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 家乡风俗案例心得体会(模板10篇)

2023年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 家乡风俗案例心得体会(模板10篇)

ID:4027832

时间:2023-10-01 19:43:22

上传者:XY字客 2023年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 家乡风俗案例心得体会(模板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一

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家乡的风俗习惯是我们独有的文化底蕴。这些风俗习惯展现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态度,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思考。在本文中,我选择了家乡特有的年夜饭风俗作为案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家乡饮食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我对年夜饭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段:分析年夜饭的传统习俗

年夜饭是家乡人们一年最重要的饮食聚会,通常在农历新年的除夕之夜举行。这顿晚餐有着丰盛的菜肴和热闹的气氛,象征着团圆和吉祥。我们家乡人会精心准备各种传统的美食,如鱼、肉、蔬菜和糖果等,每一道菜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年夜饭的餐桌上还会摆放许多吉祥的物品,如吉祥果、红包和贺年卡等,寓意着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些传统习俗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丰盛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和合作。

第三段:年夜饭背后的文化内涵

年夜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我们家乡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态度。首先,年夜饭强调团圆和亲情。在这一顿晚餐上,家庭成员会齐聚一堂,共同品尝美食,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这也是传统习俗中“团圆”这个重要价值观的体现。其次,年夜饭还象征着吉祥和富贵。每一道菜的名称和做法都有着特定的寓意,如鸭代表繁荣、饺子代表团圆和包容等。这些寓意传达了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年夜饭是整个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顿晚餐,我们传承和弘扬了家乡的饮食传统。

第四段:年夜饭对我个人的影响

年夜饭对我个人来说意义非凡。首先,年夜饭让我更加关注家庭和亲情。在平日里,我往往忙于学习和工作,很少有时间和家人一起享受美食。然而年夜饭这一传统习俗让我感受到了家庭团聚的温暖,并且更加懂得珍惜和照顾家人。其次,年夜饭也让我更加了解和尊重家乡的文化。通过观察和参与这一活动,我对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自豪和自信地向他人介绍我家乡的风俗。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年夜饭这一家乡风俗案例让我对家乡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年夜饭不仅是一顿美食,更是家人团聚和传统文化的体现。通过这一案例的学习,我意识到了每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我将继续学习和传承家乡的文化,也期待未来能更多的了解和体验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对比,我相信我对世界的多元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去。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探索家乡文化的魅力,并为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二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各自的乡俗。在我家过年时,舞龙、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必不可少的。

在过年前的十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很多置办年货,大人们还要买过冬的衣服呢。还要在过年的那天之前进行大扫除。到了真正过年的那天,大家都开始挂灯笼、贴春联,春联是为我们迎接新的一年,而灯笼是让我们这年过得红红火火。不仅仅如此,还要在窗户上贴福,并且要倒着贴,意味着福倒了,福到了。春节吃饭前要先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吃饭时,小孩的嘴可甜了,他们走过去跟爸爸妈妈说新年欢乐,就能得到红包。吃完饭后,外面开始热闹起来,一条条长龙接二连三地从巷子里跑出来,彩色的龙头欢劲地扭着,在大马路上显得格外引人入胜,路旁的烟花给舞龙的人们打气,他们舞的更欢了。

每当到了除夕夜晚的十二点真是极为热闹,一大筒烟花排山倒海得飞起向天空在天空中炸成了一朵花,一大群烟花飞快地冲向天空,炸开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七彩的烟花炫染了整片天空,显得格外美丽,一条长长的鞭炮在地上“啪啪啪”地响着,在过年时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一只叫“年”的怪兽,喜欢在过年时去村里偷吃,但它怕鞭炮,所以家家在过年时放鞭炮。

这就是我。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三

第一段:引入(100字)

家乡是我成长的地方,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年来,我在家乡的文化风俗中感受到了许多深刻的体会,这些体会不仅让我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也让我懂得了文化风俗对于一个地方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第二段:讲述家乡的传统节日和习俗(200字)

