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哲学的心得体会 论语哲学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2023年哲学的心得体会 论语哲学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ID:3994030

时间:2023-10-01 08:23:28

上传者:书香墨 2023年哲学的心得体会 论语哲学的心得体会(优秀5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哲学的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儒”字兼有象形、形声、会意三个方面的特点。讲他是象形,是说“儒”的甲骨体画的就是一个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养身心,洁身自好;说他是形声字,是说“儒”字从“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读音;是他是会意字,是因为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类,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论语》涉及到求学悟道、礼乐规范、治国安民、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都是为实“仁”这一道德规范服务的。

谈到学习,孔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和命运,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靠个人后天的努力。围绕学习,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经典理论。

谈到人际交往,孔子倡导自爱和爱人,极力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号召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惩恶扬善,助人为乐,明辨善恶,多交益友。

谈到思想修养,孔子首先主张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人生目标,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欲,仗义疏财,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谈到为政治国,孔子用“正”解释“政”。他认为,所谓“政”,就是正义、正气、正道、公正、中正、正大光明。他十分重视执政者的德行和操守。他关心民生疾苦,反对烦政扰民,主张爱民、富民的仁政之道。

哲学的心得体会篇二

在我多年的哲学教学经验中,我深感哲学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不断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哲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应用哲学思维四个方面,对哲学教学的心得体会进行阐述。

第二段: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哲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哲学课程中的思辨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并且培养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我在课堂上常常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思辨辩论,让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他们也变得更加理性、独立思考。

第三段:培养学生人文关怀

哲学教学不仅仅是理性思维的培养,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选取一些哲学文本作为教材,这些文本通过描绘生活中的情感和人性问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关怀。我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哲学小说、历史文献等,培养他们对人类智慧的欣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哲学课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的积累,也更加关注人文情怀。

第四段:培养学生价值观念

哲学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由于哲学涉及生活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哲学课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问题。我在课堂上常常设计一些案例讨论和个人反思,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自己的价值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哲学教学中真切感受到了智慧的力量和价值的意义。

第五段:应用哲学思维

哲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将哲学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我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将哲学思维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解决实际问题、面对挑战和选择等。通过分析和思考哲学问题,学生发展了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够运用哲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他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哲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结论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文关怀、价值观念和应用哲学思维,哲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这些心得体会在学生身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相信,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我们才能真正成就一代又一代具有独立思考和人文精神的哲学家。

哲学的心得体会篇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论语》,《论语》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孔子说:“勤求学问但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认真读书,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

对啊,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就会迷惑,是没有作用处的,不能领贯通和有新的发现。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生聪明,但不爱学习,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会玩出什么花样。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像我们现在这么小就应该用功读书,做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像我看书都是家长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学,但有时一有兴趣的话,就会看看一两眼。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用心去读,那么只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书读多了,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足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也使我懂得了,读书就要用心读,而不是读了就过了,还要反复的读几遍,不懂的地方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识,相反,读书不认真读,那就不要读,因为那都是惘然,所以从今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一直到未来,都要有方法的去学习。

哲学的心得体会篇四

哲学,作为一门深刻而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长期的哲学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心得和感悟。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哲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其次,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哲理,将哲学观念融入日常生活,第三,注重哲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概念和理论,第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乐于探索和思考,第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促使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哲学的意义。只有在这些方面作出努力,才能使哲学教学更加有效,让学生真正受益。

首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哲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哲学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找出问题的本质,理解问题的背后逻辑和含义。为此,教师应该提供一系列的案例,让学生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思考。在课堂上,我常常利用实例和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和质疑,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不断追问和回答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逐渐提高。

其次,在课堂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哲理,将哲学观念融入日常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常常将哲学看作是遥远和高深的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但事实上,哲学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电影、音乐、文学,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哲学的影子。因此,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思索和探讨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例如道德、自由、责任等。通过将抽象的哲学观念与具体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哲学的含义和价值。

