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读后感(优秀5篇)

迟到读后感(优秀5篇)

ID:4261297

时间:2023-10-06 20:28:01

上传者:灵魂曲 迟到读后感(优秀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迟到读后感篇一

今天,我怀着愧疚给您写下这份保证书,以向您表示我上课玩手木几的不良行为,深刻认识改正错误的决心!

我以后上课注意听讲记好笔记,下课钻研问题的勤奋精神.上课不搞小动作,不玩弄手木几.平时对这类事情认识不深.导致这类事情发生,在写这份保证书的同时,我真正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再次,我这种行为还在学校同学间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破坏了学校的形象。同学之间本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而我这种表现,给同学们带了一个坏头,不利于学校和院系的学风建设老师是非常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所以我今后要听老师的话,充分领会理解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并保证不会在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望老师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老师是希望我们成为社会的栋梁,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对我们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使我心理感到非常的愧疚,我太感谢老师对我的这次深刻的教育。

我真诚地接受批评,我保证以后上课不搞小动作.不玩手木几,认真上课!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

保证人:

日期:[…]年[…]月[…]日

迟到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怀着愧疚给您写下这份保证书,以向您表示我上课玩手木几的不良行为,深刻认识改正错误的决心!

我以后上课注意听讲记好笔记,下课钻研问题的勤奋精神.上课不搞小动作,不玩弄手木几.平时对这类事情认识不深.导致这类事情发生,在写这份保证书的同时,我真正觉悟到自己的错误.再次,我这种行为还在学校同学间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破坏了学校的形象。同学之间本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而我这种表现,给同学们带了一个坏头,不利于学校和院系的学风建设老师是非常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所以我今后要听老师的话,充分领会理解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并保证不会在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望老师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老师是希望我们成为社会的栋梁,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对我们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使我心理感到非常的愧疚,我太感谢老师对我的这次深刻的教育。

我真诚地接受批评,我保证以后上课不搞小动作.不玩手木几,认真上课!恳请老师相信我能够记取教训、改正错误。

保证人:

日期:[…]年[…]月[…]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迟到读后感篇三

《迟到》是北师大版小语九册七单元中的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出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散文是写父爱的,父爱既严厉又慈爱。但文中写父亲的笔墨并不多,突出一个“严”字。叙述“我”赖床,写“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父亲严得似乎很无情。接着写父亲打“我”,逼“我”上学,打得真是又严又狠。后来写父亲又到学校送花夹袄、铜板给我,也很简单,没有笑容,没有安慰的话。可是细细品读,就能感受到那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父亲的爱有时是严厉的,有时又是一种深深的疼爱。正因为作者对这份爱的理解,所以才会改掉迟到的习惯,才会有了精彩的人生。

二、说目标

本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恐惧、狼狈、耻笑等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学会质疑。

第二课时目标:

1、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2、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角度的阅读和思考,理解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体会严即是爱。

三、说教法

本课时我结合教材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并用的形式穿插于整个教学之中。主要教法有:

1、词句品悟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多角度理解思考,在读中理解父亲狠狠打“我”和到学校为“我”送东西的用意,感悟父亲严和疼都是爱。

2、媒体辅助法:运用多媒体ppt课件,创设氛围,增加信息,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通过静思、讨论的过程,在自主阅读、合作学习、交流碰撞中使学生对父亲狠狠打我是为打掉我的坏习惯,是爱我这样的思想情感经历层层深入地变化。

四、说学法

经过五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大多数学生能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等)进行自主阅读,能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并有了质疑的欲望。有了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简单整理的能力。

因此,本课学生在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习理解文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时。

【二】、品读文本。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2、抽生读:我的父亲很疼爱,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有一件事我永远忘不了……

3、出示句子:我的父亲很疼爱,但是他管教我很严。有一件事我永远忘不了……

4、比较两个句子,感受表达情感的不同。

5、感情朗读。

6、你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父亲给我留下的印象吗?板书:“疼、严”。

7、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一)体会父爱的严厉

1、我是怎样犯下错误的?读2—3自然段,勾画出写我犯的错及犯错原因的词句。

2、全班交流,师引导小结。

3、面对错误,我又是怎样的态度?找出写我对待错误态度的词句来。

4、交流答案,进行品读和理解。

5、父亲怎样管教我的?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严,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表现父亲很严的词语或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1)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父亲的严?(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方面去理解)

a、生说

b、指导看图

2)谁能把父亲的严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a、试读——指名读——评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小结:父亲的一个眼神,一番训斥,让我们感觉到他对我的管教。板书:“很严”。

a、个别读

b、齐读

小结:正因为如此,我会说,父亲对我的管教,很严很严。

刚才我们通过读感觉到父亲的严,难道父亲一点都不爱我吗?

