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摘抄 散文集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笔记(优秀5篇)

最新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摘抄 散文集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笔记(优秀5篇)

ID:4100750

时间:2023-10-03 11:03:29

上传者:琴心月 最新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摘抄 散文集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笔记(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在学校学习时,我与同学们一起读了一本鲁迅先生著名的作品一一《朝花夕拾》。这本书虽然只有十个篇章,却耐人寻味。整本书回忆了鲁迅先生幼儿时、少年时、青年时以及后来发生的事。其中不仅写出了对少年时期的怀念,更批判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讽刺。

这本书描绘的是清末明初时的影像。最令我感到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章很美,令人身临其境一般,同时也描写出了鲁迅先生怀念童年的感情。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无常》这一篇。鲁迅先生借用一个“鬼”的形象讽刺了“正人君子”等等形象,读起来真耐人寻味。而《狗·猫·鼠》一篇通过写猫的行为,揭示了“正人君子”的真面目。《阿长与山海经》写了鲁迅先生与长妈妈生活在一起的经历,例面描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而《二十四孝图》打击了社会的虚伪。《五猖会》则批评了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在受到压迫又历经战争而写下的散文,《朝花夕拾》虽然不是那么深奥却十分耐人寻味。

它反映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种种陋习,这更衬托出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更突显了他想要改变社会此时状态的愿望。当时的社会就像鲁迅先生的父亲一样病重了,到处都被金钱所蒙蔽。在这黑暗的社会,处处是负婪的人们,无法看到人心的善良,最深处的那棵希望之草,也被肮脏的金钱所淹埋。鲁讯先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将愤怒都隐藏在文字当中,字里行间,逐字逐句都体现出了鲁迅先生的不甘,揭示了当时的人情面貌与社会风情。

外国人给中国人安上“东亚病夫”的称号,他们欺辱中国,侵犯中国,在中国草芥人命。鲁迅先生不甘!不甘看到自己的国家变成现在这副模样!不甘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不甘愿做“东亚病夫”!

不过好在,中国人站起来了,不再被外国人欺辱了。

这本书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现在努力、上进、拼搏,才会有祖国美好的明天!国耻不能丢,爱国精神更是不能丢!就让我们一起奋斗,向着祖国繁荣富强前进吧!

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它与一般的自传体或回忆录的写法不同。不是个人生活的编年史。而是从生活回忆中选取有意义的片段,组成既独立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散文。

《朝花夕拾》以清新、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朝花夕拾》并没有高难的字眼,反而有许多文字有趣而温馨。

在这本散文中,我认为最好的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散文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的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注重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与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的真诚的怀念。

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情感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灵魂!”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先生的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读过《朝花夕拾》后,我的感触是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的快乐的压抑,都在自己心里印下了美好的回忆,那种感觉正如《朝花夕拾》里的文章,犹如一条走不完的回忆长城!

时间是无情的,抱着童年一同远走高飞,童年的脚印渐渐变浅。又一次拿起《朝花夕拾》感受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和鲁迅先生一同成长,一同分享快乐。

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一食一味》收录了汪曾祺谈美食的系列散文。书中写到的一道道日常小吃,既融进了制作者汪曾祺的心意,还承载着千百年流传的文化风情,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令我们读者感受到的不止是美食的诱惑,更有着温情的乡野人情以及俗世生活中含蕴的自然真趣。

生活无外乎衣食住行,食排第二,也就是说当人有一衣蔽体之后的第二件事就是食的问题。一个懂吃爱吃会吃的人想必也是极热爱生活的人,汪曾祺的书仅用文字就胜过了如今大部分网络直播里的土味吃货主播。

本书中其实不止写美食,更多的是以美食写经历写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食万般滋味,方不枉此生。

整本书分日常生活中的“家常酒菜”、不同地区特色饮食的“四方食事”、引申到文学的“吃食与文学”三个部分。各有所侧重,却都写得传神而真切。详细讲述了关于吃食的方方面面,不仅描写了不同食物的特性、吃法,还能从饮食习惯看出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性,更是将吃食与文学联系起来,从中汲取道理。

一食一味,每一种食物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形象、味道和故事。

作家大都喜欢谈吃,并以能做出倍受人赞誉的美食而出名,汪曾祺是很特别的一个。

汪曾祺也许就是想通过手中的生人之笔来留住那些曾经的美好吧,正如书中他所说的那样: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许多饮食典故,过往由来,书中都有一一道来,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增长见识。如书中写吃木耳菜,入口有些涩味且黏滑的味道,并不好吃,文中却考证这就是《十五从军征》中“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中的葵。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那些一地鸡毛的事就不要太在意了,吃点好吃的,活着多好啊。

汪曾祺的笔下没有大爱大恨,只有各种乡土美味,花花草草。这样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感恩的作家,用自己手中的笔传达出乡野人情和文化风情,让饮食走进千家万户。

读完汪曾祺的书,人会爱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吃到好吃的会开心,发现有趣的会开心,一个人研究美食也会很开心。活着就应该是这样,让自己多尝试一切感兴趣的事物,你会发现另一个自己。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就是生活;素手羹汤,泥腿瓜果,要得就是鲜活!文人写吃食,光文字就能调动你的味蕾,可见功力!

汪曾祺鼓励人口味要杂一点、兴趣要广一点,于日常生活中将简单的食物用心巧手加工,做成丰盛的菜品,自己享受、招待亲友,将“好滋味”传播出去,生活也更加美好!

汪曾祺是个博学又有趣的人,对花鸟虫鱼以及食物的关注,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骨子里有文人气质、乐视精神,想成为这样的人!

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

迟子建散文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这几天一直在看《朱自清散文集》,觉得有着很大收获,对于读书技巧方面,也有了新的感悟。

散文集不似小说,传记,因此它的读后感,我只能从大致的角度来说。朱自清的文笔,我一向认为很好。他的文章,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有很独特的风格,通俗易懂,读来颇有清秀之气。《春》与《荷塘月色》即使如此,文中没有太多的华丽之词,而大多用的是拟人、比喻等普通常见的修辞手法,却能将眼前一排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栩栩如生,由此,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也便可见一斑了。我本人的写景作文写得并不是特别好,但读了他的文后,便有很大收获。他的文章平淡质朴,有很浓烈的生活气息。而在他的所有文章相比,文笔风格也有很强的转变。

朱自清早年的文章与后期的相比,其中早年文章的笔锋就颇有些文言文的味道,读来并不顺畅,大都让我半知半解,而后期的作品则有了许多白话文,更加贴近现代了。前言中说“语言风格是一个年代的特定产物”,此语不假,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追求,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改变。相声大家马季先生,的早、晚期作品相比较,其变化,不难看出来。人皆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任何人都是如此。

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方面的表达,有着独特思想、处事性格的人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因此,读一本书,从而读出一个人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式,从表面现象,折射出更深一层的内涵,这才是真正用意。

从朱自清的文字来看,他一定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的文章,每一篇每一字,都喊着自己的真正思想,他平生视人平等,为人正直,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人”,想必,他做人处事之品质,一定高尚。

以上就是我读完《朱自清散文集》后的感想,作为一名中国人,他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是我们的榜样;作为一名文人,他的文风格调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