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

ID:3997505

时间:2023-10-01 09:47:55

上传者:薇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1、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课时

一、题目入手,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请打开课本68页,读一读链接。

师:从题目“青山不老”,你想知道什么?

生:1、青山为什么不老?

2、青山是谁种的?

3、题目暗含什么?(引导:等一下解决)

二、感知奇迹,探究原因(10分钟)

师:给大家3分钟默读课文,划一划:

(一)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二)这样的奇迹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注意有的内容需要概括)

3分钟过去了······

师:哪一位同学可以告诉我,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回答:

第一自然段

1、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那你仿佛看到什么?(2——3min)

2、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在说明文中是打比方。

3、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了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概括性的句子)

第四自然段

1、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3、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种树时间长,贡献大

师:请找出老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这个奇迹。

预设回答:

大环境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2、在这样干旱、降水少的地方老人却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同学们,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老人没有放弃,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读)

3、从这里,你看到了老人什么品质?

生:无私奉献、不畏困苦、保护环境的决心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15年啊,······”

小环境

1、生活条件简陋:工具、人数、年龄。

2、联系自然环境,想象画面:一把锄头、一个桶、年老、独自一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在这里,你看到了老人的什么品质?

保护环境的决心、不畏困苦

4、带着对老人的赞赏,读

三、深入文本,体会实质

生:会

师:为什么?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5min讨论交流)

预设回答:

生: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林;有了这绿林,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从这里,你看出了黄土和绿树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正如老人和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老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林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课外延伸:黄河这河为什么都是过半都是黄泥?

预设回答:

生: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老人是不死之身吗?联系上下文,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生: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生:青山、精神

师:所以说,这片青山,表面是写老人种的这一片林,实质上是写?

代代相传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看到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统领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四、小结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五、板书设计 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学生讨论回答

2、解读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明确: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明确:大环境,风沙肆虐

明确:干旱、霜冻、沙尘暴

明确:环境异常险恶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谈话法讲读法小组交流法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出示“老”字:大家看看这是个什么字?谁来说说你对“老”的理解。

2师:与大家理解得一样。《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16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看,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请用铅笔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巡视)画好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品读)65岁那年,……

(品读)老人拄着拐杖,……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老人的老。

三、再读课文,品味“奇迹”。

1.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

出示:(品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

继续交流了不起的奇迹……

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

出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3.让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奇迹。

四、自读课文,体会环境之险恶。

1.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到这是了不起的`奇迹吗?请看——

老人所处的环境。

出示多媒体课件:请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中你体会到了环境的恶劣?抓关键词。(品读)

2.齐读,在读中再次体会环境的险恶。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1.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生答:植树精神)

2.出示文章结尾:(品读)请读一读文章结尾,思考以下问题。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齐读句子,领悟“青山不老”的精神。

3.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

4.师: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是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5.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再次深情地读读文章结尾,体会老人“不老”的精神。

六、课后作业:

1.出示多媒体课件:

课后收集有关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先进事迹,并交流。

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句。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情况吗?向学生展示图片并进行相关讲述。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创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青山不老

二、学习课文,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教学提示:可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由于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参考:

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教学提示: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可以适当穿插课外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运用对“金色的鱼钩”和“金色的脚印”等课文中的学习方法来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的含义,可以比较轻易地突破重点。

教学参考: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精神是永远不会老的。

四、课文总结

教师小结: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

五、作业

找一找有关绿化荒漠与荒山的先进事先进行阅读。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a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山不老》教学设计(a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 学 过 程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 肆虐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n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q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r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