我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最著名的莫过于春节。在这一天,人们会贴“福”字,祭祀祖先,家庭团聚,互赠压岁钱,还有热闹的舞龙舞狮和放鞭炮的活动。这些习俗代代相传,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除了春节,家乡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和中秋节。在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划龙舟,还有纳凉和赛龙舟的活动;而中秋节则是人们合家团圆的时刻,大家一起赏月、吃月饼,还有有趣的猜灯谜游戏。这些节日让人们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和对传统的尊重。

第三段: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300字)

我家乡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其中最著名的要属曲艺和舞蹈。曲艺是我家乡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相声、评书、快板等多种形式。每逢过年过节,我总会看到村头村尾的戏台上表演者们娓娓道来、引经据典,引得观众一片掌声。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传承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曲艺,家乡还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舞蹈。舞蹈既能展示生活的美好,又能表达人们的情感。每次看到舞蹈表演,我都会被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音乐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些传统的舞蹈不仅是舞者们的艺术创作,也是家乡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第四段:品味传统美食的味道(300字)

家乡的传统美食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无论是饺子、面食还是当地特色小吃,都有着浓郁的家乡味道。每当我品尝到那独特的风味,心中就仿佛被填满了幸福和满足。

家乡的美食不仅给人带来了味蕾的享受,也是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一种方式。这些美食的制作工艺和独特口味代代相传,凝结了家乡人民的智慧和对美食的热爱。品尝这些美食,不仅能够满足味觉的需求,更能够感受到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

第五段:总结体会(200字)

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文化和习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家乡的文化风俗不仅给我带来了快乐和美好的回忆,也培养了我对传统的敬畏和尊重。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家乡,它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风俗,还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通过对家乡文化风俗的体会,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让人们有了归属感,文化风俗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纽带。我也意识到,作为家乡的一份子,我应该传承和弘扬家乡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片土地,让我们的文化瑰宝在岁月中流传下去。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四

作为一个乡村出生的人,我一直深爱着自己的家乡的文化和风俗。它们不仅是我成长的土壤,更是我人格塑造的源泉。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我对家乡文化风俗的心得体会。

首先,家乡的文化与风俗融合着浓厚的民俗色彩。每年的农历春节,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集市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群众热闹非凡。传统的舞龙舞狮、鞭炮声声,给人一种独特的节日氛围。而在很多村庄,人们也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斗鸡、耕田祭祀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好客。

其次,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家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古老而神秘。在我们的乡村,有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手工艺品。这些建筑和手工艺品都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仅体现了家乡的传统文化,也在无声中传达着乡村的历史。在家乡的迎新年活动中,人们还会亲手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展示给大家。这些手工艺品既美观又实用,更是通过代代相传,将家乡的文化底蕴传递给后代。

此外,家乡的文化与风俗还弘扬了传统的价值观。在我们的乡村,尊重长辈和敬老爱幼是家庭和社区最基本的准则。家庭聚餐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人们倍加重视这个重要的时刻。每逢年节和重大节日,全家人都会齐聚一堂,共同享受美食和欢乐时光。这种传统的聚会活动不仅拉近了亲情,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让人们感受到家庭与社区的温暖。

最后,家乡的文化与风俗弘扬了勤劳和勇敢的精神。在农业社会,劳动对于家乡人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农时的耕种,还是收获时的采摘,农民们都要努力工作。他们常常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用汗水浇灌着一方绿草的成长,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硕果满载。这种勤劳和勇敢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家乡人,让我们明白只有自己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的家园。

总而言之,家乡文化风俗是我成长的土壤,也是我永远的骄傲。它们融合了浓厚的民俗色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弘扬了传统的价值观和勤劳勇敢的精神。我深深热爱着这些文化和风俗,它们让我从小就明白了如何做人、做事,并且让我对家乡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希望。我坚信,只有传承和弘扬家乡的文化风俗,我们才能真正让家乡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赢得永恒的荣耀。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五

河南,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众多传统民俗源远流长,也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五年级的寒假里,我充分感受了故乡春节民俗的风采和浓浓的亲情。

腊月二十五的清晨,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天空撒落……呼吸着熟悉的空气,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我感到年节的味道愈发浓重了。走进屋里,一切都焕然一新,做好准备迎接新春:床单换了新的,窗户被擦的好像不存在似的,茶几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家电家具亮得可以照出人影子。我不禁想起外公春节前总会念叨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今天都腊月二十五了,日子匆匆,走的可真快啊!

