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ID:4124868

时间:2023-10-03 16:38:58

上传者:紫薇儿 最新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情景教学法—举例说明—法发现法等教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个同学在拉手风琴,那么,除了1个同学,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小平呢?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受统计的必要

1.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件事,就是六一那天我们去哪举行入队仪式,都可以选择去哪来的?(课件出示)

2.你昨天选择的是哪?还记得吗?

4.想去哪的人都有,到底选择去哪呢?(板书内容)

你有什么好办法?

举手,什么意思?(2)投票,什么意思?

6.那要想知道去哪的人多,我们就要先看看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二、体验统计过程

(一)整理数据

1.老师昨天把同学们选择的地方都打在了表格里。(出示表格)

你能一眼看出每个地方的有多少人喜欢吗?

2.那怎么办呢?

(1)数一数:怎么数?分类数一数,这个办法我们倒是用过,可以试试!

还有其它办法吗?

(2)分四类:什么意思,说明白点?谁再说说!

我来重复一遍,看看是你说的意思吗?

(3)这个办法,我们还真是很少用,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1.请你们拿出1号题卡。我读一个,你们就在相应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一个。

师生共同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

2.汇报数据:

(1)快数一数,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2)谁来汇报?有跟她数据不一样的吗?

监控:a数据正确。

b数据不正确

总数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快速判断出谁错了?(算总数)

他的总数和咱们班人数没对上,她一定错了。

他的是不是就一定对了呢?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借助别人的结果检验自己的,这个办法不错。

总数都对: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判断出谁错了?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大家互相借鉴一下,借助别人的,反思自己的,会学习。我们看看电脑给我们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电脑出示答案)

(1)你用什么记录的?为什么选择画对钩?

(2)你为什么选择画正字?

小结:我们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学习了5个5个的数,它把这个知识用到了今天的学习中,真有想法。

画正字记录的方法数起来确实比较方便,今后,你们也可以试着用用这种方法。

(二)描述数据

1.刚才我们一起合作,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1)其实为了区分地点和数据我们一般可以画上线(课件演示:把边线画出来)可以加上边线。

区分每个地方,还要竖着画出线。

这一列代表什么?这一列呢?这样就是一个统计表了。

(2)看着这个统计表,你都能读懂什么?

(3)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吗?(手势)

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呀?我们应该选择去哪?

好,我们班就选择去游乐场了。

喜欢去游乐场的人最多是我们的首先选择去游乐场,万一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选择人数第二多的,去海洋馆。

3.研究统计图

统计里还有一种表达数据的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想看看吗?

(1)直接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吗?怎么看出来的?

(2)看这个图,你还能读懂什么?(频数范围、表示的人数、横向表示的地点)

(3)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添加辅助虚线)看来左边的数还真有用,它能一下子让我们看出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这么方便的表达数据的方式,叫统计图。

(三)分析数据

1.读懂数据:体会统计图表各自的优越性。

这些数据我们既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看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回答几个问题,看谁反应快。

嗯,统计图挺好的!

(2)喜欢去天安门和喜欢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人?这回你看哪算的?怎么又看统计表了?

统计表也挺好的。

(3)他俩到底谁好呢?

小结:看来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各的好处,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总结:结合选择去哪举行入队仪式这件事,我们收集整理了数据,用统计图和统计表表达了数据,而且通过分析数据决定选择去游乐场,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四)巩固练习

1.我们班的问题处理完了,咱们看看一班同学的情况。(展示统计表)

为了让一班的张老师也能一眼看出他们班的情况,帮他们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里表达出来,会吗?(拿出2号题卡,自己根据这些数据涂色。)

2.反馈学生的统计图,提出意见。

(1)出示正确的。这个同学涂的对吗?

(2)出示错误的:先出示数据不对的:有问题吗?你想提醒我们点什么?

再出示没对齐的:有问题吗?你又想提醒大家点什么?(如果有改正的,直接出示,提醒:虽然他错了,但我仍然想表扬它,因为它非常有反思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出示不太好看的,他也对齐了,数据也对了,你想对她提点建议吗?

(3)怎么画才能又对、又快、又好呢?

小结:对齐、对准数据和地点,做出标记钩边线。再涂色,就能涂得对、快、好。(边说、边展示涂色方法)

3.来,现在我们给一班老师点建议,他们班应该选择去哪?

