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一样吗 高等教育心得体会总结(精选6篇)

最新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一样吗 高等教育心得体会总结(精选6篇)

ID:4166774

时间:2023-10-04 02:16:24

上传者:笔舞 最新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一样吗 高等教育心得体会总结(精选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一样吗篇一

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将决定着他或者她的未来发展。在这个阶段,学生会接受到比较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使得他们具备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面,我将分享我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第一段: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发现我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这是因为在大学里,我们不再只是依赖老师和教科书的知识,更多的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来获取知识。这个过程会让我们逐渐变得更加独立和成熟,这样的成长也让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价值观,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更强了。

第二段:学术方面的提高

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所学的知识是非常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这让我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大学也教给了我更多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学习和研究中积累了更多的学术经验和技巧。通过写论文和探讨学术问题,我了解了自己的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第三段:社交方面的提高

在大学里,我们能够结识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这样的环境让我学会了更好地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同时也增加了我的社交技能和胸怀。在参与各种活动以及组织社团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合作、如何拓展人际关系,并学会了很多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第四段:职业规划方面的启示

高等教育阶段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关于职业规划的指导和启示,我很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不断努力地为自己的发展积攒更多的资源和经验。大学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独立创业的孵化器,在这里我们可以结交到同道中人,针对市场或其他问题研究产品,并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创新。

第五段:对将来的期望

通过高等教育的阶段,我对未来的世界和我所处的行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生活和事业更加充满信心。我深知“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但同时我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为未来奠定的基础非常重要。我希望自己能够持续学习、保持专注、不断进步,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总之,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也走过了很多艰辛的道路。相对来说,我更珍惜这个阶段所付出的努力,钻研和学习的经验,更有信心相信这个阶段可以为我打造一个更好的未来。同时,我也希望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分享给更多的人,为他们提供更有意义的帮助和启示。

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一样吗篇二

高等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起点,也是打造自身专业化能力的基石。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教育的力量亦在无形的推动着一个人的前进步伐。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吸收着知识,探索着生活的价值,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动力。在此,我将总结出我在高等教育中学到的体验和领悟。

第一段:寻找自我

在高等教育中能够为自己寻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定位,不再像未成年人那样在追随潮流和模仿别人,而是变得更独立,拥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这里,我们将自己的态度转化为创新和不断突破的信念,了解自己的短板,才能不断完善和提升。

第二段:塑造了我的性格

高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得专业技能,更多的是要培养综合性人才,提高自身素质。在与其他同学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性格和自律程度的重要性。

第三段:多元化的学习经历

高等教育不仅在专业性知识方面有所收获,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教育形式和学科。如此多元化的学习经历,使我第一步超出教材,了解世界的各种风貌,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视野。

第四段:贯彻实践

高等教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各种实践探索的平台。在校外的实习和校内的科研,都可以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并深化我们的学习经验。

第五段:人与人的互动和沟通

高等教育的互动和沟通帮助我们适应社会,在专业层面上帮助我们扩展视野,优化专业计划,以获得更多的面试机会。同时,对人际关系的丰富和优化,对于求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使我走出了舒适圈,面对和战胜了许多挑战。我在教育中学到了很多,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培养成熟自信、信仰见识的经验。这是一种心境和自我成功的极大变化。在我看来,这种经历是值得我每一分钟的努力,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一样吗篇三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教育政策,我国自全面推行这一政策以来,已建立起了多元化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但离公平的理想和现实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贫困大学生认定程序、完善经济援助、增设学业援助、创建和谐环境等路径来解决。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教育政策。1994年,我国开始试点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全面并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建立。收费制度的改革必须要有配*的学生资助制度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国际上通行的学生资助模式和方法很多,但每一种资助都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实效。我国自以来建立和推行以“奖、助、贷、勤、补”为主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试图在高等教育的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为了保证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权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国家也发出了“决不让一个贫困子弟不能上学”的号召,并为此颁布了有关制度和方法,以及种种资助项目,虽然已有一定的成效,但离公平的理想和现实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样本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长沙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分年级、系科、专业进行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回收率为91%。

在正式调查前,用重测法对量表的信度进行预测检验,两次测查间隔为两个星期,重测人数为40人,得出r=0.85,说明本调查量表的信度较高。

本次调查主要从“你认为当前高校收费情况如何”、“你在校的主要资助来源”、“你希望选择的资助方式是什么”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的资助情况进行调查。所得到的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学生对当前高等教育收费情况的态度倾向

