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 音乐歌曲教学反思(精选8篇)

最新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 音乐歌曲教学反思(精选8篇)

ID:3996963

时间:2023-10-01 09:37:58

上传者:紫衣梦 最新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 音乐歌曲教学反思(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篇一

1.感受歌曲滑稽、幽默的风格,唱准弱起拍。

2.大胆想象违反常理的、滑稽的事情,仿编歌词。

1.袜子一只,音乐《胡说歌》

1.重点:感受歌曲滑稽、幽默的风格,唱准弱起拍。

2.难点:大胆想象违反常理的、滑稽的事情,仿编歌词。,并表现歌曲的滑稽,幽默。

1.导入:

复习:《颠倒歌》这首歌好笑吗?还有更好笑的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滑稽可笑。

(1)完整倾听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滑稽和幽默。

提问: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感受歌词的韵律。

教师拎着袜子,有节奏的地念歌词与幼儿互动:“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幼儿说不是)换另一幼儿接着问:“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幼儿说不是)、、、、(引导幼儿感受歌词的韵律)

(3)再次完整欣赏,肢体律动感应歌曲的节拍。

3.学唱歌曲

(1)教师完整范唱。(体现歌曲的滑稽、幽默)

(2)听教师完整范唱第二遍。在第三小节、第四小节和

第八小节的休止符处,有节奏地拍两下手,加念”不是”

(3)用哼唱,跟唱的方法学唱歌曲。(唱准弱起拍)

(4)钢琴伴奏,以合唱、小组唱等方式练唱。

4.仿编歌词,并演唱。

(1)编唱不合理的穿戴。

师:把袜子穿在耳朵上是一件很好笑、很滑稽的事,谁能编出更好笑的事?

(2)编唱不合理的事情

引导幼儿编唱不合理的事。如:“你把上衣穿在脚上吗等、、、”

(3)请个别有创意的幼儿边演唱、编表演。

(4)自然结束。

(本活动案例参考教师指导用书)

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篇二

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根源,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炼问题,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让问题紧扣单元主题。在教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时,我充分利用远程资源创设图片欣赏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思考自己向人类祖先提的问题,进而提炼出新的问题。如,盼盼小组在欣赏中就把“人类祖先吃什么?住哪里?穿什么?”等零碎的问题综合成“人类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样一个新问题;星星小组就把“人类祖先的好看吗?”这样无价值的问题,改成了“人类祖先是什么样子?”这样,用情境引导学生整理与提炼研究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还为学生探究问题指明了方向。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航标,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学生自然就会围绕目标走进探究。学习《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时,在图片欣赏、资料引路、展示交流,小组讨论中明确了小组的研究问题,围绕问题有的自己到图书馆查资料、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去访问这一方面的专家、有的电话向远方亲人咨询……每个同学都不甘落后的获得丰富的一手资料,课堂上的小组交流活动,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中,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学生为了展示,有的小组把问题研究成果做成图画,就像一册连环画;有的制成ppt演示稿,俨然专家讲座;有的用泥土做成人类祖先的模型,演绎人类祖先的形成过程……,形式各异,将探究无限拓展。展示中,一幅幅画卷、一张张图片、一次次精彩的讲解、一个个模型展示……,同学们在欣赏、也在思考,时不时还为其他小组补充,或向其他小组提出疑惑,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可见,科学课教学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探究活动树立目标、引导方法、达成效果,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满足学生好奇心、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顺其自然的引学生走进科学探究。

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篇三

在引导学生通过读领略诗的意境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接着同桌互读(会读的教不会读的/都会读的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指名读、师生接力读……在多种方式的读中感悟诗意,而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让学生加入自己喜欢的动作读,形象地再现了诗情诗景,在读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学生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并渗透了人与动物关系密不可分、亲切自然的教育。

在写字环节,新出现的两个笔画是一个难点,只有掌握了这两个笔画,才能更好地掌握“白、向、毛”三个生字,为此,我加强了示范指导,先是教师亲自示范,后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人人争当“小老师”。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强调一定要掌握笔画笔顺,但对于“笔画笔顺”这一千百年来人们写字时约定俗成的东西,我想,让学生掌握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对于基础较差、反应较慢的学生慢慢来,潜然默化。不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要保护孩子能学好的自信心。批改作业时,看着那工工整整的一笔一画,看着那整整齐齐的一行行字,我禁不住欣慰地笑了,瞧!这是一群多认真的孩子呀!

