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 研究课心得体会(汇总10篇)

2023年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 研究课心得体会(汇总10篇)

ID:4012524

时间:2023-10-01 14:59:11

上传者:雅蕊 2023年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 研究课心得体会(汇总10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一

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每个学生都会接触到不同程度的研究课程。研究课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程,它要求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深入研究和分析某一领域的特定主题。通过参与研究课,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以下将从问题选择、文献综述、实践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写作撰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在研究课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问题。问题的选择关系到整个研究过程的质量和效果。在选择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问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确保问题对社会和学术界有一定的贡献。此外,问题的切题性也非常重要,要保证问题的范围不要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同时要确保问题的可操作性,即能够通过实践研究来解决和回答。通过选择问题的过程,我学会了如何科学地思考和分析问题,锻炼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进行文献综述是研究课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分析和综合的过程。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已有的研究进展、方法和结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和参考。在进行文献综述时,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如何筛选和评估文献的质量,并将文献综述的结果合理地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文献综述,我不仅扩大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还培养了系统性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第三,实践研究是研究课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可以验证和检验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获取真实的数据和信息。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可以有多种选择,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在实践研究中,我学会了如何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步骤和操作流程,如何收集和整理研究数据,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通过实践研究,我深入了解了研究的操作过程和技巧,并学会了如何遇到问题时进行灵活的解决和调整。

第四,在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我们需要对实践研究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是研究成果的关键部分,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结论的提出。在数据收集与分析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和工具,如SPSS、Excel等,对数据进行各种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并通过图表和图像的形式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呈现。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更加准确地得出了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研究问题的认识。

最后,写作撰写是整个研究课的收尾阶段。在撰写写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和要求,进行结构的规划和文章内容的组织。通过写作撰写,不仅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清晰和系统地表达,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学术表达能力。在写作撰写中,我追求准确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同时注意语言的简练和连贯性。通过不断地修改和润色,我最终完成了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报告。

总结起来,参与研究课程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挑战。通过问题选择、文献综述、实践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写作撰写五个方面的锻炼,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研究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掌握好研究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精心的工作,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我相信,通过研究课的学习与实践,将为我今后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二

结束了本科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学习生活后,我又开始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新的生活,便有新的学习目标。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我将明确我的学习目标,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为之努力学习,争取在此项目中有所研究,有所突破。我想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不仅仅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还要培养自己动手实践能力,全面的发展自己。

从开学到现在,我一直在想,也在不断的探索,自己究竟对那个方向感兴趣。处于迷茫状态的我,在经过与陈老师的两次交流中,在加上我对此方面的了解,我终于发现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课题,那就是“电子书包”。随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他们的书包也越来越重。教育部一直提倡要减负减负,可是却越减越负。为了减轻书包的重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为了环保起见,电子书包诞生了。我对“电子书包”的理解是,它是一款教育网路平台,整个电子书包系统应该包括前台应用和后台的管理维护功能。前台的维护是一个比较容易设计和实现的功能。可是对于后台的管理维护,我觉得有待继续探索和研究。比如:学生有疑问时,如何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及时又准确的答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因生病,不能及时到校,如何能够及时弥补他们所缺课程?;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学生,如何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想对这些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学习。读一些关于此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希望能在这个方面有所研究和突破。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为自己定一个学习计划,具体如下:

研一:

第一学期,查阅一些有关我所研究课题的资料,两至三周读一本教育类的书,写好读书笔记,积累知识。完成所选课程。提高英语成绩。

第二学期,在我所研究课题上有所突破,尽量发表一篇文章。完成所选课程。

研二:

完成课题研究;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继续学习英语;找到适合自己的实习单位。

研三:

实习;写毕业论文,完成答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就是我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初步计划。希望老师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给予我指导,使我能够进步的更快。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三

快速变化的世界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未来,关注未来社会的主体——今天的孩子们。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社会赋予了幼儿教育更高的期望和更神圣的使命,创优质高效的幼儿教育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一所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学管理,只有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保证教学效益的提高。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园决定开展“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研究”。

