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纲要有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后感(大全5篇)

读纲要有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后感(大全5篇)

ID:4258578

时间:2023-10-06 18:37:22

上传者:笔舞 读纲要有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后感(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纲要有感篇一

寒假期间中我读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这本书,书中有很多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剖析和解读和专家老师们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经验和感受。以下是摘录书中我有体会和收获的关键词句:

1.为了儿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体会:这句话相信每个人看了都是赞同的,我们也很明确这点。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新教师一路走来的,我觉得在很多因素中就取决于你在新教师期间的“要”与“不要”。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都是靠自身努力学习、磨练、积累中去提高的,那么当自己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要努力使这张白纸成为一张亮丽的彩纸。在日常看优秀教师的活动时,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首先是要自己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爱孩子;其次需要的是对教育的灵性;还有就是后天的努力学习。我们必须要有这个信念“让每朵花灿烂的盛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提醒自己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反思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并思考为什么适宜(不适宜)。这个“为什么”是反思实践的关键所在。

收获与体会:在看以前写的教学反思中,可以感受到我能借助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实录,但有时往往分析很片面,或者与实录不相符;有时脱离了目标、脱离了材料与策略,这个反思有点像流水账,显得无味。有时也时常会想到反思要围绕着目标来描述,但具体缺少了从哪种角度去反思才是最好的实质性想法。看了这段话后,我有了新的收获,原来反思教育教学的过程确实是离不开对孩子行为表现的观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反思,但始终还是围绕着目标的。同时这段话中有一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最后一句话,然后我们目前缺少的就是对这个“为什么”的思考,不但要思考不适宜,还要考虑适宜,我想如果我们每次都能这样去思考的话,我们的反思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3.案例《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成长》非常好。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了以后可能会和我的感受相同了。它首先披露了自身在区角材料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想当然的把去年用过的材料原样的搬来给现在的孩子用,之后却发现原来换了一批孩子后,由于孩子的经验不同,所以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也从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再优秀的材料,也要根据现在孩子的"现有经验与水平有所调整的提供。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所提高,我还学到许许多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上是我读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的一点点心得,今后我将要努力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读纲要有感篇二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人际和谐的基础,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一个社会文明有序,既靠先善其身的私德,也离不开相善其群的公德。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阐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就为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供了遵循,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人民从来就是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鱼水情。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用群众的满意度检验“公德”。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底无私,勤政务实为民办事,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约束自己,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做一名无“私德”清白、干净的好干部。

读纲要有感篇三

最近新华社播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纲领性文章,及时提出了提高公民道德素养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任何能够繁荣昌盛的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就是全体国民有着优秀的人格素质。因此不断提高我国全体公民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急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而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是提高国民整体人格素质的重要一环。其次,任何完善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是必须以完善的法制,以法治国为前提条件的,而如果没有优秀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水平,是不可能建立完善的法制社会的。“法治”和“德治”是一个具有健全的市场体制和繁荣昌盛的民族国家不可缺忽的二大条件。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哲学,文化,思想史上,正因为儒法两家互不相融,秦代重法反儒,汉以后尊儒轻法。因而造成了中国历史的重大缺憾,因此,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也是中华民族面向二十一世纪,在世界上再次倔起的必修课题。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对当前我国社会全面实施道德建设,从方针政策,方法内容,措施步骤而作出了详实的论述。但笔者在仔细拜读全文后,感到有二个观点,必须提出来供大家商榷,笔者认为这也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中必须更新的观念。

(一):尊重和确认“个人利益”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的神圣准则。

在《道》文中虽然认可“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的”,但把“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作为一个道德准则来提倡,我们认为这种提法致少在论述方式上有点不妥。我们应该提倡,“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放在同一轨道,同一方向上,提倡和鼓励公民理直气壮,竭尽全力在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去创造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重要的是一旦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的道德准则应该是:“绝对不能以获取个人利益来损害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及他人利益。”而不是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主要是因为以下理由:

(1)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人体发展是目的,而集体发展只是借以实现个体发展的手段和条件。

个体和集体的关系,绝不是谁服从谁的关系,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如果一定要区别孰轻孰重,那么也必然是以个体发展为重,这是因为,虽然在任何社会体制中,个体必须在集体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去从事个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同样,个体的发展有赖于集体发展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但必须强调的是:任何集体的发展只能通过个体的发展才能实现,没有无数个体的发展,不可能有任何集体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体对集体的突破,就不可能有进化和发展,因此我们说个体发展是目的,而集体发展只是借以实现个体发展的手段和条件。因此我们决不能本末倒置。而且,在市场经济中,尊重和确认个体利益,是推动和促进个体发展,同时创造集体利益和促进集体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忽视和制约个体利益的方式,包括以集体的发展和集体利益为借口来制约个体利益的方式,都必然地使个体和集体两败俱伤。

