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导游词(优秀7篇)

家乡导游词(优秀7篇)

ID:3986568

时间:2023-10-01 05:06:58

上传者:BW笔侠 家乡导游词(优秀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导游词篇一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我们人杰地灵的霞客镇。

这里为什么叫霞客镇呢?顾名思义,为了纪念我们伟大的徐霞客。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是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还有一本书《徐霞客游记》。他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徐霞客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研究的都比最早研究的欧洲人早了一二百年以上。

现在让我们走进徐霞客故居,了解更多关于霞客的故事。在正厅东南角的院墙内,有一棵罗汉松,据说是徐霞客少年时代亲手所移栽的罗汉松,这棵罗汉松代表了霞客“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理想。展厅墙壁上,贴满了徐霞客生前科学探索经过地区的图片和资料。眼花缭乱之余,发现靠墙的几张由玻璃围起的桌子上,还分别摆着一些岩溶标本,不用说,它们同样都是徐霞客的探索成果。这个长廊便是晴山堂石刻了,这里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祯五年前后262年间,84位名人名家为徐家撰写的墓志铭,传、序、记等共90篇,石刻76块,是明代书法艺术的缩影。

我们这不仅有名胜古迹,还有非常好吃的家乡特产马蹄酥。它用面粉加入重油,重糖,赤豆沙,黑芝麻加工而成,形如同马蹄,故名马蹄酥。马蹄酥,始创于清代,因为受旗人文化的影响,做成马蹄形状。后来因为改革,才成了今天的菊花状。它,酥香松软、味甜油润、入口即化而且营养丰富,具有酥、松、软兼备,色、香、味俱佳的特点。所谓是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马蹄酥真遗憾。

祝大家在美丽的霞客镇旅游愉快。

家乡导游词篇二

女士们、先生们、小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西湖旅行社的导游。

我姓马。

大家可以称呼我马导,也可以喊我小马,小朋友们就叫我马叔叔吧。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介绍西湖:西湖因位于浙江省省会杭州西而得名,三面环山,东临城区,面积相当大。

有6平方公里,环湖一周15公里。

自唐朝以来,西湖就以它的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西湖就是人间天堂。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西湖,这里山水风景如化,景色怡人。

春,夏,秋,冬景色不一,其中夏天的景色最让人心旷神怡。

夏天西湖里的荷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游客们你们快瞧,三潭映月,湖心亭和阮公墩中的3个人工小岛,鼎立在湖心,是游览胜地。

所以唐朝诗人在《饮湖初晴后雨中》写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墨总相宜。

看,环湖的还有林木苍翠的吴山,凤凰山,玉皇山等景区,山奇石秀,林泉幽美。

沿湖还有曲院风荷,花巷公园,柳浪闻莺等各具特色的圆林。

游客们,你们是不是现在已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了呢?人们称赞西湖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这应该不为过吧!

现在我的解说完毕。

在这我要提醒各位,除了我的微笑你们什么也别留下。

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果皮和包装袋。

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

祝大家玩得愉快。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来我的家乡淮安观光旅游。

我是导游员张磊,大家叫我小张就好了,很荣幸将和大家共同度过接下来在淮安的这段日子。

游览过程中有什么要求请及时告诉我,我一定竭尽全力为大家服务。

在此,也恳请大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配合,促进我们不断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让各位玩得愉快、吃得满意、住得舒适,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淮安历史悠久,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发源地,商周时期还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明清时期淮安即为水运交通“咽喉”,大运河、淮河纵横交汇,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曾与杭州、苏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这里曾孕育了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等。

淮安古迹名胜众多。

境内有唐代文通塔、宋代镇淮楼、妙通塔、明代明祖陵以及“东方庞贝”水下泗洲城,更有韩信钓台、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等著名人文景点。

淮安自然风光也十分独特。

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日出斗金”之称的.洪泽湖,碧波万倾,荷香鱼跃,百里长堤被誉为“水上长城”、“休闲佳境”;国家森林公园盱眙铁山寺自然保护区万木葱茏,鸟语花香,环境怡人。

