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小说读后感(优秀5篇)

初中生小说读后感(优秀5篇)

ID:4255374

时间:2023-10-06 16:36:20

上传者:薇儿 初中生小说读后感(优秀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初中生小说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里,有三个最主要的主人公,那就是舒克与贝塔,还有一个小朋友,他叫皮皮鲁。这个小朋友可真可爱,什么事情都替舒克与贝塔着想,而且,还帮他们做了许多呢。要是我是皮皮鲁,我也许就没耐心帮舒克与贝塔做那么多飞机,轰炸机、引擎机、歼灭机……看来,皮皮鲁、舒克与贝塔,肯定还会更多的故事下面的两百多页,我一定要好好地看。看看这本书,他们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我接着继续看。

初中生小说读后感篇二

夏洛蒂的《简爱》六年级时已经读过,但感受平平,甚至觉得有些矫情。今年暑假,趁着有些空余,又重新读了一遍,可能是经历了三年的成长,让我有了新的感触。

这本书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而是写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疼爱她的舅舅又过早抛弃她而去,她只能过着寄人篱下、饱受欺凌的生活,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了她热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练了她,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在爱情上,她与罗切斯特的感情一波三折,使她的独特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她爱上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属于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而她出身卑微,只是一名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妄自菲薄,勇敢地向罗切斯特承认了自己的感情。当她知道罗切斯特已婚且妻子尚在人间时,便不顾爱人的再三恳求,强忍心中的巨大伤痛,毅然离开了。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让如今养尊处优的我自愧不如。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获得叔叔的遗产后,一夜之间从贫穷变为富有,她却将财产的一部分转赠给了表哥,我想可能在她的心中,亲情远比金钱更为重要吧!

她离经叛道,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抗争的精神使她充满了自身人格的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虽然社会地位低微,但从不自甘堕落。在她看来,人人平等,她也始终为这个信念抗争、奋斗,她所做的一切,使那些欺辱她的人胆战心惊。她为维护公道和个人尊严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心爱之人的尊敬和真情,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我。

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在简爱的身上似乎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夏洛蒂的出身和经历与主人公有着惊人的相似,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社会现状,注定了作者的文学之路不会一帆风顺,而她并没有因此放弃,终于写出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作品。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平凡的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的主宰。”从简爱和夏洛蒂的身上,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

初中生小说读后感篇三

《呼啸山庄》是一部完全不同于当时流行的作品,他没有经过城市的熏陶和浸染,是完全用山乡荒原的自然协调绘成的。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山原,故事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纩,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不过一切地爱,又不计后果的恨,这在温文尔雅的慊慊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在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富豪踌躇满志,身份第一,金钱至上,人们的精神受到压制,人性被残酷的扭曲,于是具有强烈的反派意识,和自由思想的艾米莉,便通过作品,对罪恶现象给予揭露,把自己的正义,激情,愤怒溶入作品。最终,希思克利夫的爱毕竟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恨,当他的复仇计划一一实现时,他并没有胜利的喜悦,还是在茫茫草原上漫游,最终安然死去,这样一个饱受苦难与屈辱的人物,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渴求和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让人读来一阵苍凉与悲壮。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

当我回味着这本书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时,我发现在《呼啸山庄》中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其中另我感触最深的是它教会了我保持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自由。无论我们面临着多么严峻的挑战或是多么残酷的考验,我们都应该向往自由。

初中生小说读后感篇四

前一段时间阅读了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卡尔维诺文集》,包括了卡尔维诺的绝大部分作品。本来阅读卡尔维诺是为了写篇论文的,后来发现自己水平太低,写不出来,但读过他的作品后对卡氏还是不由得喜欢上了。

总体来讲,阅读卡尔维诺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好像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徒步探险,一路上迎接你的'都是奇谲瑰丽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不像读很多其他作家的全集,读着读着就觉得乏味厌倦,因为作者总是难免在不同的作品里重复自己,尤其是在写作风格上。卡尔维诺虽然也是一个风格鲜明的作家,但他的小说就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来讲可以说是相当丰富多彩。他在探索小说写作的无限可能中不断地挑战自我,也给读者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卡氏的小说像一块晶莹剔透而又坚不可破的水晶,其结构完整严谨,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如水晶般浑然天成,无需装饰。卡尔维诺的语言也是恰到好处,流畅自然,在阅读中能够感觉到作者思维的迅捷敏锐,写作也仿佛一气呵成,不磕绊,不拖沓。

卡尔维诺的作品中我最先读到是他早期的几部短篇小说,当时只是因为其篇幅短小,比较利于在睡前随便翻开读一读才看的。出乎意料的是我一读起来就被卡氏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小说幽默风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我觉得《马科瓦尔多逛超级市场》、《糕点店的盗窃案》、《弄错了的车站》等故事既妙趣横生又发人深思。可以说是这些小说滋润了我呆板枯竭的思维,向我敞开了一扇通向奇异的艺术花园的大门。

