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中(汇总5篇)

医学论文中(汇总5篇)

ID:4016953

时间:2023-10-01 16:32:45

上传者:薇儿 医学论文中(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学论文中篇一

【论文关键词】诗歌隐含规约性语境

【论文摘要】本文从隐含的概念、产生、影响因素、分类等角度对诗歌中的隐含现象进行了分析,在隐含的有关理论框架下,对具体诗歌(主要是绝句和律诗)的隐含意义进行了阐释。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意境深刻而悠远,很多诗词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这里的“名”和“佳”恐怕不仅仅指那几个或者几行精炼的字和词,而是这简短的几个或几行字词所表达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些内涵往往不是显示在这些字和词的表面形式,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隐含在篇章,甚至是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的,例如:阮籍的一首律诗《咏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何相见,忧思独伤心。

这首诗从字面意义上看描写了作者深夜弹琴的情景和孤独不安的忧思。如果我们不知道作者生活在魏晋南北朝相交的时代,不知道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作者自身所处的地位境况,我们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怀,不知道作者为何夜不能寐?不知道其实诗中的“孤鸿”、“翔鸟”都是另有所指,更不知道诗的背后还另有所隐,即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愤懑以及对浑浊的社会政治的揭露和批判。由于当时黑暗高压的政治环境,此诗多用比兴,写得比较隐晦曲折。

诗在言志,诗歌的内容往往表现出意义的双重性或者多重性,这也是所有诗歌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诗歌一贯的手法,在对诗歌的内涵进行阐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用到隐含理论,隐含理论是诗歌意义阐释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方法。篇章分析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诗歌作为文学篇章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无论是从体裁、内容、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存在很大的丰富性,但关于它的隐含意义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国内一些学者借鉴了俄国诗学篇章中隐含意义的分析理论,对俄汉诗歌进行了隐含对比分析,在数量和深度上都很有限。本文借鉴了以往学者的理论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古代诗歌中的隐含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隐含的概念

1967年,美国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做了三次讲座,在他的第二讲logicandconversation(逻辑和会话)中首先提出了隐含现象和会话合作原则,在世界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格赖斯开创了大规模隐含研究的先河。隐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隐含包括听话人从语句里能够推导出来的任何间接性信息内容,不论这种间接性信息内容是不是说话人意思,是否符合说话人的意向,也不管这种间接性意思是否已经实义化;狭义的隐含只包括说话人通过语句传达的、听话人理解出来的间接性的、隐晦的说话人意思,听话人解读出来的狭义隐性内容必须符合说话人的意向,必须是已经实义化了的,而不能是潜在的,是否是说话人的意向是区分广义隐含和狭义隐含的主要标准。

和会话活动的形式不同,文学作品的文本大都是书面形式的,它脱离了对话式语言的现场性,作者和读者之间不能像说话人和听话人那样可以相互打断、解释或者补足,读者在解读文本内容时,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自己的世界知识、语言知识和逻辑能力,所以,在对文本的产生背景缺少全面掌握的情况下,作者所解读出来的间接性信息往往带有很多的个人痕迹,这些间接性信息可能并不是作者意欲表达的意思。在做初高中试卷的诗歌解析题目时,如果学生对一首诗的内容及其作者情况全然无所知,那么你肯定不会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例如对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的解读: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考取进士,一旦考中便前程似锦。此诗便是朱庆馀在考进士之前寄于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行卷,他将自己此时期盼又有点不安的心情描写成刚出嫁的妇人,委婉含蓄,希望能得到推荐。如果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甚了解的话,很有可能就把它当成一首描写出嫁新娘心态的闺情诗,当然还可能存在其他更多的解读,这在逻辑和情理上都未尝不可。难道说除了标准答案之外其他的解读都是错误的吗?这里就存在一个广义隐含和狭义隐含的判断标准问题,采用的标准不同,对这些答案的态度就不同,这一点在判卷标准中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文学文本的时候主张作者死了,认为应该完全以读者、解释者为中心来欣赏、理解文本,这时采用的就是广义隐含的概念。