(二)、体会父亲的爱

2、指名说:(伤心、难过、委屈、愧疚)

3、正在这时候,爸爸那瘦高的身影出现了,爸爸来学校做什么?

4、父亲为什么在如此狠心地打我之后,又来给我送东西?

5、引读:爸说了什么?那又做了什么?

6、想象说话:

a、爸爸,什么也没有说,拿出花夹袄,看着我穿上,从他的眼神和动作中,我知道:他多么想对我说:“____”

b、然而,爸爸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拿出两个铜板,递给我,从他的眼睛和动作中,我感到:他多么想对我说:“____”。过渡:这,就是很疼我的父亲,当她听到我痛苦地哭号,看到我身上红肿后的伤痕,他哪里放得下心呢?鞭藤打在我的身上,疼在爸爸的心头,他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站在我面前,却什么话也没有说。

c、我穿上花夹袄,拿着两个铜板,望着父亲,我多么想对父亲说:“____”然而,他们什么也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7、再读18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我”经历了了件事后,后来怎样了?

2、齐读最后一段。

3、我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受父亲影响,还有什么原因呢?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正因为小海音读懂了父爱中的“疼和严”,才从迟到变成了早到。其实,改变的又何止是上学到呢?由此改变的还有小海音的未来和人生。

2、出示交流林海音的有关资料。

3、小结,没有当年父亲这样的“疼和严”,就没有林海音今天的成就。多少年后,她再次回忆起到这件事,现次回忆起她的父亲,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写下了这段话。

齐读第一自然段。

当父亲远离林海音而去,当她已年过古稀,对到这件事仍念念不忘。

4、齐读林海音的话。

5、读了这篇文章,你能用一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四、作业

读了本文,写出你的感受和认识。

迟到读后感篇四

自己读完这本书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来打算写篇心得的,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到现在才能发表出来。首先是当初读完的时候自己所谓的没有时间,而后自己写完之后手机崩溃了。我想大概是想让我再次重温一下这本书,让自己有不同的心得吧。

在书的封面上面写着这样的一句话:用一年的时间去远足,世界没变,我变了。这句话虽然不长但是他即激励着我们这群有着远足想法的人去行动,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当中我们也在变着,只不过这个变是在无形中的,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正在变得社会化,而渐渐的迷失了自我。

看着东子的行程路线,觉得他真的很牛本,对于这么长的时间、路线来说一本书绝不能完全的将其展示出来,但是这其中的一些话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而更深层次的感悟只有我们真正的踏上旅途我们才能体会到。

看着东子姐姐写的序,虽然忘记了上面具体的内容,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的那份姐弟之情。虽然每个姐姐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有个姐姐真的很幸福。

salina的:wedon‘tneedyourhelp,butyouneedtobehere.似乎道出了慈善的真正意义:慈善不是单方面的,慈善应该是再给别人帮助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当然这个提高并不是给你的一个慈善证什么的,而是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提高。我想慈善就是应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慈善。

曼谷街头那只虽然腿残,但是有人给安装上了“义肢”、猫狗的那份和谐、化缘的僧旅......这些都折射着这里的和谐。在仁爱之家的第二条不成文的规定上面所说的不许给病人任何特殊的照顾,以免引起他人的嫉妒。这一条跟老子的无为而治一样。那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对东子的信任更是让人深有感触。

对于东子的远足的探索中,其中有对信仰的描述,在其中的一句话是:连我自己都欺骗的时候,没人能帮的了我,可是就是有好多的人明天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欺骗自己,我们可以问下自己,今天你欺骗自己了吗?对于信仰的问题,东子认为所谓的神之类的东西是我们心理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祈祷的对象而已。我也是无神论者,我也相信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事情只要我们去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要是没成功的话,就是自己努力不够。当然,我们努力并不是一味的用蛮力,而是应该思想与行动的共同努力。

现在的感触就是这么深了,或许下次再重新读的时候会有新的心得。现在似乎有点明白那句话了:我们必不可以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尽头便是我们重回起点,并且对起点有初次般的了解。

篇二:

