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精选9篇)

最新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精选9篇)

ID:3960357

时间:2023-09-30 15:48:04

上传者:梦幻泡 最新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精选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一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小说如此残忍而又美丽。

哈桑不仅始终忠于自己的主人,而且始终忠于自己的友谊。他没有记恨阿米尔,而阿米尔虽然一直被这个问题缠绕,却只到了知道哈桑是他的弟弟时才明白了一切。追逐风筝,更应该升华为追逐友谊、亲情和信任。

《追风筝的人》一书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12岁的阿米尔是阿富汗富家少爷,哈桑则是管家的儿子,是阿米尔的仆人。他们两个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之后,他们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那场风筝赛里,阿米尔和哈桑赢得了第一名。在哈桑为阿米尔逐回落下的风筝时,受到了阿塞夫的侮辱,而阿米尔却没有勇气去救哈桑。之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愧疚和痛苦,于是他用计赶走了哈桑。战争爆发后,阿米尔随父亲逃到美国……成年后,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于是返回故乡,走上赎罪的道路。而后阿米尔又得知了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在他身上重演,而此时的他,会重蹈覆辙呢。

还是会继续走赎罪的道路呢?

《追风筝的人》描写了史诗般的历史景观和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抒发了缓慢而沉静的痛苦。这是2019年最抒情、最动人、也最出人意料的一本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上最大的黑马,斩获各项新人奖。《追风筝的人》,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好好思考,然后,好好做人。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二

一开始读来,便被开头的那句陈年旧事无法被埋葬所吸引,就像作者所说,往事总会自行爬上来,记忆无法抹去,越想忘记,越会想起。

一只风筝,不仅是风筝,飘落的风筝,追逐风筝的人。

哈桑:儿时的伙伴,朋友,亲人。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自小和阿米尔一起长大,一起生活,甚至同喝一个女人的母乳长大,带给阿米尔童年的欢乐,陪伴他成长,与他一起分享世间欢乐的伙伴。曾为他挑战阿塞夫,与他一起恶作剧,甚至愿意为他吃泥巴的哈桑,在被他陷害还能最后维护他的哈桑,这种感情已然超越了友情或者亲情。

即使被阿米尔多次伤害之后,哈桑依然初心不改,依然是那个愿意为你追逐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

而阿米尔,只为了父亲的关注与独爱,确没有珍惜哈桑对自己更沉重的爱,也因自己的怯懦而没能在哈桑需要帮助的时候出手相助,相同的情况时,哈桑不惜一切保护自己。

这世间总有为你默默付出的人,他们无私奉献有时候甚至不求回报,他们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爱人,也可能只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在接受的同时,如果不能回报那也要做到千万不要去伤害他们,因为伤害并非都有救赎的机会。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三

读罢《追风筝的人》,我的脑海中反复回响着一个词——人性。

在这本著作中,人性是卡勒德·胡赛尼竭力表现的主题。在个人的得失,种族的分歧,教派的冲突,国家的变革这些因素的冲击下,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哈桑身上的人性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又以阿米尔最为显著,阿米尔对哈桑自始至终存在偏见,“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没什么别的了”这种充满了教派冲突和种族歧视的思想在阿米尔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对哈桑的面貌充满了不屑,认为他长着“愚蠢的兔唇”。同时,主仆思想一直存在于阿米尔的脑海里,阿米尔对父亲偏爱哈桑一直心存不满。因此,无论他们的关系看起来有多么亲密,却始终算不上真正的朋友。当哈桑为了阿米尔的风筝而被阿塞夫强暴时,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成为冷漠的旁观者,更是因为自己不愿意面对哈桑甚至编造谎言逼走他,在浓厚的阶级背景下,年少的阿米尔身上体现出人性的自私与虚伪。但是阿米尔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恶人”,只是体现了人性中的“恶”,但人性也是有善的一面,他在日后的岁月中长期受到罪恶感的折磨,在最后可以放下原来的偏见,面对重重危险前往阿富汗解救哈桑的孩子,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这是人性的光辉。 在我们当下这个社会,相信会有很多人和阿米尔类似。家境的不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造成了当下人与人之间实质上的不平等,个人权钱的多少招致歧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变得扭曲,有多少人为了利益而变得虚伪,进而损人利己。真挚的情感似乎变成了可笑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阿米尔似乎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在哈桑身上,人性的伟大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为了阿米尔做了那么多,为了阿米尔牺牲了那么多,他始终对阿米尔父子充满了感激与赤诚。我们周围会有多少哈桑这样的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大多数人更像是阿米尔,身上包含了人性的善与恶,会自私,会懦弱,但是也会为自己的过错懊悔。但是有多少人能想阿米尔最后那样走出阴影,面对过去,实现自我的救赎?这本书相信之所以有强大的感染力在于阅读主人公的故事时,它会拷问我们的心,拷问当下的社会现状。