为了方便对隐含进行分类,本文将采用狭义隐含的概念,即只包括读者解析出来的和作者意向相符合的那部分内容。

(二)隐含产生的机制

诗歌中之所以会产生大量的隐含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一句和第二句由于格式的对称尚且能找到语篇上的衔接,但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从表面上确实找不到形式和语义上的连贯。此时,因为这种“犯规”,诗句之间便产生了很多隐含的内容。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在内容上出现了很大的跳跃,诗中没有写主人在听到狗吠之后接下来的举动,比如如何去门口看视,如何和客人寒暄、请客人进门等具体的情节,但根据事件的自然发展顺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仍能从中推测出当时的情景,这也是为什么诗歌能给人无限遐想空间的原因。

3、利奇的礼貌原则可以说是对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的补救原则,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有时候是出于礼貌或者不好意思,比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道是无晴却有晴”。由于道德、风俗习惯的约束或者社会环境的压力,作者也会采取委婉曲折的表述方式。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还有一些讽刺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中采用夸张的手法,极言白发之长,按照正常的逻辑和事物的固有规律,白发不可能长到三千丈,其实,作者在这里借白发之长隐含忧愁之重。后面的秋霜代指白发,言白发之白,隐忧愁之重。

(三)隐含分析所涉及的因素

语境是篇章分析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与传统的语境概念不同,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言语交际活动,提出了认知语境这个概念,认知语境是听话人用来处理新信息的知识,是一个人明了的全部事实的一个子集。相对于传统语境,它是心理的,是个变量。听话人在处理每个新信息时都会使用不同的`认知语境,传统语境先于语句而存在,而认知语境在处理新信息时才存在。关联理论将含义的推导过程界定为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在推导的过程中,更注重了听话人或读者的认知能力在隐含分析中的作用。

认知语境又分为语言内知识和语言外知识。就诗歌而言,语言内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语用知识、词汇知识、上下文。语法体系是语言的重要表达方式,比如诗中设问句式、反问句式、倒装句式的运用;语用知识如各种修辞格的运用;词汇知识如对词汇的选择(“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选择)、词语的超常搭配、词性的改变等词汇的语义语用关系等;上下文包括题目和前后语句。

语言外知识包括即时场景、逻辑知识、百科知识、背景知识。在诗歌中,即时场景主要指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和写作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逻辑是人的思维规律,语句预设问题、语句的前后逻辑关系、荷恩等级关系都是逻辑问题;百科知识包括道德的、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其他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生活常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平遭遇等。

以上各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到读者对诗篇的意义解读,只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向。由此我们还可以将隐含推导的过程形象化为一张图表如下:

显示内容隐性内容(隐含的)交际意图认知环境

(显性内容指语句的表面内容,隐含内容指隐含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语句内的内容。)

(四)隐含类型分析

曹威凤在她的《论俄汉抒情诗中的隐含意义》一文中将隐含分为自然隐含、篇章隐含、诗篇的潜台词三种类型。自然隐含又分为语义兼含、语法兼含;篇章隐含又分为篇首隐含、篇中隐含和篇尾隐含。其实,可以看作是根据存在隐含的语言单位的大小对隐含所做的分类。

赵雪华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俄罗斯诗歌的语篇隐含分析》中将隐含分为辞法隐含、背景隐含和文化隐含三种,可以说是根据隐含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对隐含进行的分类。

本文则根据诗句所传达的隐性信息内容的性质将隐含分为指称隐含、客观内容隐含、主观内容隐含和交际内容隐含。我们可以通过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了解这几个概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作此诗寄给他,以表同情。

先看指称隐含。指称隐含是指间接性指称。诗中的“五溪”、“君”和“夜郎西”就是间接指称,“五溪”指去龙标途径的雄溪、樠溪、酋溪、无溪、辰溪。“君”指王昌龄;“夜郎西”指王昌龄被贬之地。

