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优秀8篇)

最新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优秀8篇)

ID:3967304

时间:2023-09-30 19:35:34

上传者:JQ文豪 最新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篇一

教学这一课,我抓住的是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你瞧,作者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矫健的身姿,爱听鸟儿的歌声和软语。

作者不爱鸟儿就不会听爷爷讲鸟儿的故事。

作者不爱鸟儿就不会深情地发出:“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作者不爱鸟儿就不会与鸟儿结为好友,就不会试探着接近鸟儿,试探不仅是鸟儿怕“我”,更主要的是作者怕惊吓鸟儿,是出自对鸟儿深深的爱意。

再看后面,如果不爱鸟就不会与布谷鸟聊天,就不会让我们看到两个好朋友的亲密无间,作者就不会感受到布谷鸟的款款深情,作者对待学习也许就会疏忽怠慢。

作者不喜欢鸟儿就不会感受到喜鹊的倍感亲切,就不会感到生活的乐趣。

作者不喜爱鸟儿就不会以“知音”自居,就不会对鸟语进行猜想,就不会与鸟儿建立深厚的感情。

如果作者不爱鸟儿,就不会和它们成为好朋友,鸟儿给予了作者快意,作者对它们充满爱意,这就是好朋友。

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运用了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在和________的交谈中,我懂得了___________。”或“在和_______的交谈中,我学到了______。”让学生对课文有大概了解。这一句式也为之后的想象说话打下了基础。之后我再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和孩子们与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教学与布谷鸟、喜鹊对话的自然段,我抽出“无拘无束、倍感亲切”两个词语,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联系上下文解释引入到和布谷鸟及喜鹊谈话的内容中去。与布谷鸟的对话,让学生想象并表演小作者和布谷鸟还会聊些什么。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篇二

《鸟语》一文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农村孩子通过看鸟姿,听鸟鸣,悟鸟语,同鸟儿建立了深厚感情。他与鸟儿成为了“知音”,在鸟语中编织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并从鸟儿那里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阅读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感受作者与鸟儿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他们爱鸟、爱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各种鸟叫声和屏幕上逐渐出现的的鸟儿图像引入,听着鸟儿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的叫声,看着鸟儿在草地上、山谷中、树林间盘旋的姿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教学中。

质疑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鼓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要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难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交流时,我表扬了那些提出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学生,告诉他们会读、会思考,才是会学习的表现。我想:长久地进行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必将得以提高。同时,老师的课堂应变能力也将随着学生的提问有所提高,这就是“教学相长”啊!

课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根据“我”与布谷鸟对话的部分,仿写“我”与鸟儿的对话。要求用上不同的对话形式先写对话,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受到的启发。学生根据乌鸦反哺的故事、根据世博会的环保理念、根据白头翁的一头“白发”、根据鸟儿受伤的翅膀……他们有感而发,写得挺不错。

只是,虽然要求学生用上不同的对话形式,并且注意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仍有部分学生仅写了对话,这一训练确实有难度,平时阅读量少、上课不太专心的孩子是挺难做到的。对于这些学生,除了加强练习,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多阅读,并且养成边阅读边圈划的习惯,让他们慢慢感悟。

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篇三

苏教版小语四下《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耐人品味的好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文章写的是“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产生的独特感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经历着“我”的经历,感受到“我”的感受,使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体会到深深的人鸟情,我做了如下尝试:

课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播放“百鸟争鸣”的场面,以此把学生领进鸟儿的世界,面对如此热闹的场面,学生怎能无动于衷。于是,他们也像鸟儿一样情不自禁地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此时的情绪表达是他们的主观所需,于是感叹句、反问句等表达强烈感情的话语此起彼伏:“多么可爱的鸟儿呀!”“怎么会有这么多鸟儿呢?”“太壮观了!”“鸟儿的鸣叫怎么这么好听?”由此可见,鸟儿的形象美已把学生心中的“爱鸟情”激活。

在学生对鸟儿已有“好感”的基础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公冶长的故事,使鸟儿的魅力倍增,“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此时也成为孩子们的心声。“鸟儿”真能表白?我们能否听懂?他们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走进文本。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此时,把课文读通、感知课文内容便是“触及精神需要”,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进行自主、有效的对话。

