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实用8篇)

最新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实用8篇)

ID:3975943

时间:2023-10-01 00:19:55

上传者:ZS文王 最新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实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篇一

回首一学期的工作,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年度工作反思如下:

我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不断从书中和向身边的同时学习,汲取营养,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得到提高。

本年度我所担任的是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

1.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1)课前备好课,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的实验材料。做到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2)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操作中,注意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

(3)开展丰富的科学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如造船比赛、我的水钟、我的摆钟等充满科学知识的趣味比赛,让孩子更加热爱科学,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解决遇到的难题。

1.为了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我还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不懂就问,博采众长。积极参加区内教研活动和校内课评,认真听取别人的交流反馈,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主动承担区级研讨课,课前认真准备,课后能结合教研员朱老师和各位老师的点评,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果改进自己的教学。主动承担森林课堂,课前提前多次去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踩点,考虑到森林公园面积比较大,思考开展哪方面的研讨交流活动,并仔细规划研学路线,并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课后做到全班交流总结反馈和评价。

对于我来说是忙碌的一年,我在业务能力上,还在教育教学方面都有了的提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难免有些缺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使自己不断提升与完善。

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我依据《课标》理念,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路,设计了情境引入、初步感知、经历探究、模拟实验、拓展知识这几个教学环节。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要探究的问题当中去,所以在课程的开始我便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旅游”来展开联想,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感受一次特殊的旅行。”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食物在体内的旅行。然后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题:旅游时需要导游,而我们今天的旅行会由谁来当导游最合适呢?食物导游会带我们去哪里呢?旅游路线又是什么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油然而生了。当学生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并不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他们就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解释,所以这个活动的主要意义是调取学生对于食物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初始想法,在这些初始想法的基础上由后续的活动构建新的认识。

。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之后,我们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呀,怎么办呢?让学生掀开老师早已准备好的各种食物,让每个人都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食物吃一口,然后感受一下食物在口中和食管中的运动状态并进行假设和猜想,食物旅行还会经过我们体内的哪些地方?为了更贴切的感受食物在食管中的运行,当下咽食物的时候学生可以主动摸一摸自己的脖子,对于食物在体内的其他地方的旅行学生可能感受得不是很明显,在此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研究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路线并绘制出一幅旅行图。

不足:在学生实验之前没有针对实验的目的和作用进行相应的阐述和说明,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准确的地方没有加以强调,有些操之过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我想在今后教学中这些问题值得注意和研究解决。

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篇三

三年级的《科学》教学终于完成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还算不错,有一些感悟和想法值得记录下来,以促进自己不断提高。

在开学备课时,我就担心第四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没有这些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还好,学校订购了学生学具,里面的材料虽然不是太好使用,但毕竟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2课《让灯泡亮起来》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材料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材料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具中的材料由于制作比较粗糙,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自制了一些教学用具(如:四接线头和六接线头盒子等),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还建议老师们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每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一个定位与解读,再将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教学活动中去,力求通过一节课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能有所得。如:我在上评估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活动,让他们学习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明白每一步实施的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再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更多的材料,并作好记录,通过整理检测记录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特性及其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一节课教学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学生经历了从推测——科学检测——构建认知的探究过程,学会了科学检测的方法,建构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学期,改变了以往科学本只是用来完成课后练习的做法,而是期望体现一本多用。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课堂上,科学本是学生记录实验现象、设计制作方案的实验报告单;课后,它是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记录本。从作业本上,我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思考、探究的足迹,真正了解到每个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与研究轨迹。同时,我还将它作为与学生书面交流的桥梁,每次批改作业时,我不再是单纯的打个等级,而是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期望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交流。下一步,我还将鼓励学生利用这个平台与我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的心里,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回顾所上的一些课,为什么总感觉缺少一点精彩?反思原因,实际上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注重对教学的预设,哪怕是一个环节或一句简单的问话,我都会精心地揣摩,力求一杆见影,做到胸有成竹。但由于自身课堂临场洞悉力不强,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与技巧,有时候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节外生枝”的提问,即使让学生对这些生成性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合理开发成的课堂资源。诚然,备课前对教学活动的预设能保证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但我们的备课不能设计的太完美无缺,还需要留一些空白让学生“润色”,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他们就是善于运用智慧去捕捉课堂中每个细节,将“意外”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于是造就了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的确,课堂教学无小事,作为教师只有不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多思考、多探究,才能从“小处做出大文章”。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能够比较扎实、有效地达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感觉按部就班,创造性不强。如何将教学活动从有效到高效,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加以创新和升华,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发的内在需求,这是我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篇四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是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实事求是、主动求知、不断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呢?我教授《轮轴》一课是按照“问题的连续体”理论设计的。我将“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活动设计成本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没能亲自参加或是认为两位学生的力气不一样,不能说明问题本质而引发问题碰撞,探究的想法由此产生。再自然的让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一看工具是什么样的,进而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装置,顺理成章引入轮轴概念,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了轮轴的基本构造,对轮轴的作用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轮轴之后,我让学生通过轮轴实验了解轮轴的省力作用,并提出卡车和轿车方向盘的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学生通过杠杆原理很容易的明白:轮轴省力的秘密是因为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而且轮越大越省力是因为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更远。

