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大全5篇)

最新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大全5篇)

ID:3994835

时间:2023-10-01 08:44:09

上传者:灵魂曲 最新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大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篇一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依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读你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难点: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亭台楼阁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见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过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前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质?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五)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四处寻找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六)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迪塞县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七)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到的?

2、这一段所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八)锻炼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惨状。

(九)理解小溪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行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五、作业:

布置作业:背诵从外洞坑里进内洞口的那一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问,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课时

4.1.1新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里旅游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旅游景点有关的抢答游戏!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图片中的景点名称以及所在地。

出示双龙洞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个溶洞叫“双龙洞”?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段。

举手解答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并出示双龙洞图片

3.简介溶洞形成原因。

4.解读课题中的“记”字,引出游记,分析游记特点。

五、再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快准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句。

2.教师黑板画游览路线画,指名学生补充完整。

3.举手串连经过。

4.分解主次。

六、精读课文

1.理解“孔隙”

2.精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孔隙小的词句,分析作者的表现方式。

3.和同位挨坐在一起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听老师做导游讲解,体验过孔隙的感受。

4.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课下读课文,找一找外洞和内洞的特点,寻找隐藏在文中的一条暗线。

2.用多种方式突显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习作小片断(教师提供图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使学生感受到这一溶洞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导游小姐们、先生们,你们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们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2、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3、指定一组中一人板演,一人向大家介绍课文围绕课题按顺序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配解说词时,最好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4)介绍“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很高兴了,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讨论。

想象景色,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五、作业。

1、学编导游解说词。

2、背诵优美的句段。

3、画出双龙洞的游览线路图。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作者一路上欣赏着色彩斑斓的山、花、树、倾听着潺潺的溪流他的心情怎样呢?(愉悦、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部分吧。

指名朗读。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指名回答,师梳理归类:

(1)、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2)、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4、指导朗读训练:

(1)、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2)、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

1、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找读句子;

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体会出什么?(窄)

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找读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齐读

b.感觉到什么?挤压(1)方向不同(学生示范)(2)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稍微、一点儿。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练读、指名读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

板书:大、黑、奇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2、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1、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2、为金华双龙洞写广告词或导游词。

3、背诵第五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篇四

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

三、教学模式

读读想想议议练练

四、教学准备

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二)、学习二——五段

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小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第三段:外洞

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

2、理解词“突兀森郁”

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

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

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

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

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

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

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

路上溪流(宽窄缓急)

溪声(变换调子)

高、突兀森郁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仿佛大会堂

……或是……热爱大自然

(观察抓住特点)

窄容得下两人

孔隙矮贴

险挤、压、撞、擦

黑一团漆黑、昏暗

内洞奇双龙、石钟乳、石笋

大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案篇五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转变的阵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