(2):注重“每个人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最本质,最主要的原则。

正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广大劳动者的个体利益被无理剥夺,从而直接制约了劳动者个体创造性实践能力和劳动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大经济和政治矛盾,也制约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因此每个个体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也必然地、理所当然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最本质和最主要的原则。

在共产国际文献上曾经记载着这样二封信的'对话:1894年1月3日,意大利社会主义者朱泽培・卡内帕(giuseppecenepa)写信给恩格斯说他将于同年3月在瑞士日内瓦出版一家周刊,刊名为《新纪元》,周刊以宣传社会主义为宗旨,希望恩格斯为他的周刊找一段简明扼要的题词,以概括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本质。恩格斯在经过思考后,在第六天回了信,其中是这样回答卡内帕的“……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你找一则您所期望的题词,我认为……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的这句话,我再也找不更出合适的了‘代替那个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这则对话中,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尊重和促进每个社会个体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主要的原则,以任何理由,包括以集体利益的名义来制约个体利益从而进一步制约个体的自由充分的发展的理念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这一原则的。

(3)追逐个体利益和经济利润是市场体制,调节资源分配,调节生产和流通的根本动力。

在市场体制中,包括社会主义市场体制,鼓励和促进每个公民竭尽全力,合法合理地获取个体利益,是促进每个公民的充分和自由发展,促进每个公民充分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和劳动积极性,能动性,同时进一步达到集体和国家繁荣富强目的的根本动力。这不但因为在市场体制中只有通过每个公民在市场活动中合法合理地追逐个人利益和经济利润,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能达到自动调节生产和流通,调节资源合理分配,否则,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就会失灵,也就从根本上破坏市场机制的主要功能。其次还因为一旦忽视和制约个体利益的发展,包括以集体利益名义来制约个体利益,那么个体和集体将两败俱伤,这种历史的教训在计划经济时代还少吗?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末,在中国农村,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些地,一旦包产到户,尊重和促进农民合理合法地获取个体利益,立刻就焕发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个体和集体包括国家都同时得到巨大发展,这就是最好的事实证明。

以上论述充分说明了当前尊重个体利益是一个神圣的不可动摇和不可侵犯的社会主义原则,除了在战争,重大灾难,外敌入侵等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可以提倡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要求提倡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只能提创一个重要原则“决对不能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

读纲要有感篇四

大千世界,事项纷繁,人格有优劣之分,有高低之制。有的人豁达大度,有的人则小肚鸡肠;有的人勤劳勇敢,有的人则懒惰怯懦;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则自暴自弃;有的人一心为公,有的人则公肥私;有的人主持正义,有的人则颠倒是非这就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和人格。他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人们往往以人格评价道德如何。我们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完善自己的人格呢?(即怎样提高我们的道德品质)

首先,自我意识要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和独立性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自爱,增强自我意识要对自身的条件、素质、才能各方面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正确自我评价有两种渠道:一种是自我评价,一种是间接评价。就那我们迟到早退来说,对每天迟到早退的人来说,他知道自己来晚了会打扰老师讲课,会影响同学听课,但他却放纵自己没有自爱心,这方面我们不能学这些人,我们要做一个自爱的人,一个有自尊的人,一个有自制的人,一个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人。

其次,要有自知之明。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人为,能认识他人是智慧的表现,能认识自己是真正的聪明,就是实事求是的,辩证的看待自己。不知自己,则无以知人;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自己。一个自高自大、自满自是、自鸣得意,当然是不好的,是缺乏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

再次,必须自我完善。自我完善要从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锻炼和培养,要长期坚持不懈下去,不能一曝十寒,三分钟热度,过后全然不获,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总之我们应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和社会主义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纲要》,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制观念,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读纲要有感篇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划分为总则,教育内容和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这四个部分。《纲要》的总则中明确的阐述了本次《纲要》指导的总目标是贯彻《中华人民教育法》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指出了幼儿园教育在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从这里,就让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责任的重大。同时指出了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联系,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全面”,指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和谐”,指体、智、德、美的有机性,不可分割。说明在实施幼儿教育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四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体。单从幼儿心理发展讲,例如强调知、情、意、行与个性、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诸要素有机结合体;只有把素质培养融于体、智、德、美的全面教育过程中,才能使幼儿获得卓有成效的和谐发展。总之,“全面和谐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要求,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教育目标对幼儿园来说,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工作目标;对幼儿来说,是成长过程的发展目标。“面向全体幼儿”,是实施教育目标的立足点,也是我国幼儿教育的优良传统。有些教师把它与强调“因材施教”对立起来,是片面的。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面向全体”是强调共性要求,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因材施教”则是强调关注个性特点,让每个个体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发展。因为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因先天基质、原有基储发展速度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呈现着个体发展特点;集体中的每个幼儿又都在不断发展着,共性与个性总是处在对立统一之中。由此,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只有面向全体,才能保证每个幼儿的发展;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也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培养出多样性人才,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总之,幼儿教育只有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来进行。才能使幼儿教育有一个稳步的发展,才能促进幼儿的茁壮成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