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读后感(精选5篇)

儿童立场读后感(精选5篇)

ID:4255182

时间:2023-10-06 16:29:00

上传者:翰墨 儿童立场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一

打开《儿童立场》之前,看着书本的封面,这是一本枯燥的书籍?是一本高深莫测的书籍?事实上,它是一本帮助我打开视野的书。让我接触到站在儿童的立场,也就是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去对待教育的过程中的现象。

教育需要智慧,正如书中所言“书中的大智慧就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教育的愚蠢和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师这一职业身份的重新认识。

有人说教师像蜡烛,牺牲自己,照亮他人;有人说教师像园丁,辛勤耕种,育人万千。这些比喻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但是《儿童立场》一书,却用更理性的语言告诉我们老师是什么,老师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所谓使者,充当着互通往来的义务。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泰戈尔说让孩子到成人世界中去,用一线镇定而纯洁的光,使成人愉悦而沉静。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就是洋溢着灵气与活力的儿童,如何发现并懂得儿童的鲜明与活力?或许我们老师早就习惯了对自己职业和身份的自信,总觉得自己最懂得孩子,常常不自觉地就以权威者,训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儿童成长的路上。比如:儿童上课迟到了,我们可能会斥责儿童没有遵守纪律,而忘了去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儿童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教师身份的定义让我们明白教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儿童的发展,而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认识儿童、发现儿童是前提。

其次,我想谈谈对教师教育方法的总结和认识。

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树立儿童立场,也要在实践中践行儿童视角。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需要不断让自身专业知识提升和深化,让“文化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打破学科的孤立性,而具有渗透性和引领性。比如我在上汉语方言拓展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回去做方言调查,再与自己现在的发音进行对比,从中发现方言语音和词汇演变的规律。最后得出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受历史人口迁移,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文化的.影响等等。让他们在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语言里找到自己文化乡情,所以我最后给课堂做总结的时候,我说“故乡并不遥远,乡音带你回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家乡的生活语言和文化,这些文化根植在他们的心里,而把课堂上学到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文化元素,同时融合了历史、民俗、地理等学科的知识。那一口地道的乡音,甚至一声地道的吆喝,可能会成为儿童成长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而文化使者——教师,担任着引领儿童,耕种并传播这一文化的重任。

《儿童立场》中说道:“每一个故事都折射着儿童立场的密码。”这里的故事可以是儿童故事中蕴含的知识、概念、道理等,也指儿童本身就是故事,以及教师在故事中所寻找、确立的儿童立场。

相比较道理说教,能走进儿童心灵的是故事,寓言等,所以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悉心观察、捕捉细节,创造故事,记录故事,建构并坚守儿童立场也是一种方法。

运动会上,全员退场后,班级的两个孩子低头寻找的身影还在烈日下穿梭,原来是两位同学还在清理班级的垃圾。我赶紧拿出手机,把这一美丽瞬间定格,在班级总结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故事中的身影定义为最美身影!篮球赛上,所有同学在场上为班级呐喊加油的时候,我看见一同学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因腿骨折受伤坐在轮椅上的同学推出来,夕阳下的他们的笑容是令人动容的。在班级总结的时候,我把这样的故事定义为最美陪伴!

青春期的班级每天充满了不确定性,让教育的现场出其不意,层出不穷,如何在繁忙之中坚守儿童立场,记录与写作故事,让故事沉淀,让纷乱的现象逐渐清晰起来,让表面的现象逐渐深刻起来,让模糊的现象聚焦起来。在这样的沉积和积累中,我们能找到某些事件的关联性,规律性,从而坚定我们内心对儿童立场的认识。

发展儿童,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按照书中的观点,需要着力于孩子的现实性,更要着眼于孩子的可能性。并努力把这种可能性发展为可能性。

在教育的路上,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引,我们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尊重,从而唤起孩子内心的可能性,因为尊重孩子是我们教育的起点;当孩子屡次犯错,屡次不改的时候,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试着收起内心的焦躁和苦恼,给孩子以时间,等待学生的变好的可能性被唤醒;当面对学业基础落后的孩子时,试着去点燃孩子心中的灯,给孩子以追求、期待、梦想的可能性;当遇到个性突出,情况特殊的的教育情况时,我们试着放下“统一性”“标准化”的束缚,试着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在孩子的可能性在不断的选择中得以实现。

《儿童立场》有深入浅出的理论介绍,也有不少生动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在这本书中,既让我找到了教育的独特新径,打开了自己的教育视野;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同仁优秀的经验介绍,从各个角度来认知儿童立场,如:课堂,文化,艺术,故事,情感,以及优秀的课程思路等等,从而更进一步真切感受到思维创新的魅力。换一种思路,认识世界的角度会大不同,在收获知识的途中,我们也在努力成为更智慧的人!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二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批判性思维就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要看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有漏洞,然后就按自己的观点怼过去,最后就成了一个优秀的杠精,还沾沾自喜,我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事物的。

