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课题结课工作报告(大全5篇)

2023年课题结课工作报告(大全5篇)

ID:4069874

时间:2023-10-02 18:04:35

上传者:紫衣梦 2023年课题结课工作报告(大全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课题结课工作报告篇一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迷、悟、爱”学习三部曲,明确指出只有引发兴趣,才能使儿童入迷,才能使儿童进入爱学、乐学的境界。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英语这门学科又是学习英语这一交际行语言,而语言的学习现状又单调枯燥,加之农村小学生害羞、胆小、又更增加了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从事或探究某种事务活动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源。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掌握学习方法,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深处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佳状态,自发地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全身心参与学习,投身学习提供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技术支持(方式、方法和习惯)

课题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1、学习兴趣是人生学习的起始动力,为终身学习提供心理支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社会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创新。新的基础教育课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个核心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广义)的激发和培养为前提。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求知欲,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能使其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兴趣一量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时,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强迫的事,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是一项充满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达到“乐学――学乐”境界。

2、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是外在乐趣,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主动发展,就必须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好学、乐学、善学,激活学生思维,体验学习乐趣,形成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潜移默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思维学习心得源于学生在某种信息的作用下,突然闪现和顿悟的灵感。而打开这种灵感的工具正是激活信息(教师的引导诱发)。这些被激活的信息所产生的感想、表达及新认识、新见解,使学生潜意识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展,既协调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也发展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3、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学习,它是一项高度智力化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学生同时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专心致志,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地提高。这种积极脑力劳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锻炼,并且,学习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大脑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应地学生智力的被开发程度也就越大。

4、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广泛的学习兴趣会推动学生广泛地猎涉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从而使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潜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既丰富了知识又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1、教育心理学理论:从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无论人们进行什么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必须有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动要有效地进行,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觉醒水平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能量状态,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断、储存信息。这是心理活动的最起码水平。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学习心理学理论:小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遇事总好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参与并能获得心理感应。

快乐教育理论: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快乐与人与外界事物或与他人处于和谐境地,使人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而快乐的情境常常伴生兴趣,兴趣使人产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愿望,从而又孪生快乐。也正因为这样,快乐为智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实践中,一旦兴趣衰退趋势出现时,由兴趣引起的快乐情感状态对维持兴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护、激活作用,用快乐的松懈活动解除兴趣集中带来的紧张,用快乐的向往提供兴趣再生和巩固的动力,而这种效应是一切学习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1、探究小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探究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征

3、总结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4、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推出一批科研成果

课题组规划了三个实验阶段:

攻关的重点课题。课题组成立后,我们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广泛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方案、规章制度的制定,实验经费的预算与落实,确保课题实验研究正常开展。其次,我们在“如何激发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总课题下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实验活动,进行实验小结,并把它们纳入到教师年度考核中。教研组每月开展1次专题研讨,课题组每学期举行一次阶段小结。第三,我们从调查学情入手。确定4个实验班的12名学困生(学习失趣),长期跟踪调查他们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学困”原因是爱家庭影响的5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读或是单亲家庭);爱社会影响的4人(进网吧打游戏或打工也能挣钱思想影响);受智力因素影响的2人(生理障碍);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1人(想玩、不想学,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然后我们针对这12名学生的特点施以恰当的学法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扶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发成功的信心。学期结束有8人脱困,另4名学生与原来相比,也有不同程度地进步。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时出现学习兴趣下降,成绩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只要诊断准“病情”,施以爱心,创设情境,更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把失去的兴趣找回来,他们一定会进步。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为我们的第二阶段实验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

课题结课工作报告篇二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种阅读形态: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师所认识和接受。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生缺少课外阅读量。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难怪乎语文教学一直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少、费、差、慢。

2.学生课外阅读落实不到位。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孩子们,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在课外多读书吧!为师者仅仅停留于这样的说教式的宣传、鼓动,而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那么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零散,缺乏整合。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普遍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内涵不够清晰,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儿童阅读能力普遍不高。

(二) 课题的界定

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给学生呈现多篇文章。阅读是读者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同时也建构自我的一种活动。群文阅读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建构。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书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这种孤立阅读的行为;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语文教育领域,她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她是一种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本研究所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所以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群文阅读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1、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2、探索出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

3、提高学生整合阅读知识的能力。

1.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并建构出群文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

