极因素的作用降到最低,从而把握住历史的机遇。首先,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明确多哈宣言对环境议程的授权。这个问题拖延的时间越久,在指定时间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就越小。拖延的结果不仅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未来发展不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面对一个不明确的谈判议程,发展中国家很难“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对策。其次,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一个“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南方国家议程。对于这个新议题来说,发展中国家自身首先要协调本国的贸易利益和环境利益,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环境问题”议程,从而为今后的谈判制定出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另外,发展中国家还应该加强国家间和机构间的联系,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一起前进。

全球环境问题论文篇五

外部治理在审计定价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外部审计论文,欢迎各位阅读哦!

摘要:什么是大数据?国外不同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士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我国政府部门对“大数据”高度重视,8月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指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在《行动纲要》的指引下,大数据技术正逐渐为各行各业所认知和应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即外部审计的大量工作就是对财务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运用,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挖掘审计数据,将大大提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大数据理念正在对外部审计的理论和实践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外部审计应用

一、在风险评估阶段,利用大数据识别错报风险

(一)外审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大数据”

现代审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软件、erp管理系统、sap管理系统、审计软件等的应用,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众多渠道、更容易地获取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不断积累的数据已在体量上形成“大数据”。

注册会计师所收集的数据,可能包含企业自成立到审计时几年、几十年的相关信息,也可能包含行业的、类似企业的比较数据,这些数据既可能与财务相关,也可能与财务无关,但都是必要的,没有多余的信息。唐代的韩愈在《进学解》中说:“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注册会计师作为外部审计的“良医”、“良工”,需要的是对这些“数据”俱收并蓄、善加利用。

(二)风险在哪里?“大数据”来告诉你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大数据就像是一座金矿,有用的信息就蕴含在其中,需要审计人员采用大数据技术去分析和提炼。大数据技术告诉我们只有掌握足够大的数据样本,运用大数据理念进行分析和挖掘,才能发现用其他方法很难或无法发现的规律、趋势和异常;且大数据只会告诉我们分析的结果,而不会告诉我们原因,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我们的审计工作来说,知道风险所在、异常记录,揭示了错报风险领域就已经达到了风险评估的目的,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

(三)运用“大数据”,构建数据库是前提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2]随着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国家政府信息开放统一平台和基础数据资源库”的构建和完善,以及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工程的推进,将对注册会计师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提供极大的便利。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内的信息化建设与共享,对于外部审计领域成功应用大数据具有重要作用。广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也期望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行业的管理者和引领者,能够整合注册会计师掌握的海量原始数据、政府部门及其他来源的数据,在已经运行的法律法规库和经济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行业内的更大规模的审计数据系统。

当然,大量的数据还是依靠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的长期搜集、整理和积累,事实上国内外许多知名会计事务所早已建有自己的数据系统,在提供审计、管理咨询等服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在实质性程序阶段,运用大数据改进审计方法

(一)以详细审计、整体审计,取代抽样审计

从世界审计史的发展来看,在审计发展的.早期阶段――19世纪末以前,审计师大都运用详细审计技术对财务资料或其他记录进行逐笔审查。当时,企业规模较小,经济业务不很复杂,审计师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会计记录成倍增长,致使审计师无论从专业能力,还是花费的时间、费用来看,都无法继续运用详细审计。[3]在这种情况下,抽样审计就应运而生了,并逐渐取代了详细审计。但抽样审计无论抽样方法设计的多么科学,始终都是对部分样本的审查,是以部分推测整体,它提供的只能是合理保证;甚至是以偏概全、审计失败,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可以说,抽样审计是在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限制下的无奈之举。

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纷纷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做事的思维和方法。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审计科学的发展,使审计师能够快速获取、分析并审查一个跨国的、拥有众多分支的庞大商业帝国海量的财务和非财务数据,采用详细审计的技术条件、物质条件已经具备。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详细审计,检查所有的样本,显然能够避免抽样审计以偏概全的弊端,使所有异常记录都无处遁形,对于保证审计质量、避免审计风险,具有重要乃至革命性的作用。

(二)仰之弥高的“大数据”,如何“入吾彀中”、为我所用

唯有创新电子审计技术,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开发和完善审计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辅助工具,才能促使大数据审计技术落地。大数据是经济、科技发展的产物,其运用也必须以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作为支撑和基础。财务核算软件、erp管理系统、sap管理系统等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企业信息生成越来越电子化、自动化、数据化。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充分运用电子、信息等技术手段,实现审计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审计手段的科技含量。

在手工记帐时代,财务数据的采集、各种审计明细表的填列,耗费了注册会计师大量宝贵时间,往往填列一个较复杂表格就需耗费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而企业采用财务软件实行电算化后,注册会计师借助各种审计软件的“取数工具”,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一年甚至多年财务数据的采集,大大简化了审计工作流程、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现在,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财务云”、“审计云”的出现,审计数据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实时传输,审计模式也正在由集中审计向分散审计、实时审计发展,这必将推动审计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发展,大大提高审计成果的时效性。数据采集的便利化、实时化,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如果依靠人工去分析、核查这些海量数据,无疑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这就要求创新电子审计技术,开发适应大数据审计所需的审计软件、“尖端数据分析工具”,以配合注册会计师的人工分析、职业判断。大数据审计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审计人员从繁杂、重复的“低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之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更有价值的审计分析和职业判断上。这必将大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能力和效率,解放和提升审计“生产力”,促进外部审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三、在审计报告阶段,利用大数据形成综合性审计成果

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通过采集、分析、挖掘、判断大量数据信息,不但可以获取有关审计结论的证据,还可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揭示企业的发展趋势、面临的风险等。

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期望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更具有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以降低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企业及其管理层希望审计报告的内容能更为详实,外部审计师能为其提供审计报告之外的管理建议等增值服务。1月7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报告相关准则征求意见稿,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增强其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4]这不仅是中国审计准则动态国际趋同的需要,也响应了政府、企业、投资人等审计报告使用人的要求。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力,形成了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内部控制、发展趋势、面临风险等方面更为广阔的审计成果。将这些综合性的审计成果提供给政府部门、企业和投资人,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堵塞风险漏洞以及为国家的经济决策服务,其创造的价值将远远超过审计报告本身。

大数据技术作为新生事物,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方兴未艾。大数据技术在外部审计领域的应用,将促进审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只有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在外部审计领域的应用,勇于创新外部审计的理论和方法,才有可能使我们赶上甚至引领世界审计技术发展的潮流,而不是始终做跟跑者。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发〔〕50号《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2015

[2]国务院国发〔〕48号《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4

[3]文硕.世界审计史[m].企业管理出版社,: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报告相关准则修订(起草)说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