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楼梦林黛玉高中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汇总10篇)

最新红楼梦林黛玉高中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汇总10篇)

ID:3930936

时间:2023-09-30 01:01:03

上传者:书香墨 最新红楼梦林黛玉高中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汇总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一

可叹停机德,谁堪咏絮才。玉带林中玉,金簪雪里埋。

黛玉每烧一张诗稿都会想起往日的种种。从自己刚到贾府时受到众人宠爱,与宝玉的第一次邂逅。“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自己不正是因为宝玉在如今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尊重女性而喜欢宝玉的吗?后来又随众人一起入住大观园。可谁又知道在世人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其实是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乡。在潇湘馆中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多亏有宝玉相伴才能度过。想到曾与宝玉闹过别扭而难过;为宝玉为讨好自己而对自己说过的甜言蜜语而高兴;为宝玉对自己说过的海誓山盟而害羞。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宝玉会这么狠。难道女人就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吗?难道女人的地位就这么低下,不能寻找自己的爱情吗?难道就没有一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吗?我不甘心,不甘心啊!

这时她忽然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幻境,黛玉走到一个石碑坊前,碑坊上四个大字“太虚幻境”两边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有处有出无”石碑坊旁有一块石头名曰“前生石”黛玉来到石前。突然,她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西方灵河畔上有一块三生石,三生石旁有一棵绛珠草,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得以久延岁月。后受天地精华修成女体,后乘昌明太平盛世下凡造历还恩。

黛玉明白画中的三生石便是宝玉,绛珠草就是自己。自己今生乃是来报宝玉的甘露之惠。黛玉喃喃曰“今生我泪已为一人流尽,债已还,情以了。”说罢走进幻境。

回到大观园的潇湘馆,紫鹃见黛玉把诗稿烧完后便晕倒了许久不醒就上前探了探气,发现黛玉已经断气。紫鹃赶忙去禀报与贾母。“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二

陈晓旭饰林黛玉(87版红楼梦剧照)10岁时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1]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诗云“颦儿才貌世应稀”。

林黛玉本贯姑苏人氏,五岁时因父做官迁居扬州。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小的女儿,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林家虽是富贵之家,却亦是书香门第。林黛玉曾有小一岁的幼弟,养到三岁死了。所以父母对她爱如珍宝,见她聪明清秀,便请了贾雨村做家庭教师,教她读书习字,假充养子之意[6] 。林黛玉六七岁,母亲一病而终。

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爱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面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爱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感情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而宝玉就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为爱的缺乏,对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现在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系,但不能不说,死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者心目中成了永恒。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现在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直是我困惑不解的事。当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希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现在的共产主义觉悟。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主要原因我以为,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助,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同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她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体验,她厌世的颓废思想,她对爱情只是呻吟,从不争取主动的消极态度,不能不说,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 平常的人物分析中,总是把她当做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一直不解她逆在何处。如果说表现在她对爱 情的追求上,那她远没有尤三姐的大胆,也没有薛宝钗的主动运用手段。 她是方式是隐晦的,被动的,温文的。。。。。。而从来不是叛逆的,因为相爱是每个男人女人都会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 她因为自卑而过分自尊,她因为自尊而易受伤害,因为伤害而忧愁。忧愁,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谁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她病态的美,被曹雪芹描摹到了极致。让人如何不爱她。。。。。。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三

《红楼梦》中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在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人们习惯性地在他们的名字前冠以褒义词。今天本人冒着被退稿的危险,来谈谈这位大观园中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如假包换的美才女——若是说到金陵十二钗中的美女,那可就非黛玉、宝钗莫属了。然而宝钗美得规矩,黛玉则美得纯净。美则美矣,但若是没有才,也就没有了吸引宝玉的资本,所以她理所当然地要有才气,但又不同于宝钗那种饱读诗书、高高在上的俗才。可以说林黛玉是拥有缺陷美的女子,她的缺陷就是她的冷傲、乖僻,甚至是她的小性子。

孤独的人——若说林黛玉是自认清高,多多少少有些偏离事实,还不如说她是个孤独又不愿让人看扁的姑娘。曾记得有这样的情节:黛玉初进荣国府,自己暗地自语“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可见她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冷待送来的宫花,只因为那是最后一朵;哭闹了半天,只是因为被人开玩笑比作戏子……太多太多的自尊心形成了令人讨厌的小性子,至少我不喜欢。

泪坛子——黛玉对哭可算是情有独钟,甚至有一些痴狂。相对古代妇女一哭二闹三上吊,黛玉还算是优雅多了。但是从这能看到她对待事情的软弱:面对困境是哭,面对病痛是以泪当药,甚至在面对婚姻的抉择时依旧是呜呜咽咽……无数的哭声中我感到了她对自己命运、婚姻的无法掌握的无奈,但又仿佛听到了她对封建制度说出强有力的“不”字。

