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的书我的梦的手抄报(实用5篇)

于我的书我的梦的手抄报(实用5篇)

ID:4188405

时间:2023-10-04 12:33:43

上传者:念青松 于我的书我的梦的手抄报(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于我的书我的梦的手抄报篇一

天宫游太空,神舟赴星河。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于2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中央军委*****发来贺电。

中国梦蕴含航天梦,航天梦助力中国梦。“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曾昭示着我中华儿女对广袤的太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飞天,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中国航天事业腾飞令世界瞩目,而此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和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向世界证明“嫦娥奔月”美丽传说从梦想走进现实。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总书记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曾这样强调指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推动着“航天梦”更加清晰地从梦想照进现实。

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着航天科技进步的奇迹,成就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从1970年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1992年确立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以及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工程,我们后来居上,在太空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条不紊的实现着自己的“航天梦”。预计到2022年中国将建成空间站,而目前正在服役的国际空间站将会在2024年退役,这意味着届时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如果此举顺利完成,这将会给一直在此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欧洲和美国带来不小的竞争压力。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攻关任重道远。而今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又一次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开创航天事业未来,期待中国航天人不断开创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于我的书我的梦的手抄报篇二

这是我再次离开,羁旅驿站,在冬日结满菱花的窗前书写,笔画繁复。用薛涛笺,用狼毫笔,用中原汉家的文字。墨迹晕开,如一朵朵盛开的白莲。极致的黑与极致的白,就像那时的世界,洪荒万里。伏羲驾云,拥星辰入睡;女娲御风,揽明月而歌。穿梭于星际间,衣带飘飞,拂过太阳的灼热,倒影在高远的苍空。那样层层叠叠的深蓝吸引了我,我开始有了梦想,我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振翅云霄,与九天神女共赋一曲。

斗转星移,时光如白驹过隙。我行走在春日里。徒步,我走遍江南,走遍北国。遇明时士大夫万户,万户负纸鸢携火箭,同我一样梦想着高飞。他升上了高空,却化成一团烟火。烟花易灭,回忆不堪回首。万户啊,你怎舍得这万里江山,魂兮永逝!

长河落日,阳关千里,大漠如兽如磐。谁可以告诉我,飞天不是一场玩笑?我行走在黑暗中,看不清未来。

远方,赤红色的火焰喷薄,如明灯,更如欢歌。东方红彻响天地,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黄河奔腾,我看到了长城盘亘,我看到了巨龙复苏。我欣然,天亮以后,汗水不再苦涩,绿洲再现生机。

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神舟载人,杨利伟遨游太空,我听见他的声音,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浑厚;我看见他的身姿,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挺拔。我知道了,飞天不再是梦。你可知晓,我一直在等待。多少年了,我才等得一场梦回,梦回玉霄,梦回九天。

皓月当空,藏镜于怀。我立于庭院中抬头,目光穿过树枝,越过落花,眼中是琼楼玉宇的蟾宫。轻唤一声:“嫦娥……”明月中的佳人啊,炎炎夏日,你可耐得酷暑,萧萧寒冬,你可抵得严寒?无风,我却想乘风而起,携一樽长江之水,随“嫦娥”一起去往月宫,与那月中仙子、树下吴刚、捣药玉兔把酒言欢,了却后羿的思念,了却万千儿女的期许,了却泱泱华夏的遗梦。陪君醉笑三千场,陪君醉笑三万场!

回首故国,莽莽江山如画,清清流水似歌。看今朝,中华独立所向披靡!我的梦却从未停止,我见过楼台水榭,描过九龙飞凤的水墨丹青,我见过十方春色,写过烟雨江南的草长莺飞。深夜,我秉烛夜读,指尖拂过书页触到梦的衣襟。合上书卷,点燃一支沉香,袅袅的青烟直上,飘到我梦想的地方。

旗帜飞扬,图腾鲜艳,中华这条巨龙终于抬头长啸。从东方红到神舟,从嫦娥到天宫。皇天在上,后土为鉴,我终于圆梦,华夏终于圆梦,梦想高飞,永无止境!。

于我的书我的梦的手抄报篇三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4、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6、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于我的书我的梦的手抄报篇四