作为农业大市,淮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万亩荷塘、万亩水杉林、万亩蔬菜种植园也是农业生态观光一道道风景。

淮安还是著名的淮扬菜系发祥地之一。

这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文楼汤包等传统名菜点早已享誉神州。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赵恺曾写道,“踏上淮安的土地,就是历史与自然的回归。淮安是古老的,淮安更是年轻美丽的。”

我们的第一站是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

不难理解,也就是周总理小时候看书的地方。

我想大家对周总理成年后的事情是很了解的,那么,我就给大家讲些周总理年少时的故事吧!

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长期在外省做小职员,经常失业,因此全家的生活很艰难。

周恩来的生母姓万,是一位性格爽朗、精明强干、乐于助人的女人。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祖籍浙江绍兴,在他谋得了知县职位后,病体难支,不久便去世了。

周家本是名门望族,从此日趋衰落。

他撒手人寰时没给四个儿子(贻赓、贻能、贻奎、贻淦)留下田产,只有那座大宅院。

1899年初,周恩来最小的叔父周贻淦一病不起。

为了使贻淦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

安慰,也为使他的妻子陈氏有所寄托,恩来的父母决定把自己不满周岁的头生子周恩来过继给他们“冲喜”。

陈氏寡居后,养子周恩来成了她唯一的希望与寄托,她把最炽热的母爱无私的献给了年幼的周恩来,她还为养子请了一位勤劳善良的乳母——蒋江氏。

养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勤于书画,爱好诗文,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

从4岁起,陈氏每天教他读书识字,背诵唐诗宋词,还给他讲故事。

养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幼年周恩来性格的形成、文化修养的提高影响很大。

从蒋妈妈哪里,周恩来学到的是另外一种知识。

蒋氏勤劳简朴,在用乳汁哺育小恩来的同时,也向他灌输了朴素的感情。

春天到了,小恩来和蒋妈妈种了几棵南瓜。

秋天,结了几个大南瓜,小恩来高兴极了,从心里钦佩蒋妈妈。

由于生母万氏性格爽朗,待人接物礼节周全,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要请她出面调解。

这对周恩来的性格的养成是很好的熏陶,三位母亲,把同样的慈爱给予周恩来,也以不同的性格,给周恩来以不同的影响。

1907年、1908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和养母陈氏的相继去世,改变了年幼的周恩来的全部生活。

才10岁的周恩来不得不带着两个弟弟象成人一样挑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成为这个败落家庭的当家人。

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从侄儿的来信中,了解了家中发生的一切,很同情他的处境。

1910年春天,周贻赓便把周恩来接到了东北。

从此,周恩来再也没有机会回故乡淮安。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

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

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

一路

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

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

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

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

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为了帮助父母记帐。”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这篇题目为《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的文章,后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国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

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赴日本留学前,曾经回到沈阳母校,看望诸位师友。

他给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

相约当中华民族独立、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

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唯是如此,周恩来才受到万民的景仰,几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家乡导游词篇三

各位朋友: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蔡伦故里——耒阳参观新潇湘百景之一蔡伦纪念园。