盼啊盼,大年三十到了!一大早,我就听到更多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走进客厅,全家人都围坐在茶几旁,精心地挑选着春联。我悄悄地挑出一个大红的“福”字,在它背后粘上几段双面胶,再把它倒着贴在门上,寓意着福“到”了。“贴得好!”外公赞赏地说,我也开心地笑了。妈妈在窗玻璃上贴窗花,那窗花真是生动有趣:正中央有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猪,小猪的脚边有一方池塘,池塘里盛开着莲花,水里有游鱼在嬉戏,正所谓“连年有余”!小猪的头顶有蝙蝠在飞舞,象征“福”到了……窗外大雪纷飞,红红的窗花映衬着皑皑的白雪,窗花越发红艳而白雪越发晶莹了。“瑞雪兆丰年”,这个词在我脑海里突显出来。

下午,外公在厨房里剁着肉馅,外婆揉着面团,我忍不住去偷捏一下那雪白的面团,就收获了外婆嗔怒的批评。终于能包饺子了,大家齐上阵——妈妈包的像金元宝,外婆包的像小山,而我包的却奇形怪状,各不相同,有一些却不合时宜地张开了“嘴”,需要大人们来加工。欢声笑语中,年夜饭准备好了,大家放开了肚皮,一边尽情地享用,一边相互说着吉利恭喜的话,欢声笑语让房间里温暖如春。看着精彩的'春晚,开心地抢着红包,间或着打电话给远方的亲友拜年……新的一年在隆隆的鞭炮声中,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上,明媚的朝阳从窗帘缝隙中射入,让我看清了床头四个鼓囊囊的大红包。我欣喜而又小心地把它们收起来,就跟着爸妈出去向亲朋好友拜年了。我们先到了五姨婆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是我给五姨婆的祝福,让她老人家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大人们时不时地停下脚步,热情的寒暄,彼此道着祝福。

我们呼朋唤友一起去逛庙会。庙会里可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条街上乌泱泱的都是人。在舞狮的地界儿,大家看着身体通红而鬃毛金黄的“狮子”,在舞狮人的操弄下,“狮子”嘴巴一张一合,灵巧地在木桩上腾空跳跃,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引得围观的人们阵阵惊叹和雷鸣般的掌声。卖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表演魔术杂耍的,唱着我听不懂的家乡戏的,还有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物品的,随着大家彼此的恭贺新春的祝福声,家乡的年俗味道就在这里蒸腾了。

正月十九,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春节走远了,我们也踏上了归途。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年方几何,这家乡的风俗和浓浓的亲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六

家乡文化是一个地方独有的宝贵财富,它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积淀,承载着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作为这一片土地上的一员,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文化风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以下是笔者对家乡文化风俗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家乡文化风俗以家庭聚会为核心,弘扬着亲情与友情。每逢过年过节,在身份也好、地位也好、财富也好的家庭都会围坐在一起,共同享受一顿丰盛的饭菜。这种聚会不仅是亲戚间的团聚,更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契机。人们交换着彼此的心得与感受,传递着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家庭聚会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也是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重要方式。

其次,家乡文化风俗注重传统的节日庆祝和仪式活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节了。每年春节来临,家家户户会精心准备年货,过大年。人们会贴年画、贴对联、放鞭炮,热闹非凡。更难得的是,家乡的传统表演艺术也在这个时候达到高潮。戏曲、舞蹈、杂耍等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陶醉其中。我曾参加过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一次大规模的家乡民间舞蹈比赛,人们载歌载舞,快乐的气氛洋溢在围观的观众中。这些庆祝和仪式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使人们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民族归属感。

