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色彩读后感(优秀5篇)

最新色彩读后感(优秀5篇)

ID:3975857

时间:2023-10-01 00:19:30

上传者:书香墨 最新色彩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色彩读后感篇一

前几天,我在手机上看了一部电影《天堂的颜色》。没看前,我很好奇:《天堂的颜色》到底讲什么呢?为什么叫《天堂的颜色》?怀好奇的收情,我开始欣赏起这部影片。

影片开始的时候,听见声音,看到的都是一片漆黑的屏幕,让人摸不着头脑,犹如一个漆黑的夜晚没有一盏灯,没有光彩。影片是围绕着一个盲孩而展开。他的父亲很穷,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盲孩因自身残疾被父亲送到离家很远的特殊寄宿学校学习,放假时,同学们都被家长接走了,只剩下盲孩一个人孤零零地在等待父亲。最后父亲很不情愿地将他接回了家。而父亲想再婚,为了摆脱盲孩这一负担,无情地将他送到盲人雕刻家那儿去学木工。无比疼爱盲孩的奶奶因此一病不起。奶奶死后,父亲再婚的事也随之告吹,父亲只好带盲孩回家,结果在路上,经历了一场灾难。最后,他父亲终于知道了自己儿子是一个多么富有爱心、多么坚强的男孩。

看完影片后,里面的每一个镜头都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其中有几个镜头,让我感触特别深: 其中一个是盲孩在等父亲期间,把一只小鸟救回巢中的情景。他虽然看不见,但是能通过听声音就可以发现小鸟身在何处,还通过声音发现猫,把猫赶走。他虽然自己身体不方便,但他仍然把小鸟送回家。

第二个是他回家后,去找奶奶和妹妹,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她们的情景。尤其是他给妹妹的一串项链,是用瓶盖穿上线做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把瓶盖扎个洞,穿上线是很简单的事,而对于盲人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事,而盲孩做到了,这真不可思议。

第三个是盲孩从马上掉入河中的情景。那一刻,我以为他父亲不会去救他,我的心都揪了起来,但他父亲还是跳下河去救他。最后,他们漂到了一个岛上,父亲发现了盲孩,这时,盲孩的手有一道光束,他也感受到了圣光。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更加了解了盲人的世界,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而盲孩真诚的笑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有在学习上的认真刻苦的态度,让我值得学习。

色彩读后感篇二

只听见稚嫩的充满幻想的声音,纯净朴素的伊朗音乐,不那么奢华,不那么抢眼,平静而简单的没有任何装饰的黑色开场似乎给我们传达着什么……也许孩子就是孩子,声音永远都那么天真可爱让人陶醉,而且不夹带任何杂质,幸福无忧仿佛永远是他们的代名词。

同学们都在收拾回家的行囊,老师送来了告别的饼干,录音机里还是响着那首优美的伊朗音乐,墨曼在自由动听的歌声中构筑美丽的天堂。

爱在接送的人群中发散开来,亲吻、爱抚和幸福的笑声弥漫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也许很多孩子都在感谢那些漫长等待的日子吧。校园又恢复了沉寂,而这份沉寂却多了一丝忧伤和无奈,吵闹的一幕显然不属于墨曼。离开陪伴了他一个上午的长椅,敏锐的听觉让他的生命里又多了一位“敢恩者”。从赶走虎视眈眈的狸猫,拾起掉落的雏鸟,然后爬上“高高”的树木到小心翼翼地安放入巢,整个普通人看起来那么简单甚至不会理睬的过程却成为了小墨曼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艰难、危险而且胜利的喜悦是那么强烈和无法想象。此刻,墨曼的天使般神圣的纯洁心灵第一次把爱、震撼和感动传递给了每一位正在看这部电影的观众。

在整部电影当中我们跟着墨曼不停地期盼着幸福,感受着幸福,同时也在体味着追求幸福的哀与怒。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三次悄然流下了热热的泪水。