蔡伦纪念园因此成为国内外游人“寻访蔡伦故里,领略纸史文化”的绝好佳所,古邑名郡耒阳,也因蔡伦纪念园的建成而添色增辉。

主大门由护墙、牌坊、照壁以及门外小广场组成。

大门高12米、宽15.6米,呈三孔拱门式,坡式顶青色墙,琉璃瓦飞檐,古色古香。

正门、内门的门额“蔡伦纪念园”分别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学者胡绳题写。

拱门墩柱上书楹联两副。

主、边两联其文其意不言而喻,颂诵蔡伦造纸功高寰宇,德传万世,表达出了世人对蔡德缅怀崇尚之情。

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了两耳门正上方的“尽心”、“敦慎”四字。

“尽心”、“敦慎”四字取自南朝刘宋时的史学家范晔所著《后汉书蔡伦传》,意即赞颂蔡伦是一个办事、钻研问题竭心尽力、敦厚朴实、谨慎诚实的人。

拾级而上登人牌坊之内,引人注目的是“蔡伦青铜塑像”。

席地而坐的蔡伦像是根据他当时的坐势习惯而塑。

像高2.5米,基座高1.2米,总高3.7米。

大家不妨仔细端详。

蔡伦铜像的照壁高6米,长12米,镶以黑色大理石底板,其上刻录的便是刚才提到的南朝刘宋时历史学家范晔的那篇《后汉书蔡伦传》,全文282字,记叙了蔡伦生平及其发明的造纸术。

这是有关蔡伦最具权威性的文史资料,人们若要了解蔡伦及造纸术的发明,可细读此文。

各位可能注意到了“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那么,此“桂阳,,是不是指郴州的桂阳县呢?绝对不是。

蔡伦是耒阳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当时(东汉时期)的桂阳郡治在耒阳,当时耒阳通称为“桂阳郡”,而今郴州的桂阳县是民国初年才设立的。

我们看到的这一汪碧水就是蔡子池,约0.67公顷(余亩),呈长方形。

相传为蔡伦从宫里回到故乡传播造纸术时所开,用来冲洗植物纤维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

池子中段是“思侯亭”,若月夜夜漫步在石桥上,可见双月争辉,荡漾池中,会油然而生“唯有蔡池双月美”的感觉。

怀圣台上的浮雕墙从整体上看,像一卷打开的纸。

它弧长55米,半径15米。

墙面浮雕板质为大理石,纪念园里所有的石材即汉白玉均次自本市耒阳盛产优质汉白玉,有“汉白玉之乡”的美誉浮雕内容主要为蔡伦发明造纸的全过程。

画面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绘的是蔡伦发明造纸前的书写材料史。

3000片的故事,皆塑于其中。

第二部分是蔡伦造纸的过程。

其实这个工艺至今还在耒阳很多乡间流行。

第三部分概述蔡伦发明造纸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全世界都景仰他,赞颂他。

浮雕结尾处引用了美国天文物理学家麦克.哈特著的《影响人类历中进程的100人排行榜》中的一段话:“如果没有蔡伦就没有纸,我们很难想像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什么状况……”前苏联教授苏赫曼曼在《造纸学》里也说:中国在1800多年前发明了纸,其他任何发明对文化发展的促进,都不能与纸相提并论。”

碑廊为仿古型廊坊建筑,全长67米,呈“之”字型格局,一溜儿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廊壁上所刻录的内容全是古今中外关于蔡伦造纸的史料文字,这些文字对于研究蔡伦及蔡伦造纸极有价值。

大家也许会问,后面怎么会全是空白呢?这是特意留给后人续记的。

下面,请大家再随我到“手工造纸作坊”亲自参与土法造纸吧!相传1000多年前,蔡伦回到故里,就是在这地方建作坊向父老乡亲传授造纸技术的。

1000多年以来,蔡伦所传授的造纸术仍然保留下来。

现在在我市乡间还有很多的手工作坊在造纸,仅黄市一个镇就有300多个这样的土法造纸作坊,只不过这种作坊里造出来的纸已经比不上现代科技大工厂所造出来的纸了,但它在民间还很有用场,民间一般把它用作商品包装或作宗教祭祀纸钱烧,乡村儿童图便宜,也将这种纸做练习毛笔字用。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手工造纸作坊,自然不是蔡伦当年的原物,它是仿建的,但在设计和建筑时,完全依据史料并参照我市乡间现行的手工造纸坊形式建造的,尽可能保持着原汁原味。