再次,家乡文化风俗注重道德规范和社会礼仪。在家乡,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是文化传统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每到过年过节,我们会给老人拜年、给长辈送上厚礼,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年长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用心呵护老人,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此外,家乡文化风俗注重团队合作和社区共建。家乡的村民经常会结成更亲密的关系组织,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会相互帮助做农活、修房子、筑路等人力协作。而在村民自治方面,家乡也有建议和决策的形式,通过村民议事会等方式,大家共同商议村里的重大事务。这种团队合作和社区共建的意识在家乡中得到了完美体现,也为家乡和谐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家乡文化风俗在传统节日、家庭聚会、道德规范和社会礼仪、团队合作和社区共建等方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回顾历史,这些风俗文化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回望现在,我们应当自豪地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家乡的文化风俗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源泉,只有珍惜与传承,我们才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让家乡文化在岁月长河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七

石城肉丸圆又圆,家乡美食香又甜。所以,我爱吃石城肉丸。

我的家乡——石城,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客家摇篮”之称。千百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风情,其中有一种代表客家人热情好客,崇尚礼仪的传统民俗——吃肉丸。

石城肉丸是用精瘦肉和红薯粉做成的。其形圆色白,味鲜质软,口感松爽。它是石城人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的美味佳肴,也是石城人红白筵席款待宾客的一道主菜。凡过年过节或各种筵席,如果没有肉丸,则“非像过年”,“非酒席”也!

石城肉丸虽然好吃,然而在几十年前,人们要吃上肉丸,非得费一番苦力。那时没有肉丸机,每个屋场则备有一个或几个特别凿制的石质料钵,一根或几根用坚硬的杂树制作的肉槌。切成块的精瘦肉放入石钵中,就靠人用肉槌一槌一槌地,千锤百锤地把肉块打烂成浆糊状,然后放入适量水和一定比例的红薯粉,加入少量食盐,最后又用肉锤使劲地将肉和粉打匀擂匀,直至呈有光泽度的固体坯料。要打好一钵肉丸,往往会累的人满头大汗,腰酸腿疼,甚至手上长血泡。

大凡石城人都喜欢吃肉丸。而小孩子吃肉丸更是有趣儿。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家回老家过年。当家里的肉丸蒸好后,奶奶叫我吃肉丸,我干脆用两根筷子,每根串上三四只肉丸,走到楼下的院子里,叫上邻居的小孩一起来品尝。哇,一下子来了三四个小朋友,我把肉丸分给伙伴们,每人两个,可自己没有了,只好等会儿回家里吃。看着小朋友一拿到肉丸就迫不及待的往嘴里送,并连声说“好吃,好吃!”我心里特别快活。

石城肉丸味美情浓,闻名遐迩,甚至天下扬名。20xx年,它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八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风俗,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其实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过春节。

在我的家乡,春节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他是新的一年中的开始,因此春节我们就会办的非常热闹。一般春节的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就会老家,接着,再去买一些过年用的东西。我们一家共有十几口人,因此干起活来很快,也很热闹,一点也不感觉累。还不到一天的功夫,我们就把所有的是都安排妥当了。第二天,我们几个小孩一起去街上买烟花,我们逛了一天买了许多的烟花。距离过年还有两天,我们总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终于,打了大年三十,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包起了饺子,有好多种口味的。我奶奶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到了傍晚该下饺子了,但小饺子之前要先放鞭炮,这是我们老家的风俗。一会饺子熟了我们就开吃了,我们吃这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真香。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开心心的。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会起得很早,4、5点就得起床,接着还得吃饺子,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我们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当然我们也可以拿到压岁钱。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在中午我们一家人还要在一起吃一个团圆饭。大家在一起非常开心,难的在一起一次。新的一年我们都该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九

过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最喜欢的是在过年里看花灯,可热闹了!