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篇四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1、字理识字

板书课题时,先写了生字“祖”,让孩子说出带有示字旁的一组字:“神、祀、祝、福”,然后出示图片,揭示偏旁示字旁的字源,让孩子知道“示”最早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神台,示字旁的字与祭祀有关。字理识字,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溯源识字

猜一猜古文字“逮”,其中一部分是一只手一把把动物的大尾巴给抓住了,另一部分像是一个人在跑,又跑又抓,这就是“逮”。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字义,有效预防错别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轻松掌握识字能力。同时,汉字溯源法还能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动作演示识字

“逮、掏、逗”等动词是在学习动宾式词组时识字的,动作演示,表演了逮蝈蝈,活灵活现地再现原始又跑又抓在逮蝈蝈的情景。教师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掏鹊蛋”,还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掏什么?最后引导孩子把“掏”和“拿”进行比较,让孩子知道到把手伸进去再拿出来就是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4、图文结合识字

认识“蔷薇”二字时,通过看图把生字与图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孩子关注草字头,认识到蔷薇是一种植物。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么通过课文阅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还是要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挖掘值得关注的词句段落,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动宾式短语。这首诗中藏着结构相同的词:摘野果、掏鹊蛋,老师还引导孩子把其他动宾结构短语也用三个字概括了,如,追野兔、采蘑菇、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引导发现这些词组的特点,孩子们发现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再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积累动宾式的短语。这样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根据文本特点,李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1、美读词语。一是通过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好“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和苍苍茫茫”这三个词语,二是读好动宾式词语的不同节奏,读得很有趣味。

2、读好了诗歌中带有叹词“啊”的句子,两个“啊”,放在了句子不同的位置,也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每次词语、句子的朗读,李老师都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课件里的精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朗读,孩子的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这样从美读词语,品读句子,再回归到入情入境的课文朗读,李老师进行了有梯度的分层训练,最终落实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这节课中,教师有确定这一重点,但不是很好地突破重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总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层次的梯度朗读训练,初步感受诗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篇五

“人类祖先的生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对这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掌控。如果完全由学生自行收集信息和交流,有可能在信息交流时出现重复和遗漏,这样的交流必然是低效的。所以,在单元教学之初,我就着意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目标,充分认识到目标任务的广度,经过讨论,同学们觉得分解任务、合作完成并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于是,大家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了选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微调,使得目标任务的主要方面被基本覆盖。经过这一选题过程,学生们一方面宏观了解了交流目标,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研究的这个部分关系到全局(信息的完整性),所以在后期的探究、交流中格外认真、细致,为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中,凡是遇到需要学生查询资料进行交流的内容,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从山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但事前从未完整地浏览过,在交流时照本宣科,结结巴巴,有些字都不认识。这样的交流对于信息的接收方无疑是低效的,且会使倾听者很快失去兴趣,放弃交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提醒学生交流前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去掉无关紧要的、重复的信息。经过这样一个收集——处理——筛选的过程,学生对信息的进行内化和重组,浓缩了精华,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针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具体内容标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这是因为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需要根据交流目标、交流内容和交流对象等方面的需要,正确地选择交流渠道、媒介及相应的交流方式与方法,从而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以《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为例,学生关注了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结果作为信息交流的主体各具特色,如果都以单一的口头表述的形式进行交流,必然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同时也不利于倾听者将信息内化。所以,在交流前我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交流表达方式。我为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两个人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推销水果,a用单纯的语言描述一篮水果,b用图片来表现,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选择,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后者。其实,二者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通过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传递效果的影响。所以,在后期的表达与交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交流的内容分别选择了手抄报、模型展示、幻灯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降低了交流中信息的衰减率,信息的交互效果良好。

在以往的课堂交流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环节的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单向的,特别是在探究活动后,生生之间交流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和交互。即便有反馈,往往是由教师个人做出。这样的交流效率较低,因为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信息是否被倾听者接受?是否被倾听者进行了思维加工?信息接收者能否提出质疑?信息的可信性如何?身处当今这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教师个人的信息占有量是有限的,而学生们可能占有更多更新的信息、当学生由于反馈机会的缺乏而导致倾听积极性下降时,交流也就错失了大量的信息源,从而降低了信息交互的效度。

针对这种现象,在《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中,我首先引导每组学生进行补步选题、研究,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汇报,重点放在对交流内容的评价上,特别是引导倾听者从选题、信息的质量、表达的方式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被评价者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了研究的深入;而评价者本身通过信息反馈的过程促进了倾听,准确定位了目标任务的评价标准,为自己的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这样信息交互可谓是双赢,大幅度地增强了交流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交流时,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掌控信息流、选择信息交流的方式、交互双方及时反馈等措施,均可有效地提高信息交互的有效性。当然,本案例中有教学是以资料交流课型为主的,对于科学教学中典型的探究型课型的信息交互,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篇六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篇七

