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剪纸反思总结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汇总7篇)

最新剪纸反思总结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汇总7篇)

ID:3925685

时间:2023-09-29 23:44:19

上传者:BW笔侠 最新剪纸反思总结 姥姥的剪纸教学反思(汇总7篇)

总结是对前段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回顾、检查的文种,这决定了总结有很强的客观性特征。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剪纸反思总结篇一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是张菊燕老师上的。她为了校际交流反复试上,反复磨课。现把参与磨课的一些反思记录下来。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在教学中,张老师紧紧抓住“剪纸”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们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课堂片断: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的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对于以上四个词语的理解,光理解词语是浮于浅表的,老师应该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的效果”。课文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上“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甚至于近乎无赖呢?张老师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目的还是表现出姥姥的剪纸技艺,“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的证明“我”是个“调皮蛋”,而“我”越是调皮捣蛋,越是能够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蛋”形象地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和慈祥。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剪纸反思总结篇二

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再现剪纸,让学生先从剪纸图片中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再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品读感悟。例如抓住第1自然段的“都”字,抓住邻居的啧啧赞叹声“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投入与快乐。7—12自然段,我让学生自由读,找出“我”与姥姥的对话,然后再利用课件展示牛兔图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牛的勤劳、兔的顽皮,看到图想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最后抓住姥姥与作者的对话进行朗读训练指导。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激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让我心存遗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仅是姥姥在讲述自己剪纸的经历,还是在教自己的孙儿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觉这句话在我们的两三句讨论中就滑过了,理解得不够深入。再一个是教学的后半部分从“牛兔图”体会我和姥姥之间的情感不够深入,特别是出示了三幅剪纸图,应该让学生说说姥姥剪这三幅图的寓意是什么,明白姥姥对我的疼爱。但是,我只是集中起来理解,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为后面对以“姥姥的剪纸”为题的.理解产生了一点阻碍,特别是学生的语言组织上明显有了障碍,而一部分中等生和后进生理解上就要再花一点时间才行,这也是我在挖掘语言文字上最大的问题,常常点到为止,应该多考虑理解能力差的学生。

《姥姥的剪纸》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竭力超越。

剪纸反思总结篇三

本篇课文后的练习题中,第三题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这四个词语;第四题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熟能生巧,总剪,收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理解。《课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所以,教学本篇课文,必须舍得花时间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上下功夫。理解重点词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面的意思,但更要体会其内涵。

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调皮蛋“、”刁难“、”挑剔“、”耍赖“等,其实是表现了姥姥的.”温顺“、”敦厚“,衬托了她的心灵手巧、技艺精湛。

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重点词句,学生才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剪纸反思总结篇四

“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抓住这条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学文前,我将几张剪纸工艺品展示给学生们看,漂亮的剪纸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了解姥姥的剪纸的段落里,我通过让学生寻找并反复朗读描述姥姥剪纸的语句,体会姥姥剪纸的高超技艺,例如“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无可挑剔”等语句,坚持以读为主,恰当安排好“读、讲、练”,增加学生的积累,逐步将文中的好词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我还让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细微处,深感剪纸之难,由此联想到姥姥的`手艺之精巧。

我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姥姥与“我”的对话,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我”由看不懂剪纸的意思,不解地发问,到看得懂剪纸的意思,热情地交谈,以至到后来缠着姥姥剪更多的牛和兔,剪纸把“我”与姥姥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其中,作者对幼时自己的描写:“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含有明显的贬义成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走进文本去体会,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我”的调皮是用来反衬出姥姥的宽容和慈爱,学生也能够进行动情地朗读来感受姥姥与“我”相处时融融的亲情。

为了加深学生对姥姥与“我”情感的理解,我还让学生回忆自己身边的老人对自己的关怀照顾,激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共鸣。透过课文中的文字,再加上学生展开的回忆,从而我们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姥姥勤劳的赞美和对姥姥的依恋。由此,孩子们读起来更入情入境了。

让我心存遗憾的是,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它不仅是姥姥在讲述自己剪纸的经历,还是在教自己的孙儿做人做事。可是我感觉这句话在我们的两三句讨论中就滑过了,理解得不够深入。

剪纸反思总结篇五

《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之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下面的“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岂能不熟练?手都有准头了,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就心中有数,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要注意什么,剪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很容易明白。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说话练习还需老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像姥姥剪纸那样,因为不断地练习,反复地实践,达到了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进一步体会姥姥的话中寓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剪纸反思总结篇六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

“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我把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二段为第一部分,先是让学生找描写剪纸的语句,感受姥姥剪纸的形象生动、精巧细致,在感官上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接着,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为中心句,思辩姥姥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练的,结果怎样,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学生通过朗读以及重点词句的理解,对姥姥高超的剪纸非常佩服,我能从他们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这一点。

然而,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我们不禁被这份浓浓的爱所打动,被感动了。之所以还历历在目,是因为作者独巨匠心地用剪纸把这份情串联起来了。

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

剪纸反思总结篇七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国标本十一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有一手深入人心的剪纸技艺,让乡亲们赞不绝口。姥姥手中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快乐回忆。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依托语词、学生经历,引导学生把课文读薄,把课文读厚,把课文读活。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把课文读薄。导入课题非常简单,“姥姥“是北方人的叫法,十分亲切,学生亲切地读一读课题。朴实的开头,意在营造轻松的、有趣的、亲切的氛围。接着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浓缩成几个镜头,即乡亲夸赞姥姥,作者思念姥姥,引出作者的心梦之境,即文章中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第二部分,感悟舐犊之情,把课文读厚。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读出姥姥的心灵手巧。以“熟能生巧”统领4——6自然段的探究,以“甜蜜”、“温馨”为情感基调,由读而思,诉说心情,引导学生多种多样的“读”,体悟姥姥在各时各地的“剪”,饶有情趣。第二个环节是品味浓浓的祖孙情。抓住文章细节“拴”、“缠”,引导学生体悟“拴”和“缠”的传神,演示“拴”和“缠”的动作,引出用什么“拴”住了上学前的“我”,怎样“拴”住了“我”以至于“缠”着姥姥,读中体悟浓浓的祖孙情,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多处抓住了文眼展开教学,可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学环节时刻与文章中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相呼应,一唱三叹。板书设计成两颗心联结在一起,寓意深刻,象征着姥姥的期待之心与作者的感恩之心,因姥姥那惟妙惟肖的剪纸而牢牢地系在一起,紧扣文章主旨。

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不大。这也是我们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