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优秀8篇)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优秀8篇)

ID:4206512

时间:2023-10-05 18:19:54

上传者:琴心月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优秀8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一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依据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感想式教学、质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表演式教学、竞赛式教学等,从而达到教授知识、交流情感、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培养习惯等多方面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爱动,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富有好奇心;而语文学科涉猎内容广泛,知识、技能种类繁多。学生和学科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样式”,抓住了二者的契合点,就能较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有效的教学体现在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培养习惯等多方面效果的达成,小学语文课堂是为学生成长奠基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师需精心设计、深入研究各种教学方式。

一、感想式教学

什么是“感想式”教学?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亲身感受,多让学生思考,用谈感想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知识传授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感想式”教学,是符合认知规律的顺畅通道。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课,可让学生先谈谈对课题和课文内容的想法,以找到教学的针对性和切入点。在学完一课后,再让学生到讲台上谈自己的感想,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拓展,又能兼顾不同水平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丰富和延伸语文课的内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发表独特见解,甚至提出和老师相左的意见;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谈自己的点滴收获,或复述学过的知识内容。如学习《成全一棵树》,学生谈感想,有的对“母亲”加以分析;有的对“孩子”加以分析,认为孩子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成全了她自己。通过“感想式”教学,不仅巩固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滋润了学生的心灵。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二、质疑式教学

质疑式教学是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统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首先不是教师交待课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而是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出问题。通过自由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如学习《穷人》一课,全班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有思想内容方面的,有写作技巧方面的,还有的是细小的字词、标点方面的。学生一旦质疑,就进入了主动求知、积极思维的学习状态。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问、分析、讨论、争论、释疑,步步深入,口语训练和阅读教学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讨论式教学

用讨论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关键是教师需在讨论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理顺学生思考的路子,把控讨论的重点,防止漫无边际的讨论,也要避免学生不知从何说起,造成冷场。

讨论式教学的有效开展,一般应掌握两类内容:一类是从简单知识介入讨论,打开局面,比如某些字、词、句的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可以采取学生互问互答形式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抓住关键,争取用较短的时间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穷人》这课,有的学生提出了“自作自受”的“作”发什么音?课文中几处省略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并讲出自己的.理由。

另一类是语文课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互相交流,在步步深入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例如,学习《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一课,学生提出了“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坐船的规矩”?为什么要有上下桥的规矩?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上下桥的规矩体现了水乡孩子的独有成长经历,懂得了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规矩。讨论式教学,使思、读、说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表演式教学

这种教学活动方式一般设计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进入深层理解和巩固提高阶段时进行的教学活动。表演式教学是对课文的再创作。其过程是:钻研理解课文――编写课文小话剧――进行表演。

表演式教学由于学生亲身参与性,因而课堂形式更具趣味性,但也有局限性,如只有具备人物、情节且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才适合编制成课本剧来表演。当然,课文内容是自然现象或动植物的也可以采用模拟方式表演。

表演式教学,有的是直接再现课文,例如《将相和》、《七个铜板》;有的是在保持课文中心和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性改编,如《跳水续》,表演不只是让学生演示一下课文内容,对课文阅读理解也有很好的促进。为了很好的改编和表演,学生对把握课本的中心内容,扮演人物、理解台词需进行合理想象、重新构思,对课文再创作都需要认真阅读原文。这种阅读行为,是在表演牵动下自觉主动进行的。所以阅读效果比平时阅读要高出好几倍。表演式教学不仅在教学形式上学生乐于参与,而且在综合性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五、竞赛式教学

竞赛式语文教学是以认真阅读自学课文为前提,以课堂上抢答问题为主要教学活动,最后由教师点评课文内容和竞赛情况的教学方式。

实施竞赛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一是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编制好抢答题目;二是辅导学生参照题目阅读课文;三是要在竞赛时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参与机会。

