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书读后感 无字图书馆读后感(大全6篇)

最新图书读后感 无字图书馆读后感(大全6篇)

ID:4258098

时间:2023-10-06 18:19:35

上传者:笔砚 最新图书读后感 无字图书馆读后感(大全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书读后感篇一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无字图书馆》当我一拿到这本书我心里就好奇。平时的书都是有字的,怎么会专门有无字的呢?而且有整整一图书馆!于是我往下看了下去。

这本书主要讲得是火车站站长塔德欧回家时,无意间发现了许多掉落的字母,并找到了它们的来源地。一个关了一年多的图书馆。那里的书都成了无字天书!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没有人看所以书干枯了!枯死了!市长本杰明的女儿玛嘉想出了办法.她与别的孩子把那些无字书上写上自己的作品这种举动被大人发现了,从此人们都来到了图书馆写作。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的情节引人入胜;并巧妙地推广了读书与写作。而且这本书也有许多神奇有趣的地方。比如:书上的字母会脱落;用胶水不能把字粘在书上,但是如果把字母排成句子这些字母就会印在书上。这些句子不仅神奇,而且作者也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明白了字、词、句能组成优美的文章。

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感想和想法,你有没有呢?快来告诉我吧!

图书读后感篇二

《图书馆狮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只狮子特别爱听故事。有一次,它去图书馆听故事,在门口碰到了馆长,馆长吓了一跳,便只好答应了,但馆长告诉狮子在图书馆不能叫。

狮子到图书馆里面的`时候,很多人都吓了一跳,但都没有人敢叫狮子出去。狮子就每天来图书馆听故事,也每天来图书馆帮助别人,对此,有好多人喜欢狮子,除了一根筋,因为一根筋是管理员。

后来,馆长拿书的时候,就不小心摔到了。狮子就赶紧去找一根筋,狮子就对一根筋叫,一根筋听到后去找馆长,同时也救了馆长。馆长说狮子是为了救自己才叫的。于是,他们就去找狮子,找了好几天才找到,狮子就回到了图书馆。

《图书馆狮子》这本书告诉我们虽然要遵守规矩,但在遇到危险或者是特殊情况时,规矩也可以用来打破的。

图书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读了曹文轩写的《柠檬蝶》一文,使我深受感触。

本文主要讲了柠檬蝶为了寻找梦中的花田,飞越凶猛的河水,爬过险峻的高山,克服种种困难,结果发现自己飞的方向反了。可是它并没有放弃,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它就出发了。终于,它到了花田,虽然水已经淹没了,但它仍旧扑了上去,最后它死了,长眠在了自己梦想的花田中。

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以前跑马拉松的情景,当时我跑了大半程了,已经满头大汗,实在感到很累了,于是就想放弃,但经过爸爸妈妈的鼓励,我坚持了下来,就好像柠檬蝶所表现出的精神一样,最后跑完了全程,取得了成功。

图书读后感篇四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既启发人心又有趣的书——《无字图书馆》。

在一个生活安逸、平淡无奇的小镇上,有一座因为没有人来而废弃关闭了一年多的古老图书馆。一天晚上,劳累不堪的小镇火车站站长塔欧德正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突然,它惊奇地发现,他竟然踩到了一个印刷精致、小小的字母。带着无限的疑惑和好奇,他找到镇长本杰明。追随着这些字母,塔欧德和本杰明走进了图书馆。图书馆里到处都飘荡着字母,要穿过馆中的“字母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意中,本杰明镇长翻开了一本书,可想而知,图书馆中所有的书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无字书!

这时,本杰明镇长的女儿玛嘉却没有放弃,她燃起了最后一丝希望,瞒着父母、瞒着所有人夜探图书馆,试着将一堆字母拼成一个新的单词,再将一个个新单词拼成一个个段落……天哪!她成功了,她把那些用胶水粘上也会弹出去的字母重新组合写成了一本新书——《隐形女孩的奇闻逸事》。

玛嘉兴奋极了,她把这个奇迹告诉了她的朋友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从那时开始,每个晚上,图书馆中总会有很多“小作家”在写作,在重新赋予图书生命。

一个偶然的'机会,大人们发现了聚集在图书馆写作的孩子们。在现场,玛嘉的演讲征服了所有的听众,令人欣喜的是,大人们也参与到了孩子们的创作行动中去。很多年之后,小镇的图书馆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图书馆,小镇也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作家!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读各种各样的书,我们能学到很多知识,掌握很多技能,了解很多故事,懂得很多道理。书籍,是我们接受知识最良好的渠道。如果没有书,人类的知识面将会逐渐缩小,将会被愚昧所覆盖。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太重要了,假如我也像小镇上的人们一样,长期不读书,我家里的书也都枯竭了,凋零了,也变成了无字书,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同时,我也体会到,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和梦想,有梦想,然后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就像书中的码嘉一样,当所有的人都陷入无字图书馆的恐惧和烦恼之中时,只有玛嘉勇敢地去尝试重新写作,才最终挽救了图书馆,并帮助小镇居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这就是一个梦想照进现实的生动事例!