语文书上有一个单元的口语交际是《找春天》,于是我决定去网上看看有没有好的教案可以借鉴一下,无意中看到了《四季》这首儿歌的教学还挺不错,于是和办公室的几位老师一商量决定就让学生来说说四季吧,他们应该有话可说!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说说春天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有趣的活动,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自己最想说的季节(注;说清楚季节的特点以及一些相关的活动)最后出示《四季》歌,让学生自由创编诗歌。

在设计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但是在实施的时候却总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 在讲述春天美丽景色的时候,本来用多媒体出示春天的图画并配有音乐,但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所以没有用电脑,上课的时候只出示了春天的图画,当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2. 课堂语言不够丰满

班上的学生在讲述春天的时候说:春天到了,春笋宝宝从地里探出脑袋来。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发言,小朋友把春笋当成了可爱的小宝宝,并且用了一个“探”字,但是我对他当时的发言评价:“恩,不错﹗”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我们不仅要表扬学生,在表扬的同时更要让他知道他好在哪里,对其他的学生也能有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 适当的引导学生四季歌教学反思。

学生在讲述每个季节的特点以及活动的时候都能说到一点,但是不够完整,教师就应该很好的引导一下,出示一些简单的句式,比如:春天到了,( ).。夏天天气真热, ( ) 。让学生有个说话的环境。

音乐摇篮曲活动反思篇八

《噢!苏珊娜》是一首美国乡村歌曲,情绪比较欢快,活泼,这也是我选择这首歌曲上公开课的原因之一。下面我就对我备课以及课后做一个反思。

第一,刚拿到教师公开课的时间表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课被安排在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刚好是圣诞节,我就开始想“怎样才能把课与圣诞节联系在一起”。后来我选择了《苏珊娜》这一课,歌曲的情绪非常欢快,学生必定喜欢,而苏珊娜是一个美国小姑娘的名字,因此,我联想到由苏珊娜这个人物贯穿整个课堂,由苏珊娜带领大家去参加神秘的“圣诞舞会”,这样不仅与圣诞节联系在一起,而且学生也会喜欢。

第二,《苏珊娜》这一课讲述了苏珊娜长途跋涉的寻找自己的朋友,其中“找朋友”是一个关键词,我立刻联想到了学生在幼儿园学过的歌曲《找朋友》,之后我用找朋友的游戏做一个情景导入:一位同学拉着苏珊娜(娃娃)的手并且要介绍给自己的好朋友,依此类推。这个游戏正好可以点题《苏珊娜》,又可以点到歌曲中找朋友的内容,学生也比较喜欢,效果还不错,但是游戏的时间过长,使导入有点拖沓,我想可以减少几个同学参与游戏,这样时间会安排的更合理。

第三,由于这首歌曲是英文翻译过来的,歌词特别的拗口,里面还有两处美国的地名“阿拉巴马”“路易斯安那州”,学生先有节奏读歌词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我排除了先读歌词。还有一处难点就是弱起小节,弱起小节又称不完整小节,这个难点要解释起来比较复杂,学生也未必能听得懂,还有一处重点就是跑跳步和邀请舞的学习,怎样才能把这些串在一起呢?我想了又想,可以用闯关的方式,用苏珊娜贯穿这一课,用找朋友的游戏导入,然后苏珊娜要带大家去参加圣诞舞会,但是大门需要学生完成三个任务才能开启,第一关:考验同学们的耳朵,听音乐说出情绪,第二关,考验眼睛与歌喉,由于歌词比较难,我先从旋律开始学起,让学生找不同的旋律并且学唱谱子,然后我用了一个“拼一拼”的游戏,让同学们把歌曲的谱子拼了出来,并用“啦”唱出来,之后再读歌词,学生就学得很快了。而弱起小节,我运用了在每一句后面拍两下手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开头是怎样从前奏过渡到歌曲的。这一点学生完成的并不太好,拍的有一点乱,我应该讲得慢一点,把方法再说的准确些就更好了。最后的一关是舞蹈的展示,我加入了男女不同邀请舞的动作,学生学得很快,气氛也很活跃。最后在大家学完歌曲,“大门”开启后,我用了几张好看的图片吸引着学生的目光,之外还有一个简短的自编歌词,学生也完成的比较好,整体来说流程比较顺畅。

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但是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歌词还需要给学生说得再细致一点,导入时间过长,而且总结性的语言不够准确,在以后的时间里还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与其他老师多交流,才能累积自己的教学经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