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大代表调研发言稿(模板5篇)

最新人大代表调研发言稿(模板5篇)

ID:3986054

时间:2023-10-01 04:52:14

上传者:MJ笔神 最新人大代表调研发言稿(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人大代表调研发言稿篇一

近年来,柯桥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紧扣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紧紧围绕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全覆盖、制度化、常活动”具体要求,以关切社会民生、回应民生诉求作为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突出问题解决、力求工作实效为切入点和关键点,深化推进代表联络站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优化站点布局,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

一是规范有序设点。区人大常委会本着“以点带面、规范有序、优化布局”的原则,分别于2014年在兰亭街道(原兰亭镇)试点实体代表联络站建设、2015年在柯桥街道试点网上代表联络站建设,两个试点都取得成功,得到市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全区推广。目前,全区共建有规范化实体联络站72个,其中包括1个服务于专业市场的中国轻纺城人大代表联络站;网上联络站16个,基本形成了“1镇街总站+x村居代表联络站+1网上代表联络站”的全天候全覆盖立体布局。二是全员进站接待。全区共有各级人大代表917名,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名、省代表6名、市代表62名、区代表289名、镇代表550名。按照就地从便、合理编组的原则,将五级代表全部纳入各地代表联络站开展接待活动。做到了接待定时,进站定人,活动定题。三是突出示范建设。今年是全区“代表联络站规范提升年”,区人大常委会着力指导各镇街开展代表联络站提档升级工作,努力做到更有特色、更常活动、更重实效。这项工作先以标杆引领,再向全区扩面。目前,柯桥、安昌、漓渚、兰亭等镇街相继投入资金对代表联络站开展提档升级建设工作,其中柯桥、兰亭已基本建设完成,安昌、漓渚正在积极提升建设中。

(二)健全工作机制,站点运行体现“高效性”

一是规范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室)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接待内容、活动安排、问题处理回复、代表履职登记及接待工作制度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明确。同时,要求及时更新代表信息和联系方式、接待时间,并同工作流程、主要职责、工作制度等一并上墙公布。二是完善处理机制。对接待中选民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明确了分类分级处理,特别对代表联络站的运行、接待和意见处理方式进行了规范,要求最终处理结果必须以书面或口头形式给予群众答复,确保来访有登记、登记有反映、反映有处理,处理有结果,结果有反馈,反馈有记录。三是开展定期考核。由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牵头,每半年对联络站活动和代表参与情况进行考核和通报,作为年度联络站建设和代表履职考评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接待方式,联系选民凸显“零距离”

一是创新特色接待。各镇街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摸索出了联络站建设新路子。如轻纺城代表联络站,突出以代表专业小组形式服务专业市场,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如柯桥街道红建社区代表联络室,突出“建在社区,服务居民”,从地理区域上将38个选区组成单位进行连接,畅通了代表与选民联系渠道、激发了代表履职热情;如夏履镇针对山区地域广、村民居住分散特点,联络站活动突出代表“流动式”上门接待服务,诠释代表为民初心;如兰亭街道代表联络站,以代表联络站+个人工作室为特色,以公益、服务为目标,集中解决了职工维权、劳动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二是依托主题接待。在做好日常接待工作的同时,把进站接待与推进党委中心工作、人大常委会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代表带着议题进站接待,听取群众意见,增强接待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级层面,从2015年开始以代表联络站为依托,持续开展“领导干部人大代表带头进选区”活动,区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先后共有451人次的领导代表进选区、进代表联络站,协调解决实际困难问题378个,带动促进广大代表依法履职,协调解决问题127个,获得了广大选民的好评和上级人大的肯定。镇街层面,近年来各个镇街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上级开展的“剿灭劣v类水代表在行动”、“人大代表参与‘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督察活动”、“扬人大优势,助八大战役行动”、“三服务”等活动,充分利用代表联络站开展主题接待活动,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三是突出智慧接待。积极开拓“互联网+选民接待”机制,全面推进网上代表联络站建设,实现24小时全天候网上接待,即时处理意见建议,最大程度体现互联网+的便捷性,有效打通代表联系服务选民的“最后一公里”。各镇街还依托各自的人大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人大动态,宣传人大工作。同时,建立人大代表微联络站制度,由代表为群主在选区建立一个微信联络群,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方便代表高效便捷履职。

