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方式的变化论文(模板5篇)

2023年教育方式的变化论文(模板5篇)

ID:4093993

时间:2023-10-03 08:08:24

上传者:BW笔侠 2023年教育方式的变化论文(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方式的变化论文篇一

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也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能型,实用型的技术人才。那么,怎样才能检验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高含量的专业技术呢?毋庸置疑,技能大赛就是最好的平台。最近几年,技能大赛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政府、学校、企业等对技能大赛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技能大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简单地说,技能大赛可以检测高职教育的效果,能将高职教育的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从深度上说,技能大赛可以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师资力量等进行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一、技能大赛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改革

(一)技能大赛引导高职教育改革

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开展的技能大赛,大多数都与实际接近,与企业相关,与生产岗位贴切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目的在于突出高职教育的技术化、技能化,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新标准的。在技能大赛中,除了要参加技术竞技的学生外,还会请到一些行业专家、企业人才等,这些专家将直接参与技能比赛,全程观察比赛,并专业化地对比赛做出评选,使整个比赛过程,包括比赛内容、比赛方式、比赛实际操作环节都更加规范。另外,竞赛所选用的试题和项目都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又与社会实际需求贴切,既能完全体现高职教育中的高端技术,还能使选手所表现出来的水平更加真实,由此可见,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是高职教育重新规划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二)拉动高职教育的进程

技能大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拉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开展技能大赛时,各大高职院校都积极主动地联系企业,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和“就业”衔接在一起,从而实现高职技能教学与岗位就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二、对教师自身的强化作用

(一)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观念

在实际的比赛中,所涉及的比赛项目和比赛内容,都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比较贴近,并且还能更加方便地衡量某些岗位的人才需求量,技能大赛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树立职业教学观念,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研讨、阅读赛组委发布的文件,观察、学习比赛项目等形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经过邀请企业管理者,企业专家来指导比赛后,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地指导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以及当前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程度等,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的问题,使高职教育更加具有先进性和针对性。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性

在高职院校举办的技能大赛中,教师是领导者,是比赛项目规划,比赛规则制定的直接参与者,在实际比赛过程中,教师通过与企业专家、行业人才进行交流沟通后,能更加讲解企业生产运转的情况,比如,机器加工,维修类的比赛,教师就可以通过专家更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帮助教师开展专业化的素质提升,检验教师固有的教学水平,弥补教师教学的缺陷,让教师的自身内涵持续提升,让教师更加深度地认识行业,从而让教师从纯粹的教学者和指导者变成行业内的专家。

三、技能大赛对学生的素质提升

(一)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素养

在比赛中,学生可以通过赛前、赛中、赛后等环节获得不同的职业素养指导;在日常技能训练中,学生也会自主关注相关企业发展的动态,并且制定一系列针对该企业发展的学习计划,同时,在比赛中,学生自身的创新思想和专业技术,通过碰撞和融合,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大幅度的提升,在实际的技能操作中,因比赛规则和好胜心的原因,学生的思维严谨度和学习动力都能有所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冷静处理突发事件,比赛结束时,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学会总结和积累,从而形成终身职业素养。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技能比赛中,具有创新意识的项目总能获得高分,为了能够在众多的选手中脱颖而出,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探索,挖掘新方法、新技术,进而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磨砺,再加上赛后评委的专业化点评,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有很大提升。

四、总结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教师,都能从技能大赛中获得帮助,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可以得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另外,高职院校的学校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技能大赛的渠道,了解更多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人才培养教学,为社会输送更多优异的人才。

参考文献:

潘芊芊.试论高职《剧本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8).