客观内容隐含指读者从诗句里推导出的一些间接性的、隐晦的表述的对象和表述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作者写出这些诗句必然具有的意思,有时候甚至是作者意欲传达的内容。“闻道龙标过五溪”,表明此去龙标要途径雄溪、樠溪、酋溪、无溪、辰溪五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明你我虽相隔两地,但却共享一轮明月,我寄于明月的“愁心”将一直追随于你。

主观内容隐含指读者从诗句里推导出的一些作者传达的间接的、隐晦的评价——情感意义(包括肯定/否定、积极/消极、欣喜/忧愁等)。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所描述的景象就隐含了一些伤感的情怀。“杨花落尽”表明已经是晚春,刻画了一片残败的景象;“子规啼”更是有一种悲凉的味道,“子规啼血”其实是一个典故,子规即杜鹃鸟,子规鸟有思念故土以致泣血的意思,从这句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被贬的消息充满了同情和忧愁。

有时诗句欲传达的交际目的与诗句形式上、表面上显示的交际目的不一致,通过语句间接、隐晦地传达交际目的的现象就称为交际意向隐含。诗歌的第一句表面上描写了春深的景象,实际上作者想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渲染来表现自己对友人被贬事件的同情和感伤之情;第二句叙述了去龙标所经历的路途,作者通过极言路途的遥远和艰辛含蓄地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担忧和牵挂之情;最后两句作者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将明月比作人,将不可能之事变作可能之事,委婉地表达了诗人之心追随友人直到天涯的深情。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规约化的程度将指称隐含、客观内容隐含、主观内容隐含和交际意向隐含分为规约性的和非规约性的。规约性隐含与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直接的字面的意义相近,或者说是在人们认识中相对固定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分析规约性隐含的时候往往付出较少的努力。非规约性隐含和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一定语境的制约下,读者通过间接、隐晦、曲折、委婉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作者的意欲表达的意思与语句的词汇、语法结构所传达的常规性信息内容相距较远,读者就必须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理解语句所承载的隐性信息内容。当然这种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也是相对的,随着某个义项或用法在人们认识中的逐渐固定化,非规约性的信息也会转化成规约性的信息。

(五)其他看法

中国古代诗人很讲究炼字。我们身边也流传了不少关于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故事。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先用的是“到”字,吟完之后,王安石觉得“到”字太平直,不够形象,缺乏诗意,后先后又改为“过、入、满”,一直到“绿”字,几经变换,最后才确定,不仅表现出春风吹到江南,更能表现出春风吹,大地变绿,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机。我们可以援引荷恩等级理论把到、过、入、满、绿看成一个选择等级,从“到”到“绿”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深度的意境。与荷恩等级不同的是,这里的等级是对表现力强弱或者说蕴含力强弱的词语的排列。表现力不同,它的隐含信息内容也不同。同样的例子还有贾岛的《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其中“僧敲月下门”中的“敲”也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作者最初想用“推”字,再三斟酌,最后才改为“敲”字,推,敲也可以看成是一个等级隐含,不同的选择,给了我们不同的隐含意境。

本文从隐含的概念、产生、影响因素、分类等角度对诗歌中的隐含现象进行了分析,整体来说比较粗略,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有很多细节性的东西需要进一步的分类、研究,比如诗歌中特殊句式、特殊手法的隐含意义、不同题材以及不同体式的诗歌的隐含研究等,其实诗歌领域的隐含是一个蕴含了无限趣味的研究,很值得深入探索,希望本文浅显的分析能对阐释诗歌的意义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书目:

[1]许汉成,《交际·对话·隐含》,黑龙江出版社,。

[2]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外国语出版社,.