二、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目前中小学关于教学管理创新研究、教学管理精细化研究、优化教学常规管理研究、有效性教学管理研究等较多,也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校本教研活动,重视教师素质提升,实行均衡教育教学,推行教学质量评估。还有推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管理模式。“一个中心”即以常规管理为中心,抓住课堂主阵地,全力实施“有效教学”,让教师具有扎实的授课技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举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个基本点”即班主任为单位的班级管理团队和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教师团队。推行教育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中坚力量,发挥教研组集体研究的潜在能量,通过专家引领、专著学习、学术组与备课组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但是这些经验和成果适宜于中小学,而幼儿园以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理念,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须研究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教学常规:就是指关于教学的日常规定,它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准则和常态要求。

2。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劳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教学常规管理,就是根据教学工作规律和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教学日常规章制度,使教学能顺利进行,并日趋有序化、规范化、稳定化,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活动。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四、研究目标

根据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现状,探索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办法,提高幼儿园管理质量和教学效益,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内容

1、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调查。

2、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策略的研究。

3、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开题前,了解幼儿园教学常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行动研究法: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断调整管理方法。注意边研究边总结。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的归纳、提炼,进行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年6月)

(1)研究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现状,征求意见,确定课题。

(2)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信息,确定课题内容。

(3)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队伍。

(4)制定研究方案,明确人员分工。

2、研究阶段(xx年年7月—20xx年7月)

学习内容:《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细则》、《武汉市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等。

结合平时的保教常规管理,反思保教人员的行为方式,规范各保教人员的行为,建立各项制度、完善评体系等,创新保教常规的管理行为与方式,有效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量。

总结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召开课题中期报告会,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调整实验方法,检验保教人员管理制度,研究常规管理的策略、内容、途径和办法、措施,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四

近年来,研究课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它不仅提供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拓展空间,更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的最佳方式。通过参与研究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收获,同时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对研究课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进行总结,期望能够对自身的学业发展有所帮助。

在研究课的学习过程中,我首先意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研究课中,没有老师一直站在我身边给予指导,而是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和学习能力来完成任务。这要求我主动收集资料、查找相关文献、进行实践操作等,可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学习。通过这个过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主学习的价值,也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研究课的学习过程也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学习中,我们通常需要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只有通过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并相互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效能。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中,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在团队合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我会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这对我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后,研究课的学习过程也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研究课中,我们通常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这要求我们以客观、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善于分析和归纳,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了自身思维方式上的狭窄和不足,也意识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因此,我将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寻找创新的方法和思路。

最后,研究课的学习过程也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研究课中,我们需要对特定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要求我们对知识点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和深入的理解。通过参与研究课,我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鼓励了我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坚持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应用,期望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总之,通过参与研究课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价值,并且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都是我宝贵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将对我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我相信,只要我能不断总结和积累,克服困难和挑战,就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更好的潜力和价值。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五

研究课是大学生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科研能力,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地理解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科研的困难与挑战。下面我将从选择课题、团队合作、严谨科学的态度、取得成果以及自我反思等五个方面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在研究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课题。一个好的课题应当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我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选择一个既能够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又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课题。同时,我还要了解当前研究的前沿动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这一过程,我深刻认识到了研究课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在研究课的过程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人之力难以完成一个研究课的项目,需要团队协作。在团队中,我们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认识到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团队合作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协商能力,在团队中,我们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别人合作。

第三,严谨科学的态度是进行研究的基本要求。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流程,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研究课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问题,用严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研究中,我们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但是在实验和数据处理上要保持谨慎和慎重,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只有用严谨科学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准确的结果和可靠的结论。