人是复杂的,就像阿米尔父子那样曾经犯下了恶,但日后会为了自己当年的恶而赎罪;人是简单的,简单到人人都会犯错,但人人都会有内疚感,人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迟疑。但是一直以来,人性的善总是强于恶的,这是推动人类社会一直前行的看不见的动力。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总是在追求着真正的美好社会,一个充满真善美的生活环境。但是为了生存,人却又一次又一次的在现实面前妥协,因为人性的恶也一直在阻碍着我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伤害过的我们不敢再轻易的相信别人,学会了伪装,学会了自私,学会变得冷漠,甚至学会残忍。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内心却又渴望着真善美,渴望着自己不再活的这么累,我们尝试着自我救赎,却又不敢面对过去,怕面对自己的懦弱,怕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所以阿米尔最后的自我救赎是多么珍贵,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风筝是贯穿全书的线索,风筝始终代表着人性的美好,年少时对风筝的追求表现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情谊,中年时期风筝代表着人性的美好拷问着阿米尔的内心,故事末尾风筝解救了自闭的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同时也实现了阿米尔的自我救赎,预示着美好人性的伟大力量。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曾经是哈桑对阿米尔真情的告白,本书开头出现在阿米尔的回忆中,在故事末尾阿米尔对哈桑的遗孤索拉博重复了这句话,阿米尔决心全心全意对待索拉博,既是对自己侄子的亲情,是对哈桑的愧疚,更是救赎自己的宣言。

人性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追风筝的人》给予了我们更多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们都是放风筝的人,手上牵着风筝线,风筝在天空中飘扬引导我们前进,一旦我们跑偏方向,脆弱的风筝线就会断掉,我们就会失去方向,但是风筝是可以被找回的,只要我们尽早发现,尽早去追,我们可以找到我们原有的风筝,重新为它绑上线,让它继续指引我们更好的前行。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四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的书籍,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追风筝的人》笔触清淡,表达感情温婉含蓄,叙述笔调沉静中暗含忧伤。它关注了亲情、友情与爱情,感恩与救赎,真相与谎言……在复杂变动的历史大背景下,以一种从容平和的静美心态讲述了一个枝节复杂而情节动人的故事。

作者极具功力的情节架构、叙事才能、形象塑造、对话组织、场景再现,使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思考价值和文学质感。近似于完美的细节描摹十分精确,使人情不自禁地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被深深吸引而难以自拔。全部的阅读使人身心浸润其间,并时时击节感叹,让人无法拒绝自然传递的巨大感染力。

我是在飞机上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的。起初没想到情节会这么多变曲折,会随着情节的快乐而高兴,悲伤而难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由于坐在飞机上,很多时候表情不能那么丰富,这点还真是痛苦,早知道应该在家看这本书,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多么舒畅啊!

当我看到阿米尔舍命从暴政下救走哈桑的独子、自己的侄儿索拉博时,我明晰了“风筝”的涵义,一种感动像在我面前豁然打开一个光明粲然的世界,内心的牺牲崇拜被再次引燃,有了为一个人牺牲的精神,我想这也是一种快乐。

“风筝”象征着皎皎易污的纯洁和需要努力追寻的美好,美好在我们这个一切都商品化了的时代还能有她的地位吗?那远方的美好还是不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透过此书,我仿佛面对着内心,那里和书中人物一样隐藏着二元共生的光明与黑暗、勇气与懦弱,但我不再怀疑,我最终仍要像哈桑一样拼尽全力地向人间呼喊:“为你,千千万万遍。”

于今乱象丛生、如降大雾之境,读一感动之书不亦为人生之一大快事!