[3]曹威凤,《论俄汉抒情诗中的隐含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4]付长友,孙凯,《诗学篇章与蕴含》,解放军外国语学报,。

[5]谢永红,《捕捉诗歌中的隐含信息》,湖南教育,。

医学论文中篇二

自仓颉造字起,汉语言文字经历了4000多年的发展。它承载了中华民族50的历史,是传承华夏文明的桥梁。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到新中国推行简化汉字,每一次飞跃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纽带,有了它,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有了它,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才成为可能。语言文字是历史与文明的载体,是文化之根。有了它,我们才得以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感受盛唐的泱泱气概;有了它,我们才能触摸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如今,汉语言文字在发展变革的同时,也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如何保护我们的母语,如何促进汉字的健康发展,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重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珍爱祖国语言,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培养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带着调查当中各界人士在使用汉字中遇到的问题,记者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采访了词典编辑室副主任程荣研究员及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的两位主持人晁继周、韩敬体研究员。

群众规范意识需加强

记者:当今社会上用语不规范现象泛滥,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程荣:这是社会发展中一种正常现象。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越来越丰富,新词新语新用法也会不断出现。新词中那些鲜活的、规范的、符合汉语词汇构词规律的,就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生命力;而那些生造乱造的,不合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只能风行一时,最终肯定要被淘汰。当今社会上用语不规范现象比较严重,这与人们的规范意识比较差有很大关系。有些人盲目求新求异,不按照汉语词汇规律乱用生造词,或是不规范地使用汉语词汇,这样做的结果是影响正常交际,或是影响交际效果。而当这种求新求异影响社会交际时,它是不会被大众认可的,这是词汇发展规律。

这封读者来信中提到的问题很好,应当引起重视。个别问题我们可以讨论。比如广告语言,像面包广告的“追求领鲜”;止咳糖浆的“咳不容缓”等,这都是在特定情况下,用谐音法造出的广告效果。对待这种广告,我想能不能宽容一些,一味的批评指责可能也达不到规范的目的。是否可以灵活地在活用的字上加一个括号或引号,这样既起到了广告作用,又不误导孩子。

韩敬体:从汉字的角度上说,现在不规范现象的一大表现就是汉字的“简体”和“繁体”的混用滥用。195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汉字简化方案的通知》是本着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的目的的。但是囿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的简化方案论证上不充分,科学性不够,与现在的某些场合不合。当然,这都是大前提下的小问题,简化汉字的历史贡献很大,起了普及文字的作用。规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不要规范。

充分调查研究,正面柔性引导

记者:那么如何扭转这种现象呢?

程荣:这主要靠全社会从正面来科学引导,让大家都能重视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问题,都能自觉自愿地遵守。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光靠语言文字工作者是不行的。还得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在使用中感到迷惑不解时,应该去问问老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随时查字词典的良好习惯。从小养成的习惯能够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习惯。此外,舆论宣传工作也很重要。如果在社会舆论上,大家都能把写错别字、使用不规范词语像对乱倒垃圾脏水、随地吐痰那样嗤之以鼻的话,就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成功了。

还有一点:对汉字的规范与汉语词汇的规范在要求上不完全相同。汉字的规范,要求相对来说是硬性的。如今汉字已经不能再由个人去创造,国家有统一规定。词语方面虽也有规范要求,但国家没有硬性规定,也不大容易硬性规定。词语是在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的,群众在社会活动语言交流中创造新词新语新用法,合乎汉语词汇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就能立得住,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新成员,否则就会立不住,逐渐被淘汰。如果有关部门对新出现的词语使用丝毫不加以干预,不去正确指导,任其自然发展自然淘汰,对词汇规范也是不利的,会给社会交际和经济文化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认为,在词语规范方面很需要正确的柔性引导。

晁继周:要扭转这种局面,从语言工作者的角度来说,在制定新方案时,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改革要从民间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普遍性、必要性、明确性和生命力原则,力求在词汇使用上把握倾向性、引导性,按从俗从众的惯例,尽量做词语统一的工作。另外,在繁简体字混用的问题上,我认为,既然国家规定了要使用简体字,那就不要用繁体字。在特定场合,如果非要用的话,就要通篇用,而且要用对。

文明的传承,交流的平台

记者:您认为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有何意义?