通过自编问卷等测量工具,对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小学阅读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

3.访谈法

对参研班级进行实地听课、考察,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访问,分析并提炼影响学生阅读力的因素。

4.实验法

结合学生语文学科教育实际状况尤其是阅读教学实际,在学校语文课堂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考察对学生阅读力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

参研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

6.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渗透在参研教师研究过程当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是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观念。

7、学习成果展示法。

(一)课堂中的群文阅读

1、一课一得。

2、一课一文,随文阅读。根据教学课文的主题思想选择同题材的阅读材料。

3、单元整合,自主阅读,填写群文略读记录表。

单元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习时间,可以课内,也可以课外,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并作好批注,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

群文阅读记录表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老师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记录表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记录的撰写,训练孩子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学生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就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今天课堂所呈现的阅读记录表就包括主要内容、精彩片段、读后感受等这样几个方面。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二)课外的专项活动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月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创编读书乐月报。

(三)开展学校的群体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读书乐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书香娃。

(4)举行读书乐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课题结课工作报告篇三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 “迷、悟、爱”学习三部曲,明确指出只有引发兴趣,才能使儿童入迷,才能使儿童进入爱学、乐学的境界。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英语这门学科又是学习英语这一交际行语言,而语言的学习现状又单调枯燥,加之农村小学生害羞、胆小、又更增加了学习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从事或探究某种事务活动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源。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掌握学习方法,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深处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佳状态,自发地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全身心参与学习,投身学习提供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技术支持(方式、方法和习惯)

课题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1、学习兴趣是人生学习的起始动力,为终身学习提供心理支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社会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创新。新的基础教育课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个核心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广义)的激发和培养为前提。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求知欲,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当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能使其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兴趣一量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这时,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强迫的事,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是一项充满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达到“乐学――学乐”境界。

2、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是外在乐趣,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主动发展,就必须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好学、乐学、善学,激活学生思维,体验学习乐趣,形成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潜移默化)。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思维学习心得源于学生在某种信息的作用下,突然闪现和顿悟的灵感。而打开这种灵感的工具正是激活信息(教师的引导诱发)。这些被激活的信息所产生的感想、表达及新认识、新见解,使学生潜意识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得以释放和发展,既协调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和持久性,也发展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3、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学习,它是一项高度智力化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学生同时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专心致志,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地提高。这种积极脑力劳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锻炼,并且,学习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大脑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应地学生智力的被开发程度也就越大。

4、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广泛的学习兴趣会推动学生广泛地猎涉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从而使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潜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既丰富了知识又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1、教育心理学理论:从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无论人们进行什么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必须有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动要有效地进行,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觉醒水平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能量状态,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断、储存信息。这是心理活动的最起码水平。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学习心理学理论:小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遇事总好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参与并能获得心理感应。

快乐教育理论: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快乐与人与外界事物或与他人处于和谐境地,使人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而快乐的情境常常伴生兴趣,兴趣使人产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愿望,从而又孪生快乐。也正因为这样,快乐为智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在实践中,一旦兴趣衰退趋势出现时,由兴趣引起的快乐情感状态对维持兴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护、激活作用,用快乐的松懈活动解除兴趣集中带来的紧张,用快乐的向往提供兴趣再生和巩固的动力,而这种效应是一切学习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1、探究小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探究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征

3、总结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4、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推出一批科研成果

课题组规划了三个实验阶段:

攻关的重点课题。课题组成立后,我们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广泛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方案、规章制度的制定,实验经费的预算与落实,确保课题实验研究正常开展。其次,我们在“如何激发和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总课题下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实验活动,进行实验小结,并把它们纳入到教师年度考核中。教研组每月开展1次专题研讨,课题组每学期举行一次阶段小结。第三,我们从调查学情入手。确定4个实验班的12名学困生(学习失趣),长期跟踪调查他们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学困”原因是爱家庭影响的5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读或是单亲家庭);爱社会影响的4人(进网吧打游戏或打工也能挣钱思想影响);受智力因素影响的2人(生理障碍);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1人(想玩、不想学,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然后我们针对这12名学生的特点施以恰当的学法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扶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激发成功的信心。学期结束有8人脱困,另4名学生与原来相比,也有不同程度地进步。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时出现学习兴趣下降,成绩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只要诊断准“病情”,施以爱心,创设情境,更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把失去的兴趣找回来,他们一定会进步。通过第一阶段的调查研究,为我们的第二阶段实验指明了方向,树立了信心。