1、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们舞动着,飞越公园西边的树林,飞越风车,并排漂浮着,如同一双眼睛俯视着旧金山,这个我现在当成家园的城市。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外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2、湖水澄蓝,波平如镜,阳光照在湖上熠熠生辉。

3、我们还追逐过路的游牧部落,他们经由喀布尔,前往北方的层峦叠嶂。我们能听到他们的牧群走近的声音,绵羊咩咩,山羊咩咩,还有那叮当做响的驼铃。

4、天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白晃晃的雪花刺痛我的眼睛。我捧起一把新雪,塞进嘴里,四周静谧无声,只有几声乌鹊的啼叫传进耳里。

5、阿富汗人是独立的民族,阿富汗人尊重风俗,但讨厌规则,斗风筝也是这样。规则很简单,放起你的风筝,割断对手的线,祝你好运。

6、我们爬山那座山,靴子踩在泥泞的雪花上吱嘎吱嘎响,寒风微微拂动树枝,吹过山坡上的灌木丛。而下面,水流在山谷淌动,传来阵阵微弱的声音。

7、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地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

8、我躺在泥土路一边,下面是怪石嶙峋的坑壕,我望着清晨灰蒙蒙的天空,为空气感恩,为光芒感恩,为仍活着感恩。

9、在他打造、谋划、奋斗、烦恼、梦想了一切之后,他的生命只剩下这几点的东西,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和两个手提箱。

10、 美国是河流,奔腾前进,往事无人提起。我可以蹚进这条大川,让自己的罪恶沉在最深处。让流水把我带向远方,带往没有鬼魂,没有往事,没有罪恶的地方.

11、 我能见到他发自内心的微笑,辽阔如同喀布尔的夜空,那些白杨树沙沙响,蟋蟀在花园啾啾叫的夜晚。

12、 爸爸毕生都在和熊搏斗。痛失正值芳年的妻子,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离开他深爱的家园,他的祖国遭受贫穷、屈辱。而到了最后,终于来了一只他无法打败的熊。但即使这样,他也绝不妥协。

13、 听到这些,我才明白自己的生活、身上的秉性有多少是来自爸爸,才知道他在人们的生命中留下的烙印。终我一生,我是“爸爸的儿子”。如今他走了,爸爸再也不会替我引路了,我得自己走。

14、 我驱车前往金门公园,独自沿着公园北边的斯普柯湖边散步,那是个美丽的星期天下午,太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旧金山清新的和风吹拂中漂行。

15、 骑驴才知道驴难骑。

16、 明月半弯,银光暗淡,我伫立,抬头望着星辰遍布的夜空。蟋蟀隐身黑暗中啾啾鸣叫,风拂过树梢。

17、 而我抬头,公园闪闪发光,铺满的雪多么新鲜,白得多么耀眼,令我目眩神迷。雪花无声地洒落在白色的枝头上,现在我闻到了芜青拌饭的香味、还有桑葚干、酸橙子、锯屑和胡桃的气味。一阵雪花飞舞的寂静盖住了所有声音。然后,远远地,有个声音穿透这片死寂,呼喊我们回家……”。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五

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读完这本书应该过得一个人生信条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罪恶。不管是阿米尔的父亲,还是他的妻子,又或者是他自己本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的父亲至始至终没有告诉他的儿子,也没有告诉所有人。不是因为虚荣,而是因为要活下去。但是却是带着负罪感活下去,不断的去救赎自己,通过行善。书中有句话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想他的父亲已经救赎了自己。

而索拉雅,阿米尔的妻子。也有人尽皆知的秘密,他在阿米尔提亲时还是亲口对阿米尔和盘托出。那关于一个女人的贞洁,但是她没有隐瞒,或许有羞愧,但是坦诚了。我想这是后来她与阿米尔两人生活如此美好、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以外,她懂得珍惜,并且是一个善良的女人,我很羡慕她。

而主人公,这本书可能算是他的忏悔录了,或者是救赎之途。他自私、懦弱、胆小、还颇有心机,但是他本质不坏。正如拉辛汗写给他的信一样: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

我不喜欢悲剧结尾的故事,幸运的是这不是。阿米尔用他的行动赎罪了,至少获得了索拉博的微笑。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六

我、妈妈和姐姐今天做风筝。

我们要做两个风筝,先做姐姐的,再做我的,那要很长时间的。好在姐姐的风筝的边框已经做好。只要包上条幅,再画上画就行了。我和姐姐难的不会做,只会做简单的,所以我和姐姐都做五角星。

包条幅是最难的步骤,所以我和姐姐摁着条幅,妈妈用双面胶粘。

妈妈只粘好了一个角,我就按奈不住了,非要自己试一试。姐姐非常怕我把她的弄坏,不放心。但我对我自己充满信心。

我非常小心地弄,我也不想让姐姐拿个坏风筝去学校。我小心翼翼的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把其它角都粘好了。