昨天在回家的地铁上看完了最后一章,合上书,思绪良多。

相比较石田裕辅《不去会死》里在轻松诙谐谈笑风生中经历的人生沧桑世事万千,孙东纯在这个书里经过13个月经历6个国家体验到一切却更让我沉思和感同身受。东东不是在旅游,不是“游”,而是体验、感受、亲历以及融入当地的一切,并且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当地的人打交道,在经历中找寻他自己要在间隔年里找寻的东西。最后他心态改变了,重回正常人生活后价值观、世界观都有所改变,并且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结局是很完满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圆满不是么?像他遇到的那个norriko,旅行了13年依旧在行走,而且说在旅行中永远找不到答案;像家宝,这个皈依了上帝的女孩子也一直在行走,并且继续行走;还有他在西藏遇到的几个人,那个满口宣扬“儒家思想”,但却在一次喝酒后失声痛哭说对不住父母亲的男子……每个人都在寻找,都试图在旅行中寻找让自己内心平静并可以执着追求的东西,只是很多人不像东东这样幸福,对于他已经是完成式,而对于其他很多人这是个“ing”,而且不知道何时何日可以完成,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完满。

对于大多数人,每日吃饭上班,下班睡觉,攒钱买车买楼,结婚生子,平平淡淡直到生老病死,这才是正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轨迹。就像东东遇到的那个一直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做玉石生意的中国中年男人。找到又如何?找不到又如何?不如就随了大众,平淡正常的生活一辈子。这种不追求也是一种态度。怕的就是在两种之间。就像那众多旅人,就像我。

迷茫的人更想找寻,于是这世界多了很多旅人,多了很多佛教徒、道教徒、基督徒。藉着行走、找寻或者祈祷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也是我现在的状态,即将开始我的信仰,亦或不久之后也即将踏上我找寻的旅程。

因为我不是那个中国商人,我也是和家宝、亚瞳一样的人,并且我也希望像东东一样幸运。

篇三:迟到,但终究还是到了——《迟到的间隔年》读后感

你有迷离的失落吗

你有挣脱的欲望吗

你有远走的梦想吗

一直保持着激动的心情看完《迟到的间隔年》

感慨那么多眼泪那么多喜悦那么多欣慰那么多

一个人一个背包一张银行卡就这样即刻启程

我想说这是我一直想要体验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日子

因为在当下我感受不到乱世浮华间那种浩茫的大气

因为在当下我体会不到灯红酒绿间那种纯净的唯美

在路上我可以找寻陌生世界里更真的自己

在路上我可以碰见陌生世界里更多的感动

在路上我可以会面陌生世界里更纯的友谊

我这么这么期待着自己的某一天也能够那样地走在路上

书中东东在印度做义工的那段曾让我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而激动万分

在“垂死之家”他感受着生命的如此轻薄的重量让我之为撼然

因为对生命的辩证我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看法

我开始对印度有着极度的向往虽然不仅仅是源于这本书

在印度这样的国家我想要去感受宗教的力量

因为在我生命中一直未曾有过强烈的宗教思想冲撞

篇四:

间隔年(gapyear)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期间,学生在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因为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天涯侠医》,突然一股强烈的兴趣涌上心头。然后就使劲去找相关的资料,后来看到了《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书像是一本游记,但读着更像是一本哲学书。因为读的过程中,除了跟着作者体验那特殊的旅行生活,更多的会让你反思自己,反思生活。

羡慕作者放弃美好工作和生活的勇气,羡慕作者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羡慕作者一路上的传奇际遇。读完最大的感慨就是羡慕。这样反思自己,羡慕别人就是自己做不到的或者不敢去做的事情。

有时,我们也应该会有出去流浪的念头。但是思来想去,更多的是被现实,不!应该说是被自己打败了。我们总是考虑的太多,意志不够坚定,借口总是会有的。不敢去冒险,不敢去放弃,所以我的生活始终风平浪静,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

体验着作者那一幕幕的挫折和艰险,总是在内心深处责问自己是否也能做到。做不到就一遍一遍的给自己找理由开脱,感觉自己是个懦夫。

希望能有个多彩的人生,却又不敢去尝试;希望自己能有个美好的明天,却又不愿意去努力。人们的抱怨应该就是这样产生的吧。

“迟到的间隔年”,只要勇敢的用心的去做,我相信,我们的间隔年应该都不会算晚。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反思;少一点羡慕,多一点行动,相信我们会无怨无悔。

