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诗心得体会(汇总8篇)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诗心得体会(汇总8篇)

ID:3940399

时间:2023-09-30 04:11:26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诗心得体会(汇总8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杜甫传读后感篇一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阅读他的诗歌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可以启迪人们的灵魂。在诵读杜甫的诗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会到他的雄浑的笔力,还可以感受到他的诗歌中蕴含的引人入胜的情感与思想。在这里,我希望分享一下我的杜甫诗心得体会。

一,杜甫诗歌体现了良知良性的道德理念。

杜甫的诗歌中,不仅表现出了他对人类普遍道德价值的追寻和追求,更表现出了他深刻的人性洞察和个人情感体验。譬如,在《北征》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现出了自己的战争观及其对人性的思考和探求。他提出了“救危扶不危”的道德思想,反对战争的残酷行为、抗拒战争和平解决,表达了对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向往。

二,杜甫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反思。

杜甫的诗歌是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的诗歌,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反思。他在《登高》中颇为感性地表现出对失去领土的追悼和对现实状况的关切:

“恨因知太深,厌厌忘言声。

山阳归未得,舞雩去无成。”

三,杜甫诗歌流露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智慧体验。

杜甫的诗歌中不仅充满了人生的感觉和情感,还表现出他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智慧体验。在《临洮咏衮州石壁》中,杜甫描绘了一位有着道德高尚、追求卓越的君子,这个君子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品格,映衬出了杜甫对一个高品质人生的皈依和倡导。他在诗中雄浑地写道:

“长沙别后四十年,家在海边病夫身。

茅斋日夜兴诗思,不狂不徼随处身。”

四,杜甫诗歌超越了当时文学思潮,成为唐诗的代表之一。

杜甫的诗是唐代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认可。他在唐诗中的创作不仅是风格的创新,还有社会思想方面的创新。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和技巧,不标榜诗文的流派和某些视点,而是以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和思考方式,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五,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深深感染着读者。

杜甫的诗歌在许多领域都体现了他对人类社会的深情关怀。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身处疾病、贫穷、艰难时期的人们的关爱和同情,对受到战争和自然灾害影响下的人们的关切和同情,对于社会上的阶层差异和不公以及社会的不公之处的反思和呼吁。这些情感是我们对生命深度感触和高度共鸣的原因。

总结

杜甫的诗歌品格高尚,艺术价值高超,充满了哲学思考和社会责任,对后世诗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诵读杜甫的诗歌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和审美体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精神境界和人文素质,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引领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杜甫传读后感篇二

首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颔联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

颈联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而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诗人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意在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另外,诗句中也自然流露了言外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表达了怨愤之情。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诗人虽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尽管如此,却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集中地表现了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传读后感篇三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0分)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5分)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案 

1)“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2)“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杜甫传读后感篇四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我说:哪里,哪里。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如今他并不如彼。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吾辈学诗之人,断不能于此等处失去心眼。

换言之,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凛凛,使得他百感中来,万端交集,然后才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在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诗人,独自一个,满怀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庙之间。

没有这一联两句,诗人何往?诗心安在?只因有了这一联两句,才读得出下面的腹联所说的三顾频烦(即屡屡、几次,不是频频烦请),两朝开济(启沃匡助),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这一切,老杜不知想过了几千百回,只是到面对着古庙荒庭,这才写出了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钧之重。莫说古人只讲一个“士为知己者死”,难道诗人所理解的'天下之计,果真是指“刘氏子孙万世皇基”不成?老臣之心,岂不也怀着华夏河山,苍生水火?一生志业,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秋风瑟瑟,大星遽陨,百姓失声……想到此间,那阶前林下徘徊的诗人老杜,不禁汍澜被面,老泪纵横了。

庭草自春,何关人事;新莺空啭,祗益伤情。老杜一片诗心,全在此处凝结,如何却说他是“败笔”?就是“过渡”云云(意思是说,杜诗此处颔联所以如此写,不过是为自然无迹地过渡到下一联正文),我看也还是只知正笔是文的错觉。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自身而言,方得其实。

