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表达了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

最新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表达了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

ID:4054886

时间:2023-10-02 09:03:25

上传者:XY字客 最新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表达了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设计(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表达了思想感情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表达了思想感情篇二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

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提问法。

3.讲授法。

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文武双全的曹操)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背。

2.全班齐读,并思考: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好,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如何体现出这种豪放的呢?我们后文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精神?)

三、分析题目。

“念奴娇”是本词的词牌名,其调高亢,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赤壁怀古”是这首词的题目,告诉我们的主要信息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缅怀古人。(板书:写景——怀人)

那么,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四、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本词的上阕。

2.提问:上阕描写赤壁景色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雄伟壮观。(意思接近即可)

3.我们虽不能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景象,但从作者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它的雄奇,这完全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试就以上面三句为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用词:“穿”、“拍”、“卷”;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穿”字写出山石直插云霄的高峻;“拍”字写出波涛撞击岩石发出的声响;“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4.试分析此段景描写的'作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表达了思想感情篇三

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却壮志难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

鉴赏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和情感的抒发等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词人所抒发的虽然壮志难酬,诗词却是豪壮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情景导入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流水》歌曲,ppt展示歌词,学生初步体会歌曲的豪迈之情,看歌词的内容。由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引入,体会看到长江东流,一去不复返,联想到古今英雄,引出这节课所学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ppt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其人

2、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了解作者:

1、看练习册第24页,相关介绍;

2、介绍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重点):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

第一次是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今海南省),65岁遇赦北归。

第一次,“乌台诗案”是指:苏轼在21岁时随父亲进京赶考,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在京城声名大噪。就在心怀天下的苏轼准备大展身手之时,其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苏轼回乡守孝。前前后后几年的时候,等他再次回到朝廷的时候,这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已开始。但新政的实施,受到当时旧派的反对,其中包括欧阳修,因为政见的不合,欧阳修自请离京。然而苏轼并没有妥协,而是上书皇上,谈论新法的弊病,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很愤怒,便在皇帝面前给苏轼穿小鞋。被逼无奈之下,苏轼自请离京,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任职。在湖州任职期间,例行公事,上书《湖州谢表》,但被新党抓住辫子,说苏轼“愚弄朝政”,讽刺政府、对皇上不忠,如此大罪死有余辜,还从苏轼之前的诗词中找出含有讽刺之意的句子。因此,才上任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也称乌台)逮捕入狱,面临砍头的境地,后因朝野元老及王安石本人的上书,说其罪不至死,后出狱,但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虚职)。此次事件被称“乌台诗案”。

第二次政治迫害:此后,在经历了新旧党轮番执政,苏轼再次回朝,看到的却是旧党执政后,一味拼命压制、尽废新政。于是苏轼上书抨击,引起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再度外调。前前后后反复在59岁的时候被贬惠州,62岁更是被贬儋州(今海南省),相传在当时,流放海南这种刑法仅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苏轼在此地,却并没有消沉,而是办学堂等,因此至今,人们仍将苏轼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在他65岁高龄的时候,遇大赦,复朝北归,却在途中去世。至今,东坡书院是海南省的著名旅游景点。

苏轼在任职期间,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时期,以老道思想为主。苏轼一生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外儒内道”。

四、鉴赏诗词:

1、诵读诗词(个读、集体读)注意字音字词,整体感知;

景物描写——赤壁壮景

人物刻画——周郎赤壁

情感抒发——人生如梦

壮阔

2、结合课后第一题,先确定整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整首词描写赤壁壮景,刻画英雄人物周瑜,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

3、具体鉴赏: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长江滚滚东去,一去不复返,既是眼前景,又喻指时光流逝,风流人物销声匿迹,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

(2)景物描写:

a:看ppt图片,从直观的角度感受赤壁壮景;

石——乱石穿空夸张

涛——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比喻

b:总结景物描写的内容(炼字和修辞等角度):

山石嶙峋高峻,浪涛汹涌,拍打堤岸卷起层层白浪,描绘出赤壁壮景。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明确:过渡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赤壁壮景;“一时多少豪杰”,启下周郎赤壁,由景及人。

(4)人物刻画:

小乔初嫁:年纪——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外貌——俊朗非凡

羽扇纶巾:气质——儒雅倜傥

谈笑间:个性——从容娴雅

樯橹灰飞烟灭:才能——破敌奇功

周瑜

从年纪、外貌、气质、个性等方面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提问,为什么作者想起了周瑜?

