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 五年级第五单元找规律的说课稿(模板10篇)

2023年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 五年级第五单元找规律的说课稿(模板10篇)

ID:4187528

时间:2023-10-04 12:13:07

上传者:紫衣梦 2023年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 五年级第五单元找规律的说课稿(模板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一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

一、说教材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各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夹子手帕

蘑菇兔子

篱笆木桩

两端中间

多1少1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人看去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预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二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车的世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所执教的《车的世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上册“外面的世界”的继续和深入,围绕主题“车的世界”开展开放的综合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性单元。和别的单元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单元没有主题课文,只有两幅印刷精美的图片,城市和乡村的路上车来车往,交通繁忙,图下面是图内车辆的名称。这无疑给任课教师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此时不能局限于只在课堂内讲授,必须开放课堂,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生活,去收集资料,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车的世界”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以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教会学生认识各种车辆,大致了解它们的功用,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

1、我校处于区中心位置,孩子们在上学、放学途中看到的车辆较多,因此孩子们对车比较熟悉,也感兴趣。通过学习《车的世界》拓展学生对车的认识,体会到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关注周围的世界,体现教学内容设计的开放性。

2、采用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团结合作,独立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再现识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游戏等活动中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突出识字教学环境的生活性。

认识交通工具,知道它们的功能。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

通过创设情境识记生字词,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所组成的词语,进行渗透性识字。

3、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重点:识字及识字能力的培养。

难点:通过认识交通工具、乘车标语等,了解它们的功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片、图片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复习上节课学 过的车、生字词。创设情境:“汽车开动喽!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留心看,你会发现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还能学到很多东西。”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兴趣地、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句式训练。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内、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在此只是作为促进者和合作者。

二、乘车认识与车有关的人、车票、标语。

在此环节中,我首先(课件出示)学习司机、售票员、乘客,并让学生请根据我的动作、语言等,判断我的身份。然后引导学生各种形式读来识记生字词。最后课件出示:学校标语图,除了车上有标语外很多地方也有标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不仅让学生知道汉字就在我们身边,更主要的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调查交流信息的方式,让学生在团结合作中体验学习乐趣.

三、游戏巩固,课堂拓展。

师生做游戏巩固词语、车标语。设计闯关游戏:第一关:读一读,第二关:说一说,第三关:小小书法家 写“勿、专”通过设计孩子喜欢的闯关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让学生说一说,并演一演的同时教育孩子做一名文明乘客。最后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吧!大家齐唱《小司机》歌曲结束课堂教学。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三

尊敬的各位教师,大家好!

下头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去年的树》的教学设想。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能够熟练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认。

【过程和方法】经过分主角朗读课文的方式,体会小鸟的内心境感变化。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游景乐(以景动人)

“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问理喜(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五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

2.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找规律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

(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

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操作。组织交流。

1/2=2/41/2=4/81/2=8/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

a、先从左往右看,1/2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的?

由1/2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3、沟通联系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六

荷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独特 吸引力。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城镇,对荷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 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 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 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一个花姑娘,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 到荷花池。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七

2. 能力目标:全班分成两小组合作完成本首诗的学习,对照目标,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幻灯片,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在过程理解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与汪伦的深情厚意。

1.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2.理解“桃花潭花深千,不及汪伦送我情”

(一)、齐读古诗,导入新课

简明扼要,直接进入课文。

(二)、出示任务,明确目标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八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进而深入了解文章。

2、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

3

4、体会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情怀。

5(合作探究环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文章。(学生通过预习,借助课下注释与《详解》,对文章进行了初步翻译,需要在课堂上琢磨句子蕴涵的意义,体会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2

3.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四、教学方法

1、听名家朗诵,进行正音;

2(合作探究环节)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以小课题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展示;

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展示结果。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

中国文学史上,名篇佳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总有一些是最被人所熟知、所称道的。下面我也来吟咏几句,大家尝试着思考寻觅一下它们出自何人之手。

(诗句见课件)

大家答得不错,俗话说:文如其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赤壁赋》,读文知人,走近古赤壁,了解苏东坡。

(二)展示“课件导航”,明确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点击作者/三读三求/探究练习

内容为: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1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以上可以佐证苏轼的历经磨难,达观开朗,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性情。

(四)三读三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文赋)

1、识音及解字

见课件(略)

2、识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

(备用资料4个)

1.从“

2.“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资料

(注:前期预习已结合课下注释及《详解》,将翻译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出觉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议论的关系,各课题组找出自己的代言人,进行发言。

(备用教学资源:四组句子,老师尽力引导学生找出“美”与“蕴”兼具的句子,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教学资源:(略)

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注释和《详解》,初步翻译了文章,现在要琢磨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

(重点:第一、三、四段)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探究活动

逐层设疑: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略)此一乐也。

以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第三段:情

·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情(悲)无枝可依英雄安在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

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师生探究: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备用教学资源: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

三读求悟(悟客、悟苏、悟精神)

探究活动: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

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

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

苏轼借此抒怀,有无真正的客人并不重要。

进一步细化问题:(让课题组内讨论作答)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各种资料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假如有难度,可用曾提示过的“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五、课后探究(各课题组可任选一题,合作探究完成后下节课展示结果)

假如你是央视主持人小崔,面对风尘仆仆穿越千年时光,来到“小崔会客”现场的苏轼,你能针对本文对苏轼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假如你是苏轼,你将如何作答?(课题组内确定人选,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

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

b写景兼抒情

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六、教后反思

《赤壁赋》为千古名文,自己在授课时不仅想让学生体会东坡飞扬的文采,更想让学生体会其情、其思,通过“三读三求”的环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较好的得达到了这一效果。

此外,还有一点感受颇深,对于上佳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创作的过程还是阅读的过程,都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千载,文心恣肆,化万物于笔墨之间。教师在讲评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更好的引发学生联想,整节课会更加有深度,也理应会有惊喜,效果也自会更佳。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九

下头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1、分析资料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经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一样寻常的美。

我依据教材的资料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资料,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

2、本事目标

大单元教学说课单元评价设计篇十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年龄特征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3个维度出发,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会主动认12个生字,能认真、正确书写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四面八方、难忘”等,感受词语背后的情感,并积累词语。

2、学习通过对傣族人民欢迎_的场面和_泼水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

3、通过对“欢呼、笑容满面”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体会人物心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_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4、对_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并能主动积累词语。其中,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感悟,揣摩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