淑女的浪漫情结——宝黛的爱情故事最终成为中国爱情史上的经典,与黛玉的淑女浪漫情结是分不开的。还记得,黛玉满腹愁肠地边吟着诗边将飘落的花瓣掩于泥土之中;还记得,宝黛坐在花阴下,细细地品读《西厢记》;还记得,黛玉抚琴悲往事,焚稿断痴情……这凄美的浪漫,这淑女的痴情是人们望所不及的。

多重的性格——她那或使人爱怜,或使人厌烦的多重性格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她的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拥有如此错杂的性格呢?是双亲早亡的悲苦身世,还是她身在的那个封建的年代,还是与宝玉难续的情缘,造就了她软弱而又刚强的叛逆性格?我不愿妄加评论,只是觉得这多重的性格使她在我眼前成为一个有血有肉丰满可感的人。

是牺牲品,还是英雄?——黛王因为封建制度而死,她是牺牲品吗?我不认为,在那种包办婚姻的年代,能够鼓起勇气去自由恋爱的已经很少,并且因情而死的,恐怕更是廖廖无几,她区区一个柔弱女子竟会为此付出那么多,岂不是指引当时女性走向光明大道的英雄?即使是现在,她仍是活在女性心中的英雄!

悲欢离合,黛玉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些什么呢?人生几何,对于一个悲剧性人物来说,她的魅力是无穷的。不过,尽管黛王如此的令人神往,但我不希望有黛玉二世的出现,毕竟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是圆满的结局。

文档为doc格式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四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初到时虽仔细观察着旁人的举动,模仿生怕有纰漏被人笑话。但贾府重重规矩也困不住你那天性,你可以在送来花时,不满是被人挑尽的。虽是敏感的可怜,却又有些可爱与单纯,反对顽固思想,自由,又无拘无束。不会也不必似宝钗,圆润懂事,获得一片赞许与他人喜爱,最终也算不清得了什么,又失了什么。有些爱使小性子,却因此令人更生怜爱。

何曾几时,你也被自己束缚起来。花谢花飞香满天,怎样都冲不破困住自己的网,被缚的哀伤,哀伤,终日渐消沉。终一日听到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脚下如踩了棉花般软绵绵的,昏了过去,醒来后,望看空洞的天,不禁泪下,美好昔日化为泡影,梦再强大,也敌不过现实,被砸个粉碎,究竟活了些什么,又留下些什么。

你终没走出,被束缚至死,焚稿断痴情,看似幼稚的妄图证明自己已走出,重回自由的自己,实质却是给自己更添了一份伤心罢了。你想说的,是无情,是原谅,还是感谢。曲终人尽散,黛玉已走,贾府,不复从前,此聚一场,终空。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五

《红楼梦》读后感之林黛玉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六

咏白海棠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月窟神仙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菊花诗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潇湘妃子)红楼梦林黛玉诗句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刻?

林黛玉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旬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薄暮,荷锄回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七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通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园神游”。

虽是短短几页课文,却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红楼梦》的:“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昭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衰败,它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

想着曾在哪一回中所见的文字,我空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吾谁与逝,与吾从,渺涉茫茫,归彼大荒。”我不再只醉心于词句的优美了,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有了重新认识。

了解了颦儿“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了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了解了那个终日以泪洗面,输掉了钗黛之争,在凄凉中香消玉殒的黛玉,如果说悲愁是东方古典女性的特点,那么黛玉无疑是悲秋的集大成者。

穿越了时空,打破了历史的界限,似乎见了她初到贾府的处处小心,步步留神,似乎望到了那个削瘦背影整日封存在那些封建礼教与各种人际的`束缚中,无法理解,无法承受,尽力的躲避与应付。

她也承载了,搭上了这贾府的列车,开向了前方,不知到下一次在拿起你时,不知你是否还在前行。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八

中学时代,听别人说红楼故事,宝玉和黛玉倾情相恋却终未能结成眷属,深感惋惜,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黛玉的早逝,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黛玉她冰清玉洁,才貌双全,却偏偏命薄如斯,老天何其不公!