明确:

将自己和周瑜作对比,突出自己功业未成的惆怅。

(5)情感的抒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感慨人生如梦,想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寄情江月,不失苏轼的豪情。

五、小结:

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通过自己的所见(赤壁的乱石惊涛),引起自己的所想(千古英雄豪杰),所忆(周瑜年轻有为),不禁有所感(自己功业未成),表现出自己壮志未酬,却只能寄情江月的豪情。最后,再听一次《滚滚长江东流水》,在歌曲中再次感受苏轼词的壮阔和豪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表达了思想感情篇四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赤壁风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2)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4)在粗通词语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感受文章。(初步领会全词的意蕴。)

(5)说说你对这首的感受。(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6)提出你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1、赏析上阕

(1)有感情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2)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猛张飞一声断喝长板陂上,俊吕布方天画戟无人能敌,诸葛亮运筹帷幄世所难当。)

(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2、赏析下阕

(1)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来看: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眉山人。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希望能抵制外辱,立功疆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结果被新派官员弹劾诽谤朝廷,捕之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一度迁为翰林学士。又贬惠州,远徙琼州。终逝于常州。)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1、阅读比较课文与元曲的异同。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词在哪些语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气势?与本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词风分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俞文豹《吹剑录》中形容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容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巨大差异。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问题:这两首词在风格与基调上有哪些不同?

3、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并且通过思想争鸣,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易于行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两次比较性阅读,一是将课文与同题材、同风格的元曲进行类比阅读,强化学生对豪放词内容与风格的印象;二是将课文与《雨霖铃》进行反比阅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豪放词和婉约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通过多层次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化底蕴,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本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课文的主要手段,从范读到齐读、有感情阅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利于学生理解赏析课文内容,感受豪迈奔放的风格。

3、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古代作品提供了空间。本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绕开有争议的问题的常规做法,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观进行争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联系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表达了思想感情篇五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赤壁风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埋下伏笔。)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要求:全神贯注,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2)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4)在粗通词语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感受文章。(初步领会全词的意蕴。)

(5)说说你对这首的感受。(初步体验豪放风格。)

(6)提出你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难题。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鼓励学生质疑,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引导提供前馈信息;小组交流讨论,既可以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又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1、赏析上阕

(1)有感情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2)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3)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2、赏析下阕

(1)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

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

(“逝者如斯夫”,人生美好却短暂,于是有人叹息不已,“人生苦短”;有人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人借酒消愁,“与尔同消万古愁”;也有人玩世不恭,“一场游戏一场梦”。那么,苏轼又是如何对待的呢?“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3、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以上教学环节,对文中极具艺术魅力的字、词、句进行推敲的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过程。)

1、阅读比较课文与元曲的异同。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词在哪些语句体现了一种什么气势?与本节课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词风分婉约与豪放两种,“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俞文豹《吹剑录》中形容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容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婉约词与豪放词风格的巨大差异。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

问题:这两首词在风格与基调上有哪些不同?

3、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代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并且通过思想争鸣,可以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易于行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本教学设计安排了两次比较性阅读,一是将课文与同题材、同风格的元曲进行类比阅读,强化学生对豪放词内容与风格的印象;二是将课文与《雨霖铃》进行反比阅读,让学生整体把握豪放词和婉约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通过多层次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化底蕴,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重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本教学设计始终以诵读作为理解赏析课文的主要手段,从范读到齐读、有感情阅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有利于学生理解赏析课文内容,感受豪迈奔放的风格。

3、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为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古代作品提供了空间。本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绕开有争议的问题的常规做法,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观进行争鸣,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联系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