要说卡尔维诺的作品中我最乐意读的还是《我们的祖先》三步曲,包括《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可能很多读者跟我一样也喜欢这三部小说吧,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祖先》采用了比较传统的写作方法,更易被大众读者所接受,但这决不意味着这部作品平庸,相反,这三部小说却极富张力。表面上看小说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说作者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了过去,使得作品看起来像历史小说。而对于历史故事,普通读者都或多或少地熟悉并乐于接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一点也类似于以情节取胜的传统小说;此外,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也是让读者为之倾心的最重要因素。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的祖先》大众化的原因。然而它决不是通俗小说,细心的读者能够从中读出丰富的哲学内涵。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经常能够找到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句,而小说背后的哲学思想更是若隐若现,发人深省。尤其是《树上的男爵》,它看似平淡无奇,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唯一独特之处是这个人不像普通人一样,他生活在树上。然而卡尔维诺正是利用了这看似荒诞不经的设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总之,《我们的祖先》读后既令人拍案叫绝又让人掩卷沉思,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作品。非但如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提出的问题,勤思好学的读者很有可能还会因此找来其它的相关书籍深入阅读,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我想这也是好书的一个长处所在吧。

卡尔维诺的代表作要数后现代作品《寒冬夜行人》了。读这部小说确实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小说不同与传统的小说,不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据评论说体现了作者时间零的创作理论。对于这个理论我并没有搞清楚,而小说新颖的形式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也是对传统小说的挑战。它颠覆了作者与读者的传统关系,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虽然谈不上对这部小说有多么喜欢,但对其探索精神我还是不由得心悦诚服。

另一部带有鲜明实验性质的小说是《命运交叉的城堡》,它是作者运用了符号学理论,历经数年呕心沥血创作完成的。小说选择了塔罗牌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利用牌上的图画(符号)杜撰故事。小说的最大成功就是将符号学与文学较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很多符号学专家对这部小说赞赏有佳。从小说的内容等方面看,作者为了能够将符号学运用到作品中,确实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力。但就文学性而言,这部小说显得滞重枯燥,并不耐看。

卡尔维诺的其它重要小说还包括《看不见的城市》、《宇宙奇趣》以及早期作品《通向蜘蛛巢的小路》、《烟云》、《阿根廷蚂蚁》等。《看不见的城市》故事发生的时间是过去,但却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宇宙奇趣》充满了奇思妙想,读起来非常有趣。

除了小说以外,卡尔维诺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就是在他死后由他妻子整理的《美国讲稿》。这部讲稿本来是卡尔维诺应邀去哈佛讲学的演讲稿,但因其猝然死亡,演讲未能成行。《美国讲稿》是卡尔维诺的小说创作观的集中体现,他为20xx年以后的小说创作开了一剂良方,其理论价值不可忽视。

卡尔维诺是个严肃而勤奋的作家,他有强烈的作家使命感和对文学的炽烈的热爱,在他并不算长的一生中一直坚持思索和开拓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他的作品也成为文学宝库的奇葩,绽放异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中生小说读后感篇五

读《呼啸山庄》,里面的主仆关系,总感觉与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主仆关系不一样。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仆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是一个人。《呼啸山庄》中英国人的贵族意识也很强,而区分贵族与仆人的仅仅是知识、外表,从而说明一个国家崇尚知识,对读书人尊重。

读《呼啸山庄》时,书中的林惇使我想到了前面读过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两个人对夫人的好惊奇的相似,夫人又都是那么的不领情!结果都是幸福不能长久。

当读到耐莉受到希刺克厉夫威胁答应让凯蒂再入“虎口”,后来也履行诺言时,心中真是气愤,为什么耐莉不会变通一下呢?撒谎脱身后可以不履行诺言,毕竟自己的诺言是威胁下讲出来的。想想估计是作者为了故事情节故意安排的,如果不那样,故事就讲不下去了。

书中对养育孩子的描写中(除希刺克厉夫),不管是仆人还是主人,都不会用武力压迫,而是尽量去说服,从小就培养了独立的人格,而不是听人使唤、摆布的工具,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启示。

读《呼啸山庄》,一直隐约感觉不是真的,不会有社会现实支撑,当读完译后记时,看到作者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就不觉得奇怪了。

书中写哈里顿显然觉得太糟了,他先是因为愚昧无知而被人人嘲笑,而后为了努力改掉它却又被人嘲笑,他那上进的努力,既不能保护他避开轻蔑,也不能使他得到赞许,却产生了恰恰相反的结果。其实,我们生活中何尝不是,我们做一件事,总会有很多的反对声音,但当我们为了反对声音而放弃,那是非常可惜的,只有坚持,到最后才会有夺目的结果。

我痛恨希刺克厉夫的忘恩负义(他使我想到了《农夫与蛇》),主人收养了他,他却恩将仇报,吞并了主人及林惇家的财产;我无法相信希刺克厉夫的绝情,爱不能感化他心中的仇恨,任他一错再错;我怀疑希刺克厉夫是不是人,为什么小说要塑造一个这样的应该说是魔鬼。

当我读完译后记时,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多么的渺小,如果作者的思想是一颗西瓜,那我理解的只有一颗芝麻大小!译者说《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那希刺克厉夫就是乡巴佬翻身的斗争,他获取的财富究竟是谁的呢?是大自然的,只是贪婪的人类将他们归为己有。另一方面,希刺克厉夫报复的成功,却使身为与他一样的我们读后憎恨他,究竟谁更可恨、谁更是非不分?希刺克厉夫最后醒悟了: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他成全了哈里顿与凯蒂!然后到达自己的天堂了,他不稀罕我们一般读者对他的评价。

这次写读后感,已经跳出了堆砌摘抄出来的句子,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思想,以及读书过程中的所想,一气呵成,感觉又进了一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