第四,取得成果是研究课的最终目标。在研究课的学习中,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力求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无论成果的大小,我们都要对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感到满意和骄傲,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同时,取得成果还能够增加我们对科研的信心和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通过研究课的学习,我也进行了自我反思。在研究中,我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我还发现自己在团队合作中需要更加主动积极,善于与他人合作,才能真正提高团队的效能。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和不足,并作出了改正和调整。这些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研究课虽然困难重重,但却是一门对大学生很有意义的课程。通过研究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锻炼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同时,通过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们还能够增加自己对科研的信心和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自我反思,我们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因此,研究课的学习对于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六

元管理学是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学科性质、体系结构进行自身的系统反思和研究的学科.“元管理学”作为一个既与管理学本身有密切联系又与其相互区别的领域,至少可以从哲学认识论和社会学分析两个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元管理学的`研究能揭示管理学的认识论特征,提供检验、批判管理学的认识论规范、促进管理学的自我建设.

作者:吕力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刊名:管理观察英文刊名:managementobserver年,卷(期):“”(7)分类号:c93关键词:元管理学认识论分析社会学分析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七

作者:曹伟

甘肃社会科学06期

当前,我国会计研究成果所采用的研究类型表现出非常突出的特点。高等院校的博士生(甚至学术性硕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几乎一边倒地采用所谓的“实证研究”类型。这种“实证研究”类型的会计论文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首先对已有学术文献进行研究、综述,并在一定程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运用数据库或其他文献中的数据资料(也有少部分作者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以证实或证伪该假设。被列入cssci的财经类学术期刊、高等院校学报,所刊登的会计类文章几乎清一色属于此种研究类型。而会计类专业期刊除了很少数期刊刊登部分上述实证研究类文章外,大多数则刊登实证研究类型以外的多种研究样式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的是对现有会计理论的解析、评论、批判或完善;有的是对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解释、分析、评价及改进;有的是在实地调查或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实践或事实,剖析问题,探索规律,总结经验,进而提出或完善理论;有的是在本单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制度的方案或改进会计操作的技术;有的则运用已有的理论或制度,借助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解析,提出解决方案,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行理论或制度;有的从历史或比较的角度,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影响因素;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的研究样式通常被认为属于“规范研究”类型,此类文章由于针对会计实务及会计理论中存在的特定问题,而且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因而受到会计实务工作者及会计理论工作者的欢迎;但是,由于此类文章被归入“规范研究”,在学术界推崇“实证研究”的背景下,“规范研究”备受冷落和排斥,高校博士论文时下一边倒地采用“实证研究”,以及大多数cssci学术期刊刊登的会计类文章大多属于“实证研究”就是例证。总之,在时下的会计学术研究中,实证研究开始出现了模式化,并成为学术研究的“正宗”;模式化实证研究以外的研究成果则被归入“规范研究”并被贴上“不科学”的标签而受到冷落和抑制。其结果是导致会计学术研究出现了脱离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不良倾向,因此不得不辩。

一、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本来含义

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在学术研究分工中,实证研究侧重研究“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主要探讨现象或事实的状况、揭示事实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并寻求解释导致该现象或事实产生的原因;规范研究则是在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侧重研究“应该是什么”及“如何做”等规则性和建设性问题。从不同学科来看,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等基础性学科所从事的研究大多属于实证研究类型;而工程技术学科、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管理学等应用性学科所从事的研究则多属于规范研究类型。在同一学科中(比如财政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语言学、临床医学),有些研究侧重探讨“是什么”及“为什么”的问题,所以适合归属于实证研究;有些研究则侧重研究规则性、政策性、建设性等问题,适合归属于规范研究。

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中,较少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这种分类方式,取而代之的通常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分类方式。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采用这种分类方式最多的可能是经济学。由于经济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所以经济学近些年来扩张势头迅猛,它不断扩充其边界,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同时经济学以其基础性、应用广泛性以及方法的科学性而赢得了“社会科学皇冠”的美誉。其实,经济学的历史并不算长,比较公认的是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算起,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经济学研究融合了探讨经济现象的状况、原因及政策,不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兴起经济解释思潮,试图将经济学改造成像物理学一样的实证科学,其研究类型当然首先是采用研究“是什么”及“为什么”的实证研究。“应该是什么”及“如何做”的研究被称为“规范研究”,并受到排斥,因其不符合经济学所追求的成为实证科学的目标要求。故此,在经济学中采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一度有其特殊的使命和意义,也就是说,在经济学中提倡实证研究、降低规范研究的地位,是有其特定目的的,这也符合经济学(尤其理论经济学)的学科特征。

