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大全7篇)

2023年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大全7篇)

ID:4034812

时间:2023-10-01 22:06:57

上传者:雅蕊 2023年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大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篇一

对于一个在南京住惯的人,像我如果夏天不下雨,便觉得是奇迹了,南京的夏天是没有大风的,自然南京从不负“四大火炉”之称。日光永远是那么晒,而有时在太阳出来后就会下一场小雨,让人感觉全身清凉,南京真得算是一个宝地。

假如单单只有阳光,那也算不上特别出奇。请你闭上眼,想象一下: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被树遮住的地方,可是在南京避暑的好地方。小山把南京有的地方包起来了,只有在哪个方向缺点口儿,似乎是在想把南京有的地方放在一个凉爽的篮子里。它们安静低声的对着我们说:“这里准是凉快,我会让你们凉快地度过夏天。”

在南京最有特色的也就是城墙了,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的宽敞,天上再下着点小雨,那就美极了!树上的蝉鸣和雨声应和着。对,这是一张水墨画,也许是唐代哪个著名画家画的吧!

而南京的夏天是那么的热,但一下雨,天上的神也不管不住雨到底下大,还是下小。如果一下大,天空中的雨如一盆一盆的倒下来,在路上的车辆则也是“人山人海”,如果车快起来的话,都能浪花飞天,请在路边行走的人们“洗个凉水澡”,人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洒了一身。在这段时间,不要去海边,从家里就可以看见“望湖楼下水如天”了。

在南的夏天的湖水或小溪里,天空中的太阳越大,水藻就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天空中的太阳也舍不得“灭”,让大雨将这些水藻给淹没了,况且长在水边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在山里等到快日落时,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雨好像忽然害羞了,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雨吧,山间受不住大雨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这就是夏天的南京!

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篇二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对中国现当代的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排位,用六个字来概括: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当然,这种排名并不是绝对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在艺术上各有千秋。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看看他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出示“发现美表现”)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参考:温晴。

2、听课文录音,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感受一下温晴的济南的美丽景色。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你的笔下的雪景如何?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过渡: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同学来朗读这一段。

(2)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3)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5)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几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观看美丽的画面,想别人之未想,发别人之未发,把你眼中的美景用恰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吧。播放《钱塘潮大潮》的视频图像,在钱塘潮壮阔的景象和雄壮的声音中发现美,并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表现美。

六、结语。

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你热情的心去感受生活,用你的慧眼去观察生活,愿你发现生活中的美,愿你的生活如花一样灿烂。

2、作者通过这些对比,目的是为了什么?

(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突出济南独有的“温晴”美景,赏它是个“宝地”。)

3、济南的冬天是“温晴”是个“宝地”,作者在文中是通过什么来具体描述这一内容的?(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诵读课文

2、作者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济南冬天的山,请学生能根据文中的描述,给每幅画面起一个合适的名字。(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清绿)

3、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是突出它们的什么特点?

4、文中是如何来写这些景物的特点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睛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山上(矮松青黑)山尖(全白)

山坡(白暗黄)山腰(粉色)比喻、拟人

城外远山:美水墨画比喻

水:澄清暖蓝水晶冒热气比喻

5、文章的结尾直到什么作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照应标题写出济南冬天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与喜爱)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篇三

……

乘客们,本次我们去的济南可是个绝世宝地。他跟北京比是没有风声的;跟伦敦比,阳光是明媚的;而跟热带比起来,他则是温晴又温情,初中二年级作文《冬天-济南-我们来了作文500字》。济南的山水独具特色!

好,说完了山我们再来谈谈水吧。说到济南的水呀,就离开三个字儿:绿!清!蓝!那些水即使是在冬天也不结冰。那些绿萍、水藻和垂柳都把自己终年贮蓄的绿色给奉献出来;那水又清得可以看见空中、半空中、天上的倒影;那水又蓝得像块水晶。这可真是变幻莫测呀!

……

乘客们,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让我们走进济南,亲近济南吧!让我们自由的享受吧!go!