高校收费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否应当收取学费,在目前已没有较大的争执。为了了解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之一即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倾向,设计了“你对当前收费的看法”一题。在调查的学生中85%的学生认为高校收取一定的学费是应该的,学费的收取有利于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维护教育的公正性。但对于目前的学费标准,91%的同学认为目前高校收费太高,有8%的同学认为收费合理,认为收费偏低的只有1%。此调查结果和国家统计局10月初颁布的数据基本吻合:54.3%的居民认为目前各类教育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增长速度过快,26.6%的居民认为基本合适,只有13.3%的居民认为慢了。

2.高校学生的主要资助来源

学生的资助来源是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经费的获取方式和渠道,包括家庭资助、亲友资助、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俭学等。

根据调查结果,高校学生主要资助来源由高到低排列是:家庭资助、亲友资助、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贷款、其他。其中家庭资助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资助来源,92%的学生报告他们教育资助的第一来源是家庭,不足部分则通过其他渠道解决。在家庭资助之外的其他渠道中,最主要的是亲友的资助,约有84%的学生获得过亲友资助。而学生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和勤工俭学等学生资助渠道获得的资助,相对于家庭及亲友资助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这说明高校学生主要依赖家庭和亲友资助来完成学业。而高校目前的学生资助体系在帮助学生解决高等教育支出需求方面是有限的。在关于学校学生资助是否发挥了作用时,43%的学生回答“没有”,36%学生回答“不确定”,只有21%的学生认为发挥了作用。通过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等方式提供的学生资助不足以支持低收入水平家庭学生继续其学业。高校在奖学金的发放上金额比例较高,但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获得助学金的机会高,获得奖学金的可能性较低。助学金的水平较低,它并没有有效提高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获得公共资助的水平。这说明现行的学生资助措施不仅存在数量问题,而且在结构上也不尽合理,没有实现公共资助分配的公平。

3.高校学生对助学贷款的需求程度和对不同贷款偿还方式的支持程度

从调查情况看,高校学生对利用贷款来支付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成本的需求是非常明显的。76%的学生表示如果可以通过贷款来支付高等教育成本,他们愿意采用这种方式。并且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高收入家庭有更高的比例表示愿意通过贷款支付接受高等教育,助学贷款需求更强烈。

但目前助学贷款的发放比例还比较小,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除了需要加大助学贷款的发放比例之外,提供助学贷款的方式也是值得考虑的。在所调查学生中只有2%的学生选择毕业后一次还清;有98%的学生选择的还款时间是毕业以后,其中66%的学生选择“毕业后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偿还贷款,直至还清”,32%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在一定期限内还清,在此期间每月定额还款”。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在建立政府担保或准政府担保上前进了一大步,风险补偿金由高校承担50%。将高校纳入准政府级别的再担保体系,实际上是把以前银行承担风险的一部分转移到高校。这客观上使高校加强了助学贷款审批和管理制度,有利于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但由于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还款的拖欠问题非常难解决,为避免风险,高校参加贷款工作的积极性降低,并且往往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偿还贷款,事实上没有真正起到让学生利用毕业后的收入来延期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作用。这样会影响学生贷款的愿望。

4.高校学生对勤工俭学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在所有调查的学生中,41%的学生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在希望能选择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方式中,有97%的学生选择勤工俭学作为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44%的学生把勤工俭学排在第一位,说明高校学生对勤工俭学的需求量很大。但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岗位较少,工作与学业在时间上有冲突,在社会上找到的工作对学生同工不同酬,使很多大学生有勤工俭学愿望但没有机会实现。大多数学生的勤工俭学机会主要来自于自我推荐、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朋友介绍。因此重视勤工俭学在学生资助中的意义,在勤工俭学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强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应成为高校学生资助的一个重点。