第三,注重哲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概念和理论。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辩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在课堂上,我也会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幻灯片、视频、案例分析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增加他们对哲学知识的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乐于探索和思考。在哲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设计一些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例如角色扮演、问题解决、思维导图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使他们更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促使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和讨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通过与学生的紧密互动,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方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起来,在哲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将哲学观念融入日常生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哲学的思想,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人才。

哲学的心得体会篇五

如果让你为自己的快乐列份需求清单,上面会有些什么呢?是否写着有房有车,拥有diorprada,小资小调,名望权势... ...拿着这个问题去问了几个朋友,给出的答案中物质需求均是极重要的条件,却少有提及精神需求。

精神的需求在这个崇拜财富的时代已可怜到被遗忘的地步。

和朋友谈论到自己喜欢崇敬的教师教授思想如何如何,经历如何如何时,换来的总是不以为然。“博士、教授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如初中毕业的农民企业家。”这样的回应总是把我整的哑口无言。人价值的取向本该多元,而如今经商做官是大家眼中最具成功的人士,也是最快乐的。

《哲学的慰藉》第二部分,阿兰·德波顿提到了伊壁鸠鲁和他的思想。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在伊壁鸠鲁看来,我们并不知道真正能使我们感到快乐的是什么。

一次和朋友在看时尚杂志,朋友指着印有奢侈手表的那页说,如果有了这个就说明一切了吧。“啊?!不能说明什么啊,不是钱多没地方用,就是无聊的暴发户。有这钱不如搞慈善去。”然后是几秒的沉默... ...

你买江诗丹顿可以,买浪琴也不错,重要的是喜欢适合自己。物质拥有的快乐是无止境的,你有能力买欧莱雅,就会想去买dior。在dior marketing工作过的朋友告诉我,这些东西的成分其实一样。价格的差异在于广告包装和品牌定位,而有的人就是有钱喜欢买贵的,中档高档的区别只是面对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罢了。用大宝觉得效果好何必偏要买dior呢。

德波顿在书中说,如果我们生性不是那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广告就不会这样时兴。被某种商品的广告包围时,我们可能就会突然说:我想要那个东西。但是假如我们没有看见这个广告,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觉得需要它。卢克来修说了“人们是凭道听途说,而不是凭自己的见证产生需求的”。实际上我们很难弄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大家削尖了脑袋买这些广告杂志上的东西以此来标榜自己,从而获得快乐快感。可这些快乐是长久的永恒的吗?对物质的过分渴望只会让本可满足的人不能平静,往往还导致痛苦。

你可以有更多的钱,但那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拥有更多的快乐。在快乐与金钱的关系上,伊壁鸠鲁告诉我们,一开始,你拥有越多的钱你就越快乐。之后,金钱与快乐的联系逐渐的分离了,即使你拥有的钱再多,你的快乐水平也仍然停止在原处。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

物质和精神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协调的产物,能忠于自己的理想又拥有很多金钱,是太难的事,我们只有学会选择和协调。快乐更多地依赖于精神而非物质,品尝过两种快乐的人都可以凭自身的体验予以证明。我们往往在追逐物质的路途上丢弃精神快乐,而在拥有物质后再用金钱去填补精神的空虚。而那些用物质换来的精神文化享受早就充满商业细胞。人们就这么周而复始的循环着。

就财富收入而言,真正的收入并不单单是物质,除了金钱还该包括闲暇时间和受人尊重的程度。以此来算,两个大学同班同学,一个整天在4a公司忙,一个在大学教书育人,他们的收入总分高低是显而易见的。

伊壁鸠鲁开的快乐需求清单是1.友谊2.自由3.思想。

德波顿给的是1.茅屋一间2.友谊3.避免有上级、受恩惠、勾心斗角4.思想5.贝里尼的《圣母像》。

“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

你的快乐的需求清单上是些什么呢?

p.s 德波顿在书中共谈到了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6位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应着与世不合的慰藉、缺少钱财的慰藉、受挫折的慰藉、有缺陷的慰藉、伤心的慰藉与困难的慰藉。个人觉得哲学是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和眼光,用于慰藉,未免让人觉得哲学如同生病后的心理理疗...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