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通用5篇)

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通用5篇)

ID:4060011

时间:2023-10-02 12:08:41

上传者:GZ才子 2023年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一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二

《人生的智慧》开篇立论,人的自身及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智力、审美等个性因素根本而直接的决定幸福与否。

快乐或痛苦,首先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一个具有乐观阳光气质的人,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寻觅到快乐与满足。一个气质悲观忧郁的人。任何外在的美好事物都无法打动它,就像是阳光照不进黑暗森林。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因为它是麻木逐利的,快乐或痛苦,对他的心灵激不起任何涟漪,掀不起任何波澜,毫无意义。

随后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其自身因素对命运与幸福的影响较小,其拥有或占有的身外之物或期在他人心中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幸福,作者把这类人比作毫无思想感情的机器,并通过对比指出,依赖外部因素的快乐是低级趣味,只有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高级趣味。

同时又指出,对于普通人难以真正享受发自内心的快乐,其人生就如同一台中,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欲望得到满足则无聊,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而更有诸多人同时陷于痛苦和无聊之中,沦于无法满足远超自己能力的愿望的失望中,无所事事,却不懂节欲,并从内心寻找快乐。

总之,痛苦和无聊是幸福快乐的两大死敌。

《人生的智慧》强调个人的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着重心灵的态度和看待世界的角度,类似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

叔本华没有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方法,而是提供改变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法。当普通人领悟自我与世界相互独立自我,不为世界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活成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多了一条路:简单的快乐,社会价值观由成功转向成为“人”自己。

当我们把这套理论诉诸现实时,有一种错觉,就是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狭隘立场上,主观臆断地以为这就是在描述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差距:当西方社会庞大而稳定的中产阶级不必攀比世俗成功而是追求内心的幸福意义活成自我、平民甚至无产阶级也能在社会福利的荫蔽下免于挣扎而是简单而快乐地低欲望生活着的时候,中国社会广大的“打工人”却在残酷的内部倾轧中受到物质、欲望、攀比、竞争的多重夹击而活得痛苦不已——很多人从这本书中对中国社会和个人意义产生了悲观感——这就是管中窥豹甚至强词夺理了。

这些理论,反映的根本就不是影射不同社会的差距,而是具有超前性的跨时代预言、验证、反思、借鉴价值。

看似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之间差距的表象,实质是时代与时间的问题。现在的中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恰恰也是叔本华那个时代的西方社会的顽疾。

叔本华在书中隐隐约约地对比了这两种生存状态和生活境界,并不是辛辣地对比讽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是看透了当下的时代而预言未来的时代。

中国人不应该在读罢此书后倍感消沉,而应该意识到叔本华的理论犹如一座发展时间线的标杆里程碑,站在上帝视角普适于任何文明,只不过走得快的西方文明先验证了预言,走得慢的中国今天也走到了这座里程碑旁并在叔本华理论和西方实践经验的结合指引下,对前途有所了解,并朝着那个归宿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在未来也能实现每个人的或心灵解放、或低欲幸福——精神文明要跟上物质文明的脚步并走在物质文明的前面,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找到价值的栖息、意义的归宿。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三

在我看来,叔本华是很消极的。但好像他对减少苦痛又很有执念,因此也并没有彻彻底底到虚无主义的地步。他的消极在于他不相信改变。毕竟是二百多年前的书,观点在变化,世界也在发展。因此我认为辩证看这本书还是比较适合的。

叔本华对于独处的重要意义的强调,对骑士荣誉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他对世界苦难内核的洞察,都有极其深厚的意义。但对于他的观点我有一些不太赞同的地方。

首先是人性格不可能改变的消极内核。叔本华认为,人生有很多难以预测的苦难,要躲避真实痛苦,不要追求虚假的幸福。我认为人是由经历塑造的,发自内心的成长的力量是有改变自身可能的。此外,既然一个人有不依靠任何外物与外在关系的独处力量,那有什么好失去的呢?如果不占有任何外物,为什么不能超脱地去用勇气去做些尝试呢?我们自身依赖的自身的力量是不会失去的啊。如果没有尝试,只是躲避苦难的话,会一直错过。

其次,我认为他个人经历得出来的结论有些偏激而绝对化。从叔本华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他睥睨众生的强烈的.优越感。或许优越感是抵消自身痛苦的利器,但同时过强的优越感可能会造成自我蒙蔽,会影响对世界多样性的认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优势,不同人有不同经历,观点也都千差万别,不同人身上也都有我们可以学习进步的地方。此外,他个人极强优越感会阻碍他现实中与人相处,他不屑于与其他“庸人”交流。为了避免冲突,他怀疑真诚,拒绝表达想法,抵抗自我暴露。他阻断对其他人想法的理解,同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恶意。对其他人的不理解与恶意往往会阻碍自身获得心灵平和宁静。