(四)注重组织保障,作用发挥力求“长效化”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常委会领导分片联系镇街制度,狠抓联络站合理布局、代表全员进站、制度健全等方面工作的落实。要求镇街将联络站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确保代表联络站工作有序开展。二是配强工作人员。原则上要求联络站配备站长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切实发挥他们在组织协调、召集活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典型宣传。及时总结各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省、市、区各级媒体,加强宣传和经验介绍,扩大代表联络站的知晓率,让群众愿意走进代表联络站,信任和支持代表联络站的工作。

(一)各镇街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尽管我区已经实现了各镇街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全覆盖,但在镇域内延伸站室布局、联络站软硬件建设、接待活动组织、反映问题记录处理、网上联络站应用等方面,各镇街之间的不平衡性还是比较明显。这其中既有镇街自身可提供场所、可投入财力等方面的原因,更有相关镇街在代表联络站建设意义认识和重视程度上在原因,往往镇街重视的联络站建设好、活动多、问题解决率高,形成良性循环,而镇街不重视的联络站最后失去生命力形同虚设。

(二)联络站功能内涵相对单一。总体而言,目前我区镇街大多数代表联络站的主要功能还是停留在定期接待选区选民上,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与全国人大栗战书委员长提出的将代表联络站建设成为“代表联系群众的好桥梁、代表履行职责的好平台、代表学习交流的好阵地、国家机关听取代表意见的好场所”还存在一定距离,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拓展功能丰富内容。

(三)代表参与积极性总体欠高。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参差不齐,一些代表对通过联络站联系服务选民的作用意义认识不足。特别是进站的各级人大代表多数是兼职的,因时间精力有限,有的代表经常会借口工作忙、事务多推脱参加接待活动。有的代表即使根据安排参加了接待,也是履行惯例,只作个简单接待和记录,事后也缺少跟踪监督,过份依赖当地人大和政府,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联络站活动的主体。

(四)活动开展不够规范有效。个别镇街开展接待主题、时间、地点没有提前公告通知到位,甚至年初的接待活动安排最后没有通知落实到代表。接待选民形式单一,坐诊接待多,出诊接待少。网上联络站虽已开通,但与网民的真正互动只有少数镇街能做到。有的接待还存在走过场现象,活动时热热闹闹,活动后没有抓好跟踪落实。选民到联络站反映的问题,往往是先向政府反映而未得到解决的诉求,解决落实难度大,使得选民认为联络站接待起不到实效而认同度下降。

(五)软硬件配套还需要提升。虽然我区已全面推行代表联络站,但个别镇街受经济、办公条件影响,导致联络站场所比较简陋,设施欠缺,通常是一块联络站牌子、一间办公室、一台工作电脑就解决问题。一些联络站虽然有活动,但存在记录比较简单、资料留存不够全面、代表考勤事后补做等现象。这些联络站软硬件建设上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际成效的发挥。

通过这次深入调研,结合我区代表联络站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要深化推进联络站建设,努力实现功能更完善、接待更方便、成效更明显目标。具体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要提高认识落实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充分认识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两个机关”建设的重要载体,初心使命是人大通过联络站平台服务,加强代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让代表更好履职为民。要督促镇街人大负责人充分履行代表联络站建设管理第一责任,落实人员进行专职化管理,认真做好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等工作,促进代表联络站常态化、长效化运行。同时,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建立有力机制,保证群众意见建议得到及时的处理、落实和反馈。人大代表要强化主体责任,按时参加代表联络站的活动,充分履行代表职责。