教育方式的变化论文篇二

一、课堂上管理的几个误区

(一)老师帮助学生回答问题

有些职高经常会出现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大包大揽的情况。其实老师是非常渴望能从学生口中听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经常是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回答,否则学生就一直沉默,课程无法继续下去,长此以往,老师的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养成一定程度的惰性,学生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应该发挥其课堂主导作用,让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老师完全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点提示,使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二)老师误认为学生已明白自己的讲解

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活动的时候,不管老师讲解得多么清楚,依然还会有一些学生不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做,这样的现象不是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话还没有理解,就是学生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开小差,因此,老师不能指望说一遍就能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必须在讲解之后反复询问是否明白了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老师对答案的反复讲解

在老师的教学中,有些行为是善意的,希望学生能将正确答案深深记在脑海中,但是,往往这样善意的行为却造成了学生思考过程的欠缺,学生并没有了解这答案是从何而来,只是明白最终的结果而已,这样就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定向思维,不理解其他同学的答案和想法,只是一味地听从老师的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为他们知道,即使不思考答案,老师一样会反复讲解正确答案,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加强课堂管理手段

(一)在课堂管理中老师的不断反思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课堂管理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来说,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条件就是课堂是否井然有序,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无法将教学目标和学校设计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老师需要不断地对课堂管理进行反思,打破传统的课堂管理手段,不断反思课堂管理的方式方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使课堂秩序焕然一新。

(二)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互换

从古至今,不同时期人们对老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老师进行课堂管理时,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课堂管理更加高效。老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管理者,也是学生遵守课堂秩序的榜样。目前,有很多学生不理会课堂管理制度,甚至产生蔑视和抱怨的不良情绪。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讲课,而忽略了课堂秩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要及时对课堂秩序做出调整,及时对出现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及时调整管理手段,老师要以身作则,保证良好的教学状态和热情。最后,老师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老师应当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加以重视,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三、结语

课堂环境是老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一个桥梁,然而课堂上的管理不仅是规章制度的遵守,更是把将教育价值和课堂管理相融合,在明白学生需求下确定教学任务,定期调整课堂教学管理手段,使良好的课堂秩序成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就课堂观念而言,师生观念应该是开放的,学生和老师之间应该是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利用课堂管理手段,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环境,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更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教育方式的变化论文篇三

摘要:西方经济学历来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从整体上把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主线,因材施教地弱化数学分析,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他们用所学知识来理解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主线;教学手段;现实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我国高职财经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应用经济学科的基础课程。

1明确高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学习目的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使用的税收、自由贸易、通货膨胀、失业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危机等术语和决定我们思维框架的,无不来自经济学理论。因此,学习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经济思维方式,即学会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得到一套答案。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做出个人决策,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更充分地理解置身其间的世界的运行和政府政策的优与劣,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经济学的思考和遵循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2从整体上把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主线

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无限性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出发,提出通过选择来合理配置资源。围绕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运用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明单个消费者及市场需求曲线。再运用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研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由此推导出单个生产者及市场的供给曲线。市场需求曲和供给曲线的结合决定了均衡价格,从而实现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具有规律性的厂商和行业的短期和长期供给曲线[1],因而进一步分析四类具体市场形式的价格、产量的决定及其资源配置的效果。进而将考察的范围从产品市场扩展至生产要素市场。由于市场存在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问题而造成价格机制失灵,因此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3有针对性地弱化数学分析克服畏难情绪

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他们很难理解表格、几何图形、数学公式的经济学含义。近年来,经济学界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强调其科学性的一面,却往往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即管理中的艺术性。高职培养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去研究经济学本身,而是会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去思考,因为语言文字同样也是西方经济学的表达形式之一,数学方法并不是它的全部。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高职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同时受制于相对本科较短的学时,不应过分强调数学分析方法,特别是公式的推导和证明,对部分复杂的理论也应简化或不讲,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克服畏难情绪。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三大能力”

5联系现实理解经济生活中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新的现象,热点问题,需要我们用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去分析、理解,否则,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2]。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关心时政,努力学习的兴趣,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例如,怎样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近年来越发高企的房价?有学生认为是由于价格弹性理论的作用,作为生活必需的房屋具有需求的刚性;也有学生认为是通货膨胀中大众的心理预期和房产商的利润推动的作用;还有学生认为是由于当前股市不振,投资渠道狭窄,而房产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等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微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219.