看,这是浸沤原料池,这是抄捞纸浆纤维的槽,这是纸药。

也许大家会问,纸药是什么?它就是香叶捣碎后的汁水,纸药是蔡伦经过反复试验而发现的;不加纸药,就造不成纸。

这是竹帘,用来抄纸的。

这是压榨去水的木榨。

这是晾、晒纸张的架子。

压去湿纸中的水分,最后将压干水分的湿纸一张张分开来,晒干后便成了纸了。

非常古朴,也非常真实。

蔡伦当年在此造纸,曾遗有一石臼,如今便保存在蔡侯祠内。

大家可以亲自上去操作,也可把造好的纸带回去留作纪念。

从手工造纸作坊往西走,可见到一方六角亭,亭中供着一宝鼎。

宝鼎为汉白玉石雕,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四角攒尖顶,额阴刻“宝鼎”二字,有联阴刻:“炉内千年火,瓶中万代香”。

此鼎为清乾隆三十五年续置,鼎座为须弥座,形状颇古雅,是耒阳人为祭祀蔡伦烧纸钱用的,相传原有两个,现今仅存留了一个下来。

看完了六角亭宝鼎,现在去参观蔡侯祠。

蔡侯祠又名“蔡侯庙”。

蔡伦身为宦官,生前官居中常侍,因其发明造纸有功,死后被追封为“龙亭侯”。

这祠庙原本是蔡伦故宅,何时建庙已不可考,不过在元朝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时耒阳州知州陈宗义的《重修龙亭侯庙记》里就有了记载,后来又在千百年的漫长年月里,几度荒倾。

如今矗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蔡侯祠”是1956年耒阳县政府依照旧貌修整的,1981年政府又拨款数万元修整了一次。

今祠为清代建筑式样,三栋砖木结构,灰墙青瓦。

下面,请大家依次参观各展室。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座蔡伦半身塑像是1985年依原样重塑的,原像在日军侵陷的时候被毁了。

第一展室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蔡伦的生平。

蔡伦出生于公元63年,13岁的时候被逼作了宦官,在宫内服苦役,对于蔡伦作宦官一事,专家们有两种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是由于蔡伦家贫,他的父母不得已而将其卖人宫作了宦官,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东汉的时候,死刑犯人可以用宫刑来代替死刑,蔡伦当年年仅13岁,不可能犯下死罪,于是这部分专家认为蔡伦也许是代替其父辈受死刑而被籍没人宫的。

由于蔡伦忠厚勤劳,喜欢读书学习,升任了小黄门。

第二展室主要是向大家介绍纸的发明经过。

在汉代,最初书写材料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竹、木简,竹、木简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而且书写、搬运和保管都不方便;第二种是缣帛,也就是丝织物,缣帛在当时价格非常昂贵。

由于缣贵而简易得,不便于广泛使用。

蔡伦在任中常侍的时候,经常搬运简牍和帛书,深感不便,决心造出质轻价廉的书写用纸。

蔡伦为官时常到城坊农村体察民情,在“暴体田野”的时候,看到蚕妇捣击蚕丝的竹帘上留下一层细而短的丝毛毛,干后揭下可以作“纸”用,于是联想到细而短的纤维可以成纸。

蔡伦在乡间看到倒在沟水中的树干可以剥下有纤维的树皮,联想以麻、树皮可以造纸;又在乡间找到了“纸药”;接着蔡伦在尚书作坊和工匠们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把树皮、破布、麻头、旧渔网制成纸浆。

后来又发明了竹帘抄捞成纸。

抄纸就是用竹帘捞出纸浆中的纤维,让水从竹帘的缝隙中漏去,帘上分布均匀的植物纤维便会结合紧密,干燥后就是一张纸了。

公元105年,蔡伦把造纸的经过写成奏折,连同造成的纸张奏呈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下令在全国推广。