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杜甫传读后感篇五

杜甫被誉为唐代“诗圣”,他的诗作以其悲愤、豪放的写作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然而,在他一生中也发生过一个重要的事件,那就是他的“转心”。转心是指他对政治的失望,从追求功名利禄转而寻找内心的安宁与宁静。这一事件对杜甫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他的人生经历、诗歌主题、写作风格、艺术意境和社会影响五个方面,探讨杜甫转心的得体会。

首先,杜甫的转心是由他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杜甫生活在唐朝的乱世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他曾经历过战乱时期的流亡生涯,目睹许多无辜百姓被军阀欺压。这些经历让他对政治失望,对权力和利益产生了深深的鄙视。正因为如此,他转变了自己的写作主题,不再关注权力和利益的追逐,而是通过情感真实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思考。

其次,转心给杜甫的诗歌主题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在转心之前,杜甫的诗作主要以刻画历史人物、政治事件和社会现象为主。转心之后,他的诗歌主题被赋予了更加广阔的内涵,他开始关注人生的悲欢离合、自然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比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通过描绘夜空中的明月和读书人的思乡之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内心转变带给他的诗歌以更加真实和深刻的感情体验。

第三,转心给杜甫的写作风格带来了新的飞跃。在转心之前,杜甫的诗作写作风格较为雄健有力,富有豪情壮志。而转心之后,他的写作风格更加清丽秀丽,富有内敛的诗意。他通过用意象丰富、比喻巧妙的表达手法,展现出深刻的思考和内心的独白。例如他的《秋夜将晓天无云》一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无云的天空,寓意着他对政治的失望和对人间苦难的思考。这种写作风格的转变不仅使他的诗作更加丰富多样,还使他的诗歌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第四,转心给杜甫的艺术意境带来了全新的呈现。在转心之前,杜甫的诗作艺术意境主要是表现力量和豪放的气势。而转心之后,他的诗作艺术意境更加细腻和内敛。他以自然之景为背景,以人间之情为纽带,营造出了一种既真实又梦幻的艺术美感。例如他的《登高》一诗,通过描绘登山的艰苦和秋天的美景,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这种艺术意境的创造使他的诗作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最后,转心对杜甫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在他的诗作中,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间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对人们的思想和道德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他通过真挚的情感和富有力量的语言,使人们对自己的处境和生活状态进行了反思和思考。他的诗作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关注,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杜甫的转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改变了他的创作主题、写作风格和艺术意境,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再追求功名利禄和政治权力,而是转而关注内心的宁静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冷静和对现实的反思,也能够体味到他对人间百态的深深的思索和关怀。杜甫的转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杜甫传读后感篇六

原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赏析:

安史之乱,使鼎盛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诗圣杜甫只好带领全家辗转南北,四处逃难。“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真实地记述了他们当时的境况。公元759年岁末,杜甫经过极其艰难的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险,暂时为四年的流亡生活画上了一个简单顿号,举家来到成都避难,终于远离了战乱中心,靠亲友的资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盖起了几间草房,即草堂。这首七律《江村》,即作于次年夏天,诗中表现了诗人宁静的心境。

首联“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写清澈的江水,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远离战乱中心和政治中心的江村,事事都显得幽静、隐秘。一个“清”字、一个“曲”字、一个“抱”字,将江的颜色、形态、动态、情态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看似寻常,实属不凡,非大手笔不能为之。一个“幽”字具有多种义项:表形容词有深、昏暗、隐秘、深沉、幽静、幽雅、隐居不仕的等;表动词的有囚禁,表副词的有秘密,另外还有表名词的等等。此诗中的“幽”字,究竟哪一种义项最切近诗人原意,我以为结合杜甫当时的处境,再看以上所列举的形容词、动词,以及副词各义项,可以说兼而有之。“事事幽”为提挈全篇之总纲,统领以下诸联,即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下诸联又为主帅“事事幽”分别提供材料支持。“江村”为诗中两条线索,以下诸联又围绕这两条线索选取意象。