祝福作者,祝福有行动的人

篇五:为青春寻找一个迟到的答案——读《迟到的间隔年》有感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对这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我们的多数提问,在课堂上一一得到了解答;可有一些提问,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题。有的人得不到解答便渐渐把它抛之脑后,还有些人一直难以释怀,把它变成了对自己、对人生的心灵叩问,始终尝试解答,等待着一个柳暗花明的彻悟。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翻开了《迟到的间隔年》。这本书的作者东东,就是这样一个始终怀揣疑问的孩子。在工作了一年多后,他请了3个月的假,就这样踏上了他的心灵之旅。这个在姐姐眼里从小就爱提问的孩子,在青春的尾巴上,又倔犟了一次。

“我不是为了摒弃大众的生活,更不是在崇尚另类,我只是一个简简单单地准备出去寻找一些什么的人。”间隔年,原是一些欧美学生在升学后的一次体验社会的旅行。而对于东东来说,这个间隔年是迟到了的,也是必须的。

只为寻找一个信仰、一个答案,却收获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财富。在路上学习爱与理解,收获感动。一路走,一路困惑,却渐渐地不再执迷自己所寻找的纯粹的答案。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这些问题或许太难解答,也太过抽象。但在这一次次抽象的思考背后,却有一个正日臻成熟的生命之果。随着百转千回的体验和一次次洗礼,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视角也正在慢慢扩展。

“我在间隔年的路上学习了爱,而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中,我要将这份爱,带给我的妻子,我的家人,我的身边朋友。”我开始想象作者写下这段话时,一笔一画的认真和嘴角淡淡的微笑。

特立独行的东东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那个戴着鸭舌帽的骂骂咧咧的霍尔顿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霍尔顿是作家塞林格笔下的叛逆少年,也曾游离于成人世界的大门外。他也是那样纯粹,怀揣着一望无际的麦田梦。他也曾迷茫,逃学的他过了一段“疯狂”的间隔期。最终的结局虽然也是绕了个圈,又回到了日常生活的轨道中,但这期间有过挣扎,有过妥协,更有顿悟,都在为破茧成蝶积蓄着力量。他的青春所承载的重量非同一般。

东东和霍尔顿,不是他们的特立独行,而是这种直面人生困惑的勇气,让我肃然起敬。

也许,现在的我们不可能奢侈到拥有一个间隔年的时光,间隔月、间隔日也难以实现。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时间,可以静静地沉淀自我,反观自身,让你的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

要怎样去生活?一叠叠作业无从解答。唯有思索可以让心灵明澈。

思索,就像是东东笔下的旅行一样,它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如果旅行是催人在路上思索,那思索则是在心灵上的一次旅行。

篇六:

看完了作者图文并茂的著作,文字虽平淡无奇,确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用心走了13个月,书中记录的不是游山玩水,不是异域趣闻,而是灵魂的洗涤,精神的砥砺。

作者真实的用心地通过旅行思索生命和人生的写照。有几名话很值得思考。

作者说:“旅行以及义工等等都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

nirriko说:“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篇七:

08年,一个名为《迟到的间隔年》的帖子在磨房、天涯等论坛大热,两年后,它出了书,直接推动了“间隔年”概念在网上走红。有人追随作者孙东纯的足迹,也踏上了异国旅途,而且豪情万丈,“时间不是问题!学生有假期,我们有五一、有国庆、有春节,没有了我们有年假,没有年假了我们提要求,老板不同意我们辞职。金钱不是问题!在路上,一切的开支并没有我们想像中昂贵,只要你有节省的决心和执行的勇气,甚至,没有钱也可以上路。”当然,也有人有心无力,只能临渊羡鱼,为自己未曾拥有过的间隔年黯然神伤。

间隔年是英语gapyear的音译,本来是指学生毕业之后先不忙着找固定工作,而是做一次为期一年的长途旅行,途中以打零工、做志愿者等等方式换取食宿。在被社会塑造成螺丝钉之前,先把自己从熟悉的环境中移植到别处,感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也重新发现自己。

孙东纯的间隔年,是在毕业两年之后。他这时已经在广州谋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天对着电脑上班,工作强度不算大,上司为人很好,收入尚佳,在单位得到重用,周末跟朋友兜风爬山吃饭唱k,回家弹吉他听音乐看碟上网……多么安定滋润的状态。但他想去旅行兼做义工。于是他请了3个月的假,带着一张存有21000元人民币的国际银行卡,出发了。

因为许多始料未及,3个月的假期变成了13个月的长途旅行,辞职也成为必然。走过了泰国、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他没多少钱,没什么规划,一点小计划也总是被突发状况改变,走一步看一步,边走边怀疑这场旅行有何意义。这怀疑与追问几乎贯穿他的整个间隔年。大部分时间,他乐于孤身上路。