(二)要加快站点提档升级。代表联络站建设既要坚持简朴实用,充分利用好基层办公场所和设施,又要与时俱进提档升级,特别是在接待、问题处理等服务上更要升级。各镇街人大要对照我区加强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八个方面内容,进行自我检查和提升完善。要将代表联络站向社区、村居、专业市场延伸建设,积极推行流动式接待,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反映问题。要把代表联络站(室)规范化建设和日常活动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代表联络站(室)活动正常开展。区人大常委会要加强指导和督促,协调组织好各级代表特别是领导干部代表进站接待选民群众,及时帮助解决代表联络站(室)规范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三)要着力提升运行实效。按照“常态化、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创新形式,畅通渠道,确保活动实效和代表履职。要在精准选题上讲实效,做到紧扣中心,围绕党委重视、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科学确定活动主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体现民意,精心安排,为党委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广泛的民意基础。要在畅通民意上讲实效,从拓广度、挖深度、强力度这三个度上做文章,积极开展社情民意调查,了解民情、汇集民意,使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具有更加广泛、更加牢固的群众基础。要在意见处理上讲实效,必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认真耐心听取并尽力设法处理和解决好接待活动中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特别是要建立健全问题处理的闭环机制,防止问题久拖不决甚至石沉大海。各镇街人大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使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民生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四)要积极拓展功能内涵。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栗战书委员长对代表联络站建设提出的“四好”要求,积极拓展丰富代表联络站功能内容。结合我区实际,致力把代表联络站拓展打造成“五个站”:一是接待站,成为代表服务选民的接待中心,发挥联系服务群众、传递社情民意的平台作用,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二是工作站,既是代表闭会期间的办公场所,可以组织座谈研讨、酝酿议案建议、向选民报告履职情况,也是国家机关听取人大代表和群众意见的场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通报重要工作,征求意见建议,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充电站,成为人大代表履职学习的课堂、学习交流的园地、履职尽责的培训中心;四是服务站,既是人大常委会为代表履职服务的场所,也是代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服务场所,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五是宣传站,成为代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人大制度、法律法规、基层人大工作等的阵地,推动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进人大工作公开。

(五)要加强代表履职培训。区镇两级人大要有针对性地对代表开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业务、代表履职、群众接待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代表人大意识、主体意识、履职意识,以及接待选民群众、收集反映民意、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新老代表、各级代表、不同行业代表等组合接待方式,带动代表履职能力的提高。要注重对代表联络站负责人和管理员的培训,发挥作用提升接待工作水平。要将人大代表参加代表联络站活动等情况,纳入代表履职档案,作为人大代表连任推荐的重要参考。

(六)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区镇两级人大要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的协调联系,广泛宣传代表联络站的探索实践和典型事例,提升代表联络站在人民群众中的知晓程度和认同程度,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的现实影响力。同时,区机关各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要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支持代表联络站工作和建设,充分利用代表联络站宣传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通过办理落实代表联络站提交的问题,进一步密切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改进自身工作,更好履职为民。

人大代表调研发言稿篇二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栗战书委员长在江西调研时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更好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让人大工作更具活力。

万年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和委员长讲话精神,在县委的领导下,努力建好、用好代表联络站,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为探索新时代人大工作、展现新作为作出努力。

(一)“六有一统一”规范建站。全县12个乡镇按照“六有一统一”的标准完成联络站建设。“一统一”是指联络站名称统一为“人大代表某某乡(镇)联络站”。“六有”是:有牌子。门牌统一格式为白底黑字,字体为宋体,牌像为竖排。有场所。按照就近、便民的原则,尽量设在一楼人气较旺的场所;有人员。站长为人大主席,副站长为副主席,乡镇人大其他工作人员为联络员;有制度。有代表联络站制度并上墙,为把制度落到实处,还制定并上墙公告了“两栏两表”,即联络站岗位职责分工栏、县乡人大代表公告栏和代表接待选民值班安排表、代表联系选民代表安排表;有台账。做好值班记录、接待记录和交办、转办记录;有硬件。配有桌子、椅子、电脑、文件柜等。全县12个乡镇按照“六有一统一”标准建有12个联络站,在辖区内实现联络站“全覆盖”,为代表联系选民、反映人民意愿提供履职平台。