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写景物之幽。紫燕白鸥,皆为诗人宠物。杜甫弃却眼前万千景象,特将其遴选入诗,绝非随意为之。古人论诗,有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具体到此诗,当然亦不例外。“梁上燕”是就村写;“水中鸥”是就江写。“自去自来”,明写“梁上燕”自由自在,暗喻诗中人怡然自得;“相亲相近”,明写“水中鸥”相亲相爱,暗喻诗中人和谐相处。宋代黄庭坚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清代仇兆鳌评《江村》此联“见物我忘机”。杜甫在草堂生活数年,许多诗篇都描写过燕子,如《堂成》一诗中的“频来语燕定新巢”,《绝句漫兴》中的“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等等,都可参读。如果结合东晋陶渊明《拟古》诗中的“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再品杜诗,就会觉得诗味更长。白鸥,也是诗人经常摄取的意象,但入诗时大多与典故并用。王维诗中有“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李白诗中有“海客无心随白鸥”,杜甫在《客至》中有“但见群鸥日日来”的名句,都可捧来参读。杜诗在此描写水鸥,如果读者只理解为简单的写景,那就大大衰减了诗味。其实,诗人借典抒情,在此别有寄托,并不露痕迹。《列子·黄帝篇》云:“海上之人,有好沤(即鸥,下同)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这个寓言告诉人们不要有机诈之心。杜诗旨在表明自己本无机诈之心,鸥鸟天天嬉戏门前江水,与人和睦相处。

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钱粮,我这微贱之躯也就别无他求了。这虽是一种无奈,但也是一种自慰。古人评此联曰:“末则江村自适,有与世无求之意。”这一联还有另一个版本:“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很可能原诗稿即此,而后改作这样。杜甫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结尾处不免使人有惆怅之感。杜甫十分清楚,眼下全家的禄米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闲适生活,都是由故人提供的。由此可以看出,第七句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向故人表示感谢,二是以求故人只要经常提供禄米,保证炊烟不绝,其他至于提干、旅游、买车之类,就不敢多想了。对照前后修改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修改后的确比修改前更进一步,诗意比原来高明多了。修改前,只是要求故人为自己报销一些医疗费,修改后却变成了全家每日必需的柴米油盐。颔颈两联对仗,以物态人情写足江村幽事,末句用“微躯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一篇题旨,使文脉益臻于缜密。结尾处假设连着反问,文气在曲折中略微上扬,同时夹杂着几分自嘲与自怜,又加杂着几分自得与自足。酸甜苦辣同在,感慨旷达兼有。

此诗在艺术性方面也有其特点,尤其是对叠字的运用。叠字的方式,有连叠、隔叠、错综叠之分。连叠就是两个相同的字连在一起,如《江村》中“事事”即是。隔叠就是叠与不叠相间使用,如“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中的两个“自”字和两个“相”字的重复使用。诗一开头,隔叠连叠并用,在第一句中,把江村二字分开,在第二句中又将其合拢,对应了诗人心理快感的节奏。在颔联中,又用了两个隔叠,既使文脉关联紧密,又活跃了诗句的节奏感。“去”与“来”、“亲”与“近”为当句对,“自去自来”与“相亲相近”又为联句对,在轻轻松松的用字中将十分讲究的格律对仗问题解决得十分圆满。再则,诗中若非用连叠和隔叠,幽栖之趣、物我忘机之境的浓度就难以调出。

杜甫传读后感篇七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政治风云的忧虑。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和人生阅历的增长,杜甫的诗风也发生了转变。他从对社会的关注转向了对自身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杜甫在个人生活中遭遇的沧桑和变故,也展示了他对命运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以下是对杜甫转心所得的一些体会。

