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最新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ID:3958048

时间:2023-09-30 14:14:37

上传者:XY字客 最新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体会(通用6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篇一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经典,争做博学少年。”

挥汗如雨,金桂飘香,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让我们掀起诵读经典的高潮,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经典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经典的传承。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经典文化的结晶,是建设文明社会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国学经典,文化蕴含丰厚,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节和做人道理。如《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的许多循循善诱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为至理;也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说法。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令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这件事讲了白圭总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只图个人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现。孟子则用和蔼的态度、尊敬的言辞批评了白圭自以为是、以邻国为壑的错误做法,体现了孟子的仁爱思想。主要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处理事情的时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要有利于邻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母爱如空气,阳光和水,拥有他就拥有了世上的珍宝,什么也不能换取,她却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色彩。但没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宝,也不过是一堆货物而已。母爱神圣、淳朴,只求给予,不求回报。但我们一次次的辜负她,只求索取,不求报答。可恶的我们却将母亲一声声甜蜜的问候当做一次次烦躁的唠叨,将母亲一次次的关心当做是一种施舍、苍天无情,世间万物,唯独将母亲渐渐变老。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此孝顺的孔融,一个只有四岁的小孩都知道孝顺和谦让。孝顺是一个人的品德,谦让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当今社会发展较快,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素质越来越低,都遗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现在一个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会做到孝顺和谦让。好听的话语谁都会说,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语言在行动面前往往都是苍白的。经典文学都是易学难行。放眼望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的财富战胜了生活的贫寒。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财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气。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我们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通过诵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中华文化历史,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经典浸润人生,传承国学文明。

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国学经典的价值与重要性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培养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影响我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接触到数千年的智慧和哲学思考,感受到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人生、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因此,诵读国学经典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段: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与效果

诵读国学经典需要我们将经典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口头朗诵和阅读实践来深化对经典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能够借鉴先贤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来解决现代生活中的问题。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对于提高道德情操和培养美好的人格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在实践中带来深刻的效果。

第三段:诵读国学经典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诵读国学经典,不只是纸上谈兵,更是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其深意、思考其内涵。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人的智慧,更能够发现一些具有时代价值的思考和观点。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告诫学生们要有“中庸之道”,这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道德经》中,老子以“无为而治”来强调合理安排和平衡,也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启示。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能够学会用古人的智慧来看待问题,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处事态度。

第四段:诵读国学经典对个人成长的帮助

诵读国学经典对于个人成长是有益的。首先,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修养品质,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其次,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能够打开思维的局限,拓宽视野,学会欣赏高尚的情操和人生行为模式,对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最后,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第五段:我们应当诵读国学经典

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我们应当停下脚步,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源头。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我们与先贤们对话,感受到他们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思考。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在实践中体会其深意。因此,我们应当诵读国学经典,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并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诵读国学经典是一项有益于个人成长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活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智慧和思考,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也对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踏上诵读国学经典的道路,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篇三

《庄子》全书一方面斥责仁义与圣贤,另一面要求人们弃置聪明与智巧,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是全书治世的总方针。通过读《庄子》,使自己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用的刀已经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而刀刃锋利就像从磨刀石磨过一样。——《养生篇》。这看似在说一个厨师刀功的高低,但同时也暗喻顺着自然本性的人往往会有所体会。就像庖丁在解牛时顺着其构造解肉,刀不会因此受损,十九年解牛上千头刀刃却还锋利如初。这正是顺应自然禀性的好处,同时也是养生的一大要点。庄子因此而感叹:“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井里的青蛙,不可能与他们谈论大海,是因为他们受生活空间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由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秋水》。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只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不能叫知道,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才叫做知道”。井里的青蛙、夏天的虫子、乡曲之士他们都被自己所看到的、知道的东西束缚着,因此这正是他们自身的一种鄙陋。一旦他们挣脱束缚,从已知进入未知,这样便可以与他们谈论他们所不知的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们都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时,他们只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因此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时,他往往不相信;若当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时,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他往往会相信。因为他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所以相信别人所说的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因此河伯见了大海的浩大才明白自己的鄙陋;井底之蛙只有出了井口才会知道自己的愚昧;夏虫只有经历了四季变化才会明白自己生命的短暂;乡曲之士只有挣脱教养束缚才会明白自身的无知!因此只有从自身所局限的范围中挣脱,才会接近另一个大的范围!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学生应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不仅仅会闹笑话和犯简单的错误,甚至对国家的荣誉及形象也会带来损失。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篇四

诵读国学经典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强化道德修养的有效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此,我将分享我对诵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首先,诵读国学经典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这些经典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蕴含了诗、书、礼、乐、易等多个领域的经验和智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读者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人文与风景,感受到先贤们的智慧与艺术。比如读《论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读《史记》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史家风范。这些经典作品文笔优美,语言简练,通篇都充满着智慧和真理,仿佛在与先贤们对话,使人受益匪浅。

其次,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我们正确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而我们的眼界和认识是受限制的,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眼前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道德标准。而国学经典中弘扬的是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道德观念,让我们明白何为人之为人。譬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宽容、礼让之道;《孟子》中“仁者爱人,爱人者众,爱人者善”,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仁者,关爱他人,以及为人处事的原则。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接受正能量的洗礼,培养起健康的心灵和崇高的品格。

此外,诵读国学经典也有益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灵魂。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读经典不是为了简单的记住一段文字,而是要从中体悟其中的智慧,与之对话,不断深化自己的思考,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经典中的成语、典故、格言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道理,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最后,诵读国学经典以养正心安气、修身立志为目的,可以淡化世俗之欲,使人心境平和,远离尘嚣。当我们沉浸在古代先贤智慧的海洋中,心情逐渐澄明起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不再那么重要,心胸变得更加开阔,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刻。国学经典教会我们修身养性,明辨是非,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能坚守信念,耐心等待,懂得如何从容面对人生的起伏。

总之,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培养我们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让我们远离尘嚣,净化心灵。对于现代人来说,诵读国学经典既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也是磨砺自我的途径。相信只有真正从内心认同并实践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我们才能够以更好的姿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篇五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篇六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