(二)“两个结合”确保代表与选民联系。各联络站按照《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制度》,规定县人大代表每半年进站接待选民一次,乡镇人大代表每季度进站接待选民一次,确保每个工作日都有代表在联络站接待选民。为确保联络站有代表接待选民,达到接待选民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县人大代表与乡镇“一年两会”结合,二是乡镇代表与村民代表结合。同时乡镇每天为值班代表无偿提供工作餐,为值班无职务代表发放误工补贴100元/天。

今年以来,县人大代表参与联络站接待180余人次,县镇人大代表参与联络站接待1400多人次,共接待选民2680多人次。代表通过联络站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了解民情、为民代言。

(一)意见建议收集途径。收集途径主要有:1.代表在联络站接待选民反映时情况收集;2.代表与选民在平常接触时情况收集;3.村民代表向代表反映时情况收集。代表在联络站值班时,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归纳、整理,统一上报至所在乡镇人大主席团处理。

(二)意见建议处理原则。对群众反映的事项,遵循“谁联系、谁答复”原则,负责联系的人大代表是受理事项的第一责任人,对于能够即时答复的及时答复;对于不能及时答复的,按照以下途径处理:1.由代表与相关部门联系、解决;2.代表联系解决不了的事项,属于乡镇的由乡镇人大主席团转办、交办、督办。属于县级职权范围的,由乡镇人大主席团整理,以乡镇选区的县人大代表的名义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建议,由县人大常委会转办、交办、督办。选民反映的事项有处理结果后,乡镇联络站或代表要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反映人。

今年以来,万年12个联络站共收集群众反映问题618个,推动解决500余个。随着代表建议意见一件一件的落实,选民意愿一个一个的实现,人大代表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赞誉,履职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代表主体作用发挥越来越显著,让全县人大工作更具活力,有效推动了县乡人大工作上新台阶。

联络站自创建以来,较好地发挥了自身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起步晚、时间紧,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设施不够完善。虽然都落实了“六有一统一”要求,但有个别站点受经济、办公条件影响,导致办公场所简陋,设施欠缺。

2.认识程度不一。乡镇对建站上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尽力给予了保障,但个别干部对人大代表联络站的认识还不够,甚至认为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信访室的重复建设,没必要存在,这直接影响了联络站的发展壮大。

3.履职意识不强。由于缺乏刚性的约束措施,部分代表常以本职工作为重,出勤率偏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1.加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喉舌”“耳目”作用,解决好基层群众对人大工作知晓率不够高的问题;将联络站工作中好的想法、做法和经验加以整合,做好宣传共享。

2.规范站点运行。严格执行并继续完善《关于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的试行意见》,做到活动有计划、接待有记录、结果有反馈,站点运转常态化。同时将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列为乡镇人大工作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3.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监督约束,切实增强代表的责任感和履职意识。建立代表履职档案,把每位代表进站参加活动情况如实记录在册,作为代表向选民述职的重要内容,接受选民的监督和评议,使人大工作更好地接地气、贴民心、合民意。

4.夯实服务保障。乡镇人大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支持,为代表联络站各项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要统筹做好辖区内各级代表参加联络站活动的安排,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记录、事后有跟踪、限期有答复,确保活动组织有序,取得预期效果。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对代表收集的意见、建议,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处理,并及时做好沟通答复工作。

人大代表调研发言稿篇三

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肩负着依法直接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大使命。代表要充分发挥作用、依法履职尽责,就必须练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基本功。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建设是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的生动实践,如何建好建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重要课题。

