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语文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5篇)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语文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5篇)

ID:4179355

时间:2023-10-04 09:04:14

上传者:文锋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语文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语文篇一

本单元以“遗迹”为主题来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热爱。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历经风雨的索桥,给300年后的人们传递着温暖,惊险的铁索桥,表达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白鹤梁的悠悠往事,牵动着后人珍惜古老文物的情怀,神奇的兵马俑,展示出艺术的迷人风采。一处处遗迹,浸润着民族的精神烙印。五篇课文,分别通过对联、故事、诗歌、记述、说明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从遗迹入手,追寻先人足迹,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浏览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长城赞》                        2课时

《索桥的故事》                    2课时

《我站在铁索桥上》2课时

《白鹤梁的沉浮》2课时

《秦始皇陵兵马俑》2课时

辅导写考察报告2课时

召开报告会2课时

长城赞

这是一副长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在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体会上下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以及深远的意义。积累优美词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中国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对联的上下对仗。

教学构想    鼓励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理解大意。课前让学生广泛地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课堂上要充分地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及所凝聚的民族智慧。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朗读,并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按要求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小黑板,录音机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长城的知识,了解对联的常识。

学生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3、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二、初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师范读对联。

2、指读课文,正音。

3、质疑

三、精读课文,感受雄伟。

以“课文上下联分别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城?”为切入点,统领学习。

1、指名读课文的上联,思考:长城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从长城上你看到了什么?

3、有感情朗读上联

4、指名读下联,思考:读了下联,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具体理解“跨峻岭、经绝壁、穿荒原、横瀚海”。

6、你还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丽?

四、美读成诵,深切体味进行有感情地朗诵。

1、指导学生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正确断句。

2、课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板书课题后交流资料:如长城的长度、历史、在世界上的地位等,同时引导学生在查资料时要查阅具有权威性的资料。

3、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4、生自读,师领读。学生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

5、生再读,指生读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交流。如:巍峨丰碑、长龙烽垛、隘口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在书上标出来。

交流:上联纵写(时间)长城的历史,赞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下联横写(空间)长城的气势,赞美长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学生默读找出:起春秋,历秦汉,及辽远,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感受修筑长城的历史悠久。

引导学生感受修筑长城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默读下联,然后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长城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跨峻岭、经绝壁、穿荒原、横瀚海,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

通过这个问题,再次回顾长城东达黑龙江,西至新疆,南到湖南,北达内蒙古,时而遨游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穿行于戈壁莽原上,时而又休憩在沙浪翻滚的沙漠之中。

让学生结合下联后面的语句感受到这条象征中华文明古国的巨龙,跨越了中国的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纵横十万余里,起伏奔腾,其实壮丽磅礴,确实是人类的一大奇观。

学生练习,然后以同位互读,男、女声比赛读等形式促使学生背诵此文。

作业设计

1、熟读成诵。

2、交流长城资料,小组合办手抄报。

3、查找有关古迹上的对联。

板书设计

长称赞

罗哲文

上下两千年  巍峨丰碑  (时间)

纵横十万里  壮丽奇观  (空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交流资料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背诵课文

二、交流资料

1.交流有关歌咏长城的诗词。

2.交流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古迹上的对联。

三、默写课文

在背诵的基础上,检查默写课文的情况。

1、指名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体会对联的特点。

你发现这幅对联有什么特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顺序。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这幅长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表达了对我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

五、交流“我的视角”。

1、全班交流,填写“我的视角”。

2、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思考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六、教师推荐阅读:

《过八达岭有感》(明 熊伟)

《诗三首》(清魏源)

《登万里长城》(清康有为)

通过资料的共享,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城的气势雄伟,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学生默写课文。同位互相检查

改错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3、读写结合小练笔。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长称赞

第一小队  第二小队  第三小队  第四小队

(标出加分情况)

课后反思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语文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元宵节”,主要结合正月十五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安排。在寒假,小朋友们刚刚度过了欢乐、热闹的新年。虽然已经开学了,大部分孩子还沉浸在过年祥和、高兴的气氛中。这一单元就是要小朋友们能够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来之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联系,增加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本单元中有两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两篇课文:《元宵节》和《看花灯》,以儿歌的方式呈现,朗朗上口、生动形象,与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描一描,写一写”、“抄一抄”、“组词”、“照例子说一说”、“读一读”等练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学生复习上一学期的拼音生字等知识,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练习、延伸。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25个生字,巩固学过的字。会书写单韵母,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意思,会组词。背诵课文;自读短文。