第三展室是展示造纸术向国外的传播。

造纸术发明以后,在国内的传播时间较长,大约用了300多年。

朝鲜与我国山水相连,古时候使用的文字也是汉字,所以造纸术较早地传人了朝鲜。

后来,朝鲜人又将中国的造纸术带到了日本。

唐代时,造纸术西传到今乌兹别克境内的撒马尔罕,这里是中国造纸术西传的起点,接着传人巴格达、大马士格,再传人摩洛哥、法国、意大利。

意大利当时的很多城市都有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的重要传播基地。

由它又传人了德国、瑞典和波兰。

14世纪传人了荷兰,15世纪传人了英国,16世纪传人俄罗斯,17世纪传人美国,19世纪传人加拿大。

美洲在我国发展造纸术之后1000多年才学会造纸术。

第四展室主要是介绍造纸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

自蔡伦发明纸以后,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

纸的家族越来越庞大了,造纸的材料也越来越多了。

现在请大家看现代造纸的一般生产流程。

现代造纸的生产流程,与蔡伦发明的生产流程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增加了现代的药液以及漂白技术。

第五展室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纸的用途。

纸不仅可以书写、记事;还可以用来作纸伞、纸扇及民间的折纸、剪纸艺术纸;甚至可以做风筝、包装盒、包装袋等。

第六展室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蔡伦的遗迹和文物。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石臼”,相传这是蔡伦回故乡耒阳传授造纸术时舂捣植物纤维用的,这个“石臼”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历史文献上,如《水经注》、《湘中记》、《荆州记》中都有记载。

这是耒阳的蔡伦墓,只是个衣冠冢。

这是原始的手工造纸工艺流程图。

这是陕西洋县的汉龙亭侯碑记及洋县蔡伦墓的墓碑。

第七展室主要展示了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影响和意义。

蔡伦于公元105年发明造纸术,汉文化由此迅速崛起,日益走向鼎盛,逐步形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

纸,使东方文明领先西方达1000多年之久,造纸术从中国传人西方后,西方文明又因此再度走向辉煌。

如果没有纸,我们很难想像现在世界将会怎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蔡伦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在蔡伦的封地陕西洋县也建有蔡侯祠,祠中设有蔡伦先师牌位,这些是洋县蔡侯祠中的壁画。

为缅怀古今中外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在首都延庆县八达岭长城脚下,兴建了一座“科学工程技术专家雕塑园”,蔡伦的塑像巍然屹立在第二位。

这是1962年发行的蔡伦纪念邮票,共6枚。

这些都是为纪念蔡伦、研究蔡伦的书籍。

这些是古今中外名人对蔡伦的评价,在《世界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这些是各级领导来我馆参观的题词。

蔡伦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我们看到墓碑上的题字“蔡伦之墓”是郭沫若的手笔。

蔡伦墓为单室券顶砖室墓,建于东汉末年,历代居民籍“动土雷响”进行保护,其实这墓只是蔡伦的衣冠冢。

家乡人民为纪念他,才在他的故宅后面建了这个衣冠冢。

这衣冠冢内,原本藏有很多蔡伦的遗物,但在1938年与1944年,曾遭到国民政府和日本侵略者两度盗掘,珍贵的遗物被盗掘—空。

解放以后,政府十分重视对蔡伦墓的保护,几次拨款修整,现墓封土下为正方石砌土台,长、宽皆约为10米,中立圆形封土堆,高1.7米,直径6米。

墓有石墓道,可由墓门进人墓室。

墓室高约2米,长4米,宽2米多,小砖拱顶,砖有几何形纹饰。

蔡伦发明造纸术至今已有1900多年。

今天,我们之所以把蔡伦的历史功绩展示出来,目的是弘扬蔡伦精神,光大蔡伦文化;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更好地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

各位朋友,今天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衷心感谢大家的光临,也诚挚邀请你们再次来蔡伦故里耒阳市做客。

谢谢大家!