5.高校学生对高校学生资助情况的建议和看法

高校学生对学生资助的关注点主要是资助对象情况的真实性。在开放性问题“你对高校学生资助有什么建议和看法”中,80%的学生对是否将资助经费发放到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表示怀疑。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收入报税系统不完善,很难鉴别学生的经济地位和家庭收入水平,在缺乏精确的收入数据的条件下,确定能够有资格享受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以及勤工俭学等资助的学生,在实践上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高校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指标,核实学生的生活支出情况,从而将有限的公共资助经费落实到达到学业标准但缺乏付费能力的贫困学生。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压力逐渐增强,我国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中还存在各种资助配比不合理、贷学金资助未达到预期规模、贷学金资助办法还不健全等宏观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有以下具体问题。

(一)“学费减免”不宜作为主要资助手段

在高等教育收费阶段,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再由国家全部承担,学费是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平均每人减免一半学费,学校就将少收入12.5%;减免1/4的学费,学校也将少收入6%之多,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开支。因此,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减免学费作为无偿资助只能是一种应急措施,针对极少数的特困生;对于大面积的贫困生,我国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有偿资助上,加大助学贷款资金投入量、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规范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学生贷款制度主要用于弥补学生生活费用之不足,但是,随着收费制度的深化改革,现行贷款制度的不足与缺陷越来越明显,其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远远达不到贫困学生的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使贫困生们看到了希望,社会各界把它看成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法宝,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大的进展,有的省份拿到贷款的学生仅占申请贷款学生总数的3%。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配*。现在的银行大多都属于风险自负的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也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银行担心无法收回贷款,担心出现呆坏账,不但收不回利息,甚至本金都难以收回。因此银行采取了表面上热情,实际上冷漠的态度,导致了助学贷款进展缓慢的局面。

(三)勤工助学岗位少,且对贫困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早在20世纪代,革命先辈们就有过“留学法国勤工俭学”的举措,现在我们仍然把勤工助学当作贫困生自救的最佳途径来提倡。但是,勤工助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园内能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很少,助教、助研、文秘、图书馆这些文职岗位几乎饱和,后勤所能提供的有限的体力劳动岗位不但少,满足不了贫困生的要求,而且有的贫困生出于自尊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去做。二是校外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并不多。据统计,90%以上是从事家教,但从事这份工作的多是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少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被学生家长看重。其他勤工助学岗位由于同样的原因使贫困生所占的份额也很小,所以,贫困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机会要比其他同学少得多。第三,勤工助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一些学生因为勤工助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尤其是从事商品经营的学生,进货、销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勤工助学变成了“勤工误学”。

(四)奖学金不具备助困的特点

各高校都规定了比较高额的奖学金,用以奖励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贫困生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奖学金,将是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因此,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奖学金被放在了首位。实际情况是,能拿到高额奖学金的贫困生虽然也有,但比例很小。据湖南师范大学1998~对获得一、二等奖学金的学生的统计,全校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47人,获得一等奖学金的特困生1人,获得二等奖学金的特困生3人;1999~共发放一、二等奖学金89人,获一等奖学金的特困生2人,获三等奖学金的特困生9人。这倒不是因为贫困生学习不努力,而是因为与城市学生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养不同,在很多方面都相对处于弱势,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追赶过程。贫困生经过刻苦努力,虽然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成为班上的拔尖者,拿到了高额奖学金,但绝大多数与高额奖学金无缘。

三、构建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个完整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应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学业援助为补充,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人性化援助系统。构建这一完整的系统,需要完善经济资助,增设学业援助,创建和谐环境。

(一)完善经济援助

经济援助是整个贫困大学生援助体系的基础,因此应不断完善经济援助的'策略、渠道和管理控制。

首先,要强化激励性资助,减少补贴性资助牌低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额度,用于奖学金。改革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实施办法,缩小额度和比例,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奖贷资金中,使其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在目前奖学金的基础上,增设困难学生奖学金,单独评比,专门用于奖励刻苦学习的贫困生,使奖学金机制更加完善,真正起到助学作用。保证勤工助学资金到位,加强勤工助学的实施,进一步开发助学岗位,尤其是技术性岗位,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劳动报酬比直接发给补助的办法要好得多。

其次,要加强信用管理,发挥助学贷款作用。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国家的资助方式,对解决贫困学生的求学问题起到了根本作用,必将是未来经济援助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无抵押的个人信用贷款,因此我国大学生缺乏还贷信用便成了这一有效方法的最大障碍。因此强化信用管理,推进全社会信用法制建设是完善经济援助的保障。