未来是理想者的乐园

脚下这片热恋的土地

总是那样地神奇

告别昨天,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向往未来,生命总有怒放的时刻

不要沉湎逝去的月光,不要

不要憧憬遥远的芳香,不要

正视现实 亲吻坚实的土地

冬日的阳光就会如此温暖

随风摇曳的灵魂

永远抵达不到瑰丽的彼岸

也许

梦境中走来的并不是真理

也许

田畴中远去的并不是悖论

一千次真诚的叹息挽救不了

一次错误的远行

一次错误的远行

能够洗濯万次贪婪的欲念

不要对我说爱你

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爱的墓地

转过身

让我看看你的背影

你的背影是否坚挺和笔直

流水无情

残花飘零

那个雾霾锁城的早晨

浮尸湖面也许是最好的归宿

别打扰

孩子们甜蜜的梦境

在车流滚滚暗香涌动的街区

纯情还有多少

真诚还有多少

告别依然艰涩

相逢如此突兀

在这个拥挤不堪臭气熏天的广场

我们是否还有

一片宁爽的脚地

骏马在街道上奔驰

列车在草原上呼啸

每个人的头脑奇迹般地装载

同一不变的梦想

大汗淋漓,精疲力竭

竭嘶底里,举目无亲

人间正在上演着一个剧目

皇帝的新衣

亘古不变的笑话

谁是那个

说破皇帝新衣的男孩

当虚伪成为一种常态

当虚拟成为一种时尚

也许

人类就此作别西天的云彩

尽管这样

枫叶凋落的傍晚

依然如此

向往未来

山沟里飞不出金凤凰

大街上藏不住小老鼠

每个人站在地平线上

都会慷慨地宣告

我来了

然后就是征服

然后就是被征服

豪气冲天,满嘴喷粪

信誓旦旦,张牙舞爪

孱弱的身躯随风而倒

需要补钙

才能拯救濒危的骨架

而精神

不是极度的疯狂扭曲

就是极度的萎靡不振

理性让私欲强暴

良知喂了藏獒

不管风吹浪打

不管地动山摇

我们是否需要冷静地思考

思考渐远的篝火

思考迷离的柳影

牧笛吹起来

牛儿在餐桌上吃草

一切都会决绝地离去

而我们

能否在消逝的荧屏上

留下一缕鲜艳的色彩

但愿不是

肮脏的破砖烂瓦

和骇人听闻的遗产

感觉带你回家

理智让我守候

地铁的入口

永远不会发售远航的机票

远航的机票

也不会在码头出售

别再痴情别再等候

回过头

让我一如既往地凝视

相信未来

地狱之门永远开启

天堂之路永远堵塞

骄阳如火的正午

你是否拥有一片阴凉

牵起你的手

我心潮澎拜异想天开

多少无风的夜晚

只有星星为我们祈祷

湖面上千帆竞渡

山岗上雄鹰哀鸣

这个世界

已经没有更多的诗意

更多的诱惑

所有的真相都被巧妙地伪装

所有的伪装都被廉价地贩卖

你踩着我的韵脚

我叙述着你的表白

劳动的号子

早已尘封在久违的记忆

生活的颤音

不再悦耳地响起

谁能告诉

这艘大船能否沉没

命运不会转折

转折不再是命运的嗜好

强盗的谎言就是真理

真理的谎言就是强盗

这个世界只有价格没有真理

没有真理的世界

只能付出超值的代价

超值的代价预示着利益

而利益和利益的争夺

已经成为上帝唯一的标准

只有傻瓜和白痴

才会坚守浪漫和纯真

强盗的诺言

没有逻辑

没有逻辑的世界

是这个历史留给历史的遗产

而盘剥

是这份遗产中

丰厚的晚餐

变卖财产,举家失联

绞尽脑汁,远走高飞

风车在没有风的原野上演示虔诚和宁静

今天的娇子

也许就是明日的污吏

明日的污吏

也许就是今天的娇子

这个时代无情地摧毁着思维

谁能保证

微信里面没有潜伏

请留一份清凉送给自己

还有自己的亲人

即使愤怒

举起拳头也找不见挨揍的对手

放牧青春

阳光依然

遥望晴空

蓝天依旧

为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向往未来

于我的书我的梦的手抄报篇五

拉格朗日(1736—1813),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力学家、天文学家,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他曾获得过18世纪“欧洲最大之希望、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的赞誉。

拉格朗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都灵。由于是长子,父亲一心想让他学习法律,然而,拉格朗日对法律毫无兴趣,偏偏喜爱上文学。

直到16岁时,拉格朗日仍十分偏爱文学,对数学尚未产生兴趣。16岁那年,他偶然读到一篇介绍牛顿微积分的文章《论分析方法的优点》,使他对牛顿产生了无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牛顿式的数学家。

在进入都灵皇家炮兵学院学习后,拉格朗日开始有计划地自学数学。由于勤奋刻苦,他的进步很快,尚未毕业就担任了该校的数学教学工作。20岁时就被正式聘任为该校的数学副教授。从这一年起,拉格朗日开始研究“极大和极小”的问题。他采用的是纯分析的方法。1758年8月,他把自己的研究方法写信告诉了欧拉,欧拉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从此,两位大师开始频繁通信,就在这一来一往中,诞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变分法。

1759年,在欧拉的推荐下,拉格朗日被提名为柏林科学院的通讯院士。接着,他又当选为该院的外国院士。

1762年,法国科学院悬赏征解有关月球何以自转,以及自转时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的难题。拉格朗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获得了科学院的大奖。拉格朗日的名字因此传遍了整个欧洲,引起世人的瞩目。两年之后,法国科学院又提出了木星的4个卫星和太阳之间的摄动问题的所谓“六体问题”。面对这一难题,拉格朗日毫不畏惧,经过数个不眠之夜,他终于用近似解法找到了答案,从而再度获奖。这次获奖,使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766年,拉格朗日接替欧拉担任柏林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在担任所长的20年中,拉格朗日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多次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大奖:1722年,其论文《论三体问题》获奖;1773年,其论文《论月球的长期方程》再次获奖;1779年,拉格朗日又因论文《由行星活动的试验来研究彗星的摄动理论》而获得双倍奖金。

在柏林科学院工作期间,拉格朗日对代数、数论、微分方程、变分法和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是在方程论方面。他的“用代数运算解一般n次方程(n4)是不能的”结论,可以说是伽罗华建立群论的基础。

最值得一提的是,拉格朗日完成了自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经典著作——《论不定分析》。此书是他历经37个春秋用心血写成的,出版时,他已50多岁。在这部著作中,拉格朗日把宇宙谱写成由数字和方程组成的有节奏的旋律,把动力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把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这两个分支统一起来。他利用变分原理,建立起了优美而和谐的力学体系,可以说,这是整个现代力学的基础。伟大的科学家哈密顿把这本巨著誉为“科学诗篇”。

1813年4月10日,拉格朗日因病逝世,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科学旅程。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每一位科学家。而他的学术成果也为高斯、阿贝尔等世界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说,在此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数学中的很多重大发现几乎都与他的研究有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