二、对社会科学研究逻辑及方法论的认识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此非常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发表,以提升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在经济体制方面,我国若干年前已经开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意识形态禁区被打破。在此背景之下,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术语概念、评价标准等逐步与以美英国家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趋同。众所周知,科学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国家有着较强的科学精神。狭义的科学(或称传统的科学)就是致力于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经验科学。作为经验科学,产生最早、同时也最为成熟的无疑是自然科学,后来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也在沿袭自然科学的路子和模式来发展自己,其中最为成功的可以说是经济学(1968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奖是社会科学中的唯一奖项)。工程技术学科属于改造自然、造福社会的建设性学科,它虽然主要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但其学科目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逻辑显然不同于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为目的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虽然暂无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那样的明确分工,但就某一具体学科而言,在研究取向和学科性质方面还是有比较明确的侧重,比如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学科就是致力于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经验科学,而管理学、法学学科则侧重于规范性和建设性,有类似于工程技术学科的性质,政治学则是解释性和建设性分工不甚明显的学科。

可能是西方国家的高等研究机构(主要是著名大学)比较热衷于狭义的经验科学研究的缘故,社会科学中的解释性学科(如理论经济学、理论社会学),其研究逻辑和方法论比较成熟;而建设性学科(如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的研究逻辑和方法论则受到忽视,或者是存在以解释学科的研究逻辑和研究方法来对待建设性学科的现象。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逻辑代表的当推美国社会学家华莱士在其《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中提出的反映社会学研究逻辑过程的模型图,该模型图后来被称为“科学环”,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之所以将华莱士提出的反映研究逻辑的模型图称为“科学环”,是认为该模型图反映了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逻辑。因此,很多人将华氏“科学环”无意识地套用于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包括建设性学科)。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恰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逻辑和方法论存在认识的片面性和不成熟性。华氏“科学环”模仿了物理学这样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研究逻辑;它将由人的行为引起的社会现象(或事实)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将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或事实)作为研究目的。这充分体现在华氏“科学环”对理论概念的界定方面,比如《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认为:“理论在科学过程中的功能有二:一是解释已知的经验概括,二是预测未知的经验概括。”另外,华氏“科学环”对假设概念的界定也是很狭义的,《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一书认为:“统计检验提供了用来衡量假设与研究结果是否相一致的最客观、最精确、最灵敏的规则。对于该检验来说,假设和研究结果都必须以数量形式表达。”可以说,华氏“科学环”所反映的仅仅是社会科学中解释学科的研究逻辑,或者说是社会科学进行实证研究的研究逻辑;将其用于指导社会科学中的建设性学科并不恰当。

社会科学中的建设性学科,其目的显然主要不是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而是在解释性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实践所进行的直接的干预和改造。因此,建设性学科的基本研究逻辑应当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理论与社会现象(或事实)之间的关系;而且其理论概念不宜沿用着眼于解释的“经验事实解释论”,而必须对理论概念进行拓展,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质,以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另外,建设性学科在其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用于干预实践的方案、对策等,类似于华氏“科学环”中假设概念的地位,但它们往往表现为定性假设,因此,建设性学科研究逻辑中虽然也可以使用假设概念,但必须对其进行拓展,使其既包括定量假设,又包括定性假设;最后,建设性学科用于检验假设及理论的方法也不限于统计学方法,试验或实践检验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1]。

