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模板5篇)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模板5篇)

ID:4151758

时间:2023-10-03 22:56:07

上传者:雨中梧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模板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篇一

其实我早就想要有这本书了,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我。我想,这爱的教育是教育。

疑问,我得到了这一本书。

这本书中记录着意大利小学生每天所过的生活与接触到的人,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描写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深厚真挚的爱。

我最喜欢是这本书中的“卖炭人和绅士”,它写了:人和人同等的,贫富之分。不能一点小小的差距而贬低他人的等级。就算是再富有的人也犯错,而不能他富有就纵容他。文中诺比士的父亲不富有而欺负穷人的绅士。你去尊重他人,他人就会尊重你。要养成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世界和生活,是起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爱,是很好的教育方法。它并来逼迫你去,而是加以行动上的教育。了烦恼,的精神上的脆弱。这爱的教育,这是理解。

但是,问题是解决了,我又有了值得我思考的问题:爱,是呢?

空虚的爱,又是呢?

想到,一本小小的书,会给我极大的思考,这应该我读完后的感受吧。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自己沉浸在爱的海洋中。从中,我领悟了;再坏,再可怕的人也会被受融化。遇到可怜人应当伸出救援之手。爱能挽救一切,爱是黑暗中的一束阳光。你愿意付出,得到的惊人的收获。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篇二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工作中的一项重大内容,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重要的教学环节,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说,教育实习是培养合格中学体育教师、对教师进行职业训练、检验办学方向和教学效果的一次重要实践,也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重要形式。对初为人师的大学生来说,加强角色观念和角色意识的培养,进行正确的角色转换,使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年来,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优秀师范大学生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

近两个月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苦与乐,同时,它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近两个月的实习,现在回想起来,短短的实习生活,感觉可以说不错,真的很不错。当我漫步在实习的校园里,那出自学生的一声声“老师好。”“老师好”的感觉真好,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不是被叫上瘾了。

近两个月的实习,令我感慨颇多。我实习的班级是中专3年级的学生,一大群跟我差不多年龄的学生,又活泼,又好动,又调皮。

听了一周的课之后,我开始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篇“处女作”。当然,刚开始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讲课重点不突出,本来准备好讲20分钟的东西不到10分钟就讲完了,讲课顺序不清,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并且面对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他们没有丝毫的架子,有更多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谈。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严格按照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多多向人请教,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授课能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譬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的方法。如罚做俯卧撑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课堂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通过努力我取得的教学效果还不错,有几个很调皮的学生在上我的课时认真多了,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来 。

搞体育的孩子很好动,而且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这样很容易开小差,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努力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发现同学的优点并及时指出,大大增强了同学练习技术动作的信心。这种方法取得的效果果然好。以前常常因为学生不积极练习,偷懒。我喊破嗓子都没办法控制,现在却可以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的体会是必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他们在快乐中主动学习。无论是上室内课还是室外课,我都采取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式,课堂只要是以学生的练习为主,然后让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讲评,我再加以补充、纠正。因为课堂都是以学生讲为主,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体育的学生都好动喜欢炫耀自己,于是我根据他们的个性和年龄特点,非常注重鼓励他们。只要他们动作做的好,我都用鼓励性的语言对他们说:“真好”、“漂亮”、“不错”等等。他们得到老师的赞扬,积极性提高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主动练习的习惯了,而且同学做的好的,我就叫所有的同学用棒、棒、真棒!或者鼓掌的形式来鼓励他们,这样,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情绪饱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实习期间,我觉得教师的工作令我难以忘怀他是神圣的。由于中专的学生都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是自我组织和约束能力都还很差,这就需要老师引着他们走,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我特别注重对不喜欢运动的学生的工作,要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想,因为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因此,我非常注重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这方面,我绝不训斥他们,而是耐心地教育他们,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症下药。制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让他们知道,老师是重视他们的。在我的悉心努力下,班里的几位不怎么喜欢运动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从中我深深体会到,对那些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训斥,罚俯卧撑,而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

时间过得真快,短短的近两个月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了。这近两个月的实习使我的教学经验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我时刻不忘超越自己,面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将鼓舞着我不断前进。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篇三

今天立春,太阳公公也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寒冬即将过去,春暖花开的时节就要来临,我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春的到来有时是欲说还羞的,像倚门回首的小女孩,偷偷往外瞅,又欢笑一声飞快地躲开了,没有了踪影。

最先感知春天的讯息应该是我们派出所院内的那棵望春树,几天前还干巴巴、光秃秃的一点生气没有,突然间枝头上就生出些许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微风中轻柔地荡着,一棵长青的桂花树也绿得也更清亮了,像洗了脸、化了妆的少妇,袅袅娜娜立在你面前。风不再那么彻寒,吹到脸上暧暧的,人走路也轻快起来。树枝上、电线上,麻雀嘁嘁喳喳叫着,“噗”地飞起一只,“呼”地跟上一群,在天空兜了一圈又落在别一处欢着。

人勤春早,街道上的行人部分已脱去厚厚的棉衣,换上西服和夹克,人就显得精神许多;扫马路的清洁工人,不再捂着硕大的口罩,呵着热气挥帚急扫,他们有时也会停下来歇一下,仰着脸看看路边冒着绿芽的树枝,呼吸几下早春的空气;那些开着摩托车拉客的农民工,也甩掉裹在身前的黄大衣,滴滴滴答答按着喇叭一路飞驰而去。

走在田野里,不用费多大劲,你就可以发现不少早春的野菜,认识的,不认识的,叫上名叫不上名的,都朝你狠命地点着头,三两个农妇挎着篮,拿着铲,低着头趄着身子在地上找,柳编的篮子里,蓬蓬地放着荠菜、小根蒜、七角菜……有的攀着篮子的口爬上来,四处张望着。拿回家,摘去黄叶,温水里一焯,加点调料搅拌,就成了餐中美味,吃在嘴里,春的味道就鼓满腮帮。

春天确是复活的季节,一阵暖风,一场细雨,生命的活力就展现在你面前。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篇四

最近阅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中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几乎每个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论述,联系和启迪着今天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以至我必须写一篇学习读后感的文章。

艾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实践中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脱节,是今天的学校突出而严重的问题。

同杜威“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几乎一样,怀特海“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一直是20世纪教育革新家极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xx-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目的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篇五

全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充实而有意义。两年前南昌市青山湖区教研室主任、江西省数学学科带头人、小学特高级教师刘小兵为我们学员带来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课》具有实际操作价值。他的讲座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员。我边听边想,“如何上好一堂课”,虽然随着教学体制的历史变更,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提法。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不管在什么时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不过是随着历史的进步,这一要求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完善。我国早期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张“求真”。他在“晓庄师范”时期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后来又有“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提法。这些提法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确定了教师教学的服务意识。其实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且行且思的过程中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脱胎换骨。

信念能支撑我们从困境中走出,坚定信念,不为不如意牢骚满腹,把阳光般的心情带进教室,影响学生的不只是我们的学识还有写在脸上的表情。让学生有自信心,先得自己有自信心。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自然好上了。“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罗曼罗兰的这句话又一次让我领悟了幸福的真谛。

课堂教学是教师最真实的原生态生活,教学天天在进行,教学中的问题也时时在发生。但是我不为了追求浮华的教学效果而泯灭学生的天性,“实事”中“求是”,去追问和解决问题,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

写教育叙事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思和修正,当自己的博文得到专家的推荐,同仁的引用,那种莫大的幸福和快乐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

且行且思,让我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让我的教学生涯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