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优秀5篇)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优秀5篇)

ID:4256854

时间:2023-10-06 17:31:07

上传者:紫薇儿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一

去年春天开始,外公因为排尿排便困难一直住在医院,爸妈雇了护工阿姨专职照料他,也会每天给他带饭,陪他说说话,算是“半养老院”模式吧。每次去探望,外公的状态都还不错,电话里问起妈妈也都说“还好”,于是我好像理所当然地以为一切都会这样持续下去。

所以去年年底听到情况不好,“感觉抢救之后这次也会没事”,却在坐上高铁前收到外公已经走了的消息的时候,我是茫然的、甚至是困惑的。爸妈非常排斥我过多参与葬礼过程,在他们和其他长辈的主持下,一切都进行得很迅速,所有程序下来,我好像旁观了一场别人的梦。

直到葬礼结束后,我才知道外公病危的一周期间,爸妈在不同医院间奔波,在各个科室间辗转,在诸多医生间来回,经历了巨大的肉体考验和精神煎熬。于是我明白自己错过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在这个特殊阶段,我没能帮上任何忙。羞愧和后悔将我吞没,作为整个家族的一员我好像没有任何作用任何价值。也许是不愿面对这些情绪,我总觉得外公并没有离开,只是跟往常一样,住在医院病房里,只要我凑近叫他一声,他就能知道外孙女来了...

直到今天,每次跟妈妈聊起外公,即便是在电话里,我们俩依旧会忍不住吸鼻子。我知道我们都没能好好告别,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接受现实或者说服自己。而我也很庆幸,在外婆开始呈现一些阿尔兹海默症和抑郁症症状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它当然无法帮我“准备好”面对重病和死亡,但这些残酷但偶尔温情的故事,让我理解了自己将会面对些什么,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也让我生出些许勇气。

预感到下一次告别的时候,多一些倾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陪伴吧,这是为了即将离去的人,也是为了留下的人们。不,这些事情其实根本不应该等到告别前夕,因为我们的共同回忆,也是彼此生命故事的一部分。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二

不可否认,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面对一些正常的初始衰老迹象。随着年龄增长,人会越来越意识到,死亡,尤其是突然而决绝的死亡,或许没有那么令人恐惧,而衰老却着实是个折磨人的小妖精。如同良好电子系统的突然崩溃,仿佛铁丝锯断脚踝的电影桥段,衰老的随机性和逐渐性,会让成年人的世界日渐崩塌,直至黯淡消亡......

阿图·葛文德,印度裔美国外科医生,出于对临终关怀这一课题的兴趣,以多年积累、游访及亲历的众多事例,著作此书,既有对医生从业人员定位的建议,也有对临终关怀领域发展的介绍与展望。有数据,有实例,有采访,是西方科学的理念。

但全书由从未离开过印度的祖父在印度传统家庭中养老始,由移民美国深造终身践行科学行医的父亲魂归印度恒河的仪式终,骨子里的东方思辨与哲学,又在告诫读者,无论是病患还是家属,最终选择权依然在你们手中,何时进,何时退?在战术上积极运用先进科学手段克服生死攸关的大病症,在战略上适时退回独立而有尊严的生活状态“藐视”衰老,甚至是死亡。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生的方式,至少应该为如何体面的死亡做出自己的判断—了解自己最在意的生活底线,不做无谓的生存挣扎。整本书的读感犹如观看李安导演的电影,外在观感很西式,内在灵魂依然保有东方韵味。

彩蛋时间:这是一篇书评,也是送给自己不惑之年的礼物。较之六年前的那份生日礼物,字里行间明显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了解死亡与衰老,除了催生爱意,还会给予你面对的勇气。面对死亡,正视衰老,过好这一生。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三

死亡和衰老一直是我们必然面对但又避而不谈的问题,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谈论我们该如何认识、接受以及面对衰老和死亡。今年人类面临着新冠疫情的侵袭,我们更该去思考如何面对死亡,这样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正如书中所说,“一旦失去身体的独立性,有价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很多人的老年生活并不愉快。但葛文德加以批判的美国的养老体系其实已经是相对完备的了,我们国家很多的老人都是居家养老,并不能得到十分专业的照顾,人们很少去思考如何让老年人活得更有价值,而是尽全力去保障安全。养老机构的目标也是保证老人的健康和安全,而不是像“辅助生活”那样让老人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自由,也不会有人愿意在敬老院养100只鸟和几只小猫小狗。我们认识到养老体系的不完备,但改变还在任重道远。

我记得大一心理课上我们专门谈论过死亡,我们对葬礼进行探讨,但我深知我们从来没有做好准备面对死亡,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几十年的时间,还很漫长。即使是濒临死亡的人,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去面对。医学的发展让生命得以延长,但死亡还会是每个人的终点。是该享受最后的安宁还是延长痛苦的时日,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书中说:我们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做出艰难的谈话,让病人明确自己的愿望,让医学服务于有价值的生活。谈话很艰难,但知道病人最确切的愿望之后,能增加病人的幸福感也能减少亲人的焦虑和抑郁。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人只能死一次,逃避只会让人永远做不好准备面对死亡。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四