再次,要规范援助中介,形成社会援助合力。所谓援助中介,是指一些社会团体,如慈善机构、基金会、援助中心等。对贫困大学生的援助,现在已成为全社会的行为,一些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海外工商巨子、文化科技名流、慈善机构甚至普通公民,都在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学业与成长。但我国相关的机构组织还不完善,这部分资金的流向渠道还不十分顺畅,因此应建立相关的公益机构,健全有关机制,通过法制的手段,对这些援助中介的职责、受赠渠道、资金管理、援助范围、援助标准进行规范,使这部分资金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同时,应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真实地向社会反映贫困学子的艰难处境,唤起更多的个人、社会团体的爱心,切实地帮助这部分学生。

(二)增设学业援助

所谓学业援助是指在课程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的援助。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于老、少、边、穷地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帮助,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感到技不如人,缺乏自信,进而导致学习、就业的各种困难。而这些问题靠经济援助、心理援助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在整个援助体系中应对贫困学生的学业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对贫困生弱势课程的学习提供援助。

同时,对贫困生薄弱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应提供援助。高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有丰富的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锻炼各种能力的大平台,贫困生也深知锻炼这些能力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活动的参与都要一定经费作保证,正因为经济拮据,一些贫困生尽可能少参加各种活动,有的只好无奈放弃,以致失去提高各种能力的机会。这是高校贫困生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学校应当予以应有的重视,并尽可能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条件,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能力的培养。

(三)创建和谐环境

创建和谐环境就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催人奋进,也可以让人消沉;既能够引导人和谐,也能够导致人偏激。贫困学生虽然经济困难,但他们一样有自尊,希望能够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和谐的环境中。因此,社会除了要关注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之外,更要关心贫困生的生活,要创造隐性援助的社会环境,缩小和消除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环境、文化资本差异,使他们能公平地面对社会的挑战。

西方很多对贫困生的援助,都是通过慈善机构去做,而帮助者也不同被帮助者见面。这种彼此互不相识的无接触状态保证了受助者的自尊和自爱,而不用一生带着感恩和内疚的心态生活。因此在设计政策时应考虑到大学生受环境影响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宜进行直接的金钱救助,应更多地进行类似勤工助学的隐性救助,让学生学会自助,学会生存,使贫困生始终感觉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好处。就社会资助来说,无接触资助所起到的效果会更好,让每一位贫困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环境下,健康而自信地成长。

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一样吗篇四

摘要:环境保育的公共产品特性使得我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跨区域环境保育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由不同的地区承担和享受,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际间利益冲突,跨区域环境保育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发现,当区域收入不均衡的时候,提供环境保育的纳什均衡结果也不相同,高收入者会承担环境保育的`责任,而低收入者则会坐享环境保育的效益,我国应当建立跨区环境补偿的机制,由非环境保育地区补偿环境保育地区的环境保育成本.作者:尹海丽刘治国朱晓明作者单位:尹海丽,朱晓明(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青岛,266071)

刘治国(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西安,710049)

期刊:山东社会科学pkucsscijournal:shandongsocialsciences年,卷(期):2006,“”(8)分类号:x3关键词:环境保育环境补偿外部性博弈分析

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一样吗篇五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未来高等教育规划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本文将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未来高等教育规划的心得体会。

第一,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以其便捷、快速、高效的特点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学校通过建立各种平台,供师生合作学习。因此,未来的高等教育规划需要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便利。

第二,注重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我们的教育体系随着时代而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未来的高等教育规划需要加强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达到更高的人才结构,为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第三,建立全球视野。未来高等教育规划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在学习领域不断拓展自己的眼界,尊重各地文化、历史和传统,吸取国外的教育模式,以打造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为目标。建立全球视野,使我们了解世界,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国际接轨,有机会参与到全球的竞争中。

第四,重视思想教育。我们往往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很少重视其思想品德。然而,未来的高等教育规划需要把思想教育摆在与学科教育并行的位置,提高学生思想的高度,强化道德修养,增强自我认知,丰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五,加强安全教育。人们的生存离不开安全,尤其是校园安全问题。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安全感和发展。未来的高等教育规划需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建立全面的安全体系,制定安全教育规定,重视安全防范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总之,未来高等教育规划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引领全球教育潮流,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我们应该把握机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发挥学科交叉与协调作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实现人才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一样吗篇六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考

