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精选5篇)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精选5篇)

ID:4132915

时间:2023-10-03 18:31:26

上传者:曼珠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篇一

2、古诗两首

神灵寺小学

严建峰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相关图片、u盘、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激趣。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二、尝试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分角色背诵: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尝试练习

1、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2、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篇二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对比学习,读懂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所呈现的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简介诗人

1.师生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3.出示诗题,师生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悦善”母语课程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第八册)

第二板块:自主朗读,感受诗韵 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节奏。(2)思考:两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检查自读情况。

第三板块:对比阅读,领悟诗意

合作主题:自主默读两首古诗,思考:两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学生自主学习。2.小组交流。

预设1:《江南春》的景物: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寺庙、烟雨。(1)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的画面。)

(2)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2:《春日偶成》的景物:白云、轻风、红花、绿柳、春水。

(1)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2)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3.诵读两首诗,背诵两首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自主探究。2.小组交流。3.班级交流。“悦善”母语课程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第八册)

(1)《江南春》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2)《春日偶成》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背诵两首古诗。

1.出示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学生品读。

(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二)《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五)《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悦善”母语课程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第八册)

(六)《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诗两首

江南春 春日偶成 写今 写景 怀古 抒情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六月西湖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知道诗的大意。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方法:

整体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进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篇四

主备教师:李永庄

备课时间: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具准备:

图片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009

《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附: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写好钢笔字,理解《枫桥夜泊》重点词句的意思,2、理解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诗作《枫桥夜泊》

大家熟知唐朝的诗人有哪些?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张继,了解这位大诗人的自由介绍。

师介绍张继。

《枫桥夜泊》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钟声如鼓敲落心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二、自学诗歌,了解诗意

1.出示诗句与图景。

2.学生自由读诗(1)先读诗中自己不熟悉的生字,读准字音,把诗歌读正确(2)用学习前一首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没读懂的内容同桌交流一下。

3.自学检查:(1)学生读诗,注意指导:霜.钟.城等字的读音

(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三、小组合作,感知大意

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2.分小组汇报:(1)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

学生根据注解上台讲诗句意思。你能从诗中感受出诗人的心情吗?

师根据图景指导。

一轮圆月又挂在天空,一群乌鸦归来啼叫,清霜弥漫天界。江边的枫树在夜幕下静立,一点点渔火闪动,诗人心中愁苦不堪,无法入眠。姑苏城外有寒山寺。半夜时分敲起古钟,声声穿透沉沉夜幕传到客船,敲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愁更愁。

四、深入读诗理解思想感情

师范读,划节奏。

读读诗,将所描绘的景物画出来。

4.指导朗读(用低沉压抑的口气读)与背诵。

5.小结。

总结:

大家的朗读把我们带入悲凉之中,这就是诗的魅力,就是景物描写的魅力。愿大家要多读、多背诗歌。

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

2、了解这两位诗人,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板书设计:

寒山

远:石径 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山中行走

白云

近: 枫林

枫桥夜泊

月落 霜天 江枫 渔火

乌啼

钟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