其实,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是批判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文化遮蔽,我们很容易接受我们认为正确的和对我们有利的,排斥不同的声音,然后就容易丧失了公平性。

公正的思维意味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观点,在思维中要不考虑自身和群体的私利,满足思维的各项认知标准。一般而言,它具备以下特质:认知谦逊、认知勇气、换位思考、认知正直、认知坚毅、信赖推理以及思维自主。

详细的说,就是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求知的心态,不可傲慢蔑视别人的建议。还要有被挑战自己认知的勇气,学会接纳,能够面对并公正地对待那些我们有着强烈抵触情绪或从来不愿意认真倾听的思想、信念和观点。学会换位思考,站不同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思考。当然,有些问题很复杂,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追求真理。要认识到自身推理的价值,通过思维推理形成信念。最后,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者,不要人云亦云,时刻保持清醒的思维。

最后,要学会做一个自我思维批判者,努力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技巧,这才将是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三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寒假里,一阵浓浓的书香味伴着充满求知心的我成长。《不抱怨的世界》就是它温柔而醒目的名字。

在这书中,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这也就是养成不抱怨的21天中的四个阶段。

其中书中有两件事最令我震撼,第一件事是:“有一辆卡车撞道了作者家的狗,然而那个司机却跑了,作者死命追上他,而且还有这样的想法:等我追上他,一定要把那个卡车司机揍死。最后,在愤怒之后,他就明白了:那个卡车司机虽然撞道了狗,但其实他才是内心最受伤害的那个人。第二件事是:“一位因车祸而截肢的太太,在重大车祸之后,她经受了千辛万苦,不停的开刀与康复,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挑战。而她是个很有资格怨天、怨地、怨命运、怨撞击她的驾驶者的人。但是她却没有,她相反每天祈祷感谢救助他的医生、护士和每天照顾自己的丈夫。”这两个事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抱怨的人会失去快乐,失去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会因一点小小的事情而去抱怨他人,从不去理解他人。这使我想到书中的一句话“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这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四

如果现在让你随口说出三个字,你会说哪三个字呢?哪三个字会让你心存幻想呢?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三个字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

通过阅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我的脑海一直浮现三个字――可能性。这三个看似极其普通的字眼凑在一起,让已经大约三年多教学经验的我,即使身处困局,也可以敞开心扉地劝慰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可能性,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可能性,让人不那么心灰意冷;可能性,让人努力去追寻;可能性,让教育神秘而有力量。

01

基于儿童立场,认识可能性

作者在书中写到,“儿童立场不是一句空话,儿童立场也不只是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价值。儿童立场是价值的载体,也是价值本身,其价值还应从情感、思维的价值中去追索。”

网络上关于“可能性”的解释为,事物发生的概率。我们总听到这样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作为教师,面对儿童我们总是殷切地期望学生能够变好。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似乎“冥顽不灵”学生,好像自己使出十八般武艺都不能让孩子有所改变,于是我们便濒临绝望。这时候,“可能性”就应该像魔术师一样闪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保持对教学的热情,保有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目前为止,这三个字对目前处境的我非常适用。

本学期,我依然执教六年级三个班的英语课,和往年不太一样的是,现在的自己有孕在身,更加需要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一是为了腹中宝宝,二是为了这群孩子。因为自己情绪上的控制,精力上的有限,所以在面对其中一个常规比较混乱的班级时,总是感到颇为吃力。班上孩子的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尤其严重,女生自觉又好学,部分男生呢,简直就是一言难尽。

每次走进课堂,都要做大量的心理暗示:不要发火,不要生气。站在讲台上,极力地收敛自己的.脾气,用最严肃的面孔,进行课堂的每一分钟。许多老师都对这个班级的常规感到头疼,我也是其中一个。为了让自己的课堂有序,总会花费一定的时间。

在一次次的心灰意冷中,自我安慰。在儿童的可能性中,让我去相信,让我去期待,他们也许是会变化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现实中的未来,现实中的可能性,“不可能”中的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被发现的,这需要耐心。那么就让我们科学理性地认识儿童的可能性,耐心地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

02

基于儿童立场,发现可能性

作者在书中写到,“如果说认识儿童是重在儿童是谁的话,那么发现儿童则重在儿童内心秘密的发现,尤其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的发现。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可能性有待被承认和开发。”

