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班古诗教案 古诗教学反思(优秀9篇)

最新大班古诗教案 古诗教学反思(优秀9篇)

ID:3977748

时间:2023-10-01 01:04:16

上传者:飞雪 最新大班古诗教案 古诗教学反思(优秀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大班古诗教案篇一

今天完成了教研课《古诗两首》,松了口气,好似解脱一般,但静下心来,还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这次的课先不说上得怎样,光说教学设计,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设计往往有不少内容是参照别人的教例,而这次课,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课的设计灵感来自04年在柳州听过的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王老师的教学是把两首写作背景一样的古诗整合在一块上,因为写作背景一样,所以从不同的景物中产生了同样的情感,这样的课新颖又高效。再一看这两首诗——《寻隐者不遇》、《所见》不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同样写发生于野外的事,诗中都有小孩子,于是我想到了突破口,从孩子下手,先教完诗的内容再拓展到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小孩在内的古诗。整体的思路就这样很顺利地定下来了。

可是,古诗的教学是本课重点,怎样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不错,于是我便把它运用于我的设计中。大方向定好,我就开始设计整个过程。

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以下优点:1、开课复习古诗。这个复习有别于干巴巴地读、背,我从图着手,让学生猜猜图上的内容反应的是哪首古诗,再由图上的古诗联想到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这个复习考查的面广,达到复习的目的。2、运用“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从课题着手,再到了解诗意的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运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点在《寻隐者不遇》中我创设了深山云雾图(即诗人去寻访隐者),并配乐让学生不自觉的跟着我的节奏吟诵古诗。3、抓住同写孩子的共同点。我先小结本课的古诗都是写孩子,再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写孩子的诗,及找出诗中对孩子的称呼和孩子的特点。最后告诉学生祖国语言文字的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写作的指导。

每堂课都是不完美的,尽管经过2次试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修改了:入课时的拓展古诗由拓展内容到诗人写的其它诗、在咏诗句时配上云雾图片及音乐、删除把诗转化成现代诗、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对本课两首古诗的挖掘等都不到位。听了老师们下午的评课,或许再讲讲贾岛是如何推敲出《寻隐者不遇》的,会更好。明天听听沈校的意见,再作近一步的改动。

大班古诗教案篇二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

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二、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三、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1)自由记生字。

2)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四、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五、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而凸。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大班古诗教案篇三

本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通过预习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背,因此教学起来相对轻松。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而教师要适时指导、相机点拨,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实施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读自悟的环境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等。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环节的有效调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古诗教学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发现问题,由读来解决问题,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诵读中感知形象,体味语言,赏诗中景,悟诗中请,揣摩诗歌意境,感受诗词魅力。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画面、境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色彩、动静等描写,激发想象,再现画面,充分感受生机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诗人闲坐草堂欣赏清丽明快的优美景色的情形,体验诗人愉快的心情。

两首古诗中都有不少生动传神的动词,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体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和重音,努力体会语感。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读时要一口气读下来,读出庐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朗读时语速要稍缓,要传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大班古诗教案篇四

40分钟学习下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自学时间充沛。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大班古诗教案篇五

《村居》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在学习《春晓》一诗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习中我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时,我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方法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一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这部分我直接进行讲授。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平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我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习不够的问题,我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文体验中。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习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习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大班古诗教案篇六

上完这节课后,心理感觉很轻松,为什么呢?我始终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诗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于这一课是孩子们上学以来第一次学习古诗,在古诗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备课时,我选取了光盘中的小短片,使孩子从诗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诗中的情景。这一设计的应中对于孩子的确很有效果,不过在毕老师提点下我也觉得如果能把这一环节提前至课的开始,让孩子从实际的情景走进诗中去,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觉得我这节课在诗的朗读和节拍、重音的教学上比较到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读古诗时要读出诗的韵味和感觉。在识字教学上我是让学生通过在诗中认、在词中识、单个字记忆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识记规律和与生字的反复见面,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指导书写上,我想由于我的过于面面俱到使这节课的书写环节效率不高,重点不够突出,这一点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也是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毕老师提出的按照字型结构分类指导的方法,使我茅塞顿开,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很值得我去实践和应用。

在指导书写中,我想我还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以上是我的一点想法,我想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发展、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上更加多元化。

大班古诗教案篇七

昨天上了一节语文课,是二年级上册的《25.古诗两首》,我自己感觉比较成功,把这堂课最初的几个设计要达到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当然还是有许多不足的。

简单总结一下来说,相比较自己以前的课,自我感觉这几个方面有所改观:

首先是教学环节设计比较清晰,对中心内容把握还可以,识字的环节用了大约十分钟左右,学习两首古诗用了二十五分钟左右,最后补充的诗句用了五分钟吧。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做到了时时抓,课课抓,包括读书的姿势,写字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以及学会有礼貌的认真聆听的习惯了,等等。

另外,整堂课学生发言积极而准确,师生的互动基本上形成了共鸣吧!

不足之处也比较集中,还是几个老毛病了:

一是备课还不够充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有卡壳的时候;

三是在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方面,语言单调,词语匮乏,仅仅简单的“你真聪明”“你观察真仔细”“你表现得真勇敢”,等等。

四是自己语言还需锤炼,有些“碎”,我想这和备课不充分有关吧!

我的这一堂语文课上完了,这次活动还在进行着,我会虚心学习其他老师的课,取长补短。

大班古诗教案篇八

在备课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学习这首诗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在课后,我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三点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改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大班古诗教案篇九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

2.在学习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