竞赛式教学注意的事项是,题目编制需由浅入深,突出重点,涵盖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以及字、词、句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目的。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活动,目的不在竞赛的胜负。竞赛的结果要使全体学生受到鼓励,树立学习自信心,享受成就感,获得参与竞赛的快乐,达到比其他教学方式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教学内容决定,并为教学内容服务。要防止一味追求变换教学形式,耍花架子的弊病。不同教材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本文探讨多种教学方式的初衷,教学方式千万种,关键在“有效”二字。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二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

但纵观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新课程改革到现在有一段时间,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总结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五类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虚: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二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而造成“假主体行为”;三杂: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四碎: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五偏:轻视“双基”,完全否认接受学习,弱化教师职能。细细想来,这些现象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低效、无效的主因。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呢?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益?下面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从解读文本、制定目标、实施教学策略、教后反思等几方面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潜心文本――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教材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认真解读文本,做文本的知音,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新课程改革让许多教师开阔了视野,观念进行了更新。积极响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号召,为了和新课程接轨,教师唯恐被教材束缚,纷纷费尽心机,在教学形式与手段方面不断创新。于是课堂花样百出,异彩纷呈。但是由于忽略了深入钻研文本,课堂中夹杂着一定程度的肤浅、浮躁,有的课脱离文本,有的课甚至放弃文本。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科学,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教师过分关注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追求面面俱到,没有教学重点与难点;着眼于对单个词、句、段的品悟、品读,使文本支离破碎而无视文本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中忽视教材,过早、过多地补充拓展内容,过多地进行非本学科活动,导致学科本位缺失。针对这种弊端,所以我们仍要提出:“钻研教材”.无论教学观念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要潜心研究文本,这是有效教学最基本的要点。

怎样对文本进行解读呢?佛教在概括人生的三重境界时,是这样说的: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比喻,教育专家把它同样用在了对文本的解读上。

1、进入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研读文本。反复诵读,读得琅琅上口,读懂文章内容,读出文章情感,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同时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停于对课文内容的表浅理解,还应该沉浸到文字中去,去发现文本的特色,把握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这是解读文本的第一步:“读懂”文本――“山是山,水是水”.

2、跳出文本――“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读文本的时候不是把目光聚焦在教材本身,而是要读出广度,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如:作者本人、作品时代背景、同类型的文章、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的文章安排特点等等。即把书“读厚”――“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3、回到文本――“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有了自身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十分深入透彻,但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得一样多,感悟得一样深,成人的阅读与儿童是不一样的。因此把书读“厚”之后还要将其读“薄”,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再读文本,看他们所看到的,想他们所想到的,感悟他们所能感悟到的。不把课上成拓展课,回到文本,文本才是课堂的主角。即把书“读薄”――“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二、目标制定――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按实用主义的观点来说,即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终目的。就像跋涉中的人们,准确的目标是他们能轻松到达目的`地的向导一样,教学中的目标同样也是我们教学中的指挥棒。它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目标制定要注意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目标难度要适度

目标过于“高广深”,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通过教学达到;目标过低,在教学中学生感到没味道,失去意义。所以,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心理特点、性格特点及智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根据学生具备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的设置最好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

2、注重目标的全面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3、要清楚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关系

预设性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定教学内容,在课前预设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它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但由于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超出、偏离或达不到教师预先设计的要求。面对学生在课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对能够提高学生能力或深化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适当调整教学,看准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有针对性的给予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根据教学实际调整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三、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是否有效。提高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是说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学习无法发生;但是没有环境的外在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小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更需要依靠教师去激发和调动。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做,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巧留思维空白

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画家画画,不会铺天盖地,布满画纸,而总会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留白”观画者便有了暇想的余地;作家作文,讲究含蓄,“纸有尽而意无穷”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音乐家演奏,时而“千山咆涛”,时而“万马齐喑”,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样,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会“满堂灌”,而是在细针密线,精辟入理的同时,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以此引起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教学开合有度,点到为止。