后来借到一本《红楼梦》,如饥似渴地捧读,有关宝黛的章节片段更是百读不厌,为他们的笑而笑,为他们的悲而悲,为他们的相聚而欢欣,为他们的生离死别而痛断肝肠。看到宝玉出家,则为宝钗的独守空房而幸灾乐祸,总认为宝黛未能结合,全是多了她一人。她出身皇商,家富势豪,母亲又与王夫人有亲,与她相比,早孤无依,寄人篱下的黛玉自然不占优势,不能成为贾府当权派的考虑对象了。

再后来终于有了一本《红楼梦》,空闲之余,常常玩索,发现以前仅从感情这一方面来看黛玉的爱情与命运有些幼稚,有些单纯,但是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有增无减,对她的爱情与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怜惜她自尊自爱,敏感多愁;痛惜她才高命薄,含恨而逝。她客居贾府,自然在意自己“凭空多出的主子”的身份,在下人面前偶尔言语尖刻,也只是争取和三春一样的待遇。她时时衡量揣测自己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一个薄宦的千金小姐在名震天下的公侯之门,势利卑俗、明争暗斗的集中营,处处风刀霜剑,尔虞我诈,她不涉一端,洁身自好,结果却是不和任何一端为友就是与全部的派别为敌。在下人眼中,她是一个“零余的主子”,在王夫人、凤姐等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寄食者,贾母的宠爱也不能为她支撑起全部的蓝天。黛玉的心倍受煎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不明白,也不屑明白,不想明白,但是她的自尊又不容许别人的轻视,于是,保持这种与贾府众人的微妙关系而不使之恶化,对她来说,是一件费心伤神的事情。她的全部精神,就投注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与贾府众人的关系,另一件就是经营与宝玉的爱情。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九

毛泽东同志曾说,不五读红楼梦,不要作评论,红楼梦读后感之_林黛玉。如此说来,我是没有评论的底气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透过最近的拜读,心里还是有些写文字的冲动,还是写出来罢,免得憋坏了自己。且不作为什么评论,只当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吧。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宿命总是难免要掺和一下。古代的爱情也好,美也罢,似乎都有离合,悲欢,都有残缺,但一切,都难逃宿命。西厢房的张生与莺莺,约出了,梁祝的十八里相送,送出了千古传诵。

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不完整的社会百科,这种不完整,结局不免扑朔迷离,于是有红学诸位的争论。但在判词中,又似乎都有宿命的交待。红楼梦中人,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之_林黛玉》。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而且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离家投亲而母亲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

红楼梦林黛玉高中篇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梦里,谁的轻吟?循声而去,我想要追寻,却见冷月移墙,浮香暗影,那花下的歌者,不见了踪影。

我于是黯然,坐下。又有一片柳絮飞落,在我眼前飘荡,像是询问。我低下头,想你。黛玉、黛玉。

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定是最钟爱黛玉的,才有了花神一般的黛玉。绛珠草为何物,不知,但若能幻化成此般美人的,恐怕也是绝美的植物。正是这种美,集万千爱怜于她一身,这美给了她爱,给了她自怜的情思,却也是因着这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绝美与悲剧往往相生相伴。我们今天说这美往往就怀着一种哀叹的情感,仿佛若不是这愁,此美便寡淡无味了。

黛玉是孤独的。先是由她的身世所致——幼年丧母,寄人篱下时父亲又去世,她的多愁与孤寂是自然而然的。然而正是在此般伶仃之境下,小小的她就因丧失了至亲,蒙受心灵上的创伤。她的老师贾雨村说她“不与凡女子相同”,不语但静思,才思敏捷。可这样深深藏匿自己于静默深处,不正是她受命运伤害的自我防御吗?失去了的痛苦叫她多疑,于是她更加孤独,纵使大观园内姐妹成群,长辈们宠爱有加,而她却只将万缕情丝深埋心底,旁人一句不慎便触及痛处;她是那么渴望着爱,渴望着陪伴。所以纵使对宝钗疑心重重,只经钗大道理一劝,便视为姐妹,肝胆相照,袒露心扉。虽然在人群里她嬉笑玩闹,却终究是习惯独自一人,独自扫花、独自吟花,独自伤痛、独自落泪。

黛玉是叛逆的。这也正与她的孤独相连。她的叛逆,在大观园里或许是一种乖张;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便是一种勇敢,一种反抗。她明白宝玉与自己有着相似之处——不愿为世俗所羁、不屑被功名所累。于是她与宝玉的爱情有着精神上互通的支柱,绵长而没有决裂的可能;于是宝玉引其为知己,在宝钗、袭人等劝其了解“经济学”交涉官场时,他愤然地说“林妹妹不曾说过这混账话!”也正是因此,黛玉的孤独升华至一个更加崇高而又永恒的位置——这是在传统思想里与历史决裂的孤独,这是对封建思想无所不在、肆虐人心的反抗,而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她的不遂人意,她的苦泪及她所受的折磨。但却正是这种叛逆,给了黛玉对立于“病西施”的一面——她的顽强、她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倔强,她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