三、在会计研究中片面使用实证与规范分类造成的危害性

会计的历史非常悠久,它产生于人们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益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根本上来说,会计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的计量活动。后来会计学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计量和记录方法,以及计量基础、计量前提、计量规则等,较早地成为一门理论体系比较完备的应用性学科。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出现后,有人以“三论”为基础,将会计看作是以讲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经济信息系统,并重点从信息系统的角度建设会计学[5];有人则从会计学科整合的角度,将会计看作是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活动,并重点从管理的角度建设会计学[8]。这些都是在对会计学的认识方面很有影响力和建设性的学术观点。不管是会计的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都已充分论证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建设性;若从会计实务和会计实践角度来考察,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从会计学术研究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会计研究尚未受到实证研究抑或规范研究这一研究类型划分的影响。长期以来,会计研究者从会计实务和会计实践出发,探索会计自身发展的规律,归纳总结出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并将会计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拓会计学发展的新局面,寻求会计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功用。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学解释和实证思潮兴起,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致力于经济解释的经验科学,实证研究遂成为经济科学的当然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自然为经济学所排斥,这是由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定位所决定的。在经济学的这种发展背景之下,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美国会计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追随经济学的这种发展趋势,逐步将实证研究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因此受到排斥和抑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会计实证研究在美国迎来全盛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会计学术界开始对实证研究进行反思。但是,实证研究范式目前仍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会计学术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当指出,会计学从事实证研究并非像经济学那样从事实证研究循环的全部过程,也不是从事实证研究循环中的理论构建;而是主要从事实证研究循环中的假设检验环节的研究。也就是说,会计实证研究纳入的是解释性学科(主要是经济学和财务学)的实证研究循环圈;或者说会计实证研究其实是以解释性学科(主要是经济学和财务学)的有关理论对会计现象所做的解释,从而为其理论提供经验依据。应当说,这样的研究加强了会计学科与经济学、财务学等解释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提高了对会计行为现象的认识,因此,有其必要性和研究意义。

但是,一味地推崇此类研究,甚至将其提升为会计学术研究的“正宗”或全部,对会计研究危害甚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尽管这类研究也有对会计现象和会计经验的研究,但是,由于其目的在于纳入解释性学科(主要是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研究循环,从而满足解释性学科理论检验的需要,而不是通过运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试验研究等多种手段对会计实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因此,该类研究对会计实践经验的考察是不全面的,无法满足解决会计实践问题、健全会计(包括管理会计和审计)制度及发展会计理论的需要。第二,由研究目的所限制,这类研究通常在对实践经验进行了有限的研究(往往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之后就停止下来,不再进行深层次原因的进一步探讨,以及与此有关的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第三,会计理论通常表现为用于指导、评价会计实践及其结果的建设性理论;在会计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会计准则、制度、方案、对策通常表现为定性假设而非定量假设;但是这种性质的理论和假设往往难以纳入以定量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模式,因此该类研究往往与会计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脱节。第四,这类研究对会计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史及会计思想史、法务会计、国民经济核算等)缺乏应有的关注,而是热衷聚焦于资本市场等比较狭窄的领域。第五,一方面,由于这类研究需要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以及有关数据进行定量研究,而且通常会涉及经济学、财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所以经常给人以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及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科学的印象,并容易成为学术圈追求的研究模式;但另一方面,受会计学学科特点的限制,我国会计学专业学生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及数理经济学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而且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会计学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在对该类研究的指导能力和评价能力方面也存在不少欠缺,这也是该类研究往往流于形式的重要因素。

四、几种适宜会计学科的研究类型划分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知,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这一研究类型划分方式本来无可厚非,会计学开展一定程度的实证研究,有利于在经济学等解释性学科的指导下认识会计行为的规律性,也有利于会计学科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开拓会计学研究的新视野。但是,会计学毕竟是一门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服务于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如果会计学沿袭经济学看待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价值观,一味地追求与自身学科性质不甚匹配的所谓“实证研究”,那么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得不到有效研究,会计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将会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在会计研究中,除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这一研究类型划分方式以外,我们更应当大力提倡多样化的研究类型划分方式。以下便是几种比较适合会计学科的研究类型划分举例。

