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蒙田随笔集读后感 随笔集培根随笔读后感(实用5篇)

最新蒙田随笔集读后感 随笔集培根随笔读后感(实用5篇)

ID:4257553

时间:2023-10-06 17:51:15

上传者:GZ才子 最新蒙田随笔集读后感 随笔集培根随笔读后感(实用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篇一

《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佳作,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有内在美和外在美。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美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是内在美重要,抑或是外在美?

我本人十分赞同培根先生的观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本人认为,外在美要建立在内在美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单单只有外在美的躯体,永远都散发不了高贵的气息。

在街上往往会见到一些外貌非凡的人,衣着也十分高贵,但口中总是说出一些与他们外在身份不相符合的话语。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一个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间迷倒他身边的人,但真正令人欣赏和尊重而耐看的人,是拥有能力,内涵和气质的!

所以与其花时间装扮自己的外貌,不如把时间用在吸收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上。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篇二

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月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从此大半生几乎都献给了仕途和政治。但在1621年,身为大法官、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的培根,却因索贿而下野(这也是我对他的唯一不满),居家著书,于1626年4月去世。

读完培根的随笔后,我感想颇多,但最令我难以忘怀、对我人生最有启迪的便是我知道了如何评价一个伟人及他的著作。看了这一本书,我敢于对大思想家提出质疑,我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正确的态度。正如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没白读。

谈到正确的、严谨的思想,有几句我喜欢的名言,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幸运让恶更加明显,而厄运使善更加出众”; “过分看重爱情的人都会放弃财富与智慧”;“读史令人明智,读诗令人聪慧,数学令人精细,物理学令人深沉,伦理学令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令人善辩”等等。我之所以喜爱这些名言,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正确之极,我找不出理由反驳,还因为他们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使我的思想更加成熟、稳重,对我将来的发展和为人处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就该说说我提出质疑的话了。请听这句话:“最有益于公众的丰功伟业历来都是由没有妻室或没有子女的人始创的。”我始终认为这个观点太绝对、太极端了。那有没有这样的伟人呢?有,当然有。如周总理,如培根。周总理是因为妻子邓颖超身体有状况,所以没有儿女。我认为培根是受他的这种极端思想所致(虽然这只我的猜测),所以他只有妻子没有子女。但是难道说有了子嗣就不能建立“最有益的丰功伟业”了吗?有子嗣的伟人数不胜数。培根在文中说:“妻室儿女是成就大业的妨碍”,还说没有儿女的人“在感情上已娶了大众”、‘努力实现其精神的再现”。我认为这些都太绝对。有的人确实为了妻室儿女抛弃大业,但那些人不能代表全部,深明大义的人是不会为了儿女而抛弃大众,大多数伟人都会把妻室儿女和大众放在正确的位置,他们始终都有一颗清醒的头脑。这种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这么一句话:“守口如瓶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种品行。”我认为应视情况而定。如果你守的是不善的事,是帮助恶人守恶事,那岂不就是助纣为虐?所以这句话不全面,太片面,考虑不周全。

其实我在书中还标注出了许多我不同意的地方。我只是想说,一定要对书中所言提出质疑,但正确的一定要学,要利用,要服务于社会。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态度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便是我的感想与收获。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篇三

《论青年与老年》这新颖的标题让我为之深深触动,青年与老年似乎是两盏截然不同的灯,一个闪着强烈而火热的白光,另一个却泛着淡雅柔软的暗光;一个让人活泼,一个让人沉稳。青年与老年正是如此,两个不同的时期,两个不同的观念。

青年必要变为老年,而老年也曾是青年,看似相互对立的两个时期,其实他们都经历过那段岁月,但岁月沉淀下来的并不是青年的创新而是老年的守旧。青年也好,老年也罢,他们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应该反驳任何一个,我们要渴求他们宝贵的特点,要将他们慢慢磨合,最后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不必感慨青年时没有老者们的成熟与稳重,而老者们也不必在年老之时驳回青年们的一腔热血与炙热情感,只因要相信青年是你早期的的模样,老年是你被塑的样子。你们必定不要成为敌人,因为你们万万不可仇恨过去的你和未来的你。青年与老年应成朋友,若还不是,那只是尚未互相了解与汲取罢。

阳光散去,飒飒风声吹得满树叶落,合上书,“青年时我处处碰壁,老年时我怨恨自己,当然,那不是我想要的。”

青年是能量,老年是方向。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篇四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名句“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暑假,有幸读了他的《培根随笔》,从中受益匪浅。从书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于哲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谓处处都是精华,我细细品味其中。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是《论友谊》中的一句话,他将友谊的真实含义描写了出来。是啊,朋友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友谊对我们来说也太珍贵了。

就我们来讲,从入幼儿园,开始慢慢接触社会之时,我们就拥有了朋友,从一个到几个,从单纯友好到刻骨铭心,我们渐渐读懂了友谊。

从小学至今,我和一个朋友拥有了7年的友谊,7年的死党,让我们不必在每天面对对方时,装作一番笑脸,而是喜怒哀乐尽情地展现在对方眼前,与她一起分享。所以,好好珍惜友谊!

人的一生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要让生命变得绚丽多彩。《培根随笔》,感谢你,因为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篇五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