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革开放先锋的心得感悟(汇总5篇)

最新改革开放先锋的心得感悟(汇总5篇)

ID:4072066

时间:2023-10-02 19:24:57

上传者:书香墨 最新改革开放先锋的心得感悟(汇总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改革开放先锋的心得感悟篇一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韦焕能获得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1980年,他组织原合寨大队果作屯(自然村)村民冲破体制束缚,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直接差额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这是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率先实行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探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村规民约、选举方法、议事制度等做法,为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了重要探索。合寨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在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韦焕能是村民们眼中的“能人”:37年前探索的“村民自治”,引领了一场深刻影响中国的变革;如今“退而不休”的他带领村民发展桑蚕等产业,日子越过越好。

1980年初,合寨村的村民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大胆的突破体制的束缚,以差额选举的方式产生了第一届新中国村民委员会,同时也订立了第一部《村规民约》,村民们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同时也迈开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村民自治的崭新路子。作为“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的首任村委主任,韦焕能是这一历史的开创者之一,见证了合寨村30多年的变化发展。

在合寨村百年大樟树下,韦焕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切依旧历历在目,很是激动;合寨村的选票是在一节卷烟的白纸上,投票箱是从一个村民家里借来的米桶,写上选举人名字投进去。尽管选举条件简陋,但选举村民们仍然认真对待,计票、验票、唱票、监督,流程一样不缺,现场庄重严肃。最终韦焕能全票当选合家寨果作屯村民委员会第一届主任,与两名副主任、一名会计、一名出纳一起组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村民自治的领导班子。随后一份针对村里赌博,偷牛盗马,乱砍滥伐等种种乱像的《村规民约》和《封山公约》出炉,村民们“签字画押”约定自我规范行为,整治村容村貌。至1980年底,合寨大队12个自然屯全部选举产生村民自治组织,订立《村规民约》,依照村规进行村级事务管理。1984年撤社建乡后,合寨大队成立了村民委员会。原大队各自然屯设立的村委会改为村民小组,韦焕能继续被选举为首任合寨村村委主任。“村民自治”让合寨村的生活很快步入正轨,治安环境大为好转。37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合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依靠着不断完善的村民自治的优势,合寨村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风愈加淳朴,邻里愈加和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创业。韦焕能高兴地告诉大家,“合寨村发生的巨变,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和深得民心的好政策,就不会有合寨村的今天!”

改革开放先锋的心得感悟篇二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王启民获得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铁人”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王启民是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助理。他始终用“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敢于挑战油田开发极限;坚持“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信念,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造多项世界纪录。主持研究并提出了“分阶段多次布井开发调整”理论,其中表外储层开发利用打破了国内外认为不能开采的禁区;主持的油田高含水后期“稳油控水”项目研究,为大庆油田实现20xx年5000万吨以上高产高效持续开发作出重要贡献。他是一代石油人的杰出代表,为“铁人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生产力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下,以王启民为代表新时期“铁人”精神有它更新更深的时代内涵。

王启民,1937年9月出生于浙江湖州,于1961年8月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授予“新时期铁人”荣誉称号;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管理局局长助理,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中共第15届中央候补委员。

早在1960年4月,大学尚未毕业的王启民便来到了大庆油田进行实习,在葡四井试油队当技术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王启民不知不觉患上了风湿病,但他仍以铁人为榜样,与工人们一起不分白天黑夜地搞会战,年底在实习生中被评为唯一的二级红旗手。

1961年8月,大学刚刚毕业的王启民便响应国家的号召,重返大庆油田,立志为祖国的石油工业贡献青春和力量。从那时开始,王启民的命运就和油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探索油田开发规律也成了他一生中永恒的课题。

油田刚开发没多久,为了探索地下油水分布规律,王启民和几个同事白天到井上观察、取材料,晚上分析比较,每天都忙活到后半夜,终于开创了“温和注水”“均衡开采”的“非均质”理论。由此,油井的生命力旺盛了,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又呈批涌现了出来。“非均质”开发理论的形成,为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不断增长,趟出了一条注水开发的新路。

1975年,王启民冒着风湿病加重的风险,依然工作在前线,又开创出了“分层开采”的方法,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还揭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开采的基本规律和稳产方法。

1976年,大庆油田年原产油5030万吨。这表明,大庆跨入了大型油田行列,还开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新纪元。这些荣誉的背后,离不开王启民的突出贡献。

1985年,大庆第一个稳产十年的目标胜利实现后,又提出了第二个稳产十年的奋斗目标。王启民花了七年时间,经过反复实践,对表外储层的地质特征、潜力分布、开采条件、产能特点、挖潜效果及开发收益等,有了正确的认识,为“表外储层”的开发找到了科学依据。“表外储层”的开发研究成果,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按2亿吨的可采储量计算,价值达20xx多亿元。