叔本华自身家境不错,他可以专注于哲学不为生活所迫,他可以独居专心沉浸于精神世界,认同自我。他按照自身本心生活的并且全然接受自身的。我也极其敬佩尊重他自洽的思想体系,他鲜明的观点,他出众的才华。但对于社会上的大众来说,有他知识储备,强大精神力,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并不是那多,情况也可能不太一样。大多数人是要努力生存,要适应社会,平衡个人和社会冲突,才能尽最大可能规避苦难与折磨。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自信接受自身,独处是自发的选择,在独处中他们汲取力量,同时他们也不排斥接受不同人观点,不会完全切断与人的交流与联系,他们享受孤独并且可以在这本书找到共鸣。但也有一些不够自信的人,或许人生早起经历了一些不幸运的事,他们选择的独处更可能是无法与别人相处,抨击世界后无可奈何的措施。他们口中的独处可能只是自我安慰,也不是完全接纳自身。他们活在自身的世界中,拒绝与外界联系,也很容易以恶意眼光看世界。他们难以了解新的观点,改变思维误区,紧接着就是进一步的自我封闭带来的恶性循环。但一旦冰冷的现实出现意想不到的灾难,理想化形象可能会崩塌,现实落差可能会造成长久难以扭转的抑郁。这种情况的话,对这本书的强烈共鸣,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恶性循环。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四

叔本华《人生智慧录》, 是从这里开始说起。

1)人的自身,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例如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

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亦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1:我认为就是内在与外在的两个内容,人的外在多数取决于遗传,是父母赐予的。但内在取决于自己。叔本华的文字传递给我一条信息:每个人到底生活于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的环境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

2: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说到性格,叔本华认为一个人所能得到属于他自己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的确,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他的整个存在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人的内在素质。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或者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

3: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叔本华教会我,不依赖于别人眼中寻找自己。

4:对于闲暇时间,叔本华也有话要说。

他认为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是显示出闲暇对于他们是何等的没有价值。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和支配自身。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就一个无用的家伙,无所事事,无聊烦闷,他的自身变成了他的包袱。

头脑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这个是我一直努力要做到的状态。除了精神松弛下来的时候,尽量免受无聊的袭击。

5:如果社会交往的数量等够代替质量,那么就算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都是值得的。但遗憾的是,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仍然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社会交际能力与他的智商,是不能成正比的。优秀的人,对你的影响会很深刻。如果,你拥有伟大的精神,你会发现,你会喜欢独处,因为你不再需要去寻找淹没你的人群。

6:太过看重别人得看法,那就是抬举他们了。

我们所表现的的表象——这也是我们存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通常被我们过分看重。

这是人性的一个特殊弱点所致。稍作简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人的看法就其本身来说,对我们的幸福无关紧要。

每个人一定都有遇到流言蜚语,或者听到一些别人对你有各式各样的看法。有好有坏。那些别人对你得评价,只是别人头脑意识里的产物,只在别人的头脑意识中产生效果,它是附带种种概念性的东西呈现在别人头脑中的表象。所以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是间接地存在。所以,尽量减低我们对特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否则,人们就只能成为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的奴隶。

7: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

别人对自身的看法慢慢衍生有荣誉感、虚荣心、自尊心…叔本华认为一旦不再担心和指望别人得看法, 那些奢侈 排场,十有_都会消失。在孩童时期,荣誉感就初露端倪。在接下来的青年期和中年期,名誉、骄傲等变得更加明显。但到了老年,这方面的欲望却显得极为强烈。因为到了老年,享受感官乐趣的能力已大大减弱。虚荣和自大就于贪婪一道瓜分了统治的地盘。

8: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处地方受伤或者疼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就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里。我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那微小的疼痛之处。同样,违反我们意愿的事情,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不如意就会进入我们头脑,我们就会惦记这件事情。

所以,判断一个人现在是否幸福,去问问他最近烦恼的事情把,看看事情是多么渺小,你就知道你现在有多幸福了。在很不幸地时候,那些微小的事情,你是感受不到的。

9: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我们对幸福的过分期待毁坏了这世上的一切,毁坏的程度与我们的做梦程度相一致。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地实现它们。降低我们地欲求是明智和合理的。