在我家乡荣成过年时有看花灯这个风俗。正月十五那天我刚吃完饭,准备上楼。结果被我爸爸叫住了,说今天晚上我们要看花灯!我高兴的不得了!

坐在车里,我心里一直在想今年的花灯是什么样的?刚到那儿,我不禁惊呆了,那里真实人山人海,花灯的式样有很多,比如说:龙、鱼、大乌贼等等。龙外面的颜色漂亮极了。又大又好看!还有鱼,鱼有两条,在一起盘着,两边发光都不一样,一边是绿色的,一边是红色的。还有大马,大马是棕色的。这条马的眼睛炯炯有神,那双腿高高举起,准备奔跑。有好多人都在这些灯前照相,我也照了一张!还有许多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花灯,又大又好看。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灯,满城都变得温暖起来!变得漂亮起来,这些美丽的灯把城市又增添了几分韵味!

看完了,我们该回家了,上车时,我还依依不舍的看着这些美丽的花灯!我希望下一年的元宵节爸爸还能带我去看美丽的花灯!那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甜美的梦!

家乡的风俗好和好春节篇十

在我的家乡石塘,每到元宵节,都会办一次盛大的扛台阁活动。那个晚上,这个平时幽静的面朝大海的小渔村,变得极为热闹,热烈的鼓声锣鸣,人们的笑声,融在那阵阵的涛声里;闪烁的灯火洒在青石板路和石屋上,与屋里的温暖相互映衬,也映照得人们脸上一片灿烂。

扛台阁,以前均是将八仙桌翻过来,四脚扎个顶篷,由青壮年男子用竹棍扛起,渔村的艺人用彩灯、彩带,鲜花等把台阁扮得花轿似的,十分艳丽。如今的台阁用上了发电机、节日灯,其形态、色彩更胜往昔。每一扛台阁均是一台戏,由标致的童男童女扮演戏剧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逼真生动。扛台阁时,火镬开道(火镬是把木柴放在铁锅里烧起来。),渔灯、台阁在后,悠扬乐曲相伴,喜庆罗鼓压阵。

正月十五一到,大人们很早叫醒小孩子来化妆。若她扮的是嫦娥,则两条柳眉舒展开来,脸颊浓粉上装还要抹上一丝金粉,额头一点朱红;身着一条粉白色丝带裙,脚上一双绣花棉布鞋。若他扮的是关公,则两道粗眉在上方横着,脸上涂了红彤彤的腮红,嘴边挂个大胡须,长长的几乎到了脚边。这妆化得极艳,所以,不认真看,还真认不出是谁!有好几次,侧目瞥了一眼靠近我台阁上的人,我愣是没有看出来是老同学,后来下了台阁被她认出后,她一路佯装生气唱着戏词追着我回家。

晚上七点,村口的公路上,早已热闹起来,人们早就抢占好观看的好位子,端着自家做的花生糖、枣糕、芝麻糖翘首企盼着。随着锣鼓忽地一声响,礼炮“啪”的一声在天空中绽放花朵。孩子们坐在家长为他们扛的台阁里,一脸神气。一旁的众人赶忙把那些散着香气的甜食扔上轿子,说着甜甜的祝福,“来年甜甜蜜蜜”、“长大了一定要生活甜美”、“日子要过得甜甜美美”……也有禁不住馋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刚刚还挺得直直的背,一下子弯了下来,一撕、一塞,便开始大快朵颐了。一时间,身旁的那些“各路神仙”、“英雄好汉”都成了“贪吃鬼”了!一直跟在我台阁旁的奶奶,笑着看着我吃,她说:“吃一点没事,吃了这些好‘福’果,就会有个好前程!”

长长的队伍嬉笑到夜深还不肯歇息。元宵的火把一直跳动着热烈温暖的火焰。这火把、这笑声、这图景,无不向人们展示了石塘渔民祈望丰收、过上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