情感态度:1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中的乐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以及勤于复习、练习的好习惯。

过程和方法:1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检的.习惯。

3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参与班级活动。

三、重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习惯是重点。难点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有感情的朗读《元宵节》、《看花灯》两篇课文,并且要能有感情的背诵《元宵节》这一篇。认识本单元的25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并且逐步复习和练习组词,逐步会组词,掌握识字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卡片、录音机、磁带等

五、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课题

共6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余时间一个半小时课时

元宵节2课时

看花灯2课时

语文天地2课时

六、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拼音、拼读掌握较好,能借助拼音自学生字,儿歌中有的生字学生已经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由于本地没有相应的社会活动,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

《元宵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一、目的及意义。

1结合学习第一课《元宵节》,使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完成识字任务。

3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到学校和学习都是生机盎然的,充满趣味的。

二、基本情况

1时间:正月十六晚上6:00——8:00

2地点:本班教室内外

3人员:本班全体学生及自愿参加的家长、教师。

4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带一个灯笼,查阅资料,或自制灯谜若干,写在纸条上。要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并自备奖品,准备奖励给猜出自己制作的灯谜的同学。可以请求家长协助(比如写灯谜),但不能完全代替。

三、活动基本思路。

1动员,集思广益。在正月十六早晨报到完后,教师讲话,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讨论如何办好这次活动。归纳总结活动方法,鼓励大家积极筹备,简单分工。(比如哪些同学重点搜集跟“羊”有关系的词语,哪些同学重点搜集喜庆的词语,或是跟元宵节有关的知识等。提示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制作灯谜。

2教师,做好领路人。为了落实活动中的知识能力目标,教师一方面做好引导,一方面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我设计制作一些灯谜,有意识地包含第一课的生字词以及一些估计学生不好完成的目标。

3家长,好帮手。充分调动家长这支好帮手队伍。请几个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家长来协助管理,以便更有秩序的搞好活动,同时也让家长从中体会新课程的理念。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语文篇三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认数

一年级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为“元宵节”,主要结合正月十五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安排。在寒假,小朋友们刚刚度过了欢乐、热闹的新年。虽然已经开学了,大部分孩......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语文篇四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犀黛,沼等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大自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具:自然美景图片。

教法:朗读法学法:自主探究

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展示搜集的自然美景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宗白华去体会不同时期他对大自然的种种感受。二、初读课文,初建对大自然美景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作者不同时期描写的自然美景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作者笔下云、风、山、湖之美

1.在作者小时候、少年时、青年时究竟以什么自然风景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再读全文,颂大自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作者对这些美景所引发的感受和怎样的想象.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1. 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2. 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头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动着幼稚的。天上的流云,一会变成,一会变成。

有一天我根据云的各种境界,分出云、云、云云,等等,真想做一个“云谱”﹗

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优美句段。

板书:

小时候 大自然 引起幼稚的幻

大自然少年时 奇异的情感

心中最美的诗 青年时 微妙的音符

华灯一城梦明月百年心《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读后

每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可回避地面对三种客观环境,一是家庭;一是社会;再一就是大自然。

对襁褓期的婴儿来说,社会是遥远的,大自然是未知的,他朝夕可见的是妈妈甜蜜的乳头,轻柔的双手和满含笑意的眼神。

等到懂事的童年来临时,会觉得家庭是温暖的,社会是生疏的,大自然则是无比神秘的。

《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就是作者从一个世纪前的亲身经历中精心切取的从童年到少年到青年接触大自然的纵断面。在短短的7段文字中,作者自述了童年对大自然的幻想,少年对大自然的梦想,青年对大自然的遐想。