程荣: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程度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体现着一个国家全民素质的高低。语言文字使用过于混乱,不仅会严重影响国际交流,也会影响到同母语人自身之间的正常交流。如果在言语上不能很好地交流,一个人说出的或写出的话不能被别人很好地理解,甚至发生误解,还能谈得上其他方面的交流合作吗?因此说,没有好的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有其他方面好的交流。这就是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最重要的意义。

晁继周、韩敬体:语言文字是文明的传承、历史的延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古代文字优美、简练而意蕴丰富,要尽量传承词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现在大陆普遍使用简化字,而港台地区则使用繁体字。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在文字上使两岸达成统一,从而维护祖国语言的统一,进而实现全民族的统一。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珍惜、爱护我们的母语,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医学论文中篇三

托福听力中的美语总给我们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感觉。这是因为重读和弱化的存在。

托福听说交流中,不可能所有的词都同等重要,也不可能将时间平均分配给每一个词,否则就会令听者觉得说话人轻重不分、主次不明。因而在一句话中,必然有些词较为关键,发音响亮清晰,时间拖长,这就需要重读;有些词则相应对次要一些,发音时间缩短,同时加以弱化,这样整个句子就显得分配得当。实际上,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只要我们注意到了弱读,重读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医学论文中篇四

关键词:论文

医学科研论文是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科技信息产生、存储,交流和推广的主要媒介形式。题名是揭示论文主题和概括文中内容的简明词语,是一篇论文的核心。题名不但要展现论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论点,而且要提供给二次文献机构、数据库系统检索和收录,因此,题名应概念明确,层次分明,美观醒目,并尽可能包含主题词和关键词。

在多年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作者在论文命题方面存在以下一些向题:

题名过大或过小

题名应准确无误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客,恰如其分地反映研究范围和深度,使读者理解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观点和结论;应避免过于抽象,使用含义笼统及一般化的词语,不可夸大其辞,以偏慨全,也不可缩小研究范围,以偏代全,以免在审稿过程中给审稿专家留下夸夸其谈的印象而影响稿件的录用。

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道合胞病毒、单纯疤疹病毒等感染的研究

文中述及的内容除以上两种病毒外,还有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单列2种病毒不全面,应改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与病毒惑染的研究。

医学术语使用不规范

题名应适应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需要,用词应严谨规范。病名、解剖生理名词、冶疗方法、检查方法等必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题名中不应使用非公知公用,同行不熟悉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

例如(括号内为不宜使用者):心肌梗死(心梗、心肌梗塞)、食管炎(食道炎)、反流性(返流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异位妊娠(宫外孕)、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综合征(综合症、症侯群)、同工酶(同功酶)、山莨若碱(654一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抗感染洽疗(抗炎治疗)等。

同时题名中应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标题末不用标点符号。

此题名冗长且多处使用标点符号。而文章中主要内容为测定了结直肠腺瘤及癌的细胞凋亡指数及bc1-2基因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因此,题名应改为:大肠肿瘤细胞凋亡和bc1-2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就足以涵盖文章所研究的内容。

用字和用词不准确

题名应准确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因此用词应准确,贴切,不能含糊其词。

例:v型截骨股方肌骨瓣转移,应改为:v型截骨股方肌骨瓣转位。

题名过子冗长

gb7713一87规定,科技论文题名一般中文以20字以内为宜,英文以10个实词以内为宜。应将其视为上限,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力求字数越少越好,做故到言简意赅。当然如果内容需要(如疾病或药物的名称过长)确实不能简短,也可酌情处理。

例1:火器伤病人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变化与阿托品治疗的临床研究

文章内容只介绍了阿托品对火器伤病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因此题名应改为阿托品对火器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例2:谷光甘肽s转移酶pl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此题名虽然很长,但认真斟酌后,不能对其中的任何一个字进行删减,否则就会使题名的意义表达不确切。

药物名称使用不规范

药物的名称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应使用药物的化学名称,不得使用商品名。

例如:普米克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岍究。

研究对象不明确

医学研究包括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在题名中应体现该研究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研究,使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便于检索。

例1:蛋白激酶c在慢性缺氧大鼠模型肺动脉胶原中的表达

例2:血管紧张素ii受体基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中的表达

医学论文中篇五

一、外来词的界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同其他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各种各样的交流形式,都为语言的接触提供了客观条件.词语的借用即为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接触现象,于是外来词大量产生.

作者:生辉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9)分类号:h1关键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