2017年以来,江西省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按照“有场所、有制度、有经费、有活动、有实效”等有关要求全面开展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建设工作,现已建成288个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实现乡镇(街道)联络工作站全覆盖。2019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参加进站接待选民活动累计10434人次,共接待选民16460人次,收集群众反映意见建议17026条,回复率达到100%,办结率达到95%。代表提升了使命感、成就感,基层群众增加了幸福感、获得感,有关职能部门增强了责任感、压力感。

一是搭建履职尽责的“好平台”。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通过编组进站,拥有了“家”的归属感;在站内开展定期接待、专题接待、调研视察、小组活动、代表述职等工作,增强了代表使命感;设立人大代表工作监督岗,让代表充分发挥血缘、亲缘、地缘优势,增强履职服务的针对性,进一步提升了代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认同感。

二是开通倾听民声的“直通车”。通过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代表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接待选民,为人大代表直接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了便利,为人大代表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为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反映民意打牢了基础。

三是架起化解矛盾的“连心桥”。以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为抓手,推动各级人大代表做好决策部署的宣讲员、群众意见征集的信息员、群众矛盾问题的疏导员。同时,结合“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等系列主题活动,努力发挥代表的表率作用,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缓和化解基层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建设提升素质的“加油站”。将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打造为人大代表学习的前沿阵地,为人大代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知识和人大业务提供平台。人大代表在学习法律法规以及***总书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知情知政,增强政治意识、代表意识、法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为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职、联系选民和开展监督搭建了平台,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要在加强和改进站点建设及其作用发挥上加大力气、下大功夫。

一是提高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认真践行***总书记关于使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等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工作大局,以联络站建设为有力抓手,更好地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为民服务是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信仰、初心和孜孜追求,要真正做到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不断为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完善机制,强化履职意识。争取党委重视,将代表联络工作站建设纳入党委议事日程,选优配强站长、副站长和工作人员,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将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日常开展各类活动的经费列入预算,支持联络工作站的硬件及软件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干部人大代表进站接待群众制度化,进一步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切实增强代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健全代表履职档案,对联络工作站开展活动情况等定期进行检查、总结、通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三是加强培训,扎实储备知识。要加强工作交流和业务培训,分层分批组织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学习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开展工作的法律程序和要求,加速知识更新,掌握推进工作的方法和措施,增强法治观念,充分理解“建站为什么、什么人进站、进站干什么”,把初心和使命刻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不断提高履职水平和能力,提升组织协调能力,深化代表联络工作站的建设和运行。

四是广泛宣传,凝聚社会共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和新媒体多渠道宣传根本政治制度和宪法、地方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和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担当的先进事迹以及人大代表进站接待群众的工作安排,让更多的选民能知晓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并通过站点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只有畅通下情上达的渠道,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才能真正发挥密切联系群众、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是准确定位,培养担当胆识。人大代表要结合自身身份特点,突出特色、抓住重点,做到真“代”善“表”,敢讲真话、做实事,尤其关注有关涉及公益事业、公共利益、公众普遍反映突出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持续监督、动真碰硬,倒逼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落实解决,实现代表监督与常委会监督的有效对接,使人大监督不留死角。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与信访室要在功能上有所区分,同时互相配合,共同为解决群众问题服务。

人大代表调研发言稿篇四

xxx0年9月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村官入职已经三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枣园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枣园村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枣园村基本概况:

栆园村位于北赵川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9户,1069人,劳力413人,其中党员23人。全村耕地面积1811亩,其中主导产业核桃427亩,板栗41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50亩,小麦种植面积5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861亩。畜牧业方面,全村牛存栏52头,猪存栏615头,xxx0年人均纯收入3700元,是我县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枣园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枣园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枣园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枣园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参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1998年到xx年,核桃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核桃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核桃园经过几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老式核桃树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种,矮化等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核桃树苗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xx年至今,玉米、小麦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香菇、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香菇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枣园村的养猪产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核桃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多为晚熟品种,经济效益低。新建核桃园苗木小,见效晚;核桃苗木价格较贵,群众无力购买,导致核桃发展速度缓慢,规模小;群众没有深刻认识到核桃栽植的重要性,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新建核桃园的管理差,核桃苗成活率低,标准园建设不达标。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核桃,提升板栗,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枣园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核桃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1、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核桃产业,抓住核桃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最后一次机遇,切实加强枣园村核桃产业在全县核桃产业中的比重,我们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核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核桃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核桃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2、大力扶持核桃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核桃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我县棣花、商镇学习参观通过核桃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核桃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核桃建园示范户以及核桃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桃商品化。依托我县在全国核桃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核桃产业,使核桃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核桃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县知名的核桃产业基地。