课题结课工作报告篇四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是一所先进学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小学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项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设。所谓“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写作,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要在研究中,总结出生活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高教师作文教学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校成为作文教学特色学校。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真学陶,得真经,开展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实践,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实践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得真效的,肤浅的。

2、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形态的内容之一。我们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处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来育文,以作文来育人,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

3、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全体教师协同研究,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研究个性,寻找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又能体现学校作文教学共性的模式。课题组教师开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加强作前指导“点”“面”结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于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性、针对性、主体性原则在作文批改中的运用》、《运用综合讲评方式,提高写作修改水平》、《运用迁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评自改欣赏性作文讲评方法的研究》、《小学生生活作文的个性化指导》、《班队活动与生活作文结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创设研究》等子课题研究。从学生的层面上说,既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础,又要实现在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

4、语文素养的整体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不能离开了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来进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中,与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相结合,特别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开展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重视规律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研究规律,规律即科学,寻找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在开展作文教学规律探索中,注意继承传统、借鉴他人与创新,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的精髓,认真总结生活作文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学会从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现象,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生活作文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

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生活作文主张: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从文中品生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感受。

把生活作文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

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观念改造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课题立项后,我们即成立了课题组,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我们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每月进行一次学习,编印一期《师陶活页文选》,每学期编印一期会刊《求真》,参加第二、三届全国中青年学陶骨干培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全体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编印摘编因特网网络教育信息的《他山石》周报,成立教科中心组,定期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领导观念。

课题结课工作报告篇五

我校课题领导小组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育学生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健康成长。这也就是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我们的德育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实效性不高。学校德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今年九月九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好老师的标准的重要讲话中,他又深刻的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教师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所以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问题,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对整个国民和民族的未来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课题正式立项时间为20__年12月,课题名称:《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

二 课题研究过程和活动

1.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课题筹备阶段 a、立项可行性论证

我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办学理念,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心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学校“诚信与我同行”等主题中队会等活动,获得了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20__年,我校被授予甘肃“优秀少年大队”称号。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关于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县教体局德育工作的方案和要求,先走访了部分学校,对有关小学生道德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对这些资料数据的分析与整理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的依据。本课题组有信心能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b、筹备开题:20__年3月——20__年8月

1、成立课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申报工作。

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作为首要抓起,积极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为发展的重要战略。我们成立了以蔡自元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伏雁、王芳红、教导主任张文清、政教主任李君平等课题领导小组,负责课题的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德育教育现状和教师的能力水平,对我校现促进德育教育以及教师的与观念的更新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课题研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反复的论证,确定了该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内容,完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课题研究申请书的填写及其课题申报工作。

2、组建了精干研究队伍,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参与研究教师的培训,提高研究能能力。具体表现:(1)课题组吸收了各科学科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对于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各种保障(2)课题组成员人手有一台电脑,工作信息化,办公无纸化,并以创建了qq组群,交流方便。参研人员工作积极,团结协作,奋进创新。(3)均为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中取得了成绩的主体参与者,自身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经验经常进行积累与反思;(4)基于对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的浓厚兴趣和使命感。

经费保障:学校十分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保证资料。设备。科研经费的正常供给。

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均按计划完成。

2.课题研究第二阶段——课题运作阶段(20__年9月——20__年7月)

构建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 1 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3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共建共育。 培养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倡导“人人都是美德工作者”“全员参与抓德育”。我们通过重点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

建设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优化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凸显育人里理念,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和谐发展。

4以活动为载体,寓德育于体验中

加强德育序列教育研究

实施“班干部轮换竞争制。”

开展“健智雅诚”教育

开展感恩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 5建立教育阵地,拓展教育空间

社会教育阵地是实施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空间,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重视思想品德教学研究,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对引发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

7 发挥学科德育功能,提高“教书育人”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长知识,求发展的主阵地。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

三、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由于有学校的强有力支持,保证课题的开展,研究计划能按时执行。1加强课题研究意义的宣传,同时取得了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

2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

3组织了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

4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写出了阶段研究报告。 6主持人做好了阶段性成果的验收。 研究变更情况(无重大变更情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