读者对作者的喜爱与痴迷,肯定会感同身受;但是不会注意到作者在文章中竟然写到足有40余处声情并茂的自然景色。诸如,在描写客观的自然界时有:白云、晓雾、雾色、海、海岛、沙洲、湖沼、莫愁湖、湖光、水边、地气、森林、山色、峰峦、峦影、清凉山、石头……在描写自然界的装饰与建筑时有:小城、垂柳、华灯、扫叶楼、雨花台、远寺、白帆……在描写时间与季节时有:初春、星期日、清晨、黄昏、晚霞、落日、落照、月光、月下、夜……在描写空间与地域时有:天空、郊外、桥畔……除了这些有目可以共睹的景象之外,还回响着有耳可以同听的钟声和箫笛声。

作者几乎是在不经意间把读者领入出神入化的自然景色里,他一方面给我们展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精美画卷,另一方面还以神来之笔,或贬抑或张扬地撼动着读者的心灵。

课文的1、2段,写的是作者充满幻想的童年。他不喜欢读书,不知道诗,却偏爱上天上的流云、地上的垂柳;爱上风烟的清寂、湖山的秀丽;爱上落日的余晖和远远的钟声与箫笛声。他竟然幻想“做一个‘云谱’”,幻想“和那窗外的月光、雾色融合为一体,飘浮在树林间,随着箫声、笛声远去……”

课文的第3段,写的是作者充满梦想的少年。他基本没读什么书,也没听过诗,只是坐着幻想的魔毯,继续做着奇异的梦。

课文的第4、5、6、7段,写的是作者充满遐想的青年。他大病初愈,已然开始读书深造,不仅自己喜爱读诗,而且喜欢给别人读诗。他的思想转向辽阔的海、远去的白帆,化入湖光峦影,绘出诗情画意,在他的生命中“结成一个长期的微妙的音符”。此刻,大自然是心中最美的诗,作者也成为讴歌大自然的最美的诗人。

作者宗白华生于1897年,他的7岁至17岁,应是在1904—19xx年期间。作为距离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的小学生,去理解他们祖辈都没有赶上的时代,显然是勉为其难的。而且,今日的小学生已远非昔比,科技进步到影视时代和数字时代,他们已能较早地接触形象中的社会,甚至很小就有机缘跟随大人去游历名山大川,从而有了辨别是非区分美丑的实感,甚至形成价值观念的雏形。

据此,教师应该看清当代小学生认知中的长短,组织实地观察或运用影视资料,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中,让大自然走进学生的心里,在进行爱的教育的同时,生动活泼地进行美的教育。

大自然是作者心中最美的诗,也是广大读者心中最美的诗。美感的特征不但具有直觉性,而且具有愉悦性和超越性。当作者“独自躺在床上,最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奇妙地搅动我的心。我仿佛和那窗外的月光、雾色融合为一体,飘浮在树林间,随着箫声、笛声远去……"他直言不讳地说:“这时我的心最快乐。”作者从悟到“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到“充满诗情画意”,到“结成微妙音符”,到“灵犀一点,脉脉相通”,不仅是认识上的飞跃,同时也恰恰是美感的超越。

在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本课时,自然不能忽略学生的心理要素。从文字的感知到生活的感知,都离不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是一对孪生姊妹,是创作之母。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过:“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家的天梯。”学习《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须要找出那些展现联想与想象的语句,并从语境反观作者的心境与再创读者的心境。

在本课,联想与想象的例子俯拾皆是。“天上的流云,一会儿变成海岛沙洲,一会儿变成峰峦湖沼。”这种云龙苍狗的变幻,属于相似联想。“一种遥远的情思吸引着我,让我在森林里、在落日的晚霞里、在远寺的钟声里有所追寻。”这种似远如近的映像,属于接近联想。“夜里,独自躺在床上,最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心中有一缕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奇妙地搅动我的心。”又是凄凉,又是幸福,与远远的箫笛声融合在一起,则属于对比联想。

这些联想与想象,自然植根于对自然美的基本形态的细心观察和持久积累,但同时它也发酵于审美者的情趣与体验。在《大自然,心中最美的诗》中,作者描述的自然美千姿百态。“天上的流云,一会儿变成海岛沙洲,一会儿变成峰峦湖沼”“清晨晓雾弥漫的海,落照里白帆掩映的海,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显示着美的壮丽;“那四周的山色浓丽清奇,似梦如烟;初春的地气,在山水里蒸发得较早,举目都是浅蓝深黛;湖光峦影笼罩得人仿佛也成了一个透明体”,体现着美的幽静。