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篇五

整节课的设计上注意到了教学的流畅性和操作性。从质疑引入,直奔研究内容,到“寻找土壤成分”,再到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3、观察实验探究,教师如何调控教学手段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

4、如何有序地处理教材?例如教材中关于“人文”如何去体现?

5、汇报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如何去调控处理信息,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是一个过程,让学生深入到过程中去,体会其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孩子多动手,勤动脑,会合作,让孩子进入探究的课堂。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猜测,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篇六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篇七

三年级,一个科学理性启蒙的阶段,学生们在慢慢接触科学,认识科学。我不止一次地在思考:我们的科学教学应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认识什么样的科学真知。因为我们的孩子真的还小,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科学课程,什么是科学观察,什么是科学实验。但我们的科学教学又必须自始自终去贯穿科学理念。

最近一直在拜读张红霞老师的《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对我的感触很深很大。我在前几堂课里一直尝试着去体会和理解“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观察记录既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又是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内容”这一句话。我会时不时地尝试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外,慢慢结合着小朋友们带来的惊喜而有趣的观察记录去展开课堂教学。尽管他们这种观察记录还很稚嫩,但我告诉自己“保护好他们的发现火花,去激励他们不断发现”。因为学生最初的观察活动是一个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开始,而让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则是一个加深对科学现象理解的过程。下面就我的一点教学体会做个教学反思:

(一)开展科学观察活动,要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一点在我们科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构主义强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课前导入实例,要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给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给学习者提供实际的情境,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情境对学习者必须是熟悉的。

(三)分组讨论学习,要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协作,学习者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群体共享,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在教案设计时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作学习,从而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获得对知识的感悟与深入理解。

(四)良好的课堂气氛,要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设计的思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对不良行为的预防和干涉,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创造一种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课堂气氛,以及引起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活动。学生自主记录探究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进行。

(五)利用科学记录本记录探究过程,去支持学习者的自我意义建构学习的过程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完成意义建构,更新并扩大其认知结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展开。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头脑加工整理”的过程是同学们记录内化的过程。

在日后的科学教学中,我要更注重学生记录习惯的培养,给我的学生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并通过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搭脚手架,随机进入教学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学习观察动植物的方法,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的理解。

小班玩泥巴教学反思篇八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1.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电化教育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可谓功不可没。

1.1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自然教材中介绍的一些自然现象因受时空限制,只能由教师言传口授,学生无法亲眼观察其变化过程,其所得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性上。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能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大大增强教学表现力。例如:执教《声音的传播》一文时,学生通过自行实验,得出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声波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对此模糊不清,似懂非懂。于是我将一只盛有清水的玻璃缸放置在投影仪载物台上,用小棒碰击水面,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圈圈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的水纹,使学生明确:声波就像水纹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的,从而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1.2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远为近

在自然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知识,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只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若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执教《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时,因月球可望而不可及,学生对有关的月球知识了解甚微,所以就要唤起学生对这“空中楼阁”的向往之情。我播放《地球的邻居――月球》中的有关片断,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月球与地球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容貌特征,在此基础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是直根,土豆、红薯等是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科学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广度

广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或问题的空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无处不在的力》第一课《力在哪里》的开头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硬果壳为什么会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什么移动?(3)飞机为什么会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停下来?问题的思考范围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1)硬果壳在钳子挤压下变形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动;(3)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停下来,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力无处不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的生活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虽然300多年前的牛顿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力看不见也摸不着,难以想象。

4.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

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首先要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放下包袱,鼓励他们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5.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全面

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说,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新课程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即在学科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认知风格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来说,教学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所以,科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全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