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汇总6篇)

2023年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汇总6篇)

ID:4018576

时间:2023-10-01 17:00:44

上传者:MJ笔神 2023年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汇总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一

通过读全球通史这一本书,让我对西方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在16世纪之前东方的文明在全世界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在16世纪之后西方的文明赶超了东方的文明领先于东方的文明。西方的文明开始不断发展始于古希腊时期由于当时的古希腊是由许多联邦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因此在政治、建筑、艺术、哲学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表现,人们开始有了自然观念与证明思想。之后经历希波战争,古希腊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得古希腊的文化、商业、政治发展了起来,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有时间开始关注自然,关注民主思想,关注自然科学。因此当时产生了一大批自然哲学家,具有代表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各有己见,这使得西方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认知远超于东方,这也是西方文明能超越东方的根本所在,西方人在不断的追求事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德默克里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可以看出西方在不断的研究外在的事物外求中包含科学与技术,而东方在当时在研究内在,东方讲究修身例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并没有继续追求新事物而是事事从自身出发,因此在当时西方的科学文明得以快速发展。

之后罗马帝国崛起后,在前期依然继承着古希腊的学术传统,但在罗马帝国的后期希腊学术传统极速衰落,这主要因为受到蛮族人物的入侵的`冲击。古希腊自然哲学进入到了波斯王朝,逐渐被地中海世界忘记,之后又进入到阿拉伯。进入百年翻译运动时期,古希腊的学术自然科学又重新崛起,同时中国的造纸术也大大的促进了翻译运动的进行,以及阿拉伯帝国的文化传播,使得阿拉伯科学在世界上都处于先进水平。但在12—13世纪阿拉伯科学中心的地位被欧洲拉丁世界逐渐取代了。之后出现的欧洲翻译运动、大学的建立与经院哲学的形成、中世纪后期拉丁科学的发展,促使了以阿拉伯科学作为桥梁,将希腊科学与欧洲科学进行融合,完成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西方不仅仅追求外求,同时也开始追求内求。欧洲的文艺复兴带动西方文明朝更加科学与完善的方向去发展。

西方文明的崛起是源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我们一同存在。可见外在的修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自然科学的追求。纵观全球通史看出,我们只追求外求而不追求内求会造成战争,而只追求内求而不追求外求会造成自然科学的落后。当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在兼顾内求与外求,因此当下全球文明都在朝同一个方向发展,从而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历史的发展是在给予我们的最好的教科书,他指引我们不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二

原以为1871年以后的德国经济、文化发展突出,而政治是其短板,但重看新版的《全球通史》后,发现德国对工人的劳动权利最为看重,福利国家的建设也是走在世界前列,工人阶级在德国社会是有极大的影响力的,我们时常忘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德国人。

德国是制度、福利双管齐下,民主化如若是服务于现代化的话,对集权统治也需要重新审视。现代英美国家的代议制民主其实也是汲取了古代君主专制的优点,比如美国以总统为权力中心,国会和最高法院对总统没有行政干预权,只有法律监督权,只要总统不违法,他的任何执政行为都是独立的。所以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只对宪法负责,因此即便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也要保障政府首脑拥有实际权力,从而节约政治成本。同时借鉴美国,德国也采用联邦制,德国较大的邦,比如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确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但几个小邦可以联合对抗一个大邦,比如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普鲁士提出的对它们不利的议案。这与美国分参众两院,众议院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顾全大州的利益,而参议院以固定名额代表从而确保小州利益的目的如出一辙。

根据这本书,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总结:工业1。0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工业2。0生产机械化、精密化程度提高;工业3。0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来临。细想一下应该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是否是工业4。0的标志?4。0时代到来了吗?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什么是智能,它应该和“互联网+”属于一个层级,应该是4。0的前奏吧,由此看出,智能化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而且智能一定是指像人一样的智能。那么它究竟是源于人类的动力能源还是机动能源?笔者对此十分好奇。

“这座大厦已经落成了,只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最近一次是在《奇葩说》里听到这句话,起初也没反应过来,当后来听到“知识垄断”,才明白这不是单纯探讨物理,而是关于宗教、哲学、历史和科技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本书作者非常喜爱探讨文化发展和交流,并坚信欧洲近代文化起源于神学。西方古代神学的确拥有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和宗教体系,它构建了以“神本位”为核心价值的一座大厦,恰恰是在这样的土壤里培育出了近代科学。

理论科学走在时代的前沿,它又催生了新的哲学体系,而哲学又派生出政治,原以为欧洲启蒙思想家研究的就是政治,后来才知道他们研究的大多是科学。宇宙社会学的奠基人是霍布斯,什么黑暗森林法则、猜疑链,这些对宇宙世界最残酷和最本质的解读都在《利维坦》中,而现代时空观也就是相对论的源头竟然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是最早“论证”宇宙具有开端的人。那么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人物——牛顿,他解释了物体在静止和匀速状态下的运动规律,他的经典力学和三大定律奠定了近代人类的自然史观,而达尔文则在其后提出了进化论,同样奠定了近代人类的社会史观。

