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优质5篇)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优质5篇)

ID:4089749

时间:2023-10-03 06:02:27

上传者:琴心月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优质5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孔繁森获得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1979年开始,孔繁森两次进藏工作,勤政为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结束后,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情况,探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被称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和影响着广大中华儿女投身改革开放事业,自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事创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被追授“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称号。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孔繁森去世后,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将他誉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领导干部中的杰出代表”,并开展了一场中国全国范围的“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活动。1995年4月中国国务院追认他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因孔繁森身前下乡工作经常有新闻记者陪同,留下了许多新闻报道和照片,后根据他的生平拍摄了一部名为《孔繁森》的电影。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20xx年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0名“改革先锋”称号获得者在大会上受到表彰。其中吴仁宝获得了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

吴仁宝始终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列,率领华西村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走出了一条农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称号。

从1961年到20xx年,吴仁宝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做了43年村党组织书记。他带领全村群众把一个只有500多亩农田的苏南小村庄,建成为一个20xx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华西集团,农民人均收入20xx年达7.2万多元。

吴仁宝生前常说,华西村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实事求是。他做过两个与众不同的重大选择:

各地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他则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坚持集体所有制,由30名种田能手,承包全村500多亩农田,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村办企业。吴仁宝说:“中央讲‘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华西人多地少,宜统!”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谈话,吴仁宝凌晨两点召集全村干部开会,迅速采购大批生产材料,加快村里企业生产步伐,“凌晨一次会,赚了一个亿”。自此,华西村发展进入快车道。吴仁宝提出多项改革举措:在村办企业基础上,组建华西集团,这是江苏第一个村级企业集团;在坚持集体经济为主的同时,实行村民参股,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和混合型经济,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1999年,“华西股份”上市,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坚持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吴仁宝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吴仁宝说,富裕起来的华西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华西村通过派干部、出资金、带技术、办项目,远赴宁夏、黑龙江援建了两个“省外华西村”,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出资上千万元为中西部地区培训了万余名农村基层干部;20xx年开始将周边20个经济薄弱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

“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这是吴仁宝对村党组织书记职责的理解。当华西村村民已经住上五六百平方米的第七代、第八代别墅,吴仁宝却一直住在上世纪70年代盖的老房子里。“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这“三不”,是他给自己立下的规矩,一诺千金,直至去世。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巨晓林获得知识型企业职工的优秀代表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勇于创新,掌握了大量铁路接触网施工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先后参加了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京沪高铁等10多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创新施工方法114项,主编《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配发给数千名接触网工作人员作为工具书。他从一名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知识型工人,唱响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主旋律。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巨晓林身上总带着三件宝:“图纸、工具书、笔记本”。有一年“中秋节”,工地放假半天,他和工友们出去逛街采购生活用品,同伴走着走着却不见了巨晓林踪影。大家一边喊他、一边找他,只见巨晓林正蹲在一个摩托车修理摊位前看人修车,向修车师傅请教汽油机的工作原理呢。跟他同住一个寝室的工友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感慨万千:“老巨学技术那叫玩命,每天他比别人早一个钟头起床,晚一个钟头睡觉。不管多么辛苦,他一点都不放松。他的枕头下面藏着一个小闹钟,他恨不得一天当成两天用。”老巨淡然一笑:“在那个年代,我一个农家子弟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很不容易,所以,我非常珍惜和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从一开始就暗暗下决心要干好。”二十多年来,巨晓林就是凭借这股钻劲,攻破了一个个难题。他白天在施工中跟着师傅学,晚上放下饭碗又撵着师傅问,就连师傅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也蹲在一旁,不厌其烦地问些接触网安装的技术要领。至今,他记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和施工日志,熟练掌握了接触网上下部施工技能,并具有解决接触网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和指导本工种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成为全国铁路电气化施工行业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

农民工巨晓林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先后参加大秦线、京郑线、京沪线、京秦线、哈大线、石太线等几十项国家铁路重点工程建设。他爱岗敬业、勤于奉献,用忠诚和责任赢得了公司内外的一致赞誉,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奉献的精彩乐章。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研发和革新工艺工法43项,创造经济效益600多万元;他编撰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一书,在被称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国家队”的中铁电气化集团中作为职工职业技能教育教材被广泛使用,并作为实用型工具书配发给每一位接触网工指导施工作业。他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实现了从一名农民工到“专家职工”的跨越。巨晓林坚守“农民工也要懂技术”的信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掌握了大量从事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实现了由实干型向知识型农民工的跨越。至今,他记了70本230万字的笔记,熟练掌握了工程测量、机械制图、电力接触网软横跨的计算,能够解决电力接触网施工中的复杂问题,具备指导本工种高级工技能操作的能力,成为出类拔萃的能工巧匠。在中铁电化局一公司组织的电力接触网工技术比武中,巨晓林连续3次夺得个人全能第一名。

巨晓林常说:“当好工人,既要苦干实干,更要敢想敢干、巧干会干。”近几年,我国铁路电气化事业蓬勃大发展,在他看来,随着铁路电气化技术快速发展,原有的工艺工法必须不断地加以改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安全质量。巨晓林以技术工人的身份,参加技术攻关组。他凭着深厚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制开发出了具有本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计算软件,用“施工程序化、预配工厂化、计算微机化、检测科学化”确保了接触网支柱结构安装、软横跨安装、整体吊弦悬挂调整和承力所导线架设“四个一次到位”。技术的革新大大提高了接触网施工的生产率。 二十多年来巨晓林凭借着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对国家电气化事业的不懈追求,用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改革开放之初,杨善洲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为了“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率先探索和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建成一大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企业和特色鲜明、经济活跃的小集镇。退休后,他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国家。荣获“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这次获得了改革先锋称号,但老人已经去逝,他的三女儿替老人接受了颁奖。

杨善洲在为官的32年里,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地头。上世纪70年代初,保山老百姓吃饭都是问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杨善洲开辟样板田,亲自试验。

杨善洲蹲点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增加了产量,使保山变成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就来到他的家乡大亮山植树造林,后,他把面积达到5.6万亩估值超过3亿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月10日,83岁的杨善洲静静地走了,他留下遗言:不请客、不接礼、不铺张、不浪费。

改革先锋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1979年开始,孔繁森两次进藏工作,勤政为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结束后,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情况,探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被称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和影响着广大中华儿女投身改革开放事业,自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事创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被追授“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称号。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孔繁森去世后,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将他誉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领导干部中的杰出代表”,并开展了一场中国全国范围的“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活动。1995年4月中国国务院追认他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因孔繁森身前下乡工作经常有新闻记者陪同,留下了许多新闻报道和照片,后根据他的生平拍摄了一部名为《孔繁森》的电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