1.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与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着眼于对会计行为及现象的解释,旨在寻求会计行为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而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则着眼于会计实践的剖析、会计(广义)制度的设计及会计理论的构建;前者应当成为后者的基础。这一研究类型划分应用于会计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扭转片面夸大会计实证研究重要性、轻视会计规范研究的状况。

2.会计理论构建研究与会计理论应用研究。前者侧重于在对会计现象、会计经验、会计实践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和概括,构建会计理论;后者侧重于在已有会计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或改进会计制度(或提出对策、方案),并应用于会计实践的过程。这两种类型的研究形成会计研究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目前,我国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其中学术型研究生可以侧重理论构建研究,应用型研究生可以侧重理论应用研究,但应避免将其绝对化,因为理论构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难以截然分开。

3.实地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这是根据获取研究资料的途径不同所做的研究分类。实地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实际背景中所从事的研究。调查研究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和结构性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式。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以文字、数据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研究问题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控制的实验获取研究信息或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一种方式;这类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因为受控因素复杂且操作困难,因而其应用受到较大限制。另外,通常我们所说的案例研究可以归入实地研究或文献研究:如果所用研究案例是由研究者通过深入研究对象的实际背景取得,那么该案例研究就属于实地研究;如果所用研究案例来自于研究文献中的其他研究者,那么该案例研究同时属于文献研究。会计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社会科学,为了使研究工作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应当大兴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之风,当然文献研究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以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及文献研究所获取的资料和发现的问题为基础,既可以侧重进行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又可以侧重进行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同样,既可以侧重于理论构建研究,也可以侧重进行理论应用研究。

4.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将实践―理论―实践……这样循环往复的研究过程分为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密切联系的阶段。其中,经验研究主要是指将会计制度、对策、方案等应用于会计实践的研究过程,以及对实践经验运用特定研究方法进行经验概括的研究过程;理论研究则主要是指从经验概括经过科学抽象形成理论,以及从理论出发形成制度、对策或方案等的研究过程。一项研究工作可能侧重于经验研究,也可能侧重于理论研究,还可能既包括经验研究又包括理论研究。

5.基础研究、专题研究与对策研究。这一研究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所研究问题的一般性程度以及距离实际应用的远近程度。大体说来,在会计学科中最具有一般性、基础性的会计问题研究,属于基础研究,该类研究距离实际应用距离最远。比如会计的性质、职能、作用、边界、假设、原则、定义,会计史及会计思想史,会计研究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会计学科的结构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会计现象中的最基本关系和事实,等等,就属于基础研究。在会计学科中用来解决来自实践中的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属于对策研究,该类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问题针对性。比如,某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改进与设计,成本、财务管理问题的诊断与改进,国家某项会计准则的调查研究与制定,某项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评价,等等,就属于对策研究。介于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之间的会计问题研究,可以归入专题研究。如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会计准则专题研究,成本会计专题研究,管理会计专题研究,审计与内部控制专题研究,等等,就属于专题研究。但须注意,这一划分具有较强的相对性。

五、会计研究的基本取向

会计研究即是会计问题研究,它是全方位的、灵活多样的,而不应当是刻板的、模式化的。当前会计学术界按照经济学的路子,尊崇所谓的“实证研究”、冷落所谓的“规范研究”,并产生了会计实证研究模式化的倾向。这一状况不利于会计学科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

会计研究既应当鼓励会计行为解释性研究,又应当充分允许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而且从会计学的学科性质上来讲,更应当受到重视和大力发展的应是会计制度规范性研究。会计研究既应当包括侧重理论建设的研究,又应当包括侧重理论应用的研究;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是不可或缺、周而复始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会计研究既不应当轻视以文献为基础的研究,更应当重视和大力开展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既应当尊重对策研究和专题研究,也应当重视基础研究;既应当重视经验研究,更不能忽视理论研究,因为理论代表着对实践认识的深度。会计研究既应当在条件允许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展一定数量的定量研究,但不应当不顾条件和质量,硬性开展定量研究,使定量研究徒具“科学的面纱”。