这让笔者想到了《深埋的真相》里有这样一句话:不同的科学领域运用先进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它们都确定无疑地证明,人类诞生于一种一次到位的设计,而不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随机出现的生命形式。达尔文和他的弟子赫胥黎都坚信人类是由某一种猿猴进化而成的,我们和现在的猩猩是来自同一种祖先,显然上述作者并不苟同。人的dna似乎在我们尚未知晓的时间纪元里就已经排列生成了,那么人到底是由“猴”进化而来,还是由“人”进化而来的呢?这也是笔者看完这版《全球通史》的好奇之处。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三

旧石器时代指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往往需要生活在团体中,通过协作来获得足够的维持生存的食物。尽管团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食物而产生争斗,但由于人数的限制和工具的匮乏,大规模的战争还没有产生。

团体(也称部落)的组成单位是家庭,存在的目的采集、狩猎以获取食物。因此,狩猎本领高强的人往往会被推举为部落首领,但此时还没有出现制度规定的公权力,部落中的任何人都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人。

在部落中,男性主要负责狩猎,女性则负责生育子女和采集包括植物根茎、果实、昆虫等在内的食物。由于狩猎的不稳定性和危险性,因此女性采集的食物往往多于男性。女性对于团体食物的贡献至少不低于男性这一事实,造就了在旧石器时代女性和男性地位的平等。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四

有人说读史就是在读故事,其实本是如此,我们以后来人审判的视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客观,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个人逻辑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观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去评判历史,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去对前人品头论足是没有意义的,唯一应该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对个人、时代、社会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给人这样的感觉,正如书中所言,每个时代都要编写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世界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所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索新的答案。

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性。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变革,而且不同的地区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人会去计较所谓过渡的时间,用以比较各个国家甚至是民族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还是从部落文化过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从农业社会更迭为工业社会,都不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发生的,总之,当时发生的不是一件事,这是一个过程。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支持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当农业渐渐代替采集业的时候,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就是良性的循环,当简单的植物采集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时候,自主的培育粮食就成为新的出路,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果相生,农业的传播扩大也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培育更多的植物,从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让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适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东的芭蕉等植物。当人们把实践中的经验运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为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间接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逻辑最严谨的教科书,是环环相扣,最为精彩的魔术,所有看似突然的变化,都有蛛丝马迹可循,那是一张由几十亿人的踪迹编成的巨网,没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历史与现实:

《全球通史》虽然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让我意识到史书可以是启示类文本,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变的是对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静的阐述从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读者认清现实世界和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维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时空里自由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和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读后感·当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斯塔夫里阿诺斯以自己对历史和哲学的深厚功底,同时无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宽度,书中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的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警示和忧虑等等。

历史没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脉相承。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内在的严密逻辑和浩瀚广博的知识让我领略到历史的精彩,紧循着这样严密的逻辑线,所有的文化优势都应慢慢转变为经济优势。我们可以冷静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线索,汲取养分为己所用。不执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静言巧思,亦不失为上乘。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五

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难以“行万里路”,但只要不读死书,好书亦可开阔我们的视野,更能启发我们的思考。不同往年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今年暑假我将视野横向展开至全球,纵向延伸数万年,站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肩膀上,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出游。

本以为这部长达一百万多字的通史会是一段相当枯燥的旅程,且充满了尴尬的翻译,没想到开卷伊始这本书就给我上了一课——凡事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有偏见。这本书与我的预想大相径庭,翻译绝不生涩,生动的文字瞬间吸引了我,实在忍不住为它打call。

讲了这么多我的感受还没切入正题,毕竟历史不只是故事的延续,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将其作为辅助自己审视事物的工具。

首先从作者著书的初衷来看,他认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是具有误导性的,作者尽力以整个世界的角度,表达全球不同地域间的相互影响,且目前史学史对此观点一致认可。这证明了从全球角度看世界才是当今趋势,不可能以某个独立的区域为重心。回望历史,我们从近代说起,清朝自认天朝,鄙夷其他国家,最终下场就是固步自封,使这个千年来领先的国家落伍于世界发展的进程。杠精这时可能会说了:“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国发展得如何谁还不知道呢?”那二战时的轴心国呢,退一步还有欧洲的传统列强呢?德国曾雄踞大半个欧洲,日本占领了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意大利风头也不可一世。曾自居轴心国的他们可曾想到:德国一路猛攻苏联竟止于斯大林格勒,又被一路反攻;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野心被两颗原子弹彻底摧毁;意大利由于轻敌竟在希腊就已吃瘪。二战过后十年内,亚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二十年内非洲殖民地也获得了解放,那些所谓的“高等民族”早已失去当时四处扩张领土的“辉煌”。这些国家即使曾列世界的前沿,但从不代表是世界的霸主。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当今,美国所谓的美国至上纯粹与上述例子大同小异,没有哪个国家能成为世界的轴心。美国所强调的国家利益是有悖于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无数事实证明:只有能吸取他国的长处,才能保持在世界前列。欧洲若没得到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化就无法很好传播;若没有指南针,就不存在地理大发现以及大规模殖民,更不知道现在能否有美国的存在;若没有火药,美国也不可能拥有如今的军事地位,可能都还在冷兵器时代呢。