教学中,有时有意对所学的教学内容引而不发,激起悬念,让学生对被所学的内容产生探索的欲望;有时有意对有些教学内容秘而不宣,给学生以研究、咀嚼、发挥的空间;有时延伸课堂教学的给学生以无限的回味和想象,让学生去探索。这实际给了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创设民主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4、善用评价语言

语文课堂学生的答案远不止正确和错误两种,教师需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及时、准确、具体的判断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及时修正错误,强化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并且要提倡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教师有利的评价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学生回答问题老师作出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心理暗示或是有着导向性。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5、充分预设和动态生成

课堂有如约而来的风景,有不期而至的精彩,这里告诉了我们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预设是一节课的奠基。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充分、科学地预设,如:预设目标――以人为本,发展语文素养;预设文本――深入研读,挖掘文本资源;预设学路――了解学情,确立学习路径;预设生成――充分预设。只有充分预设课堂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更好地引导生成。

但是,事实上课堂情况变动不居,稍纵即逝,预设再完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想得再周到也无法预知下一步课堂里会发生点什么。于是“课堂呼唤生成”.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对“课堂生成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课堂生成的有效性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关注点主要是在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增加或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和重点、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可在生成中替换。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误以为“生成”仅是预设之外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有的甚至错误地将“预设”完全摈弃,出现了“放羊式”课堂,如:远离文本、任意生成;旁逸斜出、无谓争辩;陷于一点、纠缠不清;漫无目标,听之任之。这种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非常重视课堂动态生成,但她“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强调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明确要求在教案中要有三维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然后就是按预设开展教学,动态生成。

可以说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课堂教学,信马由缰式的教学,是“目标虚化,内容泛化,生成无效”的主要原因。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

6、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

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人文性,也要重视工具性,只有二者有效结合,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性。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关注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对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语文学习,需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但不是通过花哨的形式来实现,而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由浅入深、逐渐丰富的真实的学习过程:扎扎实实地品味语言,实实在在地训练语言。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真正使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四、教后反思――“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教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师在自己上完一节课后,处理一个教学情况后,随即进行一种反思,以便有目的地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提出并修正下一步的教学主张,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坚持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生长点,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把握以上五个要点,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璐: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月。

2、诸葛宏:有效教学策略探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4月。

3、王斌华: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研究,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1月。

4、陈旭远、秦玉友:关于教学质量与效率几个问题的研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1月。

5、陈厚德: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三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川省剑阁县王彦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关注智慧的教育。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程,就必须树立以学生多方面发展为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应该使师生真正互动起来。教师应真正走过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过程,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一个民主和谐的有效教学实施环境。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受到老师与自己的平等。因此,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课堂的氛围自然而然的活跃了。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方向的和提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要想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想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被重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学生,充分地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热情与期待,让学生感到你值得信赖,让学生相信你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多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样,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重视的阳光。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多赞赏学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课堂上教师总是脸带微笑,用亲切自然的目光注视学生,让学生产生信任感,使学生知道老师正期待他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就热烈了,教学效果当然会更有效。

三、充分发掘教材内涵,以情感培养丰富学习模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最适宜开展情感教育的.课程,因为小学语文课本中载有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众多伟大作家的篇章比比皆是,如古代的诸子百家,近现代的老舍、朱自清、鲁迅等等。(教学论文)这些伟大的作家协同他们经典的作品传递给后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修辞、激发与意境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包括这些篇章的延伸知识,都涉及很多的人文历史等知识。而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读一篇文章或者推崇一份读物,往往是因为这其中包含很多可以触及他心灵的情感流露,或者可以让他心潮澎湃的元素。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对于那些跃然纸上、观点鲜明的古代文化与思想遗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心底感染与激励学生树立阅读的兴趣。另外,教师也要通过自身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对阅读教学的真正重视来激励和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道路上的楷模。