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篇四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4、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5、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1、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简介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室同堂》。他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本文是写在1931年春于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

参考:温晴。(主要让学生说出温暖之意)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2)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3)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b、展开联想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一两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由此延伸。

1、阳光朗照下的山同样别有情趣,认真品读课文第二节。

2、用心观察学校,仿照课文,用“我的校园”为主题,写一篇侧重写景的散文。

3、课外查找并阅读其他写雪的文章,进行比较。

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篇五

《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济南特有的冬景的喜爱和赞美。经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活情操。

作者多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整体性语感。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晴”,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温晴”是所见的外象,是借以表现心象的客体和媒介;“温情”是心象(心灵感受),它蕴涵的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生命和人生感悟及审美感受。文章不惜笔墨写景,实际是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才真正是文章的意蕴、文章的核心。

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修辞格的运用不仅仅数量多,并且质量高,质与量到达完美的统一。全文共八百来字,六个自然段,仅二十多个句子,却整理出比拟、比喻、错综、双关等近二十种修辞格,很多不常用的辞格在文章中也很多使用,如转品、示现、迭现等。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段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手法。对照,又叫比较,是一种运用广泛,很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经过比较,能够使所描述事物显得更鲜明、更透彻。作者以自身的独特感受,经过与北平、伦敦、热带比较,写济南的冬天既无风声、又无重雾、也无毒日的“奇迹”和“怪事”,突出强调“温晴”这一特点,进而赞誉济南是个“宝地”,在此,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得到深化。同时,运用了反复,“对于一个……的人”两个间隔反复、“像我”两个间隔反复,突出作者的感受,强调“温晴”,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以及济南的冬天给“我”的惊喜和意外。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梦想的境界?”这一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地描摹了景物的姿态:“晒”摹写出济南老城闲适的姿态,似一位老者安静祥和、与世无争;一个“睡”进一步深化了老城的这种悠闲。连用两个动词,把老城的闲适姿态摹写得自然贴切。此句中,还使用了反问。反问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运用反问能够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力。这句用商量的口吻,让人倍感亲切,好像是与人应对面的交谈,又像是在征求意见,但答案是不言而明的,饱含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用反问句而非一般的陈述句,增强了语气,使感情得以完整抒发。这一句还有迭现辞格,用“一个老城”“有山”、“有水”组成的迭现,引人入胜,作者从上方俯瞰,勾画出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仅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异常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一句,“围”展现出小山与济南城亲密依偎的情态;“放”表现出了小山对济南城的呵护和怜爱之情;“说”更是把小山写活了。连续用三个动词,逼真地表现了小山对济南宠着护着的情态,突出了小山对济南城的诚挚之情。“小摇篮”则将小山写得像母亲一样慈祥与体贴,令人不由得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唱催眠曲时的安详情态,把济南城的地理位置温情慈祥地交待出来。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日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正因为度冬如春,所以才会产生幻想,正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人们的心境也“并不着急”。作者连用两个设问句,引人注目,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重点是答案,进一步加强语势。句中的“绿”字,形容词转为动词用,使人不仅仅感受到山草“绿”这样一种状态,更能体会到“绿”的动态过程。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一样,使文章的语言和所表达的资料都显得生动形象。这一部分写济南人的感受,也是作者自身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期望别的呢!”此例用了语气错综,前一句“并不着急”是陈述语气,后一句本来仍能够用陈述句,但作者很自然地换为反问语气,把陈述语气和反问语气错综使用,使文章语言整齐有变化,语气得到加强,情感得以凸显。句中的“干啥”是北方方言,此处是方言和普通话相混,使得文章语言不仅仅朴素亲切,并且生动灵活,增添了作品的特色。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中用“日本看护妇”比喻矮松顶着雪的情景,贴切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矮松清新可爱的形态,不仅仅使矮松有了活力,并且使人感到新奇别致。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此处借“带水纹的花衣”喻雪后山坡上由于雪分布不均而构成的黄白相间的美景,富有层次美,使山坡美景这一宽泛的景物显得微妙可感知,而并非遥不可及。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此句用了拆词修辞格。拆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拆词,不仅仅能生动简明地阐明事理,并且还能更好地抒发感情。句中把“害羞”拆开,不仅仅使整个句子音律和谐,更生动地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并且“害了羞”这样一种状态,是作者独特的感受,比起“害羞”来说,更能反映出作者对“薄雪”的喜爱。此句也用了摹绘,用“微微”一词把夕阳下雪的美妙神态模拟出来,令人真切地感受到“露”这一情景。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此句用了句式错综,本来能够写成同一格式:“下大雪济南是受不住的”,和前面构成统一格式,但作者加以变化,避免了呆板,使情感得以自然流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不忍”使水人格化,把水写得脉脉含情,水的心理和神态得以完美展现,水给他物以美的享受,同时,其他的东西又来衬托水的清澈,足以使人感受到济南冬天的和谐之美。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中用“是”这一比喻词连接本体从天上到水面整个空间的清亮和喻体“空灵的蓝水晶”,这一句将空间的清亮比喻为“空灵的蓝水晶”,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形象之感。此句还用了摹绘辞格。运用摹绘,能够增强叙述的鲜明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这句用“蓝汪汪”把济南冬天河水的清澈、天空的蔚蓝摹绘出来,使人如见其形,感觉水光天色如在眼前。水面到空中,从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到整个空间的清亮。这一句还用了迭现辞格。迭现是一种描绘性的文学修辞方式,运用迭现,令人遐想无限,增添视觉形象。“空中”、“半空中”、“天上”迭现出一幅独特的画面,品读起来,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一句运用了倒喻,倒喻是比喻的一种变式,把本体和喻体颠倒使用。用倒喻的形式,把树影比作“地毯上的小团花”,由眼前的“小灰色树影”联想到“地毯山的小团花”,形式新颖,比喻贴切。

