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说课稿视频(通用5篇)

杠杆说课稿视频(通用5篇)

ID:4194423

时间:2023-10-05 15:06:43

上传者:雨中梧 杠杆说课稿视频(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杠杆说课稿视频篇一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发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的位置叙述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近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近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想。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平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整理器材的习惯。

5、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激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时的良好习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杠杆的秘密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杠杆说课稿视频篇二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较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多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留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平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平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平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

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4、杠杆的应用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1、p169第1、2、3题。

杠杆说课稿视频篇三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杠杆的科学》一课。王老师以亲切温柔的语气,自然大方的教态带领学生探究杠杆的秘密,而我也以一位学习者的角度听王老师的课。对于一位教学经验尚不足的青年老师来说王老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借鉴。

1、上课伊始老师先创设了开铁盒盖的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水到渠成的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演示开铁盒盖的同时带领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和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学生轻而易举地接受了这一概念。兴趣是学习科学的动力,但是产生动力的源头是学习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科学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探究。而探究并不是学生盲无目的的进行探究,是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带着任务和目的进行探究。这节课实验探究前老师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进行演示操作,再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在此过程老师的语言简练,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紧然有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实验记录表设计得清晰明了,因此学生实验后汇报干脆利落。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结果发现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未知者探究过程可能盲无目的,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很重要的过程。

科学课的最大不同就是还须实验探究,科学讲究的是严谨与真实。我认为科学教师应该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求真的科学精神。我想一堂精彩的科学课背后不仅仅是备好课,在备好课的同时更离不开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作为科学探究的引导者,要引导好学生探究,就得自己先探究。教师在探究过程不仅要考虑实验的成功,而且要考虑可能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

杠杆说课稿视频篇四

今天听了钱老师上的六年级科学《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产生了以下想法:

一、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新颖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基于小学科学六上《杠杆》的课后延续探究课。这节课由内容虽然简单,但是经过钱老师的精心设计,设置了3个挑战项目,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创设了浓厚的课堂氛围。

二、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1、在学习的方法上看,钱老师在学生研究杠杆的平衡时,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从时间的分配上看,对实验的猜测和讨论5分钟,验证猜测3分钟,挑战第2关10分钟,本课交给学生探究的时间长达18分钟,教师在这堂课中仅仅起到了一个主导者的作用,她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引领者、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和学习的伙伴和帮助者。

三、教法得当,学法扎实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本堂课教师的着重点落在如何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一些简单浅显的知识。所以,钱老师引导学生在这节课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实验——数据——规律——验证五个环节。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

杠杆说课稿视频篇五

5月27日,我们培训班一行人来到美丽的凤凰中学,三位老师在这里开设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杠杆》。下面是我对这三节课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潘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张老师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肖老师从生活中引入杠杆,语言逻辑性强,注重对现象和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这节课也很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课堂掌控能力。

1、潘老师

(1)能将“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渗透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

如请学生到前面用螺丝刀起钉在木板上的钉子等。

(2)在实验过程中潘老师能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是在学生实验室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东走走,西看看。

2、张老师

(1)引入通过钓机器人视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提出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进而引入杠杆这种最简单的机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开始上课时张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黑板上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然后移动点a再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l需要延长)。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为突破本节课画力臂这一难点铺垫。

3、肖老师

(1)实验器材和设计简单有效。在拔钉子实验中肖老师只给学生螺丝刀、小木块、订了图钉的木板,让学生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除了书本上有的那种方法以外,还引导学生想到向上撬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ppt使用灵活恰当。在请学生测量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后,对实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请学生直接在ppt的表格中填写,不用再黑板上画,也不需要退出ppt,处理数据也非常流畅。

本节的内容较多,三位老师后面杠杆平衡条件讲的或多或少有些匆忙,我个人认为如果剩的时间不多,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下节课讲也可以,因为3.5分钟根本完不成这部分教学,利用这几分钟再让学生画一些力臂,从而进一步突破画力臂这一难点。总之,这三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