四、及时丰富与更新教学手段,立足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以往很多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读”的授课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很容易让学生们产生视觉与听觉疲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学校背景,举办类似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讨论、话剧等多姿多彩的课堂活动,对一些经典的篇章,尤其是一些话剧、小说、寓言故事等类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角色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感情投入;对于一些经典的诗歌,可以让学生采取朗诵比赛的方式;学习一些科教类的素材,可以采取知识问答或者知识竞赛的方式,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课堂教学充分更新教学手段,还体现在对多媒体的利用上。

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六、多媒体的使用,使课堂更多彩

多媒体设备因其强大的音频、视频处理能力,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课堂上轻易达到“化静为动、化曲为直、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具有其他教具无可替代的作用,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自觉运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学习语文,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感受美、体验美。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七、实施激励评价,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据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成长进步的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注重发挥激励性评价作用,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对学生提出的不足以及独特的个人见解,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哪怕学生提出的不足或见解是错误的,也要对其勇于质疑与发言的勇气进行肯定,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推动学生自我修正。同时,还要在学生间开展互评互议活动,营造张扬个性的和谐、融洽、民主的课堂氛围,以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四

一、创设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即使善意的批评、提醒也不会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相反还可能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有所转变,不能高高在上,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同时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接纳了你这个教师,才会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你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产生效益。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重点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激发了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例如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事实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五、重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创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其次要革新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总之,构建和谐、有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合作探究,提高智能;和谐发展,提高效益。有效课堂教学始终要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任绪斌:《试谈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的内涵与特点》,《山东教育科研》,1-2期合刊。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五

作者/李垠鸿

至是我国教育改革大事年,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性的小学语文新课标制定出来,并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和解读,紧接着语文教材改编,一系列的改变和改革接踵而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素养,探索群文阅读,走课改之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再次以不一样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实践”相接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快乐鲜活起来,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此,大致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一些尝试。

l认清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主体,在教学时必须一贯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就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或引导者、诱导者或辅导者。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我行我素,沿袭旧有的方式,不愿意改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改变,改变自己的`角色,更新观念,重新给教师这一职业定位。准确理解这次课改的理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参加各种培训、教研,广泛涉猎以求”博学”。学习业务以求”专”,教研以求”精”,科研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学习。让我们的课堂真正的发生实质的变化,让学生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愿意去阅读、质疑,而且敢于在课堂上大胆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自己的作品,或讲述自己的观点。

2学习是快乐的,课堂的主线就是快乐。

作为教师,走进教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孩子们快乐。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孩子们想学、愿学、乐学。正如孑l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法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悬念……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灵性,最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活跃课堂氛围。要让课堂”活”起来,作为教师一定要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去感化每一个学生,亲近每一个学生。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只要学生对学习语文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其调动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这样孩子们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还有,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大胆的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群文阅读的教学,在课堂上做大胆的尝试,努力架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使课堂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让孩子们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爱上语文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3注重课内外结合,实践是课堂的有效补充

在学生学习中,要”活化”教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例如语文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口语交际和习作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学口语交际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就很有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在体验中享受学习。在教学习作,很多老师是感到很头痛的一件事。写作的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生活的空间和内容相对城市孩子要窄一些,但是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如本地独有的风俗、节日庆点等等。我相信这些素材的积累,来源于生活,是孩子们亲身体验到的,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我相信有了和谐的、轻松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就一定会爱上学习,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六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们在一起学习的大舞台。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促进我国整体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文章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索,使我国的整体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程改革中对于小学语文的课程特点以及培养目标都进行了新的界定和划分,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逐渐的向合作、自主和讲求探讨性等方面靠近。但是由于不少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同,在执行的过程中,收到的效果不太理想。下面通过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来提出一些教学策略。