我尚不懂史学更不通政治,只在此表达一点拙见。然而这点拙见却是我表达对学习历史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媒介。其实,读史学史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和一点感悟,不求精深不求完确,作为一名学生更不需成为一部活史书,但凭兴趣和热爱尽情涉猎罢了。读完《全球通史》,我感觉脑袋里并未塞满艰涩的知识,而思想却更加丰满,自以为大有所益,足矣!全球通史的中学生读书笔记范文(3)

一直都知道读史可修身知史可养德。由《全球通史》想到的史家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史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但是它也只记载了一国之史。

纵观我国的史学著作超出一国范围面向世界的无不受西方思维的影响这不但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著作的布局上。在我国史学界急功近利者居大半正如钱茂伟所批评的‘在《传统史学史研究的若干反思》一文中我对以前人结论代替自己研究的恶劣学风进行了批评明确指出“前人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是特定时代、阶级、学识的产物。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篇六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世出的枭雄唐太宗的名言。但问题是:怎样看“古”、看到哪个范围的“古”、看谁写给你的“古”?这或会知道不一样的“兴替”。《全球通史》,这本书实在是太厚了,论述范围太广了,100多万字,全是干货,一段话可能就是数十年对世界影响甚大的战争,三五行可能就讲完了推动人类进步数百年的一个牛逼发现,像亚里士多德这种超级猛人也只能占据半页纸而已……。因此锱铢积累的读完了前两篇,从史前文化到中世纪之前,已然觉得获益良多。

1、读这本书首先是扩充知识面。本书享誉世界几十年,据说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之一。就第一、二的部分看,虽然还没讲到中世纪、宗教、十字军东征等,光伯罗奔尼撒战争、迦太基、孔雀王朝、特里克文明等等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模模糊糊的故事,足够帮我们把数千年前发生在地球各个角落的大事、牛人串起来了。但是串同时发现脑子“知识越多越混乱”,最后干脆花了一整天时间将公元5世纪之前的全球主要文明的历史做了下图,不枉白读此书(一部分)。

2、除了知识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更换看世界的、看问题的视角。有句话讲,读过的信息只有结合你的思考才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知识。举个例子,中国史讲王朝兴替,总要归结到上一个王朝腐朽没落,帝王昏庸荒淫,新的王朝缔造者顺应民心,雄才大略,克难奋进,终于救人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谈笑间成就雄图霸业。真如此吗?至少斯塔夫里阿诺斯不完全这么看。

不少时候王朝的更替并不是旧的王朝太腐朽或者新的王朝更文明、更进步。比如历代中国对抗北边游牧民族的冲击,这不单纯是某个些君主的问题或者是所谓王朝中后期皇帝的能力不足问题,这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数千年冲突,当农耕文明统治较好,战备较强,游牧民族就难冲进来,而一旦稍有不慎,则游牧民族就有机可乘;又或者是技术的进步加强了游牧民族的攻击能力,比如驯马技术提高,甚至可能只是马镫的发明方便了骑手解放双手,极大的增强了战斗力。又或者,比如周代商,是因为冶铁技术的进步,边缘的游牧民族获得了更多的攻击能力而已。所以一个近些年已经开始被广大“愚民”重新清楚的是,中国古代那么多亡国之君真的都是那么荒淫无道吗?至少隋炀、崇祯包括光绪(慈禧)都不是完全如此。(也让我们想起诺基亚说的,我们什么也没干,我们投入的科研经费是苹果的数倍,但我们输了;或者是那句“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再见都不会说”。)

3、与大多数中国历史书以政治经济为主线、文化为辅线(或许)、科学技术偶尔出场演个路人甲不同,这本书花了很多篇幅去讲技术对于世界推动的重要性,包括在文明的更替(采集——狩猎——游牧——农耕——工业)中,技术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甚至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比如为什么米国不断出现从造轮船、造飞机到现在造spacex、造alphago这样的技术应用追求狂人;比如《权力的游戏》中的瓦雷利亚钢怎么或隐或现占据那么多戏份。

当然,这本书或许也只是一家之言。传播学上说,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无论如何,多看几个“别人想让你看到的”,才更有可能清楚什么才是“你应该看到的”。

煮酒论史,酒好,史料也要好。我有历史,你有酒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