高万同老师说:小孩子都是有灵性的,天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独有的感受和想法,虽然他们说不清,但一心想表现,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机会。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与鸟儿动听的交谈感染着他们,由动听到动心,他们也想尝试着做鸟儿的知音。于是,我再次播放百鸟争鸣的音响请学生欣赏,并创设让他们表现的空间,即:听后可把自己的收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种“有我之境”中,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把自己放进他们曾经经历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以他们独特的心态聆听鸟语,并将他们的独特的感受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有的在文中搜索与“我”同感的句段,细细欣赏品味;有一位学生谈到“‘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这一句时说:“有一次,我考了双百分,放学的路上,喜鹊枝头叫,仿佛在说:‘恭喜你呀,恭喜你呀!’所以我认为喜鹊真能给我们带来喜讯。”说完,他动情地朗读了第10自然段;有的迫不及待地寻找恰当的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述:鸽子“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分明是催促我“多读点书,多读点书”,白头翁在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的学生说,上次我过生日,同学们为我唱了这样一首歌“小斑鸠对我说:‘咕咕’,幸福,‘咕咕咕咕’,真幸福。你可真幸福”,这次听鸟语,我仿佛又听到这首歌……孩子们尽情地渲染着,多角色、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在上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已默默地渗透到他们的心中,鸟能给人启迪、带来智慧和乐趣,还有哪些可爱之处?联系旧知,学生知道鸟儿是森林的护卫天使,是人类的朋友。你现在最想为鸟儿做点什么?孩子们有的写诗赞鸟,有的写护鸟标语,有的走出校园为鸟儿护窝搭巢……爱鸟之情化为实际行动,既升华了情感又付诸了实践。

爱鸟、知鸟、懂鸟、护鸟,将文本激活,将旧知激活,将孩子们的情感激活。声声鸟语都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体现着孩子们心中的爱鸟情。的柔弱无援,还可欣赏某些写法。以下为阅读的第三层面:带着问题研读课文,经受人文熏陶,提升心灵感悟。

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篇四

我用我近的教学经验精心地准备了几个周后,终于录好了《鸟语花香》。短暂地轻松之后,我又反复地观看录相,长时间地沉浸其中,反复咀嚼,一点点寻找自己“精彩的”和“糟糕的”环节。

精彩一:

我最得意的是把花鸟画来自于生活的理念传达给了学生。因为在讲课之前,我详细了解了学生对于国画的掌握情况,发现国画在学生心目中只是临摹,临老师的临书上的,国画只存在于书本中,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而我的作画思想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展示一幅生活中野菊的照片,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哪里可以用点来画,这样等于对物写生;之后又把齐白石大师的荷花图与生活中荷花的照片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绝不是对生活的照搬,要高于生活。”;在课的最后,我又把这个理念延伸,把花鸟画在衣服上、陶瓷上、包上、挂历上,甚至美甲上的应用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追问学生: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花鸟画应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使学生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精彩二:

当我点击课件出现我自己非常喜欢的吴冠中大师的《春如线》后,没有想到学生们哗然一片,他们竟然不屑,认为这不是成品的作品,只是随意的关于点线的小练笔。说实话,当时,我的确有些慌,因为这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好在对于吴冠中我多少还是有些了解,我说:“吴冠中曾留学国外,他的画引入了外国人的思想,中西合璧造就了他的画与众不同。尽管这幅《春如线》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有点和线,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请大家再投入地看一看,你从中看到了什么?”几句话介绍了吴冠中作品的风格,也把学生带入了想象中,打破了学生心目中固有的国画概念,使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花鸟画也需要想象力,创作起来也可以这样随意轻松啊!直到交流展示作品的环节,当一位学生在介绍自己作品时说到:“这节课让我成了吴冠中大师的粉丝……”我是那样欣喜若狂。我也从下课后学生们纷纷要回自己的作品,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欣赏的举动中,看到了学生们不但喜欢上了吴冠中,更喜欢上了花鸟画。