2、抓好养猪产业建设。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倡导下,我们村现存栏猪615头,主要分布在两个大的养猪场和村中100多户村民家中,其中两个大的养猪场占去了村中十分之一的养殖数。但是,这还不够,还应提高猪的存栏数,鼓励村民多养猪,使养猪产业发展上规模,只有发展上规模了,养的猪才能有销路,才能卖出好价钱。再者,根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猪的粪便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变废为宝,这样既改变了夏季猪粪遍野的臭味,又使村容得到改善,也使村民用上干净便捷的新能源,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沼气用过的粪便还可以继续在田间施肥,通过这样的循环使用,把我们村的养猪业做大做强,形成养殖业、农业、新能源的循环发展链。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危房排险,灾后重建工程。我们村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年老失修的危房中,随时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及时对这些危房进行排查加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今年的雨季过后,我们就及时的对全村的危房户进行了排查,发现有方相启、吴有发和郭丙丁等几户村民的房子存在不安全隐患,我们通过政府资助和本人筹集一部分资金,对这些危房进行了重建。

2、对枣园村村民小组的入组道路逐步进行维修改造、改善村容村貌。由于资金问题我们村的入组道路一直没有统一硬化,村民随便在房前屋后堆积家畜粪便、乱倒垃圾、存放柴火,显得比较凌乱;道路两边也没有种植树木,进行绿化,每到下雨天,村民行走在泥泞的路上,走进院落,都会留下两排带有泥土的鞋印,使干净整洁的院落略显凌乱。因此,我们对入组的道路准备进行硬化整治,以改变脏乱差现象和村民下雨天出行难的局面。

3、建设好村文化室。由于多年来村里没有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现有陕西省“农家书屋”协会捐赠图书xx多册,有条件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养。规定每个月1号、10号、20号可以前来借书,对借书群众进行登记。在借书时,多劝导村民借科普方面的书籍,借此机会进行科普知识的宣讲,让村民从书中学到致富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让村民的思想得到提升,改变以往陈旧的思想,让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能够积极的执行政府的正确引导。

(三)、组织保障: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好“推动科学发展,党员争当创业先锋”,深化党员承诺制度,全面推进“党员中心户”制度,加强干部带动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我们村的致富能手李小虎,是我村的养猪大户,家中有猪72头,其中老母猪20头,每年每头老母猪可下猪崽10只,每个老母猪每年可下两次猪崽,每个猪崽最少可卖xxx元,仅猪崽一项每年就可毛收入8万元,除去养猪的花费,加上每年出栏的大猪,能够纯收入8万元。通过这样的带领,极大的带动了我村的养猪产业,使我村现在形成了家家户户都养猪的局面。

实施阳光村务,广泛汇集民意。在村“两委”中推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村民民主监督,建立和完善村组理财制度,提高村调委会业务水平,及时规范的公开村务、党务、财务、事务。下村到户多了解民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主动“下访”,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内组内。大力推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村班子的陈旧思想,积极接受新事物,大胆创新。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先锋带头建设,把枣园村建设成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相信枣园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农村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农村,积极与村民和村党员干部沟通,积极为村两委谏言献策,争当“学习型、勤政型、创业型、满意型”的大学生村干部,努力作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员、群众事务的代办员、弱势群体的救助员和远程教育的操作员。