高等学校博士生和硕士生,其学位论文的“学术性”应当体现在研究的深度,以及所研究会计问题的一般性、基础性、理论性上面;而不应当外化为模式化的“实证研究”上。会计学术研究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证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利于认识会计行为现象的规律性,有利于会计学科与经济学等解释性学科的交叉联系),但更应当直面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中的深层次问题,展开全方位的研究;而不是通过“实证研究”,将会计学术打造成对会计问题隔靴搔痒的“跨学科研究”。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为了避免会计学术研究脱离实践,应当鼓励会计学术界大力开展经验研究。但是开展经验研究的方式不应局限于寻求几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而是通过实地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对会计实践及经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考察,寻求规律,找准问题;而且,开展经验研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在发现问题、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深层次原因,修正已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或者改进制度、提出对策。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尤其应当鼓励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具有一般性的理论研究;或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再对现有制度和实践进行干预性研究,即能够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循环。

作者介绍:曹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八

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研究更是教师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们需要不断掌握教学新知识并进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此,课程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我也进行了不少的课程研究,其中有许多经验和心得值得分享。

二、建立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在进行课程研究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法。对于我自己的课程研究,我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不仅参考了相关的教学理论,还积极了解了其他老师在进行类似研究时的做法。

在研究的方法上,我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究。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我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实施,我的课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问卷调查中,我了解到学生对我的授课方式比较认同,同时也指出了我在授课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教学实验中,我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在案例分析中,我分析了其他老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借鉴了其中的优点,同时也发现了我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我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启示。例如,学生对课程研究的参与度很高,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可以得到丰富的反馈信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等等。

四、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研究成果的得出并不是最终目的,将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研究。在我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许多课程研究中摸索出来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多次作业和演讲练习来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我逐渐感受到我的教学效果也在逐渐提升。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也充分证明了我的课程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五、结语

在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课程研究一直是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我也逐渐认识到,课程研究不仅要从理论层面入手,更需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和效果。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还会不断进行课程研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九

课研究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课研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不断提高。在我进行课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课研究的重要性,也收获了许多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我进行课研究的过程中,我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如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心理学等,将这些理论应用到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我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第三段: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课堂管理是课研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来创造一个有秩序、安全、和谐的教学环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的课研究中,我注意到了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课堂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第四段:与同行的交流合作

课研究也强调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教师需要通过互相学习、借鉴、分享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我的课研究中,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与同事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问题。通过与同行的交流合作,我受益匪浅,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更清晰、更明确的认识。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课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体会到了持续学习的必要性。未来,在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也期待继续与同行们保持交流合作,共同成长,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村委会研究村庄规划会议记录篇十

论文摘要我国司法实践中一直遵循着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但是理论界关于犯罪构成的论争却已持续很久,集中在是坚持或者完善四要件犯罪构成,还是以三阶层犯罪构成予以重构。本文从比较的视角,从概念、结构、出入罪机制等方面对这两种犯罪构成理论予以论述。

论文关键词犯罪构成四要件三阶层

近年来,刑法学中的犯罪构成理论在我国和德国、日本成为研究的热点,如德国的希尔斯、威尔兹等的目的行为论、主观犯罪要件与总体犯罪要件等方面的研究,日本井田良、振津隆行、山中敬一、竹田平直山口厚等的主观违法要素现在与目的行为论等方面的研究,还有韩国的金日秀、裴锺大等的体系性犯罪论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犯罪构成理论,从贝林提出的“客观的、中立的”犯罪构成理论发展到洛克辛的“包含所有不法要素的总体的”犯罪构成理论。我国郑军男、陈兴良等的犯罪论理论的系统整合与犯罪构成位阶性研究,使得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立体与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平面更加明晰,进而形成两个旗帜鲜明的研究流派。