1.1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新课程标准

通常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合作性不能充分得到发展,只是拘泥于学习的形式。某些老师不能够真正的理解互动交流的精髓,只是单纯的找一些和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而这些问题往往使同学无话可说,进而导致冷场的场面;(2)多媒体的使用不恰当。很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喜欢展现自己的才能,经常用电脑代替人脑,用多媒体完全取代了粉饰课堂,使整个课堂变成了走过场;(3)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平衡性的缺失。不能够把语文作为一种人文思想承载的特性和一种语言工具的特性处理好。

1.2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精确

语文课本质上是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体现,也是教师和学生对课本的理解程度的体现。这些都需要教师及其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去深刻的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感受,能够从心灵上与作者达到共鸣,而不是单纯的去草草的读一遍,而不去深刻的对文章进行剖析和反思。这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缺乏耐心的阅读心灵,只是单纯的死背教材,没一点自己的实际观点;()(2)缺乏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探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中心含义;(3)缺乏对文章整体的概述,只是片面的分段进行理解。

1.3教师对学情不够了解

(1)没有认真的关注所有的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切实的提高是小学课堂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教师会不自觉的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身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2)对学生在每个阶段的特点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性,拥有自身的个性与共性,把握其发展的特性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生作为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其是为以后奠定基础的,不需要对于课本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

1.4教师课堂评价不合理

(1)教师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鼓励作用。有些教师对于学生评价过于单一,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言过其实,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缺少相应的根据等等情况,都不能够提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的还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些都是错误的课堂评价;(2)教师评语不能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教师评语应该主要以鼓励为主,但是也应该贴切实际,不应该盲目地一味的迎合学生,这样不能够使学生进行反思,起不到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

2.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要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打破常规的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以教师为提供服务的平台,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新型模式。使学生可以走到讲台的前面,而教师走到幕后,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环境,并且还要尽量的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

2.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通过现代的媒体技术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创造出声形并茂、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兴趣,还能够使其对于课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再现情景的过程,还能够开发学生分析、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向更深的地方发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项链》一课的过程中,进行角色扮演,自由发挥的形式,对女主人工从借钱买项链到挣钱还项链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们合适的工具(多媒体、服装等),这样不仅摆脱了单调乏味的口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合理分配课堂的教学时间

如何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知道一节语文课的时间40分钟,然而一个正常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常只有20分钟左右,对于小学生甚至会更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个问题,将重点的内容放在学生们注意力集中的那一段时间,而不是一味地满堂灌,或者一味的自主研究、探讨,这些做法都是对于课堂时间的浪费。

2.4组织讨论,注重互动

课程改革中明确的规定,要进行新形式的课堂师生互动,既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其提供服务的平台,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存在。由于受到时间以及学生水平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愿意开展课堂互动,这就是互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然而,只要教师精心布置,大胆实践,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可以使学生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以及高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七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

文/袁永华

今天和朋友一起吃饭,当谈到学生课堂听课注意力很难集中时,朋友便聊到他小时候听评书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最爱听评书,像《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一听就是半个多小时,兴趣盎然,从不感觉厌倦,而且还基本上能将当天听到的评述内容复述下来,这让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思考。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就一定能接受”,中华书局祝安顺老师在评价儿童国学教育时说。的确,现在的小学课堂,虽然有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途径拓宽了,但课堂的趣味性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提升,学生上课的兴趣同样提高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我们所设计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课堂的知识性,只想到该传授孩子哪些知识,而忽略了该如何传授,忘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效课堂的打造,()也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是他们参与活动和展示的舞台,在兴趣中自主合作、交流、探究。

究竟该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我感觉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备课时备“学案”,即学生学习的教案,从学生的学入手。老师要换位思考:“我”是学生,“我”会对这篇文章的哪个方面感兴趣。这个兴趣就是我们这堂课教学的突破口。备课中,要以怎样让学生感兴趣为主线,注重每个环节教学的方法,力求做到课堂教学方法和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来依托。

二、尊重学生,循循善诱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愿意参与,愿意表达。课堂上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可能比较稚嫩、有的可能比较极端,老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的见解,因为这些见解的背后跟这个学生的兴趣取向是不可分的,有因才有果。尊重学生的见解,就等于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一些极端的、偏差的理解,我们也不能将错就错,还应当循循善诱,在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三、课堂形式多样化

