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悟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8篇)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悟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8篇)

ID:3938461

时间:2023-09-30 03:07:30

上传者:字海 最新世说新语读后感悟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秀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说新语读后感悟篇一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世说新语读后感悟篇二

初读《世说新语》,总觉其中人物个个怪诞不经,喜欢化妆,穿宽袍大袖的衣服,喝酒吃药,折腾的'自己很羸弱,病怏怏的。

在多了解了这些魏晋名士的生平事迹与魏晋的社会现状后,终于发现,这些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尽管他们思想是压抑的,但是毕竟可以做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我可能无法改变这个暗无天日的现实生活,但是我可以把这个世界狠狠地嘲弄一番,可以让这个世界在黑暗之外还多了一份黑色幽默,不亦快哉!

世说新语读后感悟篇三

见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国之管宁,避乱世于草莽,身布衣以终老;华歆,登高堂至宰辅,为高官传清誉。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的确,文中金块象征着财富,轩冕象征权利尊贵。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两件很小的事情,足见士大夫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知著,确有可取一面,但仅因小事就武断绝交,认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宁因朋友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标准,便断然与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须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浊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世说新语读后感悟篇四

初读《世说新语》,总觉其中人物个个怪诞不经,喜欢化妆,穿宽袍大袖的衣服,喝酒吃药,折腾的自己很羸弱,病怏怏的'。

在多了解了这些魏晋名士的生平事迹与魏晋的社会现状后,终于发现,这些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自由的人,尽管他们思想是压抑的,但是毕竟可以做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我可能无法改变这个暗无天日的现实生活,但是我可以把这个世界狠狠地嘲弄一番,可以让这个世界在黑暗之外还多了一份黑色幽默,不亦快哉!

世说新语读后感悟篇五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世说新语读后感悟篇六

我看罢《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心中有一种很不爽的感觉。这种不爽产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晋的'古文人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辩论就是辩论,用华丽的辞藻去攻击别人,自己辩过他人就沾沾自喜、贬低别人;辩不过他人便讥讽他人,不愿面对自己的失败。实在令人作呕。

世说新语读后感悟篇七

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读书笔记: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殷羡做到了前两句,忽视了后一句。不过道家向来都是视名利如浮云,视仁义如粪土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唯性之所在!

47、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读书笔记:这则故事,只要是读过点书的中国人,几乎都知道的。你如果做过这三件事情:冬日品过酒、深夜吟过诗、踏雪访过友。那么,你一定可以对子猷的情致领悟一二了。我们所缺乏的不过是子猷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顺从本心本性的生活情致罢了。我们做任何事情目的.性都太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深不知没有结果的结果有时候是最好的结果。至少可以留个念想!

世说新语读后感悟篇八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