为了省钱,有时候过得像苦行僧,住便宜的多人间,或者借助在别人家里。旁人这样描述他,“他乱发披肩,胡须垂胸,身着一件肮脏的t恤衫,还扛着一把吉他!”那是因为在印度被小偷光顾过,警察抓到小偷的时候,钱已经被小偷买了吉他,要不回钱来,他也就只好带着吉他上路。

旅途中,欣赏自然风光、旅游名胜,都不是最重要的。在泰国泰姬陵,他甚至因为票价太高根本没有进去。这会让大多数旅游者愤愤吧:浪费资源,都到了门口还不进去,这算什么旅游。

本来就不是旅游,是旅行。逃离喧嚣,寻找意义。

在恒河边上,这个80后的年轻人终于肯定了自己的间隔年是有意义的,“虽然放弃了很多东西,身上的钱已经少得可怜,可是比起在广州工作有收入时大吃大喝的日子,我此刻的心情却踏实平静许多。”

旅途中,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让人印象最深的是3个女人。

第一个,是跟孙东纯一起在特蕾莎修女创办的“仁爱之家”当义工的日本女孩沙弥香,间隔年结束的时候,女孩成了他的妻子。

第二位,是个修女。那是孙东纯参加义工面试时,一直微笑的修女收起了笑容,问他最后一个问题:“whydoyoucomehere?”他很坦然地回答“iwannahelppeople”,修女却笑了,对他说:“wedon’tneedyourhelp,butyouneedtobehere.”

别给自己贴金了。你不是为了帮助别人而来,是为了自我救赎。需要帮助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

第三位,是已经旅行了15年的老驴友,日本女人norriko。15年间只回过日本三次,每次不超过一个月。她热爱的是老挝北部临近越南一个在旅游指南上都找不到的村庄,那里的农民依然用水牛农耕劳作,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对于人生的问题,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说:旅行是寻找不到答案的,它只会让你多了选择,甚至更加迷茫,但完全值得。

旅行归来的孙东纯的确多了选择。他没有回到广州谋生,而是去了日本静冈县的一个海滨小城,跟新婚妻子沙弥香一起生活。职业是在一家语言机构担任中文老师,也为国内的一些杂志撰稿。

他的旅行本来很容易被常识质疑:辞职旅行13个月,除了徒耗时间和金钱,有什么明显用处和收益吗?辞职去读mba充电,就是常识中“很有用”的选项,而辞职去旅行?会被指责说“不成熟”,“不现实”,“不负责任”。

间隔年是一次连根拔起的移植,结果会有三个:一是找到新的土壤,健康成长;二是找不到归属,最终还是回到出发的地方,回到初始状态;更有第三种,找不到也回不去,像沙漠中随风滚动的草,在新与旧之间进退失据,更加迷茫。

不过,就像norriko说的,比起懵懵懂懂的笃定,这份迷茫完全值得。


迟到读后感篇五

今天看完了《迟到的间隔年》,多看上买的电子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星期,其实静下心来看的话可能一天就能看完了,内容不多,读着也轻松。看完了需要写写读后感,但我仍在纠结于一个读后感视角的问题。我写读后感写来写去还是写自己的`笔墨最多,基本上真的是“感”,通过书中阐述的道理来对照自己,感悟自己应该如何如何。这种视角我姑且称之为对照视角。还有一类视角是上帝视角,上帝眼中当然事件的一切都是图样图森破了。采取上帝视角的话可以尽情的剖析作者的身世背景,写作意图,架构手法和局限等等,常为文学评论家所采用。我认为自己写这样的东西阅历和知识积累还是不足的,虽然已经以这样的手法写过很多次了,写完之后看看总是觉得漏洞百出不值一驳。还有一种视角就是代入的视角,采用这个视角来写读后感的时候你仿佛就是书中的主人翁,但你又是现世界中的一个人,所以两个身份的结合使你可以用不同的风格和架构将书中的内容再复述一遍。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一本书的话,三种视角的读后感都采取一下,而且顺序应该是3——1——2、只是对于我这种笔墨贫乏的人来说,倒完全可以将三种类型的读后感合在一篇里面。