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里,讲到了年老的丈夫菲利克斯和妻子贝拉的事例。让我非常震撼的是,菲利克斯对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妻子这件事的认知。他说:“现在,她就是我的目标,我是她个人专职的照料者。我乐此不疲”。

随着菲利克斯他个人生活的内容改变,照顾贝拉的能力成了他自我价值的来源。他从照顾她之中找到了极大的目标感。而她,同样从为他而存在中感到了极大的意义。

彼此实际的存在,给他们以慰藉,他为她穿衣服,协助她吃饭。散步的时候,他们手牵着手,那是他们最珍惜的时刻。他感觉他们比过去70多年共同生活的任何时候,都更加相知相爱。

当我们年轻力盛的时候,我们或许觉得照顾一个人是牺牲,甚至是包袱。但是,当一个人年老的时候,当这个社会貌似不再需要他的时候,当他的存在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的时候,那么,照顾身边的人,与身边人又交流,很可能就是他活着的全部价值和意义。

为什么有些男人年轻的时候,对老婆并不怎么好,但是逐渐变老的时候,反而跟老婆很恩爱呢?因为年轻的时候,他是世界的一份子,外面广阔天地任他造作,老婆、婚姻或者家庭,可能真的只是他生命里的10%而已。可是当他逐渐变老,他才发现,对于世界而言,他压根什么都不是,没几个人真的care他,甚至当身边的老家伙们一个个都走了,他就更能发现,自己只有在老婆这里,才算是有点存在感和价值的,真正拿他当回事的,可能也就只有老婆了。所以,他才逐渐珍视身边这个女人。

老伴老伴,老来是个伴。很多人在婚姻里的顿悟,往往就是生命走向终点,时间所剩无几的时候。

那他真的把活干得可细致了呢,完事后,还会认真把马桶盖擦一下。以前,外面的广阔天地,是他的一亩三分地,如今老了,风烛残年,家庭和老伴,才终于有机会上位,成为他全部的一亩三分地。人生是需要目标感和价值感的,否则一切都会陷入虚无。哪怕你追求吃喝玩乐、在家躺尸,那也是一种目标感。

为什么很多爸妈或者祖父祖母,总是唠唠叨叨呢?因为他们真的没有什么人生大事值得去关注了,家人就是他的一切,生活的琐事就是他力所能及的生活范围,他确实眼里只剩下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了。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也逐渐学会从简单的的愉悦中寻求慰藉——友情,日常的例行公事,好食物的味道,以及阳光照在脸上的那种温暖。

同样的道理,衰老的男人,他的心也会逐渐从职场和家国时政,开始逐渐聚焦于生活中的琐事,去体会一些细微的快乐与喜悦,去忧心一些鸡毛蒜皮。

而这一切对细节的关注与体察,本身就是一段健康婚姻的基石。

有些人生的真相,真的还蛮残酷的:你看到一个男人年纪大了以后变好了,或者曾经的浪子变暖男,其实不是因为身边的女人让他变好了,也不是因为他真的看见并珍惜身边女人的付出了,而仅仅只是因为他老了而已,是时间让他显得慈眉善目,和蔼可亲。

因为社会上没了他的位置,而家庭是他最后的堡垒和港湾。

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阿图·葛文德这本《最好的告别》,里面有很多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们必须知道的常识。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而作者阿图·葛文德也是大有来历。

他是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人,也是“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唯一一位医生,先后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医学院,是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

就像别人怼他的评语写的那样: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深具慈悲心肠、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作家。

最好的告别读后感篇五

最近对了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我缓慢的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去理解了一下它的原名《beingmortal》,“凡人”,我们啊都要去面对生老病死的“老”、“病”、“死“,但很多人都没有准备好去面对。阿图医生讲的是关于衰老和死亡的很多故事,角度却不是从面对自己的衰老出发的,是告诉我们如何面对父母的衰老的。

其次是“病”,年老的时候,各种病症都找上门来,不论是慢性病还是癌症,或者只是摔了一跤进了医院,我们都没有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病是治不好的,即便有奇迹治好了,人的身体也不会恢复了,不论是放疗还是手术,都不能让你继续回到自由生活的状态了,同时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这就是生病带来的必然的后果。我们不能说医生给的治疗方案欺骗了我们,给了我们虚假的希望,只是说现代医学还不能解决这些事情。我们需要自己反思,需要自己了解,那些对生命存活意义不大的手术要不要做,在知道手术可能带来反作用的情况下还要不要继续,我们或许需要聊一聊他们想要什么,想要怎么样活下去,能够为一场手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很多人权衡利弊或者被迫之下选择了一个服务叫”善终服务“,减少痛苦,轻松地死去。而我自己还没有能够真正的面对这一点,但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真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如何告别?很艰难,但踏出这一步,一定会放下很多事情。记得奇葩说有一集的主题是“该不该鼓励绝症患者活下去“,正反双方的观点都很有道理,但我去知乎看了看,更多的是普通人在讲故事,讲自己亲人离世时的痛苦与遗憾,告诉你他们面对的时候不知道才是更好的,让人揪心难受的同时也要想想其实自己也会面临同样的处境。

我们只是普通人,但或许也可以有坦然面对这一切阴晴圆缺的勇气,祝愿你我都能有这样的幸运拥有这份勇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