爸爸总算过来了,翘首期盼多少个日日夜夜,在墨曼的心目中,爸爸就是天堂的使者。通往幸福的阶梯真的就在眼前吗?相信观众都在默默地为这个可爱敏感而聪慧的小家伙祈祷着。然而从爸爸一出现便肃穆忧愁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怀疑,看到了无奈,看到了墨曼的悲哀,爸爸似乎不愿意让墨曼留在自己的身边。

在通往家乡的汽车上,阳光的温暖,鸟儿的吟唱,芬芳的绿的味道,清爽的凉风给墨曼插上了自由的翅膀,要给他一个抓风的理由的话,那就是渴望美好,向往亲情。

延绵的大山、清新的空气、悠远的川流、微笑的野花,这就是墨曼的家,真真切切的家。一路上,各种各样的声音仿佛化成一点一滴的色彩,勾勒了墨曼心中那幅不为常人所知的图画。

姐姐妹妹天真轻盈的身影在绿林中穿梭,奶奶在家门前极力张望。孙子的归来又将为这个快乐质朴的家增添无尽的欢笑,奶奶的呼喊乘着清凉的山风,跑到了墨曼的耳朵里,也同时敲打着墨曼装满思念、坚强,装载憧憬的一颗多彩的童心。就像一条线,熟悉而温暖的声音,让墨曼触摸到了那久违的“老手”,原来墨曼也有一双眼睛,看着嫩草和枯木间那依偎在一起的身影,我第二次感觉到了眼睛的湿润。

鸟鸣、马唱,蝴蝶拍打翅膀的声音和啄木鸟每一次与高树的交流,一切天然的频率和节奏,仿佛墨曼心中的一次次默数,那是每一次幸福的瞬间,那是通往天堂的阶梯……父亲一出现便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看到这里,悬念也渐渐掀开了那层神秘的面纱。为了自己的婚姻和破裂的家庭,他选择了迎娶一位年轻漂亮而且出身华贵的姑娘,可是墨曼却似乎成为了他的一个累赘,充满矛盾,不知何去何从,将儿子送往绝境的念头曾经无数次浮出心头却又懊恼而止。于是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把儿子送到一个同样也是盲人的木匠那里学习手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便把伤心欲绝的母亲送上了遥远的天堂,也让自己失去了难得的婚姻而从此陷入无法抹弃自责与沉痛的旋涡之中。

那天的水很急,墨曼牵着马从木桥上走过,父亲依旧沉默不语,终于,灾难降临了,天真可爱的生命被无情的激流瞬间吞噬,看着儿子渐渐远去的挣扎的双手,以为被命运捉弄的父亲瞬间失去了理智。就这样让墨曼永远地消失吗?这就是所谓的人性的扭曲吧。他绝望了,可他偏偏又跳了下去。应该是亲情的缘故吧,他们是一体的,没有了儿子,也就没有了自己。

茫茫大海,海鸥在昏暗的天空中鸣怨,岸边的父亲抱着死去的墨曼失声痛哭,也许天堂总是会派遣善良的天使来到人间去感化和引导那些正在经受人性考验和等待忏悔的人吧,父亲哭了,墨曼也带着自己的颜色飞向了美丽的天堂。

我走在清爽的校园里,想起这部电影,第三次湿润了眼睛……

色彩读后感篇三

终于一口气看完了《天堂的颜色》,电影拍得很真实,很感人,墨曼的单纯刺痛了我的眼睛。看完后,电影的情节还复现的脑海。下面我就讲一下我感触比较深的镜头。

镜头一:

墨曼和爸爸坐在回家乡的车上,墨曼把手伸向车外,问道:“爸爸,外面是什么?”爸爸说:“树,森林”。“那前面呢?”“还是森林。”车里的人们在沉睡,孩子面向窗外,风划过手指的时候他笑了。

在幼小的墨曼心里,和爸爸一起回家是那么的开心,那么兴奋,他完全不知道爸爸嫌他是个“拖油瓶”,正想把他送走。在他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渴望向往大自然,虽然看不见,但他并不悲观,他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世界,感受世界。他把手伸向窗外,去感受自然。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心中是明亮的,与父亲形成强烈对比。

