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励志的人物事迹(精选5篇)

残疾人励志的人物事迹(精选5篇)

ID:4057073

时间:2023-10-02 10:20:04

上传者:笔尘 残疾人励志的人物事迹(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残疾人励志的人物事迹篇一

位宇航员我最敬佩的是小诸葛刘伯明了,说到刘伯明,大家应该就会想到聪明这个词了吧!据说,在训练的时候,那里有个非常古怪的教练,经常出一些大家不懂的问题考大家,当别人想不出来,正抓耳挠腮时,刘伯明总是快速的回答出来,这可能是平时多阅读,多思考而来的吧!到最后,教练都承认刘伯明很聪明,哎思考,不在出难题考他了,而去问别的学生了。我想:上课一定要认真,要勇于举手发言,学会思考,在新的学期里更好的发展,争取进步。

我为宇航员感到骄傲,因为他们为了的航天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敢于牺牲生命,敢于奋斗!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能成功飞上天,我感到很高兴,希望我们的航天技术更上一层楼!

据官方消息披露,曾协助翟志刚完成出舱行走的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目前已晋升少将军衔。

10月8日,神舟七号英雄航天员刘伯明到访20__长沙航天展,与观展小朋友一起体验各种趣味项目。

据《湖南日报》报道,刘伯明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

公开报道显示,在已经进入过太空的10名中国航天员中,此前至少已有5人获升少将军衔。他们分别是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

至此,神舟五号、六号、七号的6名航天员均已晋升少将。

公开简历显示,刘伯明出生于1966年9月,籍贯黑龙江省依安县,大学学历、双学士学位。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安全飞行10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8年1月,刘伯明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__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__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在轨道舱协助翟志刚出舱行走,后获“英雄航天员”称号。

残疾人励志的人物事迹篇二

王允,男,现年26岁,黑龙江省鹤岗市福兴满族乡同仁村村民。1999年9月至20xx年7月在福兴满族乡福兴中学就初中,20xx年9月至20xx年7月在绥滨县电视广播大学继续学习,20xx年9月至今任福兴乡同仁村水稻专业合作社团支部书记。

王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自小就跟随父母到农田里劳作。干农活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却无形中锻炼了他坚毅的性格。20xx年10月,王允选择离开家乡去山东青岛打工,年轻的他梦想着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当时他在那里做过服务员、司机、工艺品销售员等工作,辛苦打拼了一年多,却仅能维持个温饱,这让他感觉到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美好,最初的梦想其实是那么远不可及。即便如此辛苦,他还是为了那所谓的自尊心不愿意回到家乡,觉得自己没能混出个模样给父母脸上增光,直到20xx年3月,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家里农活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在父母再三的央求下,他终于决定回家。虽然一年多的打工生涯没有让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这将是他终生的财富。

回家后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他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但这却让他倍感压力。虽然他对种地并不陌生,但也不十分精通,他按照父辈们的传统模式进行水稻种植,可产量很低,辛勤耕耘的收入仅够家中的部分开支,这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但干农活和外出打工的这些经历,注定让他成为一个不服输的人。

20xx年,同村有一户村民的10垧旱田要转包,当他看到那片地水源充足,顿时眼前一亮,当即决定签订租地〖〗合同,期限3年,通过贷款一次性交付地租18万元。到了生产时季,他将这10垧旱田及自家原有5垧地都改成了水田,由于第一次种植水稻经验不足、设备投入较大、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这一年收入微薄,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他积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向当地种植大户取经,向乡种植中心人员请教。

20xx年,在乡种植中心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对照过去,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科学种田新技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应用水稻鉢\盘育苗培育壮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当年垧产达到16000斤,较上年增产20xx斤,增幅15%,年收入15万元。通过不断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上实践,他的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科技种植能手。王允富了,但他不忘乡亲父老,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栽培技术传授给周围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同仁村大部分青年思想得到了转变,积极进行科学种田,王允是当之无愧的青年致富带头人。

20xx年同仁村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并光荣的当选了同仁村水稻种植合作社团支部书记一职。当选后,王允为做好青年工作,王军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以身作则,以诚待人,树正气形象。一是注重思想建设讲学习。他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此,他坚持从《团章》和最基本的团务知识学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及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青年工作业务知识,为做好共青团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爱岗敬业讲奉献。他按照"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密切同青年群众的联系,注重听青年声、知青年情、懂青年心、办青年事,竭诚为青年服务。为改变村里年轻人原有的赌博、酗酒等一些不良习惯,他挨门逐户去做工作。给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人生的价值与哲理,科学种田新技术,并组织本村的青年到周边村镇参观,学习他们的先进种植经验与致富门路。他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励了本村的一批热血青年。在他的引导和带动下,本村一时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的热潮。同时,王允始终把团支部组织阵地建设做为团工作的基础,紧紧抓住提高团员素质、发挥团员作用建设这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对团支部的各项软硬件进行更新整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团支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村团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针对青年思想教育不够的问题,组织制定了支部学习制度,组织合作社的团员青年以集中学、分散学、个别辅导的形式共同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理论知识,使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团支部结合农民科技致富需求,举办水稻科技培训班2期,培训人数达62人,青年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他的大力宣传,村民们对"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模式有了深刻认识,在内心深处种下了"抱团取暖、攥拳发展"的种子。自从他进入专业合作社以来,先后已发动15户青年团员种植户开发水田,在这15户中他选出3户作为典型,进行实地入户传授科技种田经验,使他们快速掌握科技种植技术,通过典型户的带动,许多传统种植观念的农户也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中,并实现了增产增收。村民刘胜本人有残疾,父亲体弱多病,还有两个孩子,生活极其贫困,他曾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王军主动找到他,问题明情况,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同时号召合作社中的青年团员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帮物,在春耕生产时边忙自家的活,边带领大家干他家的活,还主动义务出车为他买籽种、化肥,使这个十七年没有用过化肥的农户种上高产田,老父亲看了电视,妻子养了肥猪,儿子上了大学,家庭当年就脱了贫。王允充分发挥了一个团支书在农村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