教育方式的变化论文篇四

1经济学的教学化

经济学教科书中充满了数字、公式与图表,教师所讲解的各种经济现象都可以表示为经济变量,即可以用不同数值来表示的量,例如物价水平、失业人数、国内生产总值等,而经济规律也就是这些经济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当然也可以用数学来定量化表示。数学关系式用一种简明客观的语言表述复杂的社会现象,数学模型通过抽象和简化使我们抓住问题的本质。用数学来表达和论证经济理论具有简洁、清晰、逻辑严密等优点,令人信服。有时其他方法难以说清的逻辑关系,可以用数学简洁明了地说明。例如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实质上就是引入了数学中的微分方法,以上举例说明。

2学习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经济学不应该死记硬背,那样学不到真正的经济学,关键在于领悟理解,理论联系实例。在教学中通过具体事例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理体。

1、3月4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牛奶倒入下水道,3月5日又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入下水道。鲜牛奶在我们这个刚刚脱离温饱还不算太久的国度里,被接二连三的倒掉,当真中国人是牛奶多的喝不完了?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需求弹性理论来解释上述的倒奶现象。

2、水对生命如此不可缺少,为什么价格却很低,而对于生命并非必不可少的钻石却具有如此高的价格呢?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来解释上述“钻贵水贱”的现象。

3、台塑集团老板王永庆被称为“主宰中国台湾地区的第一大企业家”,他的.事业是从台塑生产塑胶粉粒pvc开始的。当时每月仅产pvc100t,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王永庆知道降低成本,扩大产量,才能打入世界市场,于是他冒着产品积压的风险,把产量扩大到1200t,并以低价格迅速占领了世界市场。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原理来解释王永庆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做法。

4、~,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20333亿元、135823亿元、159878亿元、183868亿元、209407亿元,每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9.1%、10.0%、10.1%、10.4%、1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8.4%、9.3%、9.4%、9.6%、9.8%。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2002~20的5年中,我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9.6%。教师在教学中可应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上述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5、亚洲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中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货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3月份的3.3%上扬到10月份的6.5%,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应用宏观经济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我国在不同的时期会采取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诸如此类的实例数不胜举,且大部分是与经济学有关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以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去解释。

3走出“学好经济学,就能发财致富”的误区

经济学的英文单词在中国曾被翻译为“富国学”或“富国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好了就一定能发财致富。现实生活中,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也有赚大钱的,而经济学家们往往并不富裕。世界上许多经济学研究都是靠基金制度维持的。经济学家们每年都要向政府或民间的基金会提出申请,然后由基金会发放研究基金,经济学家自嘲说这不过是一种高雅的乞讨形式。所以经济学首先是改造世界观,然后才谈得上改造世界。经济学不能直接给你带来财富,但这并不能证明经济学是无用的。“研究经济学不会使你脱离领救济食物的穷人队伍,但是至少会使你了解你为什么会站在那个队伍中。”因此,学习经济学能促使你“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加聪明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综上所述,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不要被经济学那些看似深奥的名称术语所吓倒,抓住其来龙去脉就不难理解;不要以为那些数学公式、图表曲线就是经济学,要透过数学表面抓住经济学的本质;自己尝试从纷杂的经济现象中寻找规律与解释,或者反过来为学过的经济学原理寻找实例甚至反例,从中体验经济学的乐趣。总之,经济学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教育方式的变化论文篇五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较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提出了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课堂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是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好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提高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培养出学生的基本经济思维。西方经济学虽然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各种问题。