姐姐我风筝还没有画画,可是贴被要最后画画。所以我就开始做了。

我突然感觉风筝的框架好难做。怎么做也做不成。最后还是妈妈帮我做的。

我有了刚才的经验,包条幅简直对我小菜一碟。

我的风筝该画画了。妈妈提议我像国旗那样画,中间画四颗星星,五个角上写五个字。

我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决定写“我爱您中国”这五个字。

我终于画完了,我的风筝终于做好了!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七

在群众眼里,玩游戏似乎是不好的行为。其实并不是这样: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是孩子们童趣的表现,更是人们心中生活态度的一种表现。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这个游戏非常古老,在高鼎的诗中就有提到:“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玩法:就是带着风筝跑。有风时,逆风跑,跑快些,风筝一会儿就飞起来了;无风时,可能跑得再快也飞不起来,风筝真的是靠风才能飞翔。

风筝的样子各式各样,而且五颜六色的:有黑色的蝙蝠,有紫黑色的老鹰,还有红色的凤凰……各个都栩栩如生,让人目不暇接。

孩子们一般都喜欢在春天放风筝,因为那时风最大,风筝可以放到最高处。

一到春天,天上就飞满了风筝。万里无云的天空一下子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那些做工精致的风筝,再衬上那蔚蓝的天空,美仑美奂,使人看见就生起爱慕之心。

那风筝,就像寄托着孩子们的理想,也承载着成人们的希望,缓缓飘入云间……人们看见风筝,就仿佛看见了自己的童年,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八

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主要重点关注男性的成长,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4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上学期在图书馆里无意发现一本封面很吸引我的书,具体是怎样的也记不太起了,只记得是一本橘黄色的平装本。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引人深思的内涵。

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以三十多年前的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 12 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故事。哈桑是个追风筝的好手,“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角的拐弯处,然后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后。”他深受宗教阶级的精神迫害。可是他也是这本书书的光辉所在。他的母亲抛弃了他,自身哈扎拉人的血统到处遭人歧视,这本应是个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可他却能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感情丰富的话来。这不仅是表达了对主人的忠心,更是对友谊最完美的诠释。可见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友情满含期待。我们短暂的一生有多少朋友能够对我们说出并履行这样的承诺呢?哈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阿米尔少爷”,他为阿米尔敢于站出来对抗身材最魁梧的阿塞夫,为他能赢得爸爸的赞赏放弃祷告而去追风筝。他被侮辱时,一直都知道阿米尔就躲在旁边,他却选择了沉默。在知道阿米尔设计陷害他盗窃时,他选择跳进这个陷阱。也许有人会说他愚忠。但是我看到的是一颗对亲如兄弟朋友的主人的一颗真挚般的心。他为了不让阿米尔活在不安与愧疚中,他依然选择离开。我们都渴望有这样的一位朋友为我们付出,渴望收获一份真挚的友谊,却不知自己又为朋友做过什么。另一个主人公阿米尔则经常思考着哈桑和他是否属于朋友关系其思考的结果往往是否定的。严重的种族歧视、宗教差异横亘在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当阿米尔看到哈桑遇到危险时他并没有挺身而出而是选择离开。随后又由于心里的不安与困扰设计陷害了哈桑使哈桑与阿里(哈桑的爸爸)离开。从此他再也没有见过哈桑并一直处于深深的歉疚与自责中。阿米尔崇拜爸爸,因为他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把阿里和哈桑完全当作自己家人对待,他捐建了一座福利院来帮助有困难的人,他是仁爱的化身。

不久,由于阿富汗发生了战争,阿米尔就跟随父逃往美国。人们说陈年往事可以被埋葬,因为时间是治疗一切的良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总是在不经意间爬上心头,回首前尘,记忆总是会在某个特别的地方停留。风筝是童年美好回忆的象征,可是在这儿却也带来一段不堪的过去。阿米尔虽然在美国结了婚,过上了远离战争的生活,可是他内心深处却始终带着对哈桑的愧疚。于是,在良心的谴责下,他选择面对自己的过去。回到那个带着创伤的故土,赎罪。等待他的却是一个震惊的消息,原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已经被战争吞噬,于是阿米尔选择照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这个遭受战争毒害,满眼惊恐的侄子。他面无表情,只有风筝才能唤起他的回应。