不同题材的课文,老师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上课。如:《长城》、《威尼斯小艇》可以通过培养小导游的形式来教学;《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童话故事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教学;像《桥》、《金色的鱼钩》则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感悟;《观潮》、《火烧圆明园》则可以借助一些视频资料来教学;复习课甚至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不同类型的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设计,学生的兴趣才不会枯竭。

教虽无定法,但只要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展开备课、教学,那么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一定会被你的课堂深深吸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篇八

整个竞赛过程,选手们竞相展现识字教学理念。教师教态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他们围绕参赛课例,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巧妙设问,各环节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展示了优良的教学水准和课堂驾驭力。陈林校长表现出高超的教学技艺,课堂亮点纷呈,高潮迭起。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看图组词,用汉字种子“包”开出汉字花。随着课件的显示以及学生的回答,由“书包”“包子”“包菜”解释说包可以做名词,“包饺子”“包粽子”此时的包当做动词,“一包薯片”中的包是量词,“包公”中的包又可作为姓氏。简简单单的几张图片就把“包”字进行了诠释。在这节课的最后,陈老师又展示了“一字开花”,随着“汉字花”的不断增多,学生越来越惊叹。不仅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们也连连称赞。“生字花”中的汉字有许多我们一线的小语老师都没见过,这样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汉字探索的兴趣。张盈老师在上《梅兰芳学艺》一课中,通过“游动的鱼儿”“没有神儿”“不是料子”等儿化音及轻声的指导,充分体现出其语言的魅力。汪东玮老师教学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为诗词配乐唱词、用吴音方言朗读课文,设置情境,加深了文本理解,也增强了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张盈老师上《梅兰芳学艺》时,用写信的方式练习书写生字,同时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凭借生动的课堂氛围,灵动的教学智慧和扎实的课堂效果,老师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讲课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丰富多彩。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黄兰老师在上二年级上册《识字》的评价语言:当一个学生读“塞”字时,夸其“字音读得准,声音也洪亮”;当一个学生记忆“塞”时,夸其“你学会了用熟字换部件的方法,真好”;当一个学生大声的读“椰树”时,夸其“哎呦,椰树长得可真挺拔!”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孩子的内心深受鼓舞、激励,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目标。老师们特别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刘琴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待学生齐读课题之后要求看课题质疑,再带着疑问读文章,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写《夕阳真好》这一课生字时,白洁老师提醒学生要做到“三个一”,并且学生齐声喊出口号:头正、肩平、臂开、足安。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贯穿于每一位老师的每一个课堂的细节处。

大赛中,选手们将“认认真真读课文,扎扎实实学写字”落到了实处。讲课老师在指导写字这一环节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书写规律,从字的间架结构、字形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笔画,老师进行范写,在小黑板上洋洋洒洒、挥笔一蹴,有的苍劲有力,有的俊美清秀,字体结构合理,规范美观。用笔轻重适宜,顿挫分明。使听课的老师叹为观止!因为那是板书艺术的完美体现,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细节的处理无不蕴藏着选手的.智慧:殷岚老师在上二年级下册《识字6》教学象形字“鹿”时,以图画的形式展示,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认识,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奇妙,“开小火车”的方式令学生喜闻乐见;沙彩虹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石头书》中的生字“煤”时:一个瘦一个胖。火做偏旁瘦又长,最后一捺变为点。教学“炭”时:火在右下坐稳当,最后一捺要舒展。这些写汉字的小口诀,琅琅上口,简单易学;陈林老师在投影仪下现场进行示范书写,学生临摹例字,练习书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的教学理念还有待更新,课堂教学基本功还有上升的空间。通过本次观摩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立足于课堂,脚踏实地,苦练基本功,勇于探索创新,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和学生一起实现我的七彩梦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