从郑州向南驱车五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我的家乡,豫皖交界的地方------西九华山。

西九华风景区位于西九华山上,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别山中。

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西九华风景区吗?西九华风景区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还是4a级风景区呢!这里有大片大片的毛竹林,郁郁葱葱,满眼都是翠绿,一阵风吹过,毛竹林跳起曼妙的舞姿,此起彼伏,春天的时候,竹笋破土而出,就像一个个小电钻似的,探出头来感受春天的气息。

半山腰上,杜鹃花正在盛开,红红的花朵点缀在碧绿的山坡上,就像给大山穿上了红艳艳的裙子,漂亮极了。

远处,一排排低矮茁壮的茶树像阅兵似的修整的整整齐齐,发出嫩绿的细芽,采茶的阿姨们背着小竹篓有说有笑地正在采茶呢,不久,人们就可以喝上今年的新茶啦!听爸爸说,这里也是信阳毛尖的产地之一。

我的家乡真美啊!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我都有点流连忘返了,小朋友们如果想去西九华玩,我可以给你们当向导。

家乡导游词篇四

我的家乡在永川。这儿既有漂亮的风景名胜,又有有名的特产。是一个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的`好地方。

你想知道我家乡的风景名胜吗?那我就告诉你们吧。这儿啊有重庆野生,有茶山竹海,还有卫星湖,美丽极了。先说说吧:那儿既有凶猛的老虎、狼是狮子,又有性格温顺的羚羊,还有聪明的狐狸。该说说茶山海了:茶山竹海,顾名思义,茶的山竹的海。那里的茶非常多,密密麻麻的,远看,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那儿的竹子长得非常茂盛,一棵紧挨着一棵,远远望去,好似一位位庄严的士兵坚守着岗位。哦,还没介绍卫星湖呢!微风吹拂着湖面,那碧绿的树,唱歌的小鸟,这一切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风景如画,美丽极了。

我的家乡出名的特产有豆豉、皮蛋、梨子。我最喜欢吃豆豉了,豆豉吃起来有点咸,是黑色的,有豆子大小。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一定想来了,我会随时欢迎你们的到来哟!

家乡导游词篇五

洛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属商洛市。地处华山之南,周设华阳池,秦置内华阳郡。距西安容108公里。东与河南卢氏、灵宝毗连;南与丹凤、商州交界;西与华县、蓝田接壤;北与华阴、潼关为邻,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是商洛市唯一黄河流域县,是中国“十大金牌核桃县”。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洛南是华夏汉字故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洛南县属于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群山连绵,起伏悬殊,具有明显山区气候特征。季风影响明显。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为一年中干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逐渐增多,如果伴有大风,土壤蒸发加剧,极易形成春旱,当寒潮入侵时,往往出现冻害;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气温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节,雨量集中,多有雷阵雨、暴雨出现,有时伴有冰雹,有时还出现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气温速降,初期多有连阴雨,常常形成涝灾,末期偏少,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家乡导游词篇六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南京的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我的家乡在六朝古都南京,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那儿山清水秀,古巷老街所处可见。大街小巷里有许多艺人,更有无数美味佳肴。

南京的小笼包和鸭血粉丝汤是二大特色,还有一句俗语“轻轻移,慢慢提,前开窗,后喝汤”来讲述小笼包的吃法呢。

南京的民间艺人更是数不胜数。有糖稀画、捏面人、吹糖艺、做棉花糖的,还有冰糖葫芦,现在还有冰糖苹果和冰糖水果呢!

著名的夫子庙里有许多小吃店。里面有臭豆腐店,板栗店,还有卖状元豆、酒酿元宵的店。最受欢迎的是板鸭和盐水鸭,还有一种特别的“叫花子鸡”,是包了一层泥土的鸡,但很多人都排上好久的队去买。

最出名的是南京的老吆喝。从小我就是听着它长大的,有一句让我记得最牢“磨剪子嘞,锵菜刀”,往楼下一看,总能看见一位老爷爷肩上挎着一条长板凳,板凳上有一块磨刀石,方便随时为顾客磨刀。元宵节前后,又常会听见一句关于元宵的吆喝:“卖酒酿,桂花酒酿卖了。”

南京的民风民俗是如此的多,恐怕只有老一辈南京人才知道,但是如果介绍名胜古迹,谁都一定会知道。

玄武湖中有五个小岛:环洲、樱洲、翠洲、梁洲、菱洲。湖边有许多垂柳,曾有诗人写下这样一句话“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我的家乡在南京,拥有六朝古都的历史,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我的家乡就是有六朝古都的称的——南京,南京空气最好的就属中山陵了,进入中山陵的道路两旁都是民国时期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冬天树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片面叶子,显得有些凄凉。