由此可见,发现儿童的可能性,就是进一步认识儿童,深入地认识儿童,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儿童。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孩子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会比小孩子还要小。”认识儿童的可能性的存在,采取多种方式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从而实现由“可能”变为“现实”的跨越。

发现儿童的可能性,首先离不开对儿童的尊重。

“尊重是道德的起点,也是人性的起点,只有尊重学生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才会有机会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有可能发现儿童的可能性。

其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承认儿童是活的,并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对儿童有着师者之爱,才会更加包容儿童的缺点甚至顽劣,才可能坚持去引导和教育。

最后,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教师是儿童,才能走进儿童;教师是长大的儿童,才能提升儿童。”作为教师,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只有现在做一个大孩子,还能够更了解儿童,才能够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即使这本身非常的艰难。

基于儿童立场,去发现儿童的可能性,甚至创造可能性。

03

基于儿童立场,创造可能性

作者在书中写到,“教育儿童,空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产生的困惑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解决起来艰难得多,有时甚至会让我们显得无能和无奈。但是我想,只要理念提升了,方法总会有的,技巧总会有的,艺术总会有的。教育的智慧和快乐总会伴随着困惑,让我们只有快乐而没有困惑吧!”

有时候可能性深深地潜伏在现实中,让我们焦头烂额,都难以发现。如果发现不了可能性,也可以摇身一变为魔术师,为儿童的发展创造可能性。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对需要教育的孩子,首先选用的教育方式――说服教育。这貌似也是我最青睐的方式之一。只不过大多数,言语总是那么苍白。

比如,孩子作业长期不完成,一次次地沟通,一次次地沟通失败,如此看来,这就是空谈。所以常常并不能解决问题。当然,面对一些一点就通的儿童来说,语言也是具备一定的力量的。但是教育事业里,终会有些令人焦头烂额的疑难杂症,比如有的孩子就是长期不做作业,有的孩子上课就是不听讲,任你千般说万般劝,都不能在这些孩子的心里荡起半点涟漪。这时,就要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措施,创造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上学期新接手的班级里,三班有个小盛,二班有个小欣,这两个女生是我未完成作业记录本(黑名单)上的常客。为此,我多次和她们进行语言沟通,但是收效甚微。不得不说,有时候空谈的确不能解决问题。为此,我几近感到绝望和无奈。但是当文字落在了纸上,却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分别给她们写了大约2封手写信,她们的改变立竿见影。

本学期,我为两人分别安排了一个小助手任务,她们不仅将任务完成的非常漂亮,而且几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她们两人让我相信坚持的力量,让我笃定教育的确能够改变人,只要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和科学的教育行为。这一点和作者在书中一个观点不谋而合:

教育实践中已有不少的事例证明,教育是可以改变事实的,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从本质上来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过程。教师应当有这么一份坚定的信念。

在发现或者创造儿童的可能性的过程中,教师不知道答案,但是这个过程或许就能让可能性得以显现和实现。

04

作为教师,面对的就是充满不确定性,也就是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儿童。

无论面对怎样的教育困惑,身处怎样的教育困局,心怀幻想地怀揣着“可能性”这三个字,让自己远离万念俱灰,让自己远离绝望,让自己始终对儿童满怀期待,对教育葆有热情!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五

《无名之辈》这部戏剧电影却让我看出了眼泪。李海根为了在老家修一套房子,把心爱的女孩娶回家和胡广生一起去抢劫。可笑的是两人因为蹩脚的抢劫技术,放着银行不抢,偏偏去抢手机店。正当两人打着的如意算盘准备从抢手机店入手,把抢劫事业做大做强的时候。马嘉祺的提醒让两人在一次陷入绝境。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抢的手机是手机模型,根本就不值钱。两人感觉再一次被被世人嘲弄了。

也许我们在观影的途中会被李海根和胡广生的愚蠢逗得满腹大笑。但仔细一想,其实他们两人也并没有什么过错。他们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能够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因为两人的无知而走向了抢劫的这条路。更为离谱的是两人希望通过抢劫而被别人所关注。

我相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存在。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能够养活自己的家人,能够给自己带来荣耀。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有限的学识,他们撞破头皮都找不到出路。在他们的心中显然自己已经成为了上帝的弃儿。在现实生活面前他们不得不另觅他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这句话我并不是特别的赞同,但是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永远是不过时的。尤其是当我而站在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时,我深切地感受到知识对于人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的差异,每位学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我看来这一部电影的笑点,也是这部电影所展现给我们的痛点。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太过的无知。即便是犯了错误,仍旧不知道还在沾沾自喜。

在我们社会当中有不少这样的人,因为无知要被欺骗,因为无知而踏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常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处”。无知的悲哀是难以弥补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