该文章中,几种小格的变换使用,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活力,避免了生硬死板,每一种辞格不仅仅运用合理,并且运用质量很高。在景物描述中,作者运用好辞格,能写出作者对景物不一样于别人的感受,会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对描述对象印象更为深刻,对景物充满向往,产生出一种别样的想象之美。《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作者在运用修辞格过程中,使语言表达与文中的意境营造得以完美体现,修辞格的运用是这篇散文的活力之源,其辞格展现的艺术魅力和张力,堪为典范之作。

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篇六

我们忽然发觉,原先作者把我引入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世界里。倘若是在大雪飘飘的寒冬读这篇散文,这会给我们带来多么愉快的、多么新奇的感受啊!

看看老舍先生是用怎样的笔墨、怎样的色彩来给我们描绘用这幅济南冬景图的。

一个从尘土飞扬、寒风凛冽的北方初到南方的人,会有什么感受呢?一个从雾都伦敦回到晴朗的北中国的人,又会有什么联想呢?自然,济南不属于湿润的南方、日光炎炎的热带,也不属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北方。在作者笔下,它似乎象一个“特区”。然而这毕竟是北中国的“特区”,因而它仍然有北中国的特点。它是没有风的、晴朗而温晴的天气,或者说,它是有风的,却是听不到风声的,这样的风只能是微风。冬天的微风那是什么滋味呢!冬天的风无论如何应当是冷的,但这时头顶上却有一轮太阳照着,既然不是热带那样的毒日,那必须是很暖和的日光。微微的凉风,暖暖的月光,那自然让人极其愉快的温晴天气。作者仿佛像发现了一块宝地,用极其温柔的笔调要告诉读者他对这块宝地的新奇的感受。这感受的确是新奇和独特的。我们当为作者发现了这块宝地并真切地告诉我们而感激作者。读了这篇文章的开头,我们觉得作者不象是在写济南,而是把济南端到我们面前,使我们如临其境。开始感受到济南冬天的毋宁说是春的独特的气息,作者的这幅恬淡的春之图,已经开始展现出一角.我们急切地想看下去。

果然,接下去的画面就更令人叹为观止了。作者像拍电影一样把镜头拉开,升高,使我们能够俯瞰济南冬天的全貌: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梦想境界?无论是睁着眼看,还是闭着眼睛想,这都是一幅出色的、温馨的画面。她透露出的恬静安逸的美是自不待言的。冬天,是万物冬眠的季节,所以,用“暖和安适地睡着”来形容这个老城,是最为恰当可是了。作者虽说这个“老城”在等待“春风来把它唤醒”,但那种恬静完美的氛围却是仅有春天才会有的。因而它实际上已经使我们感受到这幅“山水图”蕴藉着的春意。在战火纷飞的年月,在饥寒交迫的北中国,这无疑是一片令人向往的、极其完美的天地。它似一处新“桃花源”。在当时是寄托着作者的完美梦想的。

济南的小山不但象圆圈,并且还有它的独到之处。因为小,所以只配下点小雪来给它装饰。一下小雪,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是一个壮丽的远镜头,是一幅层次色彩鲜明的画面,下层是暗黄,中层是白色,上层是蓝色。如作者所说:“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我们仿佛又闻到冬雪后干净爽人的清新空气。然后作者一下又把镜头拉至中景,给我们看山上青黑的矮松。作者是怎样写这些矮松的呢?那里又用了一句绝妙的比喻,“树尖上顶着一髦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动人而传神地写出了矮松的性格和神态。有这些矮松的点缀,便使济南的山显得格外雅致。白山尖、矮松、带水纹的花衣,是恬淡的色彩,和温晴的天气漂亮地融汇在一齐。至此、济南山的全貌便给我们基本展现了出来。这是这幅春之图最重要的部分.这都是静态,那么有没有动态,有没有色彩的变化呢?有的。这是静中之动,这种动便是作者极其细微的观察和感受的结果。那便是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注意,只是“微微露出点粉色”,基色仍是白的。所以并不破坏整个绘画的效果,而倒是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

“那些小山太秀气!”作者感叹道。是的,这样温晴的冬只配有这样的小山。如果是大山,如果是大雪、那便全然是另一番气韵了。

作者是不是至此就把济南的山写完了呢?没有!看来,作者对济南的山是太有感情了。他爱它们。于是,他便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他自称为唐代水墨画的图;“山坡上卧着点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极具有古诗画的意味。这幅清新明丽的图景,怎样能使人相信会在济南的冬天出现呢?又怎样能使人相信它会出此刻战火纷飞的北中国呢?的确,即使在战争年月,生活中仍然是有美的图景的。这就在于你是否能发现,并给予艺术的表现!