大自然是如诗如画般的优美,它需要优美的人以优美的心境去激赏。人们在柔媚、和谐、宁静与秀雅中,去领略心旷神怡的愉悦,去陶冶高尚隽美的情操。作者历数了童年到青年的“华灯一城梦”,其用意正是为了表达自己和力图感染读者的“明月百年心。”

教学内容:向往绿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难点: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五、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六、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积累内化: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四、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话描绘它。

板书:

我喜欢绿色、迷恋绿色。

向往绿色

绿色生命的音符“我”心中的一首诗

教学内容:古诗四首

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四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四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

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二、读熟诗句: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四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板书:

晚日

晚春江 情寄友人 远山晚景 绮丽

春草怀恋家乡

望乡

作文教学内容:作文我爱大自然

目标:

知识: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美景,通过自己观察,了解它的它的特征,然后把观察到的写出来。

能力:练习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通过观察与描写自然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重难点:能把观察到的写具体,并有一定的顺序。

教具:例文 教法:指导法学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三、同学互动,激活思维。

1.准备:自由介绍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初步说说从哪些方面展开?

2.分组:喜欢同类景色的同学分为一组,小组内交流,选择表达方式。

3.互助:有困难的小组可向其他小组或教师求助。

四、交流展示,互评互长。

1.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己观察的景物的奇特,介绍其特点。2.分小组展示,评议。

3.提示写法。(1)注意介绍景色的奇特。要抒发你对大自然的赞美。

(2)可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写自己亲近的自然往事。

(3)可以写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倡议与措施。(4)注意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4.学生动手写作。

5.引导评改:

(1)请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修改作文的,推荐修改方法。(2)请学生用推荐的方法修改本次习作。

(3)评改示范:

a.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自己修改,疏通语句。   b.同桌互相修改。 c.开展美文赏读活动。

板书:

把你喜欢的自然美景奇特写具体

我爱大自然把自己和所写的自然景色联系起来,表达你对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自己的描写的景色,自命题目

二册第二单元教案语文篇五

第二单元 

二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培养探究兴趣。 

3.背诵《水乡歌》,熟读《小山村》回答课后的问题。 

4.自学故事、自读短文,理解内容。 

5.培养爱问的好学习习惯。 

三 教学重难点:没有拼音辅助认字是训练重点;记忆30个识记生字 

四 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卡片等。 

六 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共6课时 课题 课时 

《小山村》 2课时 

《水乡歌》 2课时 

语文天地 2课时 

《小山村》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小诗,看看别的小朋友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二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认读生字词。 

2 自主识字。 

2) 齐读生字词,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领读。 

5) 把生字从词里面抽出来,再进行认读。用游戏“摘蘑菇”。 

6) 用“        ”组词。 

3 再读课文,说说自己有什么进步。快速标出自然段。 

三 再读,理解课文,感受家园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 

新房子呢?河水是什么样的?新修的公路又是什么样的?看屏幕上放大的插图。 

4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大屏幕出示填空: 

五 复习巩固生字。快速认读字、词。 

《小山村》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轮读、指名读(主要针对那些学习稍困难的学生) 

三 指导书写生字。 

1 比较分析那些的字的字形、笔画、笔顺。 

2 观察每个字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范写,边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字。 

四 作业 :1 练写生字。 

2 整理识字卡,把“イ  ミ 提手旁 ”的字归类,看看自己能人多少个。 

《水乡歌》第一课时 

四. 读课文,体会诗的意境美,学习语言。 

1. 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读通顺,遇到不流利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2. 齐读课文,想想水乡什么多。读完后,用笔标出关键词。 

3. 师生接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意境。 

师:水乡什么多?生:水多。 

师:什么样?    生:“千条渠、万条河……” 

师: 水乡什么多?生:桥多 

…… 

六. 背诵课文。   七 质疑。    八 快速认读生字卡片。 

九 作业 :“咱们的家乡什么多。”收集有关家乡的资料,夸一夸家乡的变化。 

《水乡歌》第二课时 

一 复习。认读生字卡片。指名认生字组词。 

二 练习。说话练习:“我爱江南,因为……” 

三 指导学生写生字。 

3 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参考相关资料画一幅江南水乡的风光画(选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