一、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高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我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的难度大,过于抽象,理论性强,数理要求高。由于西方经济学个章节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部分学生在某些章节没有听懂后,后面的课程根本听不懂,甚至根本不听课。那些能听懂课、看懂书的学生也反映本课程和实际生活似乎有些脱节,对课程得出某些结论、规律持怀疑态度。总之,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二、原因分析

如何提高西方经济学在高职教育教学的效果,当然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但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而要提高教学效果,主要还是要加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也是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在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培养能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生产一线服务,具有较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实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技术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部分教师不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对许多定理、理论进行大幅详细的数学推导,而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没有任何丝毫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满堂灌”。由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师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填鸭式”灌输,从课程开始到结束,老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理论、画图表、讲模型、推公式。很少有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由于课堂上师生讨论的机会少,信息单向传递,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是否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老师心里没有底,这样就无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予以调整,因而也就很难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数学基础差、缺乏社会经验,理解相关原理困难。由于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较低,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大多数同学的数学知识较差。学生很容易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乏味、枯燥、难学的印象,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要让其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就显得十分困难。

4、教学安排方面的原因。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能安排的理论课时极为有限,最多不过60学时左右。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显得比较紧张。为了讲完教学大纲或教材上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后面的.课就听不懂,学习效果难免就会受到影响。

三、高职教育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1、调整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内容博大而精深,通过几十节课的教学介绍其全部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选择。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根据高职教育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特点和要体现高职教育理论课时的“必需”和“够用”原则。所以,在确定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时要以微观经济学为主。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让学生能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以能正确作出微观决策。

2、完善教学手段。高职教育的理论课时较为有限,而西方经济学的图表、公式较多,老师在课堂上在黑板上现场画,不仅准确度难以把握,而且费时费力,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改进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差而且缺乏社会经验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三化”教学法,即“具体化”、“形象化”和“数字化”。所谓“具体化”就是针对西方经济学许多概念、定理、规律过于抽象的特点,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表述。他心里后悔莫及,逢人就说,“如果早知道吃半块饼干就饱了,我何必花钱买六块饼干呢?”这个故事夸张地反映了我们平时对增量比对总量更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边际也就是增量的概念。

“形象化”就是在教学中对那些难于理解的概念、定理用具体形象的现实对应物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上述概念和定理的理解。例如,如图1,在讲解生产者均衡中,成本既定的条件下产量最大,单独通过图形讲解等产量曲线q3所代表的产量是生产者无法实现的,等产量曲线q1与等成本曲线ab交于r和s点,但等产量曲线q1所代表的产量低于等产量曲线q2,所以等成本曲线和等产量曲线q2的切点,才是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这种讲解的方法,大部分高职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意义。同理,在s点是工人太多,而机械设备太少,那么,有许多工人无事可干,同样不能达到最大产量,所以,只有在e点,工人和机械设备到达最佳的比例,才能生产出最大的产量。通过这种形象的讲解,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白生产者均衡,对这种抽象的图形也能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中,许多规律是通过数学推导得出来的,而高职学生许多同学的数学基础并不好,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喜欢对这些规律进行详细地推导,而大多数同学并不能很好地明白其中推导的过程,似懂非懂,有的根本就是全然不懂,教学效果差。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数字化”的教学方法。所谓“数字化”,就是用具体的数字去代替抽象符号推导。例如,如图2,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商品的价格变化和总收益的关系,在讲解中。我直接赋予p1=1,q1=100,tr1=p1q1=100,如果涨价后。假设价格p2=3,由于缺乏需求弹性需求量降为q2=80,tr2=p2q2=240,如果降价p2=o.5,需求量为q3=110,tr3=p3q3=55。通过赋予价格和需求量数字,学生通过直观的数字的变化可以感受到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这比运用数学符号推导,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4、增加学生的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用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原来由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来,或者是在讲完某个原理后,随即向学生提出―个跟原理应用相关的问题,通过“即问即答”,进行引导,同时使学生看、听、说、思考联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课堂上的问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而不只是老师讲,学生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