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大全5篇)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大全5篇)

ID:3998688

时间:2023-10-01 10:26:28

上传者:碧墨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一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定位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开展统计活动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能有话可说。而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放在练习课中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回忆,进一步明确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为新知做好铺垫。通过城乡人口数量的统计,逐步出示单式和复式两种统计图,通过两份单式统计图的展示、比较,逐渐引导过渡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让学生发现单式统计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图例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提问,让学生在感受到信息的同时,也发现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既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又能直观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比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两种数量是需要区分的,每个数量之间需要挨得近一点的,这样更便于比较数量的多少变化。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特点。从而掌握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重视制图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1、在纵轴上找到相应的数量,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纵轴重合,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

2、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点分别画两条垂线,与刚才画的直线相交,这样条形就画出来了。

3、按要求在条形里均匀的涂色。按照这三个步骤,老师一步一步的给学生示范。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在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以鼓励、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回顾整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率低。反思原因有以下几点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教学思路是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将两种数据表示在一张统计图上,然后展示各种有代表性的统计图,否定错误的肯定正确的,在汇报中辨析,进一步规范复式统计图的画法。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并没有把握好。在汇报反馈中,多数情况都由教师自身讲解完成。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自我完善的机会。

在教学怎样利用已学的垂直知识来画好条形图环节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与教学预设不同,但随机出现的学生反馈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把握住,教师仍然停留在自身的教学环节安排中,没能及时给予肯定和针对的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更深刻的明白教学给予教师的使命:课堂上的主角是教台下每一个孩子,老师要做好一切准备,留出充足的空间让他们的思想驰骋,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一个孩子的自主性;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充满灵动与活力!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二

这节课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调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内容:

教材110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

1.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确定图中直条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绘制统计图。

(一)谈话导入:

(二)教学新课:

1、生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1)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2)回答问题:你还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一季度的`平均气温相差最小吗?

(3)合并统计图。

(4)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揭示课题

2、分析统计图

(1)观察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点)

(2)引导学生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3)学生完成课本第110页的问题。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p111“试一试”。

2、出示27—29届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图,根据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四)小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把生活而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例题与练习,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本节课设计了一道例题:“北京和桂林各季度平均气温统计”;两道练习:“泉山小学兴趣小组参加人数统计”和“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这些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让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使学习变得更主动。这样一来,我们便能轻松地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想这也是数学的真谛所在。

二、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幕后引路人。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统计图的信息;通过学习例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把一个不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等等。这些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退居幕后的引路人,当他们学习的方向偏离轨道的时候,我便给他们送上一盏明灯,让他们能在数学海洋中顺利地扬帆启航。

三、拓展应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在习题设计上,通过“奥运会部分国家金牌数量统计”和“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这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制作复式统计图的能力。最后通过调查班级同学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这一拓展练习,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重要学习方式。尽管如此,这节课仍存在着一些遗憾:由于讲授这一课时是借班上的公开课,面对众多听课老师,学生又是陌生的,因此有时怕学生说的不到位扶的多了一些等等。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四

与单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复式调形统计图,并能更具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1)讲清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2)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教学难点是: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数轴上的间隔。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提出问题:“如何在一个统计图里描述上面你们所说的这信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只会看图,如果题目稍加改变,学生就不会填了。反思,以前教学在部分知识时,感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得好,根据学生的存在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这下学生豁然开窍,重视制图的过程,才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画条形的四个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竖轴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是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领会到怎样运用已学

的知识解决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

漂亮。完全达到了作图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五

这堂课时我一直在想着一点:相信学生的能力。于是这堂课上,我一直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体会统计的现实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两张单式统计图,让学生感知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通过中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数据的观察,让学生主动去分析统计图,并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然而,对于这节课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轻易解决的。比如说,如何同时表示两个项目,如何区分两个项目的直条。这节课我自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有: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教学前我翻阅了第一学段所有有关统计的教学内容,找准学生知识的起点放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生能做好的事我们不必手把手地教,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是以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鼓励他。相信我,孩子的潜力真的是无限的。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要怎样去做,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能不能在一张图上既能够表示城镇又能够表示乡村呢?”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尊重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整节课,我以欣赏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句话。同时,我也教会其他的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给孩子以更多的人性关怀,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自信与自尊。

然而这节课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后半堂课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反思其原因,只要有:

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我原来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观察单式统计图,引起认知冲突,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先介绍图例,再尝试绘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把握好自己的环节,当学生讨论解决方法时,说出“城镇和乡村画一块”“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城镇和乡村”这一方法时,我没有及时引导学生作正面强化讨论,也没有介绍图例,而是急于让学生尝试绘制,这一教学处理的失误原本也是可以弥补的,比如通过绘制后评价也可以指出纠正。然而当时我心一慌,不禁乱了方寸。看到孩子们出错是,硬生生地请他们停下来,评价一位学生的“半成品”来学习图例的表示方法。学生大乱,有的画,有的听,有的在讨论,浪费的时间较多,以致于最后没能统计班级同学自我得分的情况。有练习不够的缺憾。

教学中最忌的是心乱。由于上述的失误,我方寸大乱,又没能及时调整好心态,不知不觉中不这种慌乱情绪传递给学生,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其一,表现在请学生停止绘制,观察评价其他同学作品时,我只强调“请看到老师这里来好吗?”学生当然不情愿。语言缺乏感染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表现在课堂交流上,语言还不够精练,有时还会重复用语。课堂语言是教师重要的武器,我今后一定要强加练习。

以上是我这次课后的简短反思,当然,这次上课的体会还不止于此,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课,争取设计出更好的方案。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每一次的教学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前进的阶梯,我一定要认真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