首先,杜甫的转心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认知和思考。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被误解,屡遭官场的排挤,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痛苦和悲伤。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他逐渐明白了命运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人生充满了无常和变化。他表示:“青青又何处,驱马总西东。”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无常的思考。

其次,杜甫的转心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他脱离了对社会和时代的盲目关注,投入了对人性的思考。他意识到,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既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他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社会道德的失望和对人性的思考。他明白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困境,这使得他对人性的反思更加深刻。

此外,杜甫的转心也让他更加专注于内心的琢磨和心境的抒发。他将诗歌作为一种表达和救赎的方式,通过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他写道:“闲中思君不见君,恍恍惚惚到君边。”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心灵寄托和对内心的思考。他通过写作来反思自己的命运和人生,以此来获得一份宁静与快乐。

最后,杜甫的转心也展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关注。虽然他的诗作中转向了个人情感和心境的抒发,但他依然对社会和人民的命运充满了关切和思考。他反对压迫和不公正,他关心贫苦百姓的疾苦。他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悲痛。他通过自己的诗作来呼吁社会正义和关注弱者,从而为人民发声。

总之,杜甫的转心反映了他对命运和人性的思考,对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抒发。他通过对命运和人性的反思,对内心的磨砺和宁静的追求,展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关注。这种转变既是杜甫个人经历的反映,也是他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他的诗歌深深触动人心,至今仍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杜甫传读后感篇八

杜甫,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以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地打动了后人。通过走进杜甫的世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领略他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从而启迪我们关于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杜甫的心,也汲取到了他诗中的智慧。

首先,走进杜甫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他的深情厚意。杜甫在其诗作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他关注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倾尽心力为他们呐喊。他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中写道:“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直抒胸臆,表达了他离故乡远游的苍凉之感。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应接连元帅张公留守京师遥相国王号怀古》一诗中,杜甫以自己的悲愤反映了国家的危局,写道:“郡国税驰迅,指挥持斧钺。西人屯戍家,炎帝列旗帕,黄天震雄雄。”这种富有深情厚意的写作风格,使我深深感受到杜甫的坚定和不屈。

其次,走进杜甫的世界,让我领略到了他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时事的深思。杜甫生活在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他对这种社会现象持有犀利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并通过他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深思和思考。在他的《长安古意》中,他写道:“古人识未央,未央宫殿烟花,行行出绿草。今人迷芳英,芳英庭院经年,落日无边霞。”这种对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变化对比的描写,折射出了他对时事的深思和对社会进步的期盼。

第三,走进杜甫的世界,让我体会到了他批判社会不公的勇气和担当。杜甫在其诗作中对统治者的贪腐和政治斗争表达了深深的不满和愤怒。他的诗作中,对官僚主义和不公现象的痛斥,如《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通过对牵牛织女的描写,抨击了贵族阶级的虚荣和享乐。这种勇于批判社会弊端和不公,以及为之发声的勇气和担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走进杜甫的世界,让我感悟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宿命的回应。杜甫在诗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奈,但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接受和回应。在《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离家心五洲,远睇涌渊泉。大江东去,浩浩不绝,忧愤深极,念大人皆是,自己在远游。”在这首诗中,他以个人的遭遇诉诸全人类的处境,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世的思索和对命运的接受。这种对命运的思考和应对,使我感受到了杜甫超越个人的思考深度。

最后,走进杜甫的世界,让我体会到了他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杜甫在其诗作中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军民的关怀表达了他深深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的《山中杂诗·其五》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既失青冢客,西上应寻白帝城。”在这首诗中,杜甫表达了对逝去的白帝城文化的思念,以及对贫苦人民的同情。这种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让我感到杜甫是一个真正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

总之,走进杜甫的世界,让我体会到了他的深情厚意、批判社会不公的勇气和担当、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以及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体会不仅让我更加欣赏杜甫的诗作,也启发了我对人生、社会以及历史的思考。通过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丰富的情感、卓越的才华和质朴的人格魅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