这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作者写的是济南的冬天,但却回避偌大的济南城,而去写更宽敞的城外。作者是居高临下地远视的,所以济南城是太小了,并且是狭窄的。作者有意把读者的视野引向济南更广阔的天地,而不去写摇篮里的娃娃,剩下的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反而使这幅春之图的画面更清晰、更简洁,避免了紊乱之感和累赘之感。这叫做虚实相生。

好了,写完了山,该写水了。有山没有水,加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怎能清新而湿润?济南的水是怎样的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哪象冬天的水呢?这不分明是春水么?并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形儿呢!这不分明又是夏天的水么?这不是“夏赏荷花池”的意境么?北中国的冬天,竟然还有这样一幅更令人喜爱不已的绝景,这无疑给济南“锦上添花”了。并且,这还不够,作者还要把镜头拉远,让“蓝水晶”一样的天空映在这水中。于是,绿水,红屋顶,黄草山,白雪松,蓝汪汪的天空,组成了济南的山水图。瞧,微凉的风又吹过来了,暖和的太阳在静静地照着,我们不能相信,这到底是人间呢?还是世外桃源?如果是人间的话,那么它决不会是冬天。

老舍的笔法是老练的。一篇千字文竟能展示出这么生动的、令人神往的画面,这非有深厚的功力不可。这篇短文的叙述语调是平易朴实的,语言是凝炼而亲切的,用词是准确生动的。可是最重要的是结构。它似乎无结构,可是资料组合的又是这么自然、精巧、恰当。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分析这篇散文,我们看到了贯穿在他整个创作中的对完美事物执意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透露出的他的善良个性和朴实亲切的文风。今日我们读这篇散文。仍然能被作者对济南山水精湛而独到的描述所打动。个中技艺,不光是对今日的初学写作者,就是对有必须散文写作基础的人,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济南的冬天课后感想篇七

这是一篇极其精致的短小散文,文章不足千字,由于作者用辞遣句和构思立意的深厚功力,它既像是一首声情并茂的抒情诗、又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读后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冬天,尤其是北中国的冬天,在一般人——异常是像我们这些生活在南中国的人想来,似乎无一不是一种清冷、肃杀的景象。然而,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却不能不让我们改变这种想法。他让我们看到了北中国冬天的一块“宝地”。这块“宝地”究竟有什么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呢作者特地将北京和伦敦来作比较。在北京,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而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在伦敦,冬天能看得到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短短数语,就凸现出冬天济南风和日丽的特点。

仅是天气好,自然不够,所以紧之后描述了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的小山,在冬天异常可爱。它们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我们真为作家这样的描述叫绝。这哪里是说山哪,这不正是慈母在呵护自我的子女吗难怪“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小雪过后的小山,别具一番风景。山尖上的小雪,像是“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的雪和那若隐若现的草色,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期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山美,水亦美。那里的水是澄清的,并冒着点热气,因为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故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真是脉脉含情,一心一意妆扮着大地,等待着游人!

这山,这水,这情,这景,在作家笔下,构成了一幅幅精致美妙的画图,仅此,足以让读者体会到济南冬天的柔美。可是,作家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再将读者的目光从澄清的河水引向空中、半空中、天上,让他们一齐来欣赏那块“空灵的蓝水晶”。如此妩媚动人的画面,给人一种仿佛进入蓬莱仙境的感觉,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此文在艺术表现上,自始至终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比如,他写山“睡着”、“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穿”、“花衣”以及“山的肌肤”;写雪害“羞”、“卧着”;写水藻“拿出”绿色,水“不忍得”冻上,等等,赋予山、水以人性化,极其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山水的情态,使作品增添了许多感人的美的色彩。

在语言的运用上,本文很少出现直接赞美冬天的济南的词语。由于形象的比喻,娓娓道来的妥帖语句的渲染,又让我们看出作家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用词方面,本文真可谓字字珠玑。像文中的“睡”、“等”、“唤”、“卧”等动词的运用真是精妙绝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读这样的美文,真是一种享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