今后,我还要一如既往地好好读书,脚踏实地地实现梦想。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做一个痴迷的小书虫,咬文嚼字,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呀!

图书读后感篇五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图书馆奇遇》。它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儿童文学读本,其中最有趣、最吸引我的故事是张菱儿写的《灶王爷秀逗记》。

故事主要讲述了灶王爷和土地爷这两位神仙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搞笑的事情。灶王爷的好朋友双头蛇医术高明,帮助土地爷治了病却无法帮助自己把两个头分开,最后到人间请来了庖丁,才把双头彻底分开。

庖丁,一个普普通通的厨师,却解决了神仙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他如此精湛的技艺是怎么来的?我很好奇,叽叽喳喳地向妈妈诉说着这件事。妈妈笑着说:“对于一门技艺,你只有反复实践,掌握其中的规律,懂得其中窍门,才能得心应手。”

“那庖丁的技艺是怎么来的呢?”我打破砂锅问到底。

妈妈见我还是似懂非懂,于是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庖丁解牛》的故事。我听得入迷了,慢慢地,我才真正懂得庖丁能把双头蛇分开的真正原因。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庖丁解牛,用了整整三年,才做到游刃有余。纪昌学习射箭,因为几年如一日地练习基本功,才成为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卖油翁注油,因为几十年来天天走街串巷卖油,才做到铜钱滴油不沾。某一件事,你上百遍甚至上千遍地去练,便会积累经验,掌握规律,直至熟能生巧。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做任何事都有头无尾,一碰到困难,就想退缩逃避。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妈妈让我学小提琴。开始的时候我的热情很高,专心听课,回家认真练习。但是有一次参加比赛成绩不理想,我一下子就失去了兴趣,连课都不想去上了,拉琴的时候也是三心二意。妈妈无奈之下就不让我学小提琴了。庖丁、纪昌、卖油翁,他们为了做好一件事,为了掌握一门技艺,花了多少时间?几年,甚至几十年。而我呢,连半年也不到,就觉得自己不行,放弃了,想到这里,我真为自己感到羞愧。

老师经常说学习没有捷径可走,要经常做练习题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现在读了《图书馆奇遇》这本书后才真正懂得老师这话的意思。是呀,庖丁分开双头蛇,精湛的技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日复一日练习而成的。

有位名人曾说过:“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多练,常练,这样才能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图书读后感篇六

读到一本好书的感受,有一个词简练而准确,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受。

对于《朗读者》,权威的《纽约时报书评》评价说,“感人至深,幽婉隽永,小说跨越国与国之间的樊篱,而直接同人类的心房对话。”

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文风不华丽、不卖弄,笔触冷静、结构简单,这使《朗读者》庄重却毫不晦涩,严肃又直指人心。《朗读者》的三部分其实分别是三个谜:都是关于那个女主人公、纳粹女看守汉娜的——她的身份之谜、她的认罪之谜、她的自杀之谜,这无疑吸引我们这些异国读者能走进情节去。写侦探小说出生的作者将这些谜一个一个解开,但带给读者并非“恍然大悟”、却是“掩卷沉思”。

它诉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少年伯格15岁那年得了黄疸,在路边呕吐的时候遇到36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汉娜把他带回家。这以后,他们开始交往,读书。

汉娜经常会有一些令伯格不解的举动,直到有一天,她突然从汉堡消失了。伯格再次见到汉娜时,是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加法庭实习,而面对面站着的汉娜,是接受审判的纳粹战犯。原来,汉娜曾当过集中营的女看守。伯格渐渐明白了一个秘密:汉娜不识字,所以她要伯格读书给她听,所以她有那些奇怪的举动。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掩盖这个她认为是羞耻的秘密,汉娜放弃了提升职位的机会,去做女看守——这是不需要识字的。她甚至为了避免遭遇辨认笔迹这样可能使秘密暴露的事情,而承认罪行都是自己干的。伯格在揭示真相以解救汉娜和维护汉娜尊严间挣扎了很久,汉娜最终入狱了。