人大代表调研发言稿篇五

调查时间:8.24下午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网上查阅调查内容: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在屯溪老街我们主要参观了具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典型特色的徽派建筑,品尝了看着恐怖吃着香软的安徽特色小吃毛豆腐,品茗了安徽著名的黄山毛峰以及贡菊茶。“不吃汪一挑,白走老街这一遭”,这句话就是形容赫赫有名的主人公汪一挑馄饨的,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品尝就在外面留了影,也是留下了一点遗憾。

调查目的:

1、能够加深对徽派建筑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理解

2、建立人文旅游资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能够对老街人文旅游资源背景进行分析

指导老师:

徽派建筑之安徽屯溪老街

概述:区域位置:屯溪老街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坐落在横江、新安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处。

历史: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逐渐从八家栈逐渐像东延伸,形成老街。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建筑: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大都为二层,属典型的下店上房。老街的整体建筑具有宋代徽派居民的风格与特征,因而屯溪老街又被称为宋街。徽州文化:徽州文化的众多门类在屯溪老街都有很好的表现。整条老街店铺300余家,其中历史悠久的就有60多家,“同德仁”“茂槐”“老福春”“汲古轩”“艺林阁”“徽宝斋”等老店,都挂有“老字号”牌匾。老街店家主要经营文房四宝和土特产品。游客可以购到徽墨、歙砚、徽漆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的名茶,可以品尝到各种地方糕点小吃,遇上节日盛典,还可以观看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屯溪老街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和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特征的徽派建筑文化,以同德仁药店为代表的新安医学文化,以书画、匾额、楹联为代表的新安书画文化,以老街一楼、老徽馆为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歙砚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文化,以三味茶馆等为代表的徽州茶文化,以及以馆藏器物和工艺品为代表的民间器物文化,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设计到营造的各个环节的深刻影响,通过对人的生活、居住环境的选择与处理,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要,而实质上是古人用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手段;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1)哲学思想。程朱的创始人程顺、程颐兄弟以及朱熹原籍都在徽州。其中朱熹多次回到徽州讲学,弟子众多,影响很大。理学思想在徽州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现。“礼仪之国,有先王遗风焉”,这里推祟的是知书达理、循规蹈矩。程朱理学赋予了徽州建筑内敛的品质与淡泊的色彩。

(2)徽商的影响。徽商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们捐置田产,兴办书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同时,徽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当地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社会对商业是极其蔑视的,“士、农、工、商”中以商为最低阶层。然而经商在徽州己成风气,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但即使经商,他们也以儒家理论规范交易行为,保持着亦儒亦商的特质,在其经营活动中表现出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因而徽州的建筑也体现出中庸对称的祥和感。

徽派建筑特点

徽州古代民居、街巷与村落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与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地域风格,即闻名遐迩的“徽派”。徽州现存的古迹有宏村古村落、西递古村落和潜口民居、歙县古城、渔梁古镇等明清民宅,都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派建筑风格[2]。

建筑单体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基本方整,绝大多数都以围绕扁平长方形天井为基本单元,单元之中的房屋呈三面或四面围合,轴线取中,两厢对称。正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临天井。两侧辟有厢房,可住人或起到调节起居的作用。徽州地区民居的屋面几乎都是双向坡顶,覆以青瓦,在附属房屋部分也间以宽窄不同的单向坡屋顶。山墙多数作成硬山封火山墙,墙头部分的造型丰富。徽州民居在装修雕饰上突出的地方性特色,是将架梁斧砍略带弧形,做成月梁。一般梁断面粗大,梁头部浅刻一条凹槽曲线,形似新月。另外窗扇的形式规整美观,窗下的木雕镂刻栏板刻工精细。连续的排窗衬托在大片木墙之间,相互对比,显得格外精巧细致。外部的砖雕,无论是出现在门罩窗媚上,还是庭院隔墙上,刻工磨工都堪称艺术佳作。徽州民居混合运用了干栏巢居的穿斗式与北方四合院的抬梁式结构,各取其长。这种混合木构架既满足了住宅使用空间功能划分又发挥了两种木构架的材料力学性能。室内隔墙用木板镶嵌在柱间。一般不作吊顶,楼层用搁栅楼板。街巷徽州的街巷多半不是平直的,穿透的距离不远。不同走向的街巷交织成网状的交通。不迷失其中需要依靠街巷中的标志,在此一块石头、一眼井都是人们定位的标志。另外,徽州街巷序列本身也可以形成方向感,它是主街一巷道一次巷道的环状多级网络系统。徽州街巷疏密有致,宽窄变化呈现出一种舒缓的状态,所以连续性好,而且体现出变化多样的特点。