作者孙东纯从性情根子上来说就是属于那种云游四方的人,工作后他总是和一些五湖四海的背包客们混在一起,而且总是会问自己生命的意义。这种人就是属于杨绛所说的那种想得太多而读书不多的人吧。孙东纯对于工作并不是特别地上心,当发现自己有两万多块钱存款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居然是:可以走了。也就是说,可以实现自己的间隔年梦想了,虽然他一开始计划的间隔年时间只有三个月,并且由于老板的信任和理解,还答应他给他保留工作职位三个月,等到他三个月回来后可以继续工作。孙东纯本来也是这么打算的,只是他的间隔年旅游快到三个月的时候他意识到三个月的时间只够他从正常人的那种工作生活中走出来,并且真正意义上的间隔年才刚开始。他在间隔年刚开始的三个月里基本都待在东南亚,作者本来的打算是途径东南亚诸国走马观花,然后到印度去做义工的,根本没计划在东南亚滞留那么长时间。所谓义工就是志愿者之类,去帮忙照顾生老病死的人。后来作者在西藏也以此为目标,但是中国人的西藏找不到提供这类志愿者劳动的场所。后来他去了尼泊尔才找到的。我其实比较难理解义工的价值在哪里,跑那么老远的路去照顾几个快死的外国人,爱心泛滥了还是猪油蒙了眼?如果从为社会贡献爱心的角度去理解显然不成立,这和跑到山东去品尝正宗的上海本帮菜差不多一个调调。但是这却显然可以成为一个远行的理由,人做事情要是没什么目的的话就会觉得难受。而且这个目的得有价值,在作者看来,这份义工的价值就是教会了他“爱”的意义。我承认这可能是真的,帮小区里的老头老太们义务洗衣遛狗,中间会夹杂很多复杂的社会成分,可能会让自己觉得不舒服。而且语言上太相通了也不好,很多感悟和思想还没来得及在自己的脑海里酝酿成型便已经在和周围人或主动或被动的交流中变形了。

作者在东南亚那些闷热的国家里历经了各种磨难艰辛,见识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旅行者。这些旅行者和他的共同特征就是穷游,绝不是仅为了旅游而来,更多的是行走、经历和感受,所以钱多钱少是个比较次要的问题。作者一路上住最便宜的旅馆,控制每天的吃喝花销,两万块钱居然让他撑了13个月。作者英语并不好,不过到旅行到6、7个月的时候他已经可以非常流利地用英语和各个国家的人交流了。以上两点足以让我敬佩。生活并不缺乏精彩,但是我们却常常缺乏勇气。缺乏勇气所以才做过多的准备,准备是无止境的,越是准备越是觉得准备不足,等到发现自己其实不用准备那么多的时候也同时发现自己已经老了,或者心境已经变了。作者在旅途中结识的很多人都属于那种follow·heart类型,想走就走,想到了就去做,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有些他旅途中碰到的人连英语都不会说,却已经周游世界了;有些人洗个脸的功夫就消失去远方了,然后忽然又觉得背包太重不想走了。换言之,都是一帮不靠谱青年。也幸亏这是在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要是搁100年前,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有生命危险。

从整本书的文字看来作者孙东纯是个比较真诚的人,他忠实的记录了自己的行程,没有过多记录自己的感想,也没有怎么渲染自己的经历,甚至和日*女人沙弥香的恋情笔墨也不多,这可比那些旅游泡妞的精子过剩男强多了。他在旅游途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有两个月)是和一个叫家宝的东北女人在一起的,睡一个帐篷,在一块吃饭、逛街,一起游历和倾吐心事。不过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这很难想象。虽然作者没有在书中放上家宝的照片,但我想八成的原因是那个叫家宝的长得不好看。或者是发生了什么,但是作者没写出来,毕竟背着沙弥香和其他女人搞一块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间隔年的意义作者到最后也没说明白。或许间隔年这种经历也不用去追寻什么意义,至少用不着在间隔年结束的时候去得出意义。秦始皇那书同文车同轨的意义也是经历了两千年才为大家所意识到的,一个人年轻时的经历和决定的意义要在人生余下的日子里才能彰显出来。所以,任何经历的意义我认为不是一种照耀人生余下日子的纲领,而是一种和人生剩下的经历混合发酵后的总结提炼。

总体来讲这本书不错,讲了一个好故事,起码可以使读者见识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我们经常需要改变,因为单调的生活会扼杀一个人的生命。也许这种改变并非一定得需要通过间隔年这种极端方式来实现。再者大多数人都是有妻儿老小的,需要养家糊口,脱离职场一年两年不太现实。但是生活负担却不应该成为一种拒绝改变的理由,因为没那么难。

关闭