所在单位 姓名 序号 得分

随着我国教育法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作为以教育法为基础法规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作为一名高教者,应该严于律己,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和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教育教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一个透明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培养人才。教师也要具备可树性,知识的更新,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以及品德行为素养。同时还要兼备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法律意识,在传道解惑的同时,严格规范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下面就《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谈谈我自人的心得体会。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探讨了教育法学的原理、高等学校法律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法律地位以及基本权利义务、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制度、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

一、教育法学是教育学和法学两门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而形成的学科。它以教育法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教育法制、对国外教育法的研究为内容,通过社会调查法、历史考察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揭示了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国家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制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研究教育法律规范在执行和监督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教育执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通过对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教育法律文件、教育法制和教育法实施体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教育立法和依法治教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和经验。

此外,高等教育工作通过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精神内容实质,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断增长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从而提高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二、教育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法是体现统治阶级集体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与一般法律相比较,具有形式松散性,教育领域的法律问题,既可能是教育行政问题,也有可能是教育民事法律问题;教育对象、教育法调整范围以及法律关系的广泛性;法律法规的复杂性;法律纠纷解决手段的特殊性。

我们在遵循教育法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始终不渝地贯彻实施,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教育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的平等,终点上的平等以及过程上的平等。(3)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此外,教育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负责;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时候也享受一定的权利。(5)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保障每一位公民获得教育的机会。

三、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社会责任能力。主要体现在:(1)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一定要经审批机关审批。(2)高等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有义务接逐级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和管理。高等学校是以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进入行政复议程序或是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行政诉讼。但高等学校同时作为行政主体,在依法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这主要涉及到教师的法定身份,以教师为主体的法律关系的特征以及法律规定的教师的权利义务等问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依法确定和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

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具体来说是通过教师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表现的,而法定的权力与义务直接来源于法律对教师身份的确定和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身份与地位,法律上尚未明确规定,加之处于转型期的高教体制,都对教师的权利义务有直接的影响。高等学校教师既不是特殊公务员,也不是自由职业者,在现阶段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拥有独特的权利义务,其职业具有公益性质。国家应弱化对教师的人事管理性,增强行业自律性管理。对高校教师的救济保障主要是通过教师申诉制度解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五、学生的法律地位。从法律意义上讲,高等学校是受教育者中的一个群体。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学生就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有参加教育活动权,获得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诉讼权,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组强和参加学生团体团等。同时,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已满18周岁的公民,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寻衅滋事,严重破学校教育秩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高等学校也实施了一些管理制度,如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奖惩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努力为提前学生素质服务。

六、学业证书制和学位制度。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而有序地进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业证书制度。《教育法》出台的前些年,教育领域曾出现乱办学、滥发学业证书的混乱现象,一些单位乃至个人不经批准随意开办教育机构,不经批准擅自招生,对不符合招生标准、不符合教育质量要求的学生,也发给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有些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发放超其层次、规格或职能范围的学业证书。这些做法破坏了国家教育标准的完整统一,危害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学业证书,通常是个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从事相应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用人部门选拔和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学业证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多年的实践表明,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教育督导机构在推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依法治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具体体现在:(1)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2)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是依法治教,保障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的迫切需要;(3)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此外,为了高校的发展,还要建立高校教育评估机构,对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实行长效的评估机制,稳抓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八、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器,也是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和调整教育结构的要求。成人教育制度是指按成人教育活动的目的、方针、法律性规范及组织等运行的成人教育体系。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通过培训,提前了工作人员以及未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九、高等教育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教育纠纷是一种新的法律纠纷类型。过去,我们一直把教育机构作为事业单位看待,其纠纷也比照行政纠纷处理,因此,一般利用内部调解等手段解决。主要解决的是人身纠纷和财产纠纷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要探索构建新的多元化的教育法律纠纷解决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申诉、行政复议等途径的作用,又要积极创新,创建新的有效的权利救济制度。

另者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它是由法律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很特殊,每一个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因此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关爱、呵护。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预防大学生犯罪。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我们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同时,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重任,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约束能力,用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树立法制观念、拓展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和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努力磨炼自己,只有更好的学法,懂法,普法,时刻将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联系在一起,依法执教,依情依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教育教师,从而为推进我国教育法制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