街巷交叉形成节点,街巷的起迄也形成节点。节点可分出层次,普通的小节点只是巷道的转折和连接点,而大的节点可发展成中心、小广场。起始点是街巷开始的序幕,多做高差变化,有很强的标志性和导向性。街巷的交汇点使道路连接、转折,给人以方向。交汇点依据整个街巷的空间需求有疏有密,使街巷既统一连续又变化丰富。交汇点尺寸扩大还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中心,如生活中心、祭祀中心、交往中心等。中心空间的豁然很好地调节了巷道整体的封闭与幽深感。

村落

由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徽州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临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

从徽州传统村落总体来看,都是山峦为溪水的骨架,溪水是村落的血脉。房屋群落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村落顺溪水走向展开,形成优美的村镇风貌。

徽州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线型布局。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第二种是散点型布局。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呈散点状。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如婆源上晓起。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各户联系不够紧密。第三种是集聚型布局。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黯县屏山。

关于徽派建筑思考

在皖南古民居到新民居的演变过程中,平面型制的变化,装饰的简化,建筑新材料的运用等,这是人们一直积极努力探索新生活的热情和天然创造力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正视和学习的地方。地域更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创新将是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徽州民居作为徽派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更迭告诉我们创新并不是抛弃传统,相反只有不断的发展创新才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和保护。

同时,面对信息化的时代,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作为徽派文化的重要载体,徽派建筑的创作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建筑地域性和建筑文化的探讨一直是业界热点。当前,面对传统与现代所发生的碰撞,如何创作出“现代的”地域性建筑?人们在不断积极努力的探索。比如,80-90年代初期,一方面是省外的建筑师对我省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关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对省内地域建筑创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汪国瑜先生与单德启教授创作的黄山云谷山庄、齐康大师设计的黄山国际大酒店、单德启教授创作的黄山玉屏楼风景建筑等。另一方面,省内的建筑师在探索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实践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如黄山轩辕大酒店、合肥亚明艺术馆、徽州文化园、安徽省徽文化博物馆。这些建筑作品从多角度对徽派传统地域建筑进行了新的诊释,反映了省内地域建筑设计思维的活跃以及在实践中达到的新的高度。因此,新徽派建筑在经历了上世纪的创作高峰后,必然会引起更大的关注和发展,必然会在中华的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个人对景点的感悟:

安徽老街原住民很多,但是大多是以商为业。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纯朴。我去了两家店购物了。一家店帽子我还了价,老板很爽快的说:好呀。还有一个老爷爷,手链十元三条,但是由于我们是四个人,并且没有零钱,我们就问老爷爷可不可以十元四条,老爷爷也是很爽快的答应了,还任我们挑。说实话,我去旅游景点购物很少会遇到这么爽快的店家,真的是受宠若惊了。老街的建筑街道都是直来直往的,所以我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到接到的纹路,并且不容易迷路。老街融合了古老、自然、淳朴、清新、品味于一体,是一个游玩的地方,值得推荐相关链接:说到徽派建筑代表景点,很多人想到的可能会是西递宏村,若说宏村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那些凤檐飞角的徽派建筑:白墙灰瓦,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各种书画诗意也由此而出。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极具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沿月沼建的那些高墙阔门的大宅是专供族中辈份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人住的。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