有时候对自己宽容一点也是好事。当然,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

9: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这句话,我觉得也是威力无比的。

10:我们的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要是有能力,内在丰富,我们就不会对运气有太多的要求。

11:正如一个人背着自己的身体,而对此重负一无感觉,但在移动他人的身体时,他却感到了重量,同理,他不会注意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恶习,而只会留意他人的这些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却像一只对着镜子咆哮的狗——他以为镜子里面的是另外一只狗,殊不知它看到的正是它自己。

(人是自私的,这句话是真理。)

12:在言辞或者表情流露出愤怒和憎恨是徒劳无益的……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冷血的动物才是唯一有毒的动物。

卢梭说,最好的报复是暗杀,而不是决斗。无视也是最好的武器。

13:最大的愚蠢也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甚至为了肉欲和其他片刻的欢娱献出了自己的健康,我们应把健康放第一位。

最后,还想分享几条见解独到却又鲜为人知的阿拉伯谚语:

“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对我的秘密保持沉默,那么,这个秘密就是我看管的囚徒;如果失口说出了这个秘密,那我就变成了它的囚徒。”

那种纯粹以追求个人自身安逸为目标的实际生活则显得可悲,这种生活增加的只是长度而不是深度。 尽可能的增加生命的深度,生命只有一次,要活的精彩。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五

1.人的自身(个人属性):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智力等。

这是人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它能对人的幸福感产生最根本、最彻底、最直接的影响。

最高级、最丰富多彩的,以及维持最久的乐趣就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一种没有烦恼和痛苦的状态,追求平静和闲暇;一个人对同他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智力水平的平庸、思想的贫乏程度成正比。

2.人拥有的身外之物:财物及其他占有物。

3.人向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别人的看法):名誉、地位、名声。

我们的快乐或忧伤,实际上不来自于客观,真实的事物,而来自于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确保自己幸福的内在源泉畅通无阻的条件是闲暇和独处。

虚荣:把别人的看法看得比自己意识中的活动更为重要,把别人的看法当成了现实,把这种派生的、次要的东西看成了首要的事情。虚荣来自外在,让别人相信自己有某方面的突出价值。

骄傲:自己拥有某方面突出的价值,因此骄傲是来自内在的,是一种直接的自我尊重。

骄傲和虚荣都属于人的本性的愚蠢。

名誉和良心互为表里,即良心是名誉的内在呈现,而名誉则是良心的外在表达。

名誉和名声不同,名誉会死亡,而名声不会。

名誉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说,名誉是别人对我们的价值的看法;从主观上来说,名誉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和顾及。

·若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你我之间,履行承诺和两性之间,他们对应的名誉关系为:

公民名誉和公职名誉

公民名誉范围最广,其前提在于我们必须无条件尊重每个人的权利。(适用于所有社会阶层,一旦失去难以恢复)

公职名誉指人们对公职有所敬意,它要求担任公职的人也对其职位保持尊敬。

女性名誉和男性名誉

其他还有骑士名誉等

判断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看他享受了多少欢愉,而是看他承受了多少痛苦。因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都是肯定的。

幸福的生活就是避免了诸多不幸的生活。

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

1.明确生活的目标——尽最大可能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欢愉。

2.降低对幸福的要求。(更好是好的敌人)

过分地为生活做准备,其实都是极大的愚蠢。

1.人们未雨绸缪,却没有考虑这些计划实施所需要的时间。

2.计划会遇到的阻碍是难以预料的。

3.一个人未必有预言时代发展的智慧。

4.自己也会被时间改变。

对自己的态度

宏观上来讲,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生命总体发展的大致脉络有所把握,并且有自己的计划。

微观上来讲,我们每个人既要观照未来,也要对照过去,但人生最重要的是当下。

珍惜当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过深思熟虑的生活。

对他人的态度(与人相处)

1.学会宽恕(为了达到生存目的,避免各种人事纷争和吵闹)

2.保持礼貌

3.不要驳斥别人的看法(即使出于美德)

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别人精神上的优势,因为大部分人都脱离不了主体的“我”,根本上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这一特性产生的结果就是人们总会把别人说的话和自己联系起来。

对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表现出聪明和思想,只会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

对命运的态度

人生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构成人生的要素都是相同的。

运气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人生是一连串的外来事件和我们不断做出的决定相互作用的结果)。

勇气于人,无比重要(不提倡过犹不及的勇气:冒失),但人不能只有勇气,还要有所畏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