《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亲情,友情的概述,更折射出我们似曾相识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的快感和疑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和赎罪的冲动```这里的情感没有虚伪做作,使我们面临变化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映,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候的扪心自问。 小说的最后,作者在一群孩子中奔跑,为索拉博追风筝,就像哈桑为他追风筝一样,不停地奔跑着···故事的结局也许并不完美,些许苦涩与酸楚,但这才是人生--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胡塞尼简单流畅的叙述方式,小说自一开始就用一种平易近人的、直白的、家常讲故事的回忆方式慢慢展开。我欣赏小说中对于“我”内心感情大胆深入的剖析,“我”对哈桑的嘲讽捉弄,看不起哈桑因为他是哈扎拉人,是仆人的儿子,他连字都不认识所以“我”可以编造故事给他听,骗他这是书上写的,同时“我”又是犹豫、怯懦,时时会良心发现并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看到哈桑遇到危险“我”没有去救他“我”自责胆小并害怕哈桑会把“我”袖手旁观的事情说出去。在哈桑离开之后“我”无法忘记自己的罪行,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不时盘绕在耳边,哈桑式的微笑一直折磨着“我”。因此“我”为了赎罪可以不顾生命去营救哈桑的儿子以还清“我”对哈桑犯下的罪过。

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读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重点关注男性的成长,《灿烂千阳》则着墨于女性的命运。前者,阿米尔公子与仆人哈桑反衬,后者,莱拉和玛丽雅姆相对照。莱拉来自于幸福的家庭,美丽无比,可玛丽雅姆却长相丑陋,并生活在单亲家庭。两本书出自于同一作者,背景都是20、21世纪间三十年的阿富汗。虽然不是在同一年读这个两本书的,可相同的阅读体验是,你必须连夜看完,一口气去读,仿佛慢一点,主人公的苦难就会深重一些,或者说,如果我不加紧看,我就会像个罪人。胡塞尼说,“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 我也只为我自己阅读,那就记录属于我自己的感受吧。那两个出身一样的“哈拉米” “他的嘴唇从中间裂开,这兴许是那个制作中国娃娃的工匠手中的工具不慎滑落,又或者只是由于他的疲倦和心不在焉。”这是《追风筝的人》中对哈桑外貌的描写,一个不爱说话、憨厚老实的如泥巴的少年仆人形象。少年主人哈米尔是一个懦弱的孩子,他的爸爸却极其粗犷、豪放、旷达,极其男人的爸爸对他很不满意,甚至把更多的爱给于了仆人哈桑。

哈米尔一心想改变爸爸对自己的印象。这不仅是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爱,也是作为一个主子对仆人的尊严。喀布尔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再次到来。幸运的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赢得了风筝大赛的殊荣,爸爸也终于破天荒地,在看台上为哈米尔鼓掌。除了战胜所有的风筝选手,割断他们的风筝线,让他们的风筝坠落,赢得风筝.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猛追着在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气喘吁吁的孩子。

“对,人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出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天空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和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会“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翔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2019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家,正是二十年前,奋力追捉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篇九

春天到了,又到了放风筝的好季节,可这个星期六,我没有去放风筝,而是去做风筝。

我和妈妈来到佳源广场做风筝的地方。我迫不及待地跑了进去,啊,好多人呀,有大人,有小孩,大家都趴在毛毡上专心致志地画着,做着。我也拿了做风筝的材料,也加入到做风筝的大军中。

我先拿起风筝纸,把它反过来放在毛毡上,又拿起一根竹竿,在竹竿的一面粘上双面胶后把它粘在风筝纸上。一根竹竿粘好又粘另一根,就这样一共粘了四根竹竿,风筝就组装好了。

接着我就开始给风筝上的图案涂色了。我的风筝上画了一只可爱的长颈鹿和两颗高大的椰子树。我拿起水粉笔给长颈鹿身上涂上了黄色,又给它戴了一顶蓝色的帽子。我又给椰子树的树干涂上黑色,叶子涂上了绿色。涂好色的风筝立刻变漂亮了。看,长颈鹿在风筝上开心地笑着,好像在对我说:谢谢你,小朋友!

最后,我在风筝的右下角写上了名字,又给风筝粘了一条彩色的和两条白色的尾巴,再把风筝线从孔里穿过去,风筝就做好了。

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我想它一定会飞得最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