一段时间以后,伯格继续给她寄读书的磁带,汉娜竟然渐渐在狱中学会写字,经常写些字条给伯格。伯格从未回过只言片语。这期间他结了婚,又离了婚。有一天,女监狱长打电话给伯格,说汉娜刑期将满,他们注意到伯格是唯一与她联系的人,请伯格接她出狱。伯格去见了汉娜,原先健壮美丽的妇人已老,伯格瞬间流露的惊诧和失望被汉娜捕捉到了。在汉娜出狱前一天,伯格决定去接她出狱。然而他见到的只是情人苍老的尸体。就在出狱的那天清晨,汉娜自杀了。

《朗读者》是本复杂的小说,我相信读完它的每个人对它的“沉思”也是复杂的,这起码包含理性与感性两面。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与个人、情欲与道德、爱与罪的小说,这些东西统统被压在小说叙述者、主人公米夏的身上,当这些东西无法抛弃、无法剥离、无法逃避的时候,它带来的感动无疑也是相当沉重的。现在有一个词常被引用,叫“历史的人质”。而《朗读者》告诉我们,这个词汇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的多。虽然我说这本书的两个层面和我这个“异国读者”有些“隔”,但是类似的历史、类似的境遇,在我们这个“异国”绝非没有,然而我们这里似乎缺乏这样“直面历史”的作品,甚至在近来的影视和图书里,仅仅剩下一些“怀恋”了。如果这本书仍能关乎我们自己的话,大概就是这点感慨和惋惜。

在《朗读者》的谜中,无疑汉娜的认罪之谜最令人费解。一个女人在战争期间放弃自己安定的生活、入伍做了集中营女看守;继而又在审判期间放弃自己辩护的权益、宁愿认罪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要掩盖自己是文盲,不认识字而已!施林克用这个多少有些奇崛的故事文本,告诉我们虽然罪行是无可争辩的、但是对于犯罪者是无法简单判定的。对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朗读者》做出了这样一种值得警醒的反思。而在这部小说的后两部分,我们接触到最多的词汇,是“麻木”二字,在汉娜一案中:审判者是麻木的;旁听者是麻木的;甚至证人——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麻木的。反而倒只有汉娜这个站在被告席上的人表现出丰富的性格:时而倔犟、时而骄傲、甚至有些天真——尤其是她反问法官(只有职业表情的人)“换了您会怎么做呢?”,这无疑是对自认是无罪的人、自认是正义者的拷问。在我看来,这句拷问,就是《朗读者》的核心。

当然,任何一种简单读解《朗读者》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它本身的多义,是它的吸引力之一。我相信每一个读它的人掩卷之后的沉思都将是不同的,实际上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读者个人的历史应该是有相当联系的。但是在“爱情”这个层面上的感动,普天下都有着同一性。《朗读者》写的爱情,毫不讳言是包裹着情欲的,是关乎身体的。

虽然“朗读”对于汉娜的意味极为复杂,但这无疑是这段爱情在米夏心中得以延续的重要动力。据说,《朗读者》要被拍成电影,其实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肯定在心中对汉娜已经有许多形象的投射。按米夏的话来说“她有很多写照”:比如在厨房拉上长筒袜、骑着车奔驰时裙边在车子带起的风中佩服、站在书架前手指滑过书脊,等等。这是这本小说最感性的地方,在初恋结束之后,对那些“写照”的怀念——尤其是对于有“负罪感”的恋人来说,那些在分离之后,那些画面、那些气味、那些场景、那些话语,当你在心头又和它们不期而遇的时候,无疑会令魂魄为之一颤。或许也可以说,正是他们之间的'情感令读者“魂魄为之一颤”,从而更加深了对这本小说政治性的反思。

朗读者不同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声效与场景,一切,都是造化。一切都结束了吗?汉娜问伯格。一切都结束了,离开了监狱,汉娜再也不会收到录音带了,也不会有人来探望她,她心中仅存的一点温情都将消散开去,在就要回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来之前的某个日子,她选择了结束自己66岁的生命。而对于自己那个卑微的秘密,伯格始终也没有说出去。

作者本哈根说:“人不因为曾做罪恶的事而完全是魔鬼。”一个集中营的女看守带给我的有岂是我的几句庸俗的语言可以说清的。

这是一部关于“爱、羞耻、谎言、正义”的书,一个女人,用一生去守护她是“文盲”的秘密,一个男人用下半生去弥补他内心“正义”的缺失。

《朗读者》给我们心中那个不能说出的秘密,给我们心中至今还爱着的那个人,那些初始的美好,那些第一次爱上的人,那些第一次被秘密憋哭的人。

有秘密。每个人。

有爱着的人,每个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