1986年,王启民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

1991年初,王启民提出“三分一优”方案。这个方案很快在全油田得到推广应用,它使大庆油田实现了三年含水上升率不超过1%,有效地控制了产液量剧增的局面。王启民的辛勤工作,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八五”期间,大庆油田累计多生产原油610多万吨,累计增加收支150多亿元。1996年,“稳控油水”系统工程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王启民先后主持了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和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十大科技奖”、“国家科技成果特等奖”等19项奖励。

改革开放先锋的心得感悟篇三

改革开放初期,他解放思想,大胆在海盐衬衫总厂进行企业改革,创品牌、闯路子,努力搞活经营;严格内部管理,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创新企业文化,激发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在改革推动下,海盐衬衫总厂面貌焕然一新,一举成为海盐县第一个产值超千万的企业,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敢闯敢干、勇于实践,成为“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典型,媒体称他“剪开企业改革帷幕”,其用过的裁布剪刀被收入国家博物馆。荣获“浙江省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

1934年,大年三十晚上,浙江海盐县,一个妇人听着高高响起的鞭炮声生下一个男孩,小名高生。男孩从小多病,念书时起名步鑫生。

步鑫生的老家在海盐县澉浦镇附近的农村。步家是裁缝世家,步鑫生从小就学裁缝。他9岁时父亲去世,当时大哥16岁,二哥15岁,一个到上海南京路,一个到上海霞飞路,一个学男式裁缝,一个学女式的。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大家走到一起来,步家荣昌裁缝铺也合作化了,步鑫生成为武原缝纫合作社主任。在1978年之前,海盐县城人对步鑫生的印象还是那有名的步家裁缝店的后人和总是带给人们惊喜的好手艺。

海盐衬衫总厂前身是红星服装厂,是服装加工企业。由于没有自销品牌产品,企业发展很慢。后来,通过一家社队企业的关系与上海卢湾区一家衣帽公司接洽上关系,为对方批量加工服装。为了促进生产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步鑫生任车间主任时就提出过奖励工资等建议,未能实施。

当步鑫生接手厂长时,企业有300多职工,却状况不佳,老工人的退休金也无处可支。在这种情况下,步鑫生觉得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就是学习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

当时安徽凤阳等地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已经见到很好的成效,步鑫生参考其中的做法,在工厂里实行工人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当时时髦的概括是:“打破‘大锅饭’!”其次是抓质量,“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

三是规定请病假一般不发工资,若真生病要由步鑫生来决定是否补贴。当时,“泡病号”在企业中很流行,即使在企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出勤率也只有80%,而真正生病的不到“泡病假”的三分之一。步鑫生当时的做法就是要治一治这种“流行病”。其他的办法还有每年要开订货会、打响“唐人”、“双燕”、“三毛”三大衬衫品牌等措施。因为“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倒台!”正是在改革的潮流推动下,当时地处偏僻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海盐衬衫总厂成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明星之一。

海盐衬衫总厂,这个前身是1956年合作化组织起来的小集体性质缝纫生产合作社,从一开始只有60多名职工,到1983年达到600多人,两年后达1000多人,企业利润每年以50%幅度增长。

多年后,步鑫生自己也意识到:“那时全国改革已在农村取得进展,城市改革需要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有关方面发现了海盐,发现了我。没有步鑫生,也有张鑫生、王鑫生。”

1983年,步鑫生火了!

1984年,短短2个月,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美、英、法、德等各国驻华外交官员、记者闻讯赶来,探讨“大锅饭”“中国懒汉”等“改革锐话题”,步鑫生在厂里接待室举行招待会,侃侃而谈。

“庙多菩萨多,办一件事要盖几十个图章,必须改革,将某些部啊局啊撤掉……”步鑫生在大会上批评政府机构臃肿。

步鑫生到处作报告,甚至到部队、机关谈改革……

他在这里名扬全国,也曾在这里“败走麦城”。

西装!西装!步鑫生耿耿于怀:“如果西装厂存活到现在,产品肯定卖到国外!”

当时让西装厂上马,步鑫生承认有点头脑发热。“领导1983年要我上西装项目,我说好吧,弄个年产量六七万套。结果打报告到省里,领导说,你是典型,要搞就搞个全国最大的,年产量30万套。”

让西装厂下马,步鑫生急得和领导顶起来。“他说各地西装厂都下了,你赶紧下吧,我说这几年我所有的都投进去了,怎么下?再等等,西装又会流行起来。”

等不了了。1988年,步鑫生被免职。

离开海盐后,步鑫生先后到北京、辽宁盘锦、河北秦皇岛等地创业。他憋着一股劲,“好企业请我我不去,亏损企业我才去,我要体现人生价值!”