镜头二:

很温馨的画面,体现了亲人相聚的喜悦,和亲情的温暖。虽然看不见,但墨曼却收集了十分漂亮的礼物,因为,他在用心感受美。墨曼的心灵是美好的,他会记得给奶奶和自己的姐妹们带礼物,但他却没有给爸爸带礼物,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爸爸的冷酷。

镜头三:

“奶奶,我要跟她们去上学!我要去,你让我去吧,求求你了……”墨曼知道姐妹们都去上学了,而自己却不能去,哭得伤心极了。奶奶无奈的看着他:“宝贝,别哭了,看见你哭我也会难过的,你就留下来陪奶奶吧,宝贝孩子。”他仍然哭闹不休,奶奶的眼睛也渗出晶亮的泪水。最后他终于满足了心愿,用他在盲童学校抄写的课本念出了大段大段的课文。

幼小的墨曼十分渴望能够走进学校,接受教育,当知道自己不能上学是那么的伤心,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争取到了上学的机会,并且流利的念出了大段的课文。但是,他却看不到别人诧异敬佩的眼神。墨曼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虽然看不见,可是一样可以很出色地学习。墨曼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许多像墨曼一样身残志坚的任务。像张海迪,像保尔,像郑振铎,像桑兰……也许他们身体残疾,但他们心灵并不残疾,他们用自己的汗水证明自己一样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相反,现实中,更多的人他们拥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体,但是,他们却没有健全的心灵和意志。在困难面前他们,他们变成了逃兵,变成了缩头乌龟,这种人应该被社会唾弃。

镜头四:

“没有人爱我,连奶奶也一样。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了我,我就可以跟别人一样上学。但现在我必须上盲人学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样。老师说上帝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说若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所以我们见不到上帝。老师回答说,上帝是不可见得,它无所不在,你能感受到它,你用指尖了解他。现在我不停的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为止,告诉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内心的秘密。”

我觉得这是整部电影最感人的镜头,墨曼被爸爸送走,他十分伤心,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丧失信息,他仍然相信真主。他没有丧失信心,仍然用心去寻找希望。多么坚强与单纯的小男孩,相信他一定能得到上帝的垂爱。这几句话,听的令人心痛。

色彩读后感篇四

第一,这部电影在美国拍的,在一所肓人学校,有一个肓小孩和父亲过着坚苦的生活,但是,他和正常小孩一样,和父亲过得很幸福,读书很努力。我联想到了我们的小朋友,我们都有母亲,我们的条件比他好多了,但我们还不满足。

第二,每放暑假,这个肓小孩就会来到他的奶奶家,和奶奶一起下田种菜,采花。开心极了!但是现在家里没钱供他读书。所以,只好把他放在一个地方干苦工。我又联想到生活中,我和小伙伴们每天除学习以外,还花很多的零花钱。

第三,这天,父亲决定要把小男孩带回到奶奶家,让他开心点。不幸的是,他们正过小桥时,不知道后段的小桥断了,那个小男孩和一匹马掉进了小河,父亲很着急,跳进河里,可是,由于水流太大了,找不到自己的孩子……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岸边,四处寻找后,终于找到儿子,可惜的是,儿子已去世了,父亲伤心欲绝。

我想对主人公的父亲说:你别伤心了,你的儿子既善良又懂事,他已经上天堂了,我相信你的儿子一定能用他那勤劳的手,描绘出属于他那五彩缤纷的生活蓝图。

这部电影很感人,我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去看看。

色彩读后感篇五

电影的开始,是一片长达一两分钟漆黑的屏幕,和右上角几行变换的伊朗字母:“以上帝之名,你既是可见又是不可见的,我只需要您,我只呼唤您的名……”