一直以来,我国刑法采用的是缘于前苏联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近些年来,关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走向成为理论界论争的热点,存在着坚持、完善、直接引进和创新模式等几种主要观点,前两种观点归为“改良论”,后两种观点归为“重构论”。改良论的立场在于坚持“四要件”构成理论框架,重构论的立场在于采用大陆法系的“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目前,实务界仍然采用“四要件”构成理论。司法考试似乎也受到过理论界论争的影响,的《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采用了“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现在仍然采用“四要件”构成理论。

一、两种理论下的犯罪构成概念

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认定犯罪的规格和模型,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下,对于犯罪构成有不同的界定。四要件构成理论下,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组成的有机整体。三阶层构成理论下,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反映行为的危害性(法益侵害性)和应当承担责任性(有责性)的客观和主观构成要件的有机整体。

两种构成理论的共性表现在:都强调犯罪构成的法定性;都认为犯罪构成是主客观要件的统一整体,这主要是由于两种犯罪构成理论的起源和历史相同。犯罪构成的概念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刑法学者法利丘,后来,德国刑法学家克莱因将其译成“犯罪构成”,不过,此时的犯罪构成仍属于诉讼法上的概念。直到费尔巴哈从罪刑法定原则出发,把刑法分则上关于犯罪成立的条件称之为犯罪构成,才赋予其实体法的意义。在德国刑法理论的影响下,前苏联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进行犯罪构成的研究,形成了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并且于20世纪50年代被我国刑法学界所接受。

二、两种理论下的犯罪构成结构

一般认为,四要件犯罪构成的逻辑结构具有平面的耦合性特点,由四个相互并列的要件组成,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是指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关于犯罪客体能否成为犯罪构成要件也是刑法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犯罪客观方面,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通常由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构成;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后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四要件”彼此之间没有前后的逻辑关系,只要同时具备即构成犯罪,成为犯罪构成的积极要件,缺任一要件则不能构成犯罪。而作为“形似有罪、实为无罪”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排除犯罪的事由是犯罪构成的补充,成为阻却犯罪成立的事由。

三阶层犯罪构成则采取递进式的逻辑推理形式,由该当性(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要件组成,各要件之间具有明确的位阶关系,逻辑清晰,成为一种立体的犯罪论体系。该当性(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所规定的构成要件相一致。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判断,是一种价值关系的事实判断,是一种抽象的、定型的判断,包括犯罪主体、犯罪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违法性,是指行为违反法律,即为法律所不允许。关于违法性的判断,是一种具体的、非定型的价值判断,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违法的实质和违法阻却。有责性,是指能够就符合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对行为人进行非难、谴责,即非难可能性,包括责任能力、责任形式等主要内容。

两种犯罪构成框架虽然要件不同,逻辑结构不同,但是,在关于犯罪构成的考量要素上则具有对应性,即主体、行为、结果、责任能力、故意与过失等要素的对应。

三、两种犯罪构成理论的出入罪机制

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对入罪机制的构建比较完善,只要符合耦合的四要件即构成犯罪;但是,对出罪机制的构建则不够完善。有学者认为,四要件犯罪构成先入为主的认为被告人是有罪的,然后在有罪的前提下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进行推理,与无罪推定原则相违背。虽然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阻却犯罪的事由,但是阻却犯罪的事由并非犯罪构成要件之一,不在四要件的逻辑结构之内,而是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的补充。犯罪构成与阻却犯罪事由的`这种罪与非罪的关系,使得四要件犯罪构成重入罪而轻出罪。

相比而言,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出入罪机制则比较完善。在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基础上,违法性是犯罪行为的价值判断,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等阻却犯罪的事由成为违法性的主要内容。在三阶层犯罪构成的递进式推理形式下,使得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各个构成要件之间具有明确的位阶关系,依此逻辑关系认定犯罪的过程也是去罪的过程,使得出罪与入罪成为认定犯罪的有机整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