现在的王允,家里各类大型农机具齐全,去年又新购置了一台私家轿车,生活可谓越来越好,可他说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的理想是让全村家家都有小轿车,每户都过上富庶幸福的生活。生命是一种姿态,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奋斗,必将演绎出不同的人生。王允正是用他自己不懈的努力,谱写着新一代农民最壮丽的诗篇!

残疾人励志的人物事迹篇三

滕启刚对百姓有深厚感情,他以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精神把党的温暖传递给百姓。

20__年,一个跟父亲到工地打工的15岁女孩遭受父亲工友性侵,案件经滕启刚审结后,为防止女孩随父亲返回工地心灵受到第二次伤害,滕启刚征得女孩父亲同意后,把她带到自己二嫂家。滕启刚的二嫂石英琴回忆,女孩又瘦又小,身上一股刺鼻的味,她领孩子洗了澡换了新衣服。到了新环境女孩整日不说话、见人直躲,滕启刚几乎每天下班都要绕道来看看她,她只有看到滕启刚才会咧嘴笑一下。

三个月后,滕启刚带着女孩父亲来接孩子,女孩跟在爸爸身后,走着走着突然回头一下跪在滕启刚面前,哭着喊“滕爸爸,滕爸爸!”

滕启刚一家生活简单而幸福,妻子李淑华曾是一名幼儿园老师,改制下岗后在滕启刚鼓励下成为卖拌菜的小贩。30年来,滕启刚和家人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滕启刚先后获得全国法院“优秀直播法官”“辽宁省人民满意政府干警”等30余项荣誉,他为千山群众送去了党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了司法温度,得到了公平正义。

残疾人励志的人物事迹篇四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品质的民族。千百年来又有多少英雄儿女。今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观看了二零零五年《感动中国》节目。看了这一位位英雄豪杰的事迹,我不由自主地从内心中发出震撼,从中得到了感受。

首先,我们观看的是魏青刚的英雄事迹。魏青刚是一名来到城市打工的工人,他从小生活在乡村,所以懂水性。他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凡凡的人,而在2005年8月8日作出了不普通不平凡的事情—三次跳海救人。

是啊!英雄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有一名歌手,它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捐给了灾区的孩子,被他捐款而上学的孩子共有178个。而他自己身患胃癌晚期却没有钱做手术,他就是——从飞。在从飞生病住院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却是那178个孩子如何上学。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把毕身的钱都捐给那些失学儿童时,他说:“从我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就下定决心要把一切都献给那些孩子。无数得人们都和我一样,心动不如行动。”我认为社会上正因为有许多像从飞这样的人,灾区的儿童才可能上学,我们的祖国才会繁荣富强。

当然!祖国的繁荣是离不开科学家的。有位知识分子这样说过“今天我们努力学英语,就是为了明天别人学好汉语。”这位知识分子就是成功制造大型航空刹车片的科学家黄伯云。20年前,中国没有大型航空刹车片,外国在航空方面瞧不起中国人。黄伯云心里很不服气,下定决心参与世界的航天刹车片挑战。20年的心血,黄伯云终于成功了,他让20年前讥笑中国的外国人竖起了大拇指,他为中国赢得了尊严。他曾一次次地失败,但他却从未灰心,最终获得成功。科学是无限的,他站在了报效祖国的高点。

不光是立下很大功劳的人才是伟人,在乡村也同样有“平凡”的伟人。他们是默默无闻的,是最真、最善、最美的,是苦难中坚强的,是全社会人学习的榜样。李春燕就是两位乡村伟人之一。5年里,李春燕所在的大塘村里共有7千多人生病被她治好,而村民们都很贫穷,留下来的只有一张张欠单。李春燕并没有打退堂鼓去别处工作,而是继续给村民看病。当记者问她为什么要留在这里时,她说:“村民是离不开我的。”

还有一位乡村伟人,他在苦难中坚强,在他眼里贫穷不是让人同情的理由,他就是洪战辉。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抚养了一个比自己小的孩子,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还一边照顾抚养的那个小妹妹,他带着妹妹上学,生活贫穷却从来不要别人的捐款。他是善良的,抚养了一个小孩;他是坚强的,用自己的力量担起生活的担子。他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文档为doc格式

残疾人励志的人物事迹篇五

【获奖名片】

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颁奖词】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杜玉波:陈斌强自身的朴实行为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

吴孟超: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事迹】

《陈斌强:用行动注解孝德的好儿子》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