到了春天,树上的叶子一夜之间长出了嫩芽,显得格外可爱。到夏天,树上的叶子茂盛起来,像一把把自然的绿伞,遮挡炎热的阳光。显得无比的清凉。但是还是有些小麻烦的事,法国梧桐的花在每年的五,六月份盛开时节会飘落满天的“毛毛”吸进鼻腔里,吹进眼睛里都会很难受,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呢。中山陵是来南京不可不到的地方,不仅环境优美而且还是“天然的氧吧”。

南京还有一个热闹非凡的地方,那就是夫子庙了啦!在我的眼中夫子庙每天都是热闹的,人头攒动的,走到那,南京的小吃就会吃到那,还有许多小商品的店,可以买些做为纪念送友人,雨花石,绸缎,琳琅满目的让人挑花眼。这里还有明朝时期考科举的书院,门外有两个穿着古装“护门卫士”的彩泥雕像,可以想象当时的科考是这件多么严谨的事呀。美丽的秦淮河到了晚上更是张灯结彩,与河水的波光相融别有一番风味,租上一条船,泛舟河面一路欣赏两岸的字画,那真是诗情画意的感觉了!南京是六朝古都,近代历史是民国时期,整个城市充满着文化艺术的气息,我为生在这,长在这而感到骄傲。

我的家乡南京是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有东晋、齐、宋、梁等都在南京定都。所谓“六朝古都”就是指的南京。

南京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如:状元境、鼓楼、铁心桥、太平天国天王府、估衣廊、三步两桥、南唐二陵。每一处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南京的夫子庙有个“状元境”,这个地名就有一个神话传说般的来历:古时候,哪个地方出了状元,这地方就要加上这个状元的姓。

当年,秦桧也考上了状元,他家乡的老百姓就在那儿提了个“秦状元境”,并刻在石碑上。秦桧上任后,好事不做,坏事做了一大堆。没几年,“秦状元境”的“秦”字被人一点点抹了去,终于消失的无形无踪。秦桧得知后大怒,亲自提笔写了个“秦”字在上面,并派人严加看守,以防有人擦去。

不到一天功夫,“秦”字又消失了,秦桧便处死了派去的那人。

秦桧的儿子秦熺到考状元的年龄,因走了父亲的后门,也当上了状元。为了光宗耀祖,秦熺又把“秦状元”树了个牌坊立在了原来父亲所立牌坊的旁边,可“秦状元”刚立好,“秦”字又神秘消失了。就这样,谁也不敢再把“秦”写上去了。“状元境”也就叫到现在。

作为“六朝都会”的古都南京,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不胜枚举,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处处美丽的风景,让我喜欢,让我着迷。

南京,我为你骄傲!

家乡导游词篇七

我爱我的家乡——榆林!榆林呀,可是陕北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我那美丽的家乡,山清水秀,春天鸟语花香,花儿草儿芬芳扑鼻,真是风光秀丽,美不胜收。瞧!高楼大厦处处都是,还有那古色古香的老城,繁华的大街,川流不息的汽车,俨然一座现代的大都市。

榆林的风景美丽而独特,古老的镇北台,文化气息很浓的红石峡,风光自然优美的红碱淖,是每个榆林人的骄傲,也是游玩度假的好地方。

你可别小看榆林,它的特产可多着呢,山坡田野,庭院路旁,家家户户,随处可见的大红枣,养人的豆腐,甘甜的桃花水,各种五谷杂粮……还有手工石刻的雕像,手工地毯,剪纸艺术更是大有名气……不错吧!

榆林人积极向上,勤劳奋进,现在的榆林通过榆林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繁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榆林人善良纯朴,热情好客,如果你来榆林游玩,我们会热情地招待你!

我爱我的家乡——榆林,我相信她会越来越美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