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大全6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大全6篇)

ID:3981715

时间:2023-10-01 02:45:06

上传者:文锋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过程与方法:

1、能调查并记录家庭使用能源的情况。

2、能够制作太阳能灶、小水轮等装置。

3、能够设计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4、能够看懂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源与能量的关系。

2、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3、知道可再生性能源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能源对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2、意识到不可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3、体验到开发可再生性能源的重要意义。

知道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

能够独立设计利用一种能量工作的模型装置。

碗、铝箔、木塞、橡皮泥、瓶盖、塑料片、铁丝、塑料瓶、剪刀等

二课时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导入:

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课外作业。

2、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表扬。

二、认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看图说一说:

图中有哪些物品,各自使用什么能量?

这些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2、提问:你知道家中使用的能量是哪里来的?

(引如能源)有哪些能源?

3、分类:

将刚才所讲的能源分类。

小结:能源分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板)

4、提问: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性能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举例。

5、看图了解世界与中国能源对比情况

看图p48,思考通过图表你有什么启示?

你对中国禁止小型煤矿、造纸厂的生产或关闭的行为有何想法?说说理由。

三、学习利用可再生能源:制作太阳能灶或小水车

1、过渡:我们都知道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不可再生资源制造的,而这些物品又使用的不可再生能源。如:汽车、家里用的煤气灶、电热水壶等。你还能举例。

2、为了改变这种浪费能源的这种状况,科学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你能告诉大家吗?

3、制作太阳能灶。

讲讲太阳能灶的`作用。

说说制作的材料和步骤。(还有什么方法制作?)

自己制作。

4、活动:看谁制作的效果好。

室外活动,烤土豆片。

5、小评,如何改进这个装置?(能量使用效率高)

6、自选:制作小水轮(可安排课后)

说制作方法与步骤。

简便的方法:铁丝为支架。

瓶盖(内有橡皮泥)为轮。

浆叶为塑料片。

四、设计一种利用风能工作的模型装置。

1、出示:风能转换电能的模型。

学生上台游戏。

2、学生分组画图设计。

3、展评。

说出设计意图及能源转换的过程。

一周后看模型。

五、巩固应用

1、垃圾为什么要提倡分类回收?

2、我们怎样保护不可再生能源。

六、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板书设计:

3、能源

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

风能矿产不可再生资源

木材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科学小报

3、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4、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好搜集的关于人类祖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人类祖先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二、表达与交流。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集体进行整理修改。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去,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

2、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集体评议。

3、分组制作小报。集体评出“最佳科学小报”。

4、学生自读18页的“科学自助餐”,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5、教师补充讲解达尔文的相关资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完成“挑战自我”的“我进步,我成功”。

四、课外活动。

继续搜集资料。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能量》单元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统领并开启本单元,继而研究电磁铁、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能量与太阳等小主题。教材由“让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制作一个电磁铁”和“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三部分组成。教材的编写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通过“通电导线靠近小磁针”的实验了解电流能够产生磁性,然后做一个电磁铁进而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问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

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