精彩三:

我利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激趣导入本课,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一幅幅动起来的花鸟画中,引导学生说出它美在哪儿?一切是那样事半功倍:有学生说青蛙和叶子用墨来画很神奇,明明是黑色的,却让人感觉它是深绿色,品味出了中国画用墨的神韵;有学生说它不象现在的动画片那样色彩强烈,却有着诗一样的画面……真是不能小瞧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

糟糕一: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没有把花鸟画与平日里的水彩笔画进行对比,所以学生在创作时,有一个学生竟然似在生宣纸画水彩笔画:在给自己的花鸟画作品匀匀地涂一个底色,他不了解花鸟画“留白”的艺术;还有两个学生在生宣纸上反复涂描,结果作品撕了。虽然在评价环节中有学生点出来,并给了他们适当的建议,但仍弥补了我设计中的不足。

糟糕二:

在教学设计中,我忽视了小组合作的力量,我想如果把每位学生创作一小幅作品改换成一个组创作一张四尺作品,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在我寻问了几位同行的意见后,他们都认为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更震撼,更大气!

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的反思仍在进行中,希望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前行的脚步!

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篇五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抓住这篇文章突出的两个方面的特点:

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三幅十分清晰的鸟语景象,红喙鸟的缠绵,云雀的清脆,鹧鸪的飘渺。并且其中蕴含了三种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的情感对自由的向往,对儿时快乐时光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宁静淡泊、质朴境界的追求。

在设计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我的教学目标有几点:

1、培养学生不脱离文本的阅读习惯。

任何一篇文章,要想领悟其思想或者形成共鸣,必须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到考试中的阅读理解,出题者不会脱离文本,同样答题时必须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不能想当然自由生造发挥。课文描绘了三幅鸟语景象,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接下来,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种鸟的声音特点分别是怎样的?”有同学可能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只是在粗略的看了一遍文章后就随口回答。这个时候千万要引导学生先找出文中描绘鸟的叫声的相关句子,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总结。

2、养成学生安静思考的习惯。

我曾经在卓刀泉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课。讲的是一节阅读课,那是我见过的最安静有序的课堂,课堂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学生在安静的思考,而在思考之后精彩的发言仿佛宁静湖面上的层层涟漪,深深的触及了我的灵魂。那节课后我记住了一位评课老师这样的话“安静的环境更能沉淀有深度的思想”。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能学会静下心来思考,而不是永远都浮在表面,做一个嘴巴快于思想的人。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蕴含在这三种鸟语景象中的分别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希望他们在思考中体味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3、能让学生体会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并能够从中借鉴到写作时关于选材和构思的一些方法。

在课堂上我会借助板书清晰的向学生呈现一个课文的提纲,让他们明白文章怎样做到条理清晰。第二、这篇文章语言的赏析。散文的语言很美,但是很抽象,而且初一的学生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老师需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并且要由浅入深,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1、关于句子赏析,之前我跟学生归纳了这样一个口诀“句子赏析不用急,先把修辞来分析,比喻拟人和夸张,排比对偶和对比,行动副词不能忘,还有拟声和叠词,感情色彩有褒贬,语言清晰有条理。但是切忌泛泛谈,结合句子来分析。”这个口诀虽然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至少给了学生有章可循的方法,比较适合初一的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句子,并且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赏析,在课本旁做批注。在思考的基础上,同桌间相互交流,全班性的交流,互相修改。

2、优美的语言,除了文字的赏析,还需要在品读中细细体味。所以在句子赏析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重点的句子和段落。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想构建,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观客观的都有,我想先从我的角度做反思:首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课后看教学视频,我发现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没能够及时的引导。

其次,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太少。老师还是掌控着课堂的话语权,一堂课下来该讲的问题我都讲了,但是学生能否掌握还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三、打断了学生思考的连续性。可能是最学生的极度不放心,在问题提出后,本应该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老师却在这段时间里不停的插入提示语,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大的教学目标和方向,虽然目前收效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会努力实践,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和积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篇六

