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心得体会(优秀5篇)

文献阅读心得体会(优秀5篇)

ID:4168414

时间:2023-10-04 02:39:20

上传者:文锋 文献阅读心得体会(优秀5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文献阅读心得体会篇一

读文献的实质:teachyourself,也即是自学。但是中文“自学”字面意义上没有反映出阅读中的一些关系。teachyourself,谁teach?第一反应当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教你。

这怎么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边,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阅读的过程似乎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作者和自己的互动的问答过程。在这里,我更愿意承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个人人格实际上“分裂”为了两个人,一个代表作者,一个代表自己。

当“自己”不懂的时候,通过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图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自己努力变成“作者”的过程,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阅读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为作者从而教会自己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个“作者的意识”,始终要考虑和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要那么些,他当时的意图是什么?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应该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门。

“数学书有两种,一种是看了一页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种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杨振宁曾这样讲过。这大概也是不少学科文献阅读的感受。事实上,万事开头难。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经常是这样的:第一次努力读下来,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读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说理解的程度是随次数增加而指数增长的。

所以说如果一篇文献你没有(认真地)读过3次,你是没有资格说难的。许多人常常只读了第一遍以后就觉得难读不下去放弃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读上两次,他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马云的说法和这里“文献至少读三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应分清楚著名作品和经典作品的一些区别。在科技文献中,经典作品应该属于一个领域相对基础性的优秀作品。著名作品常常是指一个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比如代表着前人几十年研究而最终被攻克的某难题的文章,或者横空出世的某一新理论等。

文献阅读心得体会篇二

心理学作为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拥有众多的研究领域与理论体系。对于学习心理学的学生而言,阅读心理文献是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有幸阅读了许多有关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从中收获颇丰,以下将结合个人体会和心得,分享给同样热爱心理学的朋友们。

首先,阅读心理文献需要耐心与恒心。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产出非常庞杂,从经典研究到前沿技术,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每一篇文献都有其特定的价值。面对庞杂的文献资料,在繁复与琐碎中保持阅读兴趣和耐心非常重要。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仅仅追求速度和数量并不能真正获得丰富的心理知识,更需通过耐心地研读来获取更多的收获。多次重复阅读相同的文章或观点,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在第二次甚至第三次阅读中产生更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其次,结合自身实践与体验,加深对心理文献的理解和应用。理论可以引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验证理论。通过将心理文献中的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比如,在阅读关于自我认知的研究时,我结合自己的心理咨询经历,形成了对自我认知的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好地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还提高了我在心理咨询中的专业水平。

第三,关注文献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心理学研究中需要进行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客观准确的数据和严谨的研究方法是保证心理文献可靠性的基础。在阅读文献时,我们需要仔细检查文献的来源,查看作者的研究背景和资历。同时,对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常见的研究设计也需要了解,以便于更好地评估文献的科学性。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文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问题,通过对比不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从而提高对文献的分析和评估水平。

第四,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交流。阅读心理文献不仅仅是个人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与他人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术讨论和交流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来理解和解释同一问题,这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路和开拓创新。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心理学论坛和写作学术论文等活动,我们能够结识更多的学者专家,倾听他们的观点和建议,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互动,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促进相互的学习和进步。

最后,不断更新和拓展心理学知识与研究领域。作为一名心理学学生,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随着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我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阅读心理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主动关注新的研究动态,跟踪心理学界的前沿领域,尝试探索未知的研究领域。只有不断更新和拓展心理学知识,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总之,心理文献阅读是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耐心的阅读、结合实践经验、关注科学性、积极参与讨论和不断更新知识,我们可以逐渐提高对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未来更多的学生朋友也能够在心理文献阅读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收获,共同推动心理学的进步与发展。

文献阅读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

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通过阅读心理文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然而,阅读心理文献并非易事,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理解层面,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在我的阅读心理文献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有益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技术层面(200字)

首先,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阅读心理文献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在进行文献检索时,我学会了使用在线学术数据库,如Google Scholar和PsycINFO等,这些工具提供了广泛的心理学文献资源。此外,在筛选文献时,我了解了论文摘要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摘要,我可以快速判断该文献是否与我的研究相关。此外,阅读方法也至关重要。我发现阅读心理学文献时,笔记和标记关键信息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在文献上做出批注,我可以更容易地回顾和整理文献内容。

第三段:理解层面(200字)

其次,理解心理文献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思想。在阅读心理文献时,我发现理解作者的论点和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心理实验的设计和统计分析,我尝试阅读相关的方法和结果部分,并思考它们背后的含义。此外,对于复杂的心理概念和理论,我会寻找额外的解释和实例,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第四段: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200字)

阅读心理文献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思考作者的立场和假设,并提出自己的质疑和疑虑。我鼓励自己挑战文献中提出的观点和结论,并寻找相反的证据或解释。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估研究结果,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见。

第五段:心得和总结(200字)

通过阅读心理文献,我在技术和理解层面上都有所提高。我学会了使用学术数据库和筛选文献,同时也了解了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统计分析。我发现,理解心理文献需要积极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我鼓励自己保持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心理文献,我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写作和研究能力。

总结:心理文献的阅读是心理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一环。通过掌握阅读技巧、提升理解层面、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学文献。阅读心理文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研究发现和理论探索,也使我们成为更全面发展的心理学者。

文献阅读心得体会篇四

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层次

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形式

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程度

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矛盾

文献引用的忌讳

知而不引

明明借鉴了同行的类似工作,却故意不引用同行的类似工作,使自己工作看上去"新颖""领先"。实际上审稿的可能就是同行。

断章取义

故意截取作者试图否定的部分来烘托自己的观点。

引而不确

没有认真看原文,引文错漏。

来源不实

某些字句来源不可靠(比如非正式的或非学术的出版物),且不注明来源。常见于一些统计数字。

盲目自引

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工作与前期工作之间的关系,而是单纯为提高自己文章被引用次数而自引。

文献阅读心得体会篇五

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心智和行为的科学,发展迅猛,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心理知识。为了加深对心理学的了解,阅读心理文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我个人的心理学学习过程中,我深感心理文献的重要性,并从中有所收获。

第二段:提高知识水平

阅读心理文献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方式。通过阅读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书籍,我们可以学习到最新的理论和研究进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推动着我们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认识,因此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心理文献,我们可以跟上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第三段:培养批判思维

阅读心理文献还有助于培养批判思维。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其中既有经典理论,也有新兴的观点,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多种多样。在阅读心理文献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每个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们要学会提出疑问,探究研究的方法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有说服力。通过批判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心理学研究的质量,并对自己的学术论点进行逻辑推理和支持。

第四段:培养科学素养

阅读心理文献还有助于培养科学素养。心理学的研究通常使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统计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是了解心理现象和行为背后机制的重要工具。通过阅读心理文献,我们可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并从中获得可靠和可重复的科学结论。培养科学素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心理学研究,提高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度,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段:提高科学写作能力

阅读心理文献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科学写作能力。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经常需要撰写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等科学写作。通过阅读心理文献,我们可以学习到科学写作的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清晰地表达观点、引用他人研究的正确方式,以及如何组织论文的结构。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心理文献,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科学写作能力,为将来撰写优秀的心理学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尾:

通过阅读心理文献,我们可以提高知识水平、培养批判思维、培养科学素养和提高科学写作能力。心理文献不仅是心理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利器。因此,我鼓励每个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都要多多阅读心理文献,从中汲取力量,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