主人公穆罕默德是一个盲童,在一家盲人学校里接受教育。学校放暑假了,同学的父母陆陆续续地来接自己的孩子回家,可是穆罕默德等了好久,依然独自一人。他的父亲其实已经站在十米开外的地方注视着他,面容疲惫,表情阴沉,眼神复杂。这个不幸的中年丧妻的挖煤男人,为了能再娶一个女人,为了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不得不考虑如何安置自己的这个盲儿子。然而学校不是慈善机构,无法答应他的请求,于是他带着穆罕默德来到了奶奶家。在车子上,穆罕默德把手伸出车窗,这时镜头给了他的手一个特写,一片羽毛随风而逝,他的手变幻着各种姿势,“我想抓住风。”他说。而背景,是一片快速移动的绿色森林。在沉闷得令人昏昏欲睡的车子上,这个镜头无疑有点发人深思,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习以为常的风景,在另一些人心目中,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乡间的景色的确非常优美怡人,苍翠的群山,碧绿的麦田,色彩缤纷的花海,清澈的溪流……这些,虽然穆罕默德看不见,但我们相信,他的心感受到了。他用手触摸到了奶奶和妹妹的脸,亲手种下的小树,尖锐的麦芒,植物的叶片,以及清凉的海水,细腻的沙子……而他的耳朵,也听到了许多微妙的声响。在这里,穆罕默德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慢镜头,飞跃的母鸡,挥洒的稻谷,飞舞的鹅毛,看似平常的乡间生活此刻却充满了无限诗意。尤其是传递鸡蛋的那一幕,让人感叹拍摄手法细腻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他们传递的不只是鸡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或许,不仅是盲人,大自然,应该也是所有人的天堂。

与穆罕默德相反,他的父亲,自始至终一脸愁苦的男人,为了甩掉这个包袱,强行把他送到了一个盲人雕刻家处。穆罕默德的眼泪滴落在了雕刻家的手背上,“你知道没有人爱我,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了我,老师说上帝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说若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所以我们见不到上帝。老师回答说,上帝是不可见的,他无所不在,你能感受到他,你用指尖了解他。现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为止,告诉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内心的秘密。”穆罕默德的哭诉让我们体会到了心痛的感觉,这是一个无辜的孩子的内心绝望而无奈的申诉和质问,而对此,我们却无能为力,什么也做不了,我们无法减轻他们的痛苦,甚至我们也不能避免类似痛苦的发生。我们责问上帝为什么不公,我们甚至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真的有上帝,为什么他会允许生活中充满了丑恶与暴行,欺骗与谎言,侵略与战争,饥饿与死亡?然而就如某部电影中说的那样:“生活不是电影,生活远比电影辛苦得多。”真实的生活中,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即使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也要直面人生,勇敢地活下去。

穆罕默德的父亲,这个同样背负了生活的不幸的男人,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贫困潦倒,甚至还要用他的余生来照顾一个盲童,他的不满终于爆发了,他与母亲的争吵终于发生,导致了后者的离家出走。祖母去世了,父亲也被退了亲,希望破灭,他决定带穆罕默德回家。途经一座木桥,木桥不堪重荷,马匹与人同时落水。就在那一刹那,父亲眼中闪过一丝侥幸,他有那么片刻的犹豫。然而终于他的父性与人性占了上风,他跳入水中,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了下游。风平浪静之时,父亲从沙滩上醒过来,连滚带爬地冲向昏迷中的穆罕默德,把他紧紧抱在怀中,痛哭流涕。天空有鸟群飞过,镜头慢慢推到了穆罕默德的手上,这只手发出了金色的光芒,并且开始慢慢转动。故事到此为止,音乐响起,字母浮现。

我们无法预知接下来的故事,它可能是一部悲剧,也可能是一部励志片,不同的人写下去,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可是,我们无法不为这部影片感动,为它情节简单却手法细腻的叙事风格所打动。尽管这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世,但每个人,都有他追求幸福的权利。即使是一个盲童,也能感受到天堂的幸福;他的心,也可以比那些麻木冷漠的正常人,更丰富而健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