《鸟语》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以生活中生动真实的事例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倾听、揣摩鸟语的情景,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小作者为了成为鸟儿的知音,“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鸟的世界,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与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教学与布谷鸟、喜鹊对话的自然段,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展开想象,布谷鸟:“布谷,布谷”仿佛在告诉我们:多多看书、早起跑步、天天进步、不要马虎、孝敬父母等。喜鹊:“喳喳喳喳”仿佛在告诉我们:喜事到家、锦上添花、人见人夸等。

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无拘无束、倍感亲切”两个词语,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联系上下文解释引入到和布谷鸟及喜鹊谈话的内容中去。而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进行句式仿写的训练。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再次使用“在和________的谈话中,我懂得了___________。”或“在和______的交谈中,我学到了________。”的句式,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并把感受真实地表达了出来,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感到不足的是:没有根据课后要求,及时对学生进行习作上的指导,让学生把小作者对鸟儿的喜爱迁移到自己对鸟儿的喜爱上来。

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篇七

《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中,我紧扣住主线——“朋友”

文中小作者和鸟儿成了朋友,他是怎样喜欢鸟,接近鸟的?怎样和鸟儿交流的?从鸟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读课文,找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然后在阅读课文中找到答案,以“朋友”为主线展开学习。

教学中,我还穿插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同时这一句式也为之后的想象说话打基础。孩子们沉浸在其中,乐此不疲。

“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但是,由于时间和铺垫不够,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第二课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句中的终日忙碌、飞行整齐、搏击风雨去掉行不行?”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为什么不行?我追问到。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说:“这几个词分别代表了燕子、大雁、苍鹰的特点,不能去掉。”有的说:“如果前面不出现这几个词,后面我所认识到和懂得的道理就没有说服力。”还有的说:“正是因为燕子、大雁、苍鹰具有这些特点,所以我们才会去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那么,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学生的回答丰富而富有创意。

鸟语的教学反思中班篇八

《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倾听并揣摩鸟语的情景,体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1、扣住主线——“朋友”

文中小作者和鸟儿成了朋友,他是怎样喜欢鸟,接近鸟的?怎样和鸟儿交流的?从鸟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读课文,找到“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然后在阅读课文中找到答案,以“朋友”为主线展开学习。

2、提炼升华。

明确人能与鸟成为朋友是人的勤于研究才与鸟的距离更近。

听取了同事们的建议,再次解读文本,我细化了教学设计:

上课伊始先将收集的百灵、喜鹊、布谷鸟的叫声配以图片一一放给学生听、看,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引出公冶长的故事和文中“我”也想成为通晓鸟语的人。

接着,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共同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其间穿插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同时这一句式也为之后的想象说话打基础。孩子们沉浸在其中,乐此不疲。

而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仿写。但是,由于时间和铺垫不够,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第二课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句中的终日忙碌、飞行整齐、搏击风雨去掉行不行?”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为什么不行?我追问到。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说:“这几个词分别代表了燕子、大雁、苍鹰的特点,不能去掉。”有的说:“如果前面不出现这几个词,后面我所认识到和懂得的道理就没有说服力。”还有的说:“正是因为燕子、大雁、苍鹰具有这些特点,所以我们才会去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那么,小作者还会从那些鸟的身上得到启示呢?(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会使仿写和想象融为一体,一举两得)学生的回答丰富而富有创意:“从捉虫能手乌鸦那里,我知道了什么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从夜里忙碌的猫头鹰那里,我学到了保护庄稼的重要性。”“从为树治病的啄木鸟那里,我认识到了助人的快乐。”“从海面的清洁师海鸥那里,我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从努力起飞的雏鹰那里,我学到了不怕失败的精神。”“从拼命保护孩子的母鸡那里,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从‘叽叽喳喳’正在练声的百灵那里,我学到了勤学苦练的精神。“从行动迅速的翠鸟那里,我了解到做事的态度。”“从善于捉虫的啄木鸟那里,我懂得了‘爱护树木,人人有责’。”

当我们翻开色彩缤纷、凝结着编者智慧和汗水的教材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世界。每一篇课文都引领着孩子们去认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惟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不断地走进新课程,只有走进孩子,才能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