小结:通过统计,我们班和一班都确定了要去的地方,你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和其它班交流交流,让他们也尽快确定要去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统计班里同学们的视力(2)喜欢吃什么蔬菜(3)每天下午都谁参加课外班

2.不仅是这些,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信息:(展示图片)

总结:看来真是这样,统计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用数据来说话,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合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教材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又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们整节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一首歌(数字歌)

课前这首歌的选择也是为开课做铺垫的,整首歌中以1——7的数数为中心,孩子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复习巩固了数数的方法。

二、复习导入

有了“数字歌”的铺垫,老师引导复习就容易多了,如老师问道“你能按顺序说一说你学过的数吗?”孩子们就能迅速的说出来。

三、讲授新知

1、观看视频了解古人计数方法

以一段古人计数的视频开始今天的新课,不但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既体现了需要10以上的计数的必要性,又体现了数字的文化价值。

2、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1)捆一捆,认一认

教师引导学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体会到1捆代表1个十,一根代表1个一,合起来是11,用算式“10+1=11”来记录。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10个一是1个十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

(2)拨一拨,认一认

通过微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计数器,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视频,认识计数器,并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11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11的写法,加深对11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11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3)我说你摆: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重点让学生经历19~20的过渡,体会小棒够10个就可以捆成1捆,巩固10个一是1个十,计数器上满十就要进一。

3、归纳小结——流程图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一缕阳光(基础练习)

完成学习单,带着学生写一写,说一说。

你会写数吗?有什么发现?

2、光芒闪耀

猜数游戏,我说你猜

通过这个练习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练习。

3、光芒闪耀(拓展延伸)

拨一拨,给你两个珠子,你能拨出几个数。

引导学生经历“创造”数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数位概念,体会的数学的乐趣。

整节课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学生在充分认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这学期我继续任教一年级(4)班和(5)班的数学。一(4)班的学生人数是58人,一(5)班的人数是60人。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按时去完成学习任务。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结合计算教学,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1.知识与技能目标: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特殊时间,并正确进行书写。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掌握读写时间的具体方法。

2、知道1时=60分。

准确说出当分针从12走到各个数字时所表示的时间是几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实物钟表、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自带一个实物钟表、记录单。

一、课件导入

1.引导观察图片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张图片,(出示课件)请仔细观察你在上面获得了那些信息?(每个图片上都有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时间有关的知识。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认识时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上的60个小格,及其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钟面)谁知道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钟面,从刻度12到1这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子?

生:从12到1有5个小格

师:你的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吧!(钟表模型演示其中一个大格)

师:这个大格里真的有5个小格。

师:1小格是1分钟,5个小格是几分钟?

生:5小格是5分钟。

师:从刻度12到2呢?你是怎样想的`?从12到3呢?……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小格的规律,给学生时间小组讨论,并填上记录单。)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从12到2有10个小格。

生:从12到3有15个小格。

生:从12到4有20个小格。……

生:一共有60个小格

师:60个小格是多少分钟呢?

生:60个小格60分钟。

师:指名一个同学到黑板添上与12个刻度相对应的分钟数。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钟面一共有60分钟。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现在老师还要再来考一考你们,看一看这次你们回答的有没有上次快!(出示课件)

2.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1)(课件)请同学们注意看,现在是几点?

师: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生:9时5分。

师:哪我们怎样来记录呢?

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法(几时几分),另一种是电子表表示法。(板书记录)

师:注意如果分针数步到10,就在分钟前面加0占位。

(2)(课件)这是什么时间。(6时25分)

师:先根据时针来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生:在6和7之间。

师:确定为几时多

生:6时多

师:再看分针在刻度几,对应是多少分。

生:6时25分。

师: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学生到黑板上书写)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认一认课件上三幅图上的时间,并且用两种表示方法在记录单上认真的做好记录。(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认的)

3、时与分的关系(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6时)动画演示

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动的?

生: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走动。

师:时针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生:时针从12走到1。

师:时针从12走到1是几个大格呢?

生:1个大格。

师: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针从刻度12又回到了12。

师:那分针走了多少?

生:分针走了1圈。

师: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1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1时=60分(板书)

4、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课件)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小组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生:用1分1分数出来的。

生:在15分的基础上1分1分数到19分。

生:在20分上往回数1分就是19分。

5、出示课件做练习。

三:总结:你学会什么?

四:课件古诗《明日》

这是一首关于时间的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八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九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理解“前后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游戏图、电脑课件、题卡。学生准备:胶水。

一、朗读课文,认识字词

字:前、后、左、右

词:汽车、卡车、自行车

二、引导学生理解“前后左右”方位词。

1、在情境中渗透“前后左右”位置关系。

2、游戏中学习前后左右方位词。

3、应用生活,学习前后左右。

三、全课总结

谁来说说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1、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教师始终不忘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首先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合理安排房间”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初步感知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2、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答案。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善于利用声、形、象等创设优美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观察法、操作法

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剪刀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