步鑫生病切除肾脏、脾脏,出院后退出商界,定居上海。闲时看看历史书,练练书法,最爱写“龙”字。

6月,他回到家乡海盐定居。

改革开放先锋的心得感悟篇四

20xx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其中吴仁宝获得了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

吴仁宝始终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列,率领华西村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走出了一条农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称号。

从1961年到20xx年,吴仁宝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做了43年村党组织书记。他带领全村群众把一个只有500多亩农田的苏南小村庄,建成为一个20xx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华西集团,农民人均收入20xx年达7.2万多元。

吴仁宝生前常说,华西村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实事求是。他做过两个与众不同的重大选择:

各地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他则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坚持集体所有制,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全村500多亩农田,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村办企业。吴仁宝说:“中央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人多地少,宜统!”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吴仁宝凌晨两点召集全村干部开会,迅速采购大批生产材料,加快村里企业生产步伐,“凌晨一次会,赚了一个亿”。自此,华西村发展进入快车道。吴仁宝提出多项改革举措:在村办企业基础上,组建华西集团,这是江苏第一个村级企业集团;在坚持集体经济为主的同时,实行村民参股,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和混合型经济,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99年,“华西股份”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坚持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吴仁宝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吴仁宝说,富裕起来的华西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华西村通过派干部、出资金、带技术、办项目,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出资上千万元为中西部地区培训了万余名农村基层干部;20xx年开始将周边20个经济薄弱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这是吴仁宝对村党组织书记职责的理解。当华西村村民已经住上五六百平方米的第七代、第八代别墅,吴仁宝却一直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老房子里。“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这“三不”,是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一诺千金,直至去世。

改革开放先锋的心得感悟篇五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巨晓林获得知识型企业职工的优秀代表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勇于创新,掌握了大量铁路接触网施工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先后参加了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京沪高铁等10多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创新施工方法114项,主编《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配发给数千名接触网工作人员作为工具书。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工人,唱响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主旋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巨晓林身上总带着三件宝:“图纸、工具书、笔记本”。有一年“中秋节”,工地放假半天,他和工友们出去逛街采购生活用品,同伴走着走着却不见了巨晓林踪影。大家一边喊他、一边找他,只见巨晓林正蹲在一个摩托车修理摊位前看人修车,向修车师傅请教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呢。跟他同住一个寝室的工友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感慨万千:“老巨学技术那叫玩命,每天他比别人早一个钟头起床,晚一个钟头睡觉。不管多么辛苦,他一点都不放松。他的枕头下面藏着一个小闹钟,他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老巨淡然一笑:“在那个年代,我一个农家子弟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很不容易,所以,我非常珍惜和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从一开始就暗暗下决心要干好。”二十多年来,巨晓林就是凭借这股钻劲,攻破了一个个难题。他白天在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就连师傅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也蹲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问些接触网安装的技术要领。至今,他记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和施工日志,熟练掌握了接触网上下部施工技能,并具有解决接触网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和指导本工种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成为全国铁路电气化施工行业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

农民工巨晓林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先后参加大秦线、京郑线、京沪线、京秦线、哈大线、石太线等几十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他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用忠诚和责任赢得了公司内外的一致赞誉,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奉献的精彩乐章。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研发和革新工艺工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他编撰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在被称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国家队”的中铁电气化集团中作为职工职业技能教育教材被广泛使用,并作为实用型工具书配发给每一位接触网工指导施工作业。他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实现了从一名农民工到“专家职工”的跨越。巨晓林坚守“农民工也要懂技术”的信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掌握了大量从事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实现了由实干型向知识型农民工的跨越。至今,他记了70本230万字的笔记,熟练掌握了工程测量、机械制图、电力接触网软横跨的计算,能够解决电力接触网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具备指导本工种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成为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在中铁电化局一公司组织的电力接触网工技术比武中,巨晓林连续3次夺得个人全能第一名。

巨晓林常说:“当好工人,既要苦干实干,更要敢想敢干、巧干会干。”近几年,我国铁路电气化事业蓬勃大发展,在他看来,随着铁路电气化技术快速发展,原有的工艺工法必须不断地加以改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安全质量。巨晓林以技术工人的身份,参加技术攻关组。他凭着深厚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开发出了具有本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计算软件,用“施工程序化、预配工厂化、计算微机化、检测科学化”确保了接触网支柱结构安装、软横跨安装、整体吊弦悬挂调整和承力所导线架设“四个一次到位”。技术的革新大大提高了接触网施工